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朋雪
[摘 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生產(chǎn)力水平顯著提高,人們的物質(zhì)需求得到不斷滿足。理應(yīng)說,隨著物質(zhì)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的幸福感也應(yīng)隨之增強。然而在現(xiàn)實生活中,人們的幸福感反而有下降趨勢。本文通過對亞里士多德幸福觀及其內(nèi)容的解析,希望從中得到些許啟發(fā),以加強人們對幸福的理解和感悟,不斷提高幸福感。
[關(guān)鍵詞]幸福;幸福觀;啟示
[DOI]10.13939/j.cnki.zgsc.2015.17.129
1 亞里士多德對幸福的定義
亞里士多德將幸福定義為“人的靈魂的各有邏各斯的部分合乎德行的現(xiàn)實活動?!盵1]從定義中看出,合乎德行是獲得幸福的首要前提,若沒有良好的德行,得到的幸福就沒有意義,甚至變味。德行由兩部分構(gòu)成,一是理智德行,二是倫理德行。在很大程度上,倫理德行是低級的、低層次的,主要指人的欲望活動;理智德行則是德行中最為高貴的部分。只要人類活動是合乎德行的,得到的幸福就是最美好的幸福,是人間至福。然而這兩種德行必須相互統(tǒng)一、相互補充,共同發(fā)揮效用,才能擁有人間至福。
2 亞里士多德幸福觀的內(nèi)容
2.1 幸福是最高的善
在對亞里士多德“幸福是最高的善”闡述之前,應(yīng)先對“善”的含義作以區(qū)分。通常,大多數(shù)人認為“善”無非是好的方面,與“惡”和“壞”相對,多用狹義。亞里士多德所指的“善”是指事物的效用,對其應(yīng)從廣義上加以理解。在《尼各馬可倫理學》中,亞里士多德指出,在宇宙中,一切事物均有目的,只不過目的各不相同,例如,樹木向更深的地下扎根是為了養(yǎng)分,眼鏡蛇突然發(fā)動攻擊是為了自衛(wèi)。事物的發(fā)展和變化有不同的原因,各種事物不會平白無故的存在,它們都因某種目的而存在,這種目的便是至善。人們在追求到最高的善之后,又是什么?亞里士多德認為幸福就是人生最終目的。
2.2 幸福是合乎德行的現(xiàn)實活動
亞里士多德認為,幸福并不是來自神的恩賜,而是人理性,將其運用于實際生活中。簡單地講,幸福需要踐行和追求。
2.3 個人幸福與城邦幸福的關(guān)系
亞里士多德在《政治學》中對理想的城邦做了設(shè)計,城邦也應(yīng)是至善的城邦,設(shè)計的制度是公正、正義的。亞里士多德的幸福觀并未僅僅停留在某一個體幸福之上,同時,他也關(guān)注整個城邦的幸福。由于城邦之中的人應(yīng)是至善和合乎德行的,那么,城邦由眾多至善的個體組成,城邦也應(yīng)是至善的,這是他心目中的城邦,在理想的城邦中,個人幸福與城邦幸福是何種關(guān)系?對此,他仍然主張整體主義,這兩種幸福的關(guān)系就是整體與部分的關(guān)系,它們相互聯(lián)系、相互影響、相互制約。而在功利主義看來,整體利益、社會幸福是以組成社會所有單個成員的利益總和。社會利益僅僅是個人利益的簡單相加,只要個體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最終也會達到社會利益的最大化。幸福的個人是組成幸福城邦的前提和基礎(chǔ),不過,在他那里,城邦的幸福高于個體幸福,因為一個至善的城邦更讓人敬仰,生活在善的城邦中的人們也覺得那是種榮耀。他雖肯定集體的幸福,但并未忽略個人幸福,他尊重個體的幸福自由。只是當二者發(fā)生沖突時,個體幸福要為集體幸福做出犧牲和讓步,只有這樣,才能得到圓滿。他的幸福觀,對個體具有重大意義,對于城邦依然如此。
