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相清
一、選題背景、研究目標與意義
1.選題背景
關于這一課題,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均有多方面的研究,網絡、報刊、書籍有很多理論性的闡述。教學方式與學習方式的變革既是國際教育改革的趨勢,也是國內課程改革的重點。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歐美許多國家便紛紛倡導主題探究活動。
國內一些學校,一些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也在不斷嘗試,可稱為“數學泰斗”的邱學華教授的“嘗試教學法”就是一種適合中小學生自主發(fā)展的新課程理念下的教學策略。還有很多成功的課題研究,如像上海育才中學的“讀讀、議議、練練、講講”八字教學模式、洋思中學“先學后教,當堂訓練”模式、杜郎口中學的自主學習模式等。不難發(fā)現,這些大都是城市高中在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改革方面取得的一些成功經驗。
再看看農村高中教學,發(fā)現只限于某個人、某個案例關于這一課題研究的成功經驗很多,但卻很少有能實現在整個農村高中全面推廣的成功經驗??梢哉f在農村高中教學中,對于此課題各校雖然都進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但是有關系統(tǒng)的理論和具體做法的深層次研究還是比較少。
縱觀國內外有關“農村高中有效轉變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實踐研究”的研究狀況,進行農村高中有效轉變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實踐研究,既順應了世界學習方式轉變的發(fā)展趨勢,也是我國進行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必然與必需。
就我校狀況而言,由于高考的壓力和傳統(tǒng)觀念的束縛,我校教師的教學方式基本上是以教師、課堂和課本為中心。我校學生的學習基本上還是被動接受式,已習慣接受教師的灌輸,離開教師的講解就不會學習,表面上考試成績還不錯。但就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和終身學習能力而言,被動和陳舊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已成為新課改的主要障礙。
基于以上分析與思考,農村高中必須在減輕學生負擔和提高教學效益之間找到一個契合點。于是,我們結合新課程理念,結合學校實際,結合學生實際,就農村高中有效轉變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進行探索和研究,致力于改變教師課堂教學方式和策略,轉變學生學習方式,使學生學會學習,最大限度實現課堂教學的實效性,真正優(yōu)化我們的課堂教學,能走出一條屬于自己并得到領導、家長、學生認可的路。
2.研究目標
本課題旨在通過研究,改變以教師傳授為主的教學方式,倡導師生互動、共同發(fā)展,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學生的差異,最終實現“輕負擔高效率”的效果。
(1)學校目標
提高學校新課程實施的實效,并提升辦學層次,實現“四個形成”:形成濃厚的科研氛圍,形成一支骨干教師隊伍,形成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形成學校濃厚的學習氣氛。
(2)教師目標
通過研究促進教師教學形為的變化,使教師做到“四個學會”:學會尊重學生的學習個性,學會組織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學習,學會引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學會引導學生靈活運用多種學習方式。
(3)學生的目標
通過研究,使學生的學習方式有根本的轉變,其主要特征是從單一走向多樣,達到四個具有:具有主動的學習精神,具有靈活豐富的學習方法,具有探究學習的能力,具有合作學習的習慣。
3.研究意義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教師對新課程理念和課堂重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人們不斷思考教師在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師是教學的組織者,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而新的教學方式不是現成的,需要我們在反思前期經驗的基礎上結合當地教育環(huán)境進行廣泛、深入的實踐和探索,在形成新的理論和模式的同時,豐富和完善新課程理念。因此,本課題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和實踐意義。
二、研究途徑、方法與步驟
1.研究途徑
從學校的實際出發(fā),探討有效課堂教學的方式及其策略,在研究過程中,要注意方法,措施要得力,主要從四方面著手:
(1)分析研究教師無效或低效教學的表現及原因,研究探索出教師有效教學的方式
針對師生低效教學行為的表現,通過探討研究,提出相應有效的教學策略。對教師而言,主要包括有效備課策略、有效授課策略、有效管理策略、有效評價策略等。具體內容為:優(yōu)化課前準備,為提高課堂效率作保障;優(yōu)化時間安排,努力創(chuàng)造學習型課堂;優(yōu)化學法指導,探究最佳教學途徑;優(yōu)化師生互動,努力追求高效;優(yōu)化練習布置,鞏固轉化學生知識;優(yōu)化督促機制,保證學生全員高效參與;優(yōu)化師生關系,營造和諧學習氛圍;優(yōu)化教、學反思,改變方式方法,提升教學質量。
(2)分析研究學生情況,提出促進學生學習的有效學習方式
