郭勝永
隨著課程改革的開展與深入,課堂教學中發(fā)生著巨大的變化,同時也對我們教師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語文教學作為中國的母語,其他課程的基礎,顯得更為重要?!墩Z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語文教學應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小學語文正是為學生語文素養(yǎng)以及終身發(fā)展夯實基礎的重要階段。為了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必須在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根據(jù)我的課堂教學實踐,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要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喚醒自主學習欲望
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很多,諸如創(chuàng)設情景、開展競賽、巧設問題等等。如:在教學《金色的草地》一文前,布置學生搜集有關蒲公英的材料、掛圖或照片,準備課上交流,上課是學生興趣盎然,很快進入了課文的學習。學生通過自讀大體上了解了課文內容后,我對學生的讀書情況進行了檢查:“課文寫了哪兩件事?”一是哥倆在草地玩耍,互相往對方的臉上吹蒲公英的絨毛;二是“我”發(fā)現(xiàn)了草地變色及其變色的原因。第一件事我引導學生進行表演,要求體現(xiàn)兄弟二人的心里、神態(tài),設計相關的動作并加進相關的對話,讓學生發(fā)揮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然后讓學生再回到文本仔細閱讀,學生學文的興趣是空前的,效果是極佳的??鬃诱f:“知之者不如好直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迸d趣是最好的老師,作為語文教師,我們必須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認識規(guī)律和個體的生活經(jīng)驗,抓住學生的興奮點,從學生喜歡的人、事、物、入手,隨時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有了興趣,學習的內驅力被極大地激發(fā)起來,產生極強的學習動機。在這種情況下,學生能夠表現(xiàn)出超常的勇氣、毅力和智慧。
二、創(chuàng)設恰當學習情境,營造良好學習氛圍
語文課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點。其教學任務的完成和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有賴于語文課堂學習環(huán)境的優(yōu)化。教師尤其要注重創(chuàng)設人文性課堂環(huán)境。要力求達到情理交融、師生心靈相通。在實際的教學中,語文教師要摒棄傳統(tǒng)教育觀所一貫主張的“師道尊嚴”,重新定位師生角色,構建一種新型的師生關系,鼓勵學生個體思考、形成獨到見解,并暢所欲言、互動生成,使學生在民主、寬松的氛圍中愉快地學習和成長。
三、要培養(yǎng)學生質疑、解疑的能力和習慣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教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chuàng)造性閱讀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創(chuàng)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閱讀批判等環(huán)節(jié),拓展閱讀空間,提高閱讀質量。
語文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質疑問難,教師可清楚知道學生有哪些地方不明白,難點在什么地方,便于有針對性的教學,減少無效勞動。對于學生來說能夠起到慎入理解課文內容、促進學生主動探究、激活學生思維及養(yǎng)成求知興趣的作用等等。教師要教給學生在何處質疑。一般來說,應在難點處、困惑處、關鍵處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我在指導學生學習《游園不值》一詩是,學生提出了“課文為什么用摳而不用敲呢”、“既然已經(jīng)扣門,為什么久不開呢?”等問題。學生提出問題,誰來解疑呢?教師應引導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帶著這些問題去讀書、去思考,想辦法解決。同時,要注意發(fā)動學生互助解疑,著力培養(yǎng)學生解疑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四、關注學習方法指導,提高自主學習技能
1.訓練內化自學技能
語文自學技能是語文自學能力在行為方面的體現(xiàn),它也是語文自主學習能力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一般認為具有一定水平的語文自學能力需要的語文自學技能有:①查找工具書的技能。②朗讀的技能。③圈點批注的技能。④概括文章內容的技能。⑤理解含義深刻句子的技能。⑥提煉文章寫法、借鑒課文精髓的技能。
上面所述幾項都是自主學習語文的行為操作方式,長期訓練這些技能,不僅能達到熟練的程度,而且能不斷內化,形成語文自主學習能力。
2.滲透多種思考方法
全方位、多角度、多層次的發(fā)散思維方法,可以讓學生走出單項思維的死胡同,從而達到思想解放、思路開拓,這對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質量起著舉足重輕的作用。
(1)由課文題目引發(fā)思考。如教學《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這首詩,在板書課題后,就可以引導學生分析課題。由課題可以讀出什么?(天氣、人物、事件)由課題看,課文可以分為幾部分?(兩部分)這樣,從課文題目入手,引導學生總體把握詩歌內容和結構,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2)針對課文內容思考探究。如教學《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一文,開篇作者寫到林沖與李小二的交往,中間寫了林教頭用花槍挑著葫蘆到東邊市里去打酒買牛肉,并且途中又要經(jīng)過一座山神廟,文章選擇這些材料用意何在?
(3)在課文學習之后發(fā)散延伸。如教完《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后,讓學生探討一個問題:孩子抱了杜甫茅屋的茅草,杜甫真的怨恨他嗎?杜甫為什么要去追趕孩子?通過討論確定:是出于對自己茅屋的珍愛,從而引導學生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學以致用,真正明白要懂得珍惜的道理。
總之,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只有這樣,學生的學習不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不斷被激勵去主動地探究。學生的學習不再被限制于教師所講的范圍,而是不斷地發(fā)現(xiàn)、不斷地創(chuàng)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