2.4 友愛是幸福必不可少的善
亞里士多德認為幸福生活、友愛和朋友都十分重要。他覺得友愛是一種德行,是處在社會共同體之中的人們所必需的。一個人若沒有朋友,他的生活將無法想象,他也就失去了個體生存的基礎(chǔ),缺乏友愛和朋友的生活注定只是孤獨,他的人生注定留有遺憾,將不會圓滿。
亞里士多德對友愛作了分類,一類是從動機方面出發(fā),將友愛分為三個小類:①是以有用性作為標準,對自身有用的就是朋友,無用者便不成為朋友,這叫感情投資。②是以快樂與否為標準,快樂是他們相處的目的。當兩者之間產(chǎn)生感情上的共鳴或心理上的愉悅時,他們很快就交往起來,建立聯(lián)系,因為他們快樂。③是真正完美的友愛,這種友愛超越前兩種,朋友就是真心、平等相待,以真心報真心,友愛建立的基礎(chǔ)是善的人,基于真心和情感,這樣的友愛更長久。第二類是以雙方身份、地位等劃分:①平等的友愛,交往者之間平等對待,互相珍惜彼此友誼,共同維系;②是不平等的友愛,往往受到身份、輩分、等級的影響,例如領(lǐng)導與群眾的關(guān)系,這種友愛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人們應(yīng)追求一種以善為基礎(chǔ),平等的友愛,擁有真心朋友,才能過一種幸福而有意義的生活。
2.5 思辨生活是最高的幸福
亞里士多德認為德行就是中道,在事物兩端尋求平衡點,做到恰到好處,是追求幸福的正確途徑和方法。但他并不止于從個體的行為上去做分析,他對幸福作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從人的行為層面上升到思維層面。他認為,思辨生活是人類最高的幸福。
他對思辨的特點做了如下分析。
一是思辨是人類特有的本性。二是思辨具有自足性。理性、智慧的人,可以自己進行獨立思考,無須外人、他物幫助,個體只需維持生存即可。三是思辨就是一種目的,并且具有連續(xù)性。四是思辨能給人帶來純潔的快樂。五是思辨的生活需要閑暇。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幸福始終是人們追求的終極目標。若只是一直向前,卻錯過頭上的星星和腳下的小草,這樣的生活注定不是幸福的生活。幸福的生活需要閑暇,思辨的生活需要閑暇,停下腳步,關(guān)注周圍的事物,多思考,才能過上幸福的生活。
總之,合乎德行的幸福是,人們要通過德行控制自己,去追求一種善,不斷提高自身修養(yǎng),以中道原則為人處世,正確處理好個人幸福與城邦幸福的關(guān)系,從而獲得幸福。他的幸福觀是積極有益的幸福觀,為后人探求幸福提供有益參考。
3 亞里士多德幸福觀對我們的啟示
任何一個東西也不可能十全十美,亞里士多德的幸福觀也不例外,有一定的缺陷,但我們對于亞氏幸福觀探討的最終目的,渴望從那里得到啟發(fā),為己所用,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進而提升人們的幸福指數(shù)。
3.1 幸福在路上
亞里士多德認為幸福是合乎德行的現(xiàn)實活動,幸福的獲得,要積極行動起來,這對當今人們獲取幸福極具借鑒意義。
3.1.1 為了幸福而不斷奮斗
幸福離我們并不遙遠,可以通過努力來獲取。早在革命時期,國家領(lǐng)導人就提出“為了新中國的勝利而奮斗”,“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钡忍栒?,這些話語仍不過時,對于今天正在追求幸福的人們?nèi)跃邇r值。亞里士多德幸福觀作為一種積極幸福觀,需要人們認真對待和把握。當今社會,極具變化,社會結(jié)構(gòu)更為復(fù)雜,人們生活成本提高,壓力與日俱增,人們往往疲于奔命,更多的提高物質(zhì)基礎(chǔ),而忽視對幸福的追求。人們不能因為心里恐懼而不敢嘗試,不能因為困難而止步不前。就像亞里士多德強調(diào)的那樣,幸福的獲得就是一種現(xiàn)實活動。幸福的獲取不僅是口號掛在嘴邊,而是吹響戰(zhàn)斗的號角,去戰(zhàn)斗、去拼搏、去爭取,到那時,幸福就在眼前。