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學習,促進自主、合作、探究等學習方式的形成。通過觀察調查,摸清學生在課堂上參與學習的表現、學習興趣、學習方式、學習習慣等,從而更新學生學習觀念,改變低效的學習方式及方法,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具體內容為:學生有效預習,做到自主合作;學生有效參與課堂提問,質疑有方;學生有效探究,創(chuàng)新有方。
(3)關注過程,求真務實地上好每一堂實驗課
我們要求課題組成員在課題組內推出一堂實驗課,并及時落實人員、上課時間。每次上課之前,課題成員集體備課,課題成員準時認真聽課。上課后根據本課題研究主題和“課堂教學評價表”實事求是地評議。評議中,課題組成員在探討過程中相互取長補短,探索規(guī)律,獲得了共同的提高。
(4)加強反思,總結研究過程,切實做到扎實有效
課題研究是在不斷反思、總結的過程中逐步走向完善的。在實施新課程的過程中,我們對照新課程標準,在本課題研究中及時調整具體的目標和要求。平時,要求課題組成員不斷反思自己的實驗經過,善于發(fā)現本課題研究中出現的具體問題,與他人合作解決,并在理論聯系實際的過程中及時撰寫下來,形成教學案例、論文。
2.研究方法
(1)文獻研究法
通過查閱書刊、上網等方式獲取與本課題有關的大量研究資料,提高課題組成員的理論素養(yǎng),為課題研究提供有力的理論支撐。
(2)調查研究法
調查在新課程實施中促進高中學生自主學習的教育教學行為現狀,結合我校實際,分析存在的問題,找準研究的切入點,不斷總結形成結論。
(3)行動研究法
運用新課程理論和成功的實踐經驗解決出現的新問題,總結提煉出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教學方式,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學習能力。
(4)比較研究法
對不同學科、不同教師、不同學段學生自主學習的相同點和不同點進行比較,歸納、總結、優(yōu)化相應的教學策略。
3.研究步驟
(1)分析階段
在這一階段中,通過多種渠道了解新的教育理念,并從根本上對這一理念進行必要的剖析。在課堂教學中探索實施何種教學方式,切實提高教學效率。
(2)規(guī)劃設計階段
這一階段主要任務是擬定課題方案,整體規(guī)劃,總體設計該課題實驗的方法與步驟,成立課題研究領導小組,建立健全實驗教師隊伍,帶領實驗教師認真深入學習課題方案及有關的文獻,領會實驗的要求,并設計了一套開展課題研究的程序,確定學生的主體地位。
(3)實踐操作階段
這個階段,是將理論模式研究與操作程序設計有機結合,讓有效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成為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質的保障。
(4)結題推廣階段
教師要將實踐得出來的經驗加以匯總,并進一步推廣。
三、前期研究情況及保障措施的簡述
我們曾經進行了一系列的聽課、說課和評課活動,開展了廣泛的課堂教學調查研究。據學校教導處對年級學習特點的問卷調查表明,90%以上的學生缺乏學習的自主權;86.7%的學生沒有主動互動學習的意識,處于盲目學習、模仿學習階段;91.2%的學生缺乏主動質疑、有效探索的精神和行為;32.4%的學生不能完整表述閱讀方法和解答應用題的基本方法;47.6%的學生雖能表述,但非常籠統(tǒng),存在嚴重缺陷;67.53%學生對基本的學習方法缺乏了解;90%多的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處于被動的境地。為了以全新的教育教學觀念做指導,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以有利于學生潛能開發(fā)、能力養(yǎng)成與素質培養(yǎng)為出發(fā)點設計課堂教學,積極探索、構建、掌握與運用新型教學模式,為學生的主動發(fā)展提供平臺與空間,有效促進學生的發(fā)展,我校一直進行有效轉變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實踐研究。具體的課題研究的保障措施有:
1.領導重視,選題切合校情
我校領導一直很重視教育科研。經過多年的實踐,研究者已積累了一定的經驗。課題是符合我校實際的,課題立項后,我們會乘借東風,加倍努力,把課題做精做強做好。
2.課題負責人和課題主持人科研能力強,教科研取得了可喜成績
課題研究參加者均為學校教育教學教研骨干,教學教研經驗豐富。課題來自于我校實際,有很強的針對性,研究具有理論價值和實用價值。課題組成員都是教學第一線的骨干教師,具有較高的業(yè)務水平,較強的教科研能力,所有成員都精力充沛,有很強的事業(yè)心和團結協作精神,完全有能力完成該課題實驗與研究工作。
3.資料設備齊全
學校重視教育科研,形成了科研興校的氛圍。本校名師工作室對本課題大力支持,能提供科學的指導。學校教學硬件設備良好,設施齊全,有高效快捷的網絡、藏書豐富的圖書館、閱覽室、多媒體教室等。學校軟件資源也很豐富,有各種類型的光盤教學軟件幾百套之多,其教學內容覆蓋全部學科,這些都為課題組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4.制度保證
一是課題組成員每周進行一次課題項目活動,每月進行一次集中研討會,保證有足夠的學習、反思、改進教學的時間。
二是定期組織人員上好課題研究匯報課,撰寫研究文章、經驗總結。
三是加強理論學習的管理,在自我學習和集體研究學習的基礎上互動交流,使課題研究建立在良好的學習基礎之上。
5.有時間和經費的保障
課題組成員參加培訓、研討會以及科研成果的總結與推廣所需經費學校全部實報實銷,并根據課題研究的成果每階段給予課題組成員一定獎勵。
注:本文系山東省教學研究重點課題“農村高中有效轉變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的實踐研究”(課題編號:2014ZD0133)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