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建
[摘 要]初三數(shù)學復習課的再探究、再發(fā)現(xiàn)、化零為整、通類訓練應該成為我們關注的重點.結(jié)合對一類動點型中考模擬壓軸題的解法探究,提出了一些解題的感悟.
[關鍵詞]動點背景 壓軸題 根的判別式 數(shù)學思想
利用運動的背景設計中考壓軸題,早已是當下中考命題者關注的重點和熱點,也是考生感受到的難點和高點.隨著課改的深入,各地的中考數(shù)學模擬試題繁花似錦、精彩紛呈.在近期組織初三學生復習的過程中,本人偶拾一類利用“Δ”來確定動點位置的中考模擬壓軸題,在此與各位讀者分享其解法.
[原題呈現(xiàn)]
1.通過動點確定直線的位置關系
【例1】 (2014·如東一模)如圖1所示,點A的坐標是(0,2),點B是x軸正半軸上的點,過點B作直線l垂直于x軸,點C為線段OB上的動點,連接AC,過點C作CD⊥AC交直線l于點D,將△BCD沿CD翻折至△ECD的位置,連接AE,設點B的坐標是(m,0),點C的坐標是(n,0).
(1)用含m,n的代數(shù)式表示點D的坐標;
(2)當A、E、D三點在同一直線上時,求m,n之間的數(shù)量關系;
(3)若在點C的運動過程中有唯一位置使得AE∥x軸,求m的值.
圖1 ? ?圖2
分析:(1)如圖1所示,由已知條件可求出∠1+∠2=90°,∠1+∠3=90°,得到∠3=∠2;再由∠AOC=∠CBD=90°,可得△AOC∽△CBD,即有AOCB=OCBD,代入數(shù)據(jù)得2m-n=nBD ,求出BD=12n(m-n)=mn-n22 ,所以點D的坐標為(0,mn-n22);(2)由翻折關系可知∠DEC=∠DBC=90°,∠β=∠2,且EC=BC=m-n,故當點A、E、D三點共線時,可得到∠AEC=∠AOC=90°;再由∠α+∠β=∠ACD=90°,得到∠1=∠α,根據(jù)AAS可證得△AOC ≌△AEC. 故有OC=EC=BC,所以OB=2OC,即m,n之間的關系為m=2n;(3)如圖2所示,由AE∥x軸,可得∠1=∠4,所以∠4=∠α,即AE=EC=m-n.過點E作EF⊥x軸,垂足為點F,可得四邊形AOFE為矩形,則有EF=AO=2,OF=AE=m-n,CF=|n-(m-n)|=|2n-m|;在Rt△EFC中,根據(jù)勾股定理可得EF2+CF2=EC2,即22+|2n-m|2=(m-n)2,整理得3n2-2mn+4=0,因為點C在運動過程中要有唯一位置使得AE∥x軸,就是說關于n的方程有兩個相等的實數(shù)根,即Δ=(-2m)2-4×3×4=0,解得符合條件的m的值為23.
點評:作為一道壓軸題,此題的綜合性較強,用到的知識點有:相似三角形和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與性質(zhì)、勾股定理等;在翻折與點運動的背景下,要求找準線段之間的大小與位置關系,并根據(jù)題意作出輔助線,建立有關變量的方程模型;解題的關鍵是對于“動點C有唯一位置”的理解,即n有唯一值,從而利用關于n的二次方程中“Δ=0”,即“方程有兩個相等的根”輕松破題.
2.通過動點確定圖形面積的關系
【例2】 (2012·如皋一模)如圖3所示,已知拋物線y=ax2+bx+c經(jīng)過點A(1,1),B(6,1),C(0,-2),與x軸交于E,F(xiàn)兩點.點P(m,n)是拋物線上一動點,且0(1)求拋物線的解析式.
(2)過點P作y軸的平行線交直線BC于點Q,問點P在何處時,線段PQ最長,最長為多少
(3)設四邊形OPDC的面積為S.當S取何值時,滿足條件的點P只有一個 當S取何值時,滿足條件的點P有兩個
圖3 ? ?圖4 ? 圖5
分析:(1)由待定系數(shù)法可求得拋物線的解析式為y=-12x2+72x-2 ;(2)由題意可求得直線BC的解析式為y=12x-2 ;因為點P(m,n)在拋物線上,所以P(m,-12m2+72m-2);如圖4所示,故Q(m,12m-2),所以PQ=(-12m2+72m-2)- (-12m-2)= -12m2+3m ,配方得PQ=-12(m-3)2+92 ,所以當m=3時,PQ最大=92,此時求得P(3,4);(3)由y=12x-2可求得D(4,0);由y=-12x2+72x-2 可求得E(7-332,0).根據(jù)題意可知四邊形OPDC的頂點P只能在x軸的上方,所以點P在拋物線EB部分段上(不包括E、B兩點),因此S四邊形OPCD=S△OPD+S△OCD=12OD·|yP|+12OD·OC =12×4×(-12m2+72m-2)+12×4×2 ,整理得S=-m2+7m(7-332
3.通過動點確定角度相等的關系
【例3】 (2015·南通模擬)如圖6所示,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拋物線y=ax2+bx+c與x軸的兩個交點分別為B(1,0)、A(-3,0),交y軸于點D,過頂點C(-1,4)作軸CH⊥x于點H.