3.1.2 享有幸福重在體驗過程
在追求幸福的路上,無論艱難困苦,還是快樂愉悅,都需要放在同等位置,平等對待。提出享有幸福重在體驗過程,并不是說結(jié)果不重要,其實,結(jié)果和過程同樣重要,只是在追求幸福時將關(guān)注的重心放到正確位置,事物未結(jié)束前,多關(guān)注過程,這樣的幸福更有意義。
3.2 要正確處理好物質(zhì)財富與幸福的關(guān)系
物質(zhì)條件是人類生存的基礎(chǔ),幸福作為人們追求的最終目的,但二者之間有什么樣的關(guān)系?需要做進一步探討。在認識物質(zhì)財富與幸福的關(guān)系之前,首先需要了解,幸福的時效性問題。
3.2.1 正確認識幸福時效性是處理物質(zhì)財富與幸福關(guān)系的前提
人的需求欲望符合經(jīng)濟學中的“邊際效用遞減規(guī)律”,對個體某一需求而言,達到頂點時,會呈遞減趨勢;對人類整個過程來說,人們需求不斷提升,檔次不斷提高,呈遞增趨勢。
3.2.2 把握幸福的規(guī)律有助于處理物質(zhì)財富與幸福的關(guān)系
幸福具有自足性,幸福一旦獲得,就不會增加或減少,他指的幸福就是一條直線的終點,達到這一點后,不會再遞減。然而,通過經(jīng)濟學來分析,幸福的分布規(guī)律,呈倒U形曲線,在幸福感達到最高峰之前,呈遞增趨勢,達到極值之后,呈遞減趨勢,這種分布規(guī)律對人們正確認識物質(zhì)財富與幸福關(guān)系具有重要意義。追求幸福有無規(guī)律可循,亞里士多德并沒有給出答案,幸福的感受度該如何評價?美國的薩繆爾森給了一個公式,即幸福=效用/欲望。由此可以看出,幸福大小程度與欲望成反比,與效用成正比,若欲望一定,則效用越大,幸福度就越高。然而事實是,因為效用是人的一種主觀感受,因時因地都在變化,主體不同,感受就不一樣。效用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所以想提高效用,以此來增強主體幸福感,還要處理好許多事情。若效用一定,欲望越少,幸福感就越強,正確處理好二者之間的關(guān)系,就尤為重要。
在了解兩個規(guī)律之后,我們知道,雖然物質(zhì)財富作為基礎(chǔ),但過多的金錢并不能提高人們的幸福,也買不來幸福,這正好應(yīng)了“金錢不是萬能的”那句話。面對人們幸福感下降,人們更應(yīng)將關(guān)注的重點轉(zhuǎn)移到非物質(zhì)性的層面上來,以此來增強人們的幸福感,提高對幸福的感受和認識,才能生活的更幸福。
3.3 幸福的尊嚴
界定幸福,就涉及幸福的評判標準,即幸福的尊嚴問題。溫總理曾說:“要讓人民有尊嚴的生活?!笨梢?,尊嚴對人的重要性,同樣幸福也有尊嚴。所謂幸福的尊嚴是指幸福的獲得不失幸福的身份,體現(xiàn)對幸福尊重和敬畏,幸福面前人人平等,人人有權(quán)利爭取和享有。幸福在于爭取,而不在于施舍與恩賜。平等、有尊嚴的幸福,才是高貴的幸福。不因為了幸福,向邪惡、骯臟、卑鄙低頭,更不能為了幸福,出賣肉體和靈魂,這樣得來的幸福,注定沒有意義。在幸福面前,我們要好好珍惜,站的筆挺,抬頭挺胸,心懷對幸福的敬意。仔細品味幸福,品味人生。
參考文獻:
[1]汪子嵩.希臘哲學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2]趙汀陽.論可能生活[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