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俊安 崔海忠
摘 要:班主任與學生之間的溝通是否有效,對班主任工作的成敗有很大影響。班主任與學生的有效溝通,了解學生是前提,情感交流是關(guān)鍵,以理服人是原則,啟發(fā)引導是策略。只有這樣,師生才能想在一起,坐在一起,說在一起,做在一起;班主任才能真正成為學生成長過程中的良師益友。
關(guān)鍵詞:了解學生;情感交流;以理服人;啟發(fā)引導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說:“真正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唯獨從心理發(fā)出來的才能達到心的深處。”可見,教育是心與心的對話。我們選擇了教育工作,決定了我們的工作對象是有思想、有情感、活生生的人。尤其是作為和學生關(guān)系最為密切的老師——班主任,與學生溝通交流更是不可或缺。
一、充分了解學生是有效溝通的前提
溝通,怎么才能想到一起?了解學生,是師生溝通的首要條件。作為一名班主任,是否能夠用溝通的方式來輔助教育管理工作順利地開展,主要看教師對學生的了解有多少。只有了解學生,才能理解學生,師生才可能在心理上形成共鳴,想到一起。因此,筆者在班級管理中,非常注重觀察學生,觀察他們上課的態(tài)度、課間的行為、遇事的態(tài)度等。通過建立學生檔案及家訪等途徑,進一步了解學生在家里的生活、學習習慣、家庭教育等。當面對一個新班集體時,讓他們說說自己有什么計劃,能不能適應(yīng)新班級、新環(huán)境和新同學等。筆者還會主動和他們之前的班主任以及任課老師交流,更進一步地了解學生的情況,掌握他們的思想動態(tài)和存在的問題。通過這一系列工作,將學生各個方面的情況了然于心,才能在溝通中“投其所好”,找到學生感興趣的點,師生才能想到一起,使溝通順利且有效地進行。
二、注重情感交流是有效溝通的關(guān)鍵
溝通,怎么才能坐到一起?班主任和學生之間的溝通,不僅僅是言語信息的交流,更重要的是情感的交流。而在實際溝通中,前者往往更注重講道理,而后者更看重的是態(tài)度和情感。在溝通過程中,如果班主任單純站在管理者和教育者的角度,就極易將學生推向?qū)α⒚妫趯W生心中筑起一道“無形的高墻”。這樣,再好的道理學生也會聽不進去。因此,班主任首先要轉(zhuǎn)變角色和態(tài)度,將談心看做是心理溝通的過程,看做是情感交流的過程。建立平等自由、相互尊重的良好溝通氛圍,多用像“我們”“咱們”之類的字眼,把自己當作學生的“自己人”,以真摯的情感和愛去感化學生。只有這樣,才能在“無形的高墻”上搭建情感的“橋梁”,讓學生敞開心扉,使師生能夠真正地坐在一起,得到更好的溝通效果和教育效果。
三、堅持以理服人是有效溝通的原則
溝通,怎么才能說到一起?班主任和學生之間的溝通,除了增進情感、互相了解之外,更多的是幫助學生解決日常的“疑難雜癥”,提高學生的認識水平。因此,在和學生的溝通中,我們必須要緊抓一個“理”字。溝通糾正的力量和效果不在于年齡的大小、權(quán)利的高低,而在于有沒有道理。班主任要從學生的角度和覺悟出發(fā),引導學生反復思考,提高認識,讓學生接受;也可以是多人討論,取長補短,交流思想,探討真理。最終,師生能夠真正地說到一起,達到心靈相融見實效的目的。
四、善于啟發(fā)引導是有效溝通的策略。
溝通,怎么才能做到有效?很多時候,班主任和學生的溝通以解決問題為直接目標,大都是采用規(guī)勸和說教的方式。不少班主任往往直截了當?shù)馗嬖V學生哪里錯了,應(yīng)該如何做。這樣的溝通不僅無效,還會使學生產(chǎn)生依賴性。要讓教師的思想和學生的行為做在一起,就必須要善于引導溝通。多提問,少評論;多啟發(fā),少說教;多鼓勵,少責備;多傾聽,少發(fā)表。用引導溝通的方式使學生認清問題,主動剖析自己,承擔責任,自我管理,自我成長,這才是我們教育工作的最終目的。
班主任工作的出發(fā)點和歸宿點都是學生,班主任與學生的有效溝通顯得尤為重要。因此,班主任要抓住一些可以利用的機會,和學生有效溝通,和學生想在一起、坐在一起、說在一起、做在一起,真正成為學生成長過程中的良師益友。
參考文獻:
黃雪珍.班主任與學生溝通的策略[J].廣東教育:教研版,2008(6).
編輯 王夢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