(1)求拋物線的解析式;
(2)若點P為x軸上方的拋物線上一動點(點P與頂點C不重合),PQ⊥AC于點Q,當△PCQ與△ACH相似時,求點P的坐標;
(3)若點M為拋物線上對稱軸右側(cè)的點,點E在線段CA上(與點C、A不重合),點F(n,0)是射線AB上的動點,且滿足∠BAC=∠FEM=∠ACM.探究:n在什么范圍內(nèi),符合條件的點E有2個
圖6 ? 圖7 ? ? ?圖8 ? 圖9 分析:(1)由題意設拋物線的解析式為y=a(x+1)2+4,將點A(-3,0)代入解得a=-1,所以拋物線的解析式為y=-(x+1)2+4,即y=-x2-2x+3;(2)由題意可知H(-1,0).①若點P在對稱軸右側(cè),如圖7所示.此時有∠QCP>∠ACH,故要使兩個三角形相似,只能是△PCQ∽△CAH,因此得到∠QCP=∠α;延長CP交x軸于點G,則CG=AG,設G(g,0),所以(g+1)2+42=g+3,解得G(2,0),從而可求得直線CG的解析式為y=-43x+83 ,由 y=-43x+83
y=-x2-2x+3 ,解得P點的坐標為(13,209);②若點P在對稱軸左側(cè),如圖8所示.此時只能是△PCQ∽△ACH,即有∠PCQ=∠ACH;過點A作CA的垂線交CP的延長線于點R,作RS⊥x軸,垂足為S;由△CRA∽△CAH得CAAR=CHHA=42=2 ,由△AHC∽△RSA得AHRS=CHAS=CAAR=2 ,可求RS=1,AS=2,所以R(-5,1),進而可求得直線CR的解析式為y= 34x+194 .再由y=34x+194
y=-x2-2x+3 解得P點的坐標為(-74,5516).綜上所述,滿足條件的點P為(13,209)或(-74,5516);(3)由(2)可知點M與點P(13,209)重合,如圖9所示.過點M作MK⊥CH,垂足為點K,則K(-1,209),在Rt△CKM和Rt△AHC中,由勾股定理可分別求得CM=209,AC=25;設AE=x,由∠α=∠FEM=∠ACM,可得∠β=∠γ,所以△CME∽△AEF,即CMAE=CEAF ,所以209 x= 25-xn-(-3) ,整理得x2-
25x+209(n+3) =0 ,因為點E要有2個,所以x要有兩個不相等的值,故Δ=20-809(n+3)>0 ,解得n<-34,所以n的取值范圍為-3點評:本題考查的知識點主要有:利用待定系數(shù)法求直線的方程、直角三角形與相似三角形的性質(zhì)、交點坐標的求法等.解題的關鍵為:第(2)小題要注意分類討論,并排除不符合題意的情形,根據(jù)相似三角形的條件構(gòu)造圖形將問題進行轉(zhuǎn)化,利用點的坐標解決問題;第(3)小題要善于運用第(2)小題的結(jié)論,發(fā)現(xiàn)相似的基本圖形,將“符合條件的點E有2個”這一條件轉(zhuǎn)化為“關于x的方程有兩個不相等的實數(shù)根”來理解,對已知信息和衍生信息要有效整合與應用.
[解題感悟]
問題是數(shù)學的心臟,思想是數(shù)學的精髓.解決動態(tài)問題的關鍵是“化動為靜”,將運動的幾何元素當作靜止來加以解答,能在相對靜止的瞬間發(fā)現(xiàn)圖形變換前后各種量之間的關系,通過歸納與計算得出結(jié)論.感悟如下.
首先,例1和例3均帶有動點背景,編造的問題側(cè)重于從定性分析到定量探究.通過對運動問題的拓展、變式,要求學生把數(shù)與形結(jié)合起來考慮、斟酌,分析其特征性質(zhì),把圖形性質(zhì)問題轉(zhuǎn)化為數(shù)量關系來求解.三個例題,雖然呈現(xiàn)方式不同,數(shù)據(jù)各異,但透過現(xiàn)象看本質(zhì),即無論是確定線段的位置關系,還是確定圖形的面積關系,抑或是確定角度的等量關系,用到的解題思想有:數(shù)形結(jié)合、分類討論、構(gòu)造與轉(zhuǎn)化等,最終都可以通過建立方程模型,將問題轉(zhuǎn)化為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別式來求解,從而把復雜的問題簡單化、抽象的問題具體化.
其次,解題教學的本質(zhì)其實就是引導學生去探尋和挖掘隱藏在問題背景中的思路,搞清一類問題的來龍去脈,通過對問題進行延伸與衍變,優(yōu)化學生的數(shù)學思維,發(fā)現(xiàn)“變”中不變的實質(zhì),從而概括數(shù)學思想方法,揭示問題變化的內(nèi)在規(guī)律.站在理解數(shù)學內(nèi)涵的高度看,一題多解、多題歸一,解決一類、總結(jié)一類、打通一類,不但可以輕松求解,避免“題海戰(zhàn)術(shù)”的痛苦,更重要的是優(yōu)化了解題思路,讓學生觸類旁通、舉一反三,使思路有效生成,從根本上突破了囿于問題的認識,提高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站在研究命題的角度看,例題中的問題環(huán)境是“老”的,而解決方法是“新”的,此所謂“老瓶裝新酒”,分析和總結(jié)這類問題的解法,對于研判未來中考命題的趨勢和方向可起到“窺斑見豹”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對借鑒復習策略和積累復習經(jīng)驗具有明顯的指導意義.
[ 參 考 文 獻 ]
[1]楊九詮,李鐵安.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11年版)案例式解讀·初中數(shù)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2.
[2]李鵬.復習課教學模式的探究與實踐[J].中小學數(shù)學(初中版),2014(12):1-2.
(責任編輯 黃桂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