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玲玲
摘 要:在新課改實踐中,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應成為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傳統(tǒng)的數學學習過程中學生學習的方式以被動接受為主要特征,造成了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缺失,強調動手實踐,即是讓學生在親身經歷、親身體驗的過程中自主探究從而解決問題.
關鍵詞:激趣;體驗;生成;操作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03-221-01
新課標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動手實踐作為一種數學學習方式是基于傳統(tǒng)的數學教學存在的弊端而提出來的,傳統(tǒng)的數學學習過程中學生學習的方式以被動接受為主要特征,這種學習方式必然造成學生參與學習過程的“無意識”,更造成了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缺失,強調動手實踐,即是讓學生在親身經歷、親身體驗的過程中自主探究從而解決問題。
一、動手實踐在數學學習過程中的作用
1、激發(fā)學生課堂學習的興趣
濃厚的興趣是促進學生參與學習的前提,讓學生通過動手實踐參與數學學習,能很快的激發(fā)學生對學數學知識的求知欲。為了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教學過程,必須引導學生自己去觀察,去實踐,去思考,去探索,從而自主發(fā)現科學道理,體會探索知識的方法,品嘗到探索成功的喜悅,更加激發(fā)出渴望參與學習的內驅力。例如:五年級上冊平移,在研究平移的特征時,讓學生找出幾組對應點連成的線段,通過觀察,度量它們的位置關系和長短關系,從而歸納平移的特征。學生動手實踐,操作,思考,得到答案,不僅激發(fā)了他們的興趣,提高了注意力,而且知識理解和掌握的很好。
2、增加學生課堂學習的體驗性
布魯納的發(fā)現學習論認為:學生的學習過程包括實物操作、表象操作和符號操作三個階段。而動手實踐則在于促成學生進行實物操作,學生在實物操作的過程中獲得最直接的體驗,而這種體驗是最為寶貴的,它將為后兩個階段“表象操作”和“符號操作”作充分的準備。俗話說:“眼見百遍,不如手做一遍?!边@與新課標提出“做數學”真是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3、利于數學知識的生成
高爾基曾說:“游戲是兒童認識世界的途徑?!倍跀祵W學習過程中,“游戲”應當與“實踐”是等價的。任何一個規(guī)律,任何一個法則,都有它自身形成的過程,過去我們的教育只是注重了把這個規(guī)律、這個法則的結論告知學生,卻忽視了規(guī)律、法則的形成過程,導致學生只記住結論,卻不會探索道理,照此演化下去將最終缺乏探索新世界的精神;讓學生動手實踐便是讓學生經歷規(guī)律、法則的形成過程,從而達到知識在學生內心自然生成。剛才那個平移的實例其實就是很好的說明。學生在利用平移作圖和解決問題時都有很好的效果,因為平移的特征他們印象特別深。
4、培養(yǎng)學生樂于實踐的意識
這里所謂意識指的是通過實踐探索規(guī)律、認識世界的自覺意識,培養(yǎng)學生具備實踐的自覺意識是數學教育的最高目標,這種意識一旦形成,將對學生的終身有益。但這種自覺意識的形成并不是與生俱來的,實踐的自覺意識源于長時間實踐活動經驗的積累,因此我們要努力的是把一個個數學學習過程變成學生通過實踐自主探究的過程。
二、動手實踐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呈現的方式
在新課標頒布之初,曾一度出現數學課堂熱熱鬧鬧動手操作的景象,甚至認為課堂操作就是動手實踐,這具有嚴重的片面性,應該根據所學知識的需要來安排是否需要操作,而貫穿于數學學習過程的動手實踐也不應該僅僅局限于課堂上的動手操作,而往往呈現出以下幾種方式:
1、課前體驗
這種方式特指學習新知前所做的準備性實踐。學生因為生活經驗的淺薄,對很多事物的陌生,而數學學習沒有好的方法和經驗,讓學生自主參與學習過程那幾乎是一句空話。
2、課中操作
這是數學教學中最常見的也是用的最多的動手實踐的形式,操作在課堂教學中對新知的學習起著很大的作用,學生在操作的過程中發(fā)現規(guī)律、概括特征、掌握方法。公式的推導、形體特征的發(fā)現等等常常有必要讓學生通過操作自主探究,來發(fā)現、歸納和概括。
3、課后實踐
這種形式是培養(yǎng)學生實踐能力、形成實踐意識的最重要形式,可以說課中操作是在老師的調控下所進行的實踐活動,往往為了教學任務而使學生的操作顯得不夠獨立,為了在簡短的時間里取得最有效的操作效果,難免有時帶有很強的預設性,很多意外的情況因為有老師的存在而被很好的處理或者避免;而課后實踐則是完完全全由學生自主進行的獨立探索活動,所謂“獨立”最大的體現在于對意外情況的處理,也因為沒有老師可以依賴,所以學生要學會對各種情況進行分析與取舍,逐漸發(fā)現并總結得出結論。課后實踐應該說是學生獨立實踐能力的最佳體現,
三、教師在動手實踐過程中的作用
實踐能力的增強、實踐意識的形成關鍵在于培養(yǎng),而教師在數學學習過程中應該真正履行“引導者、組織者”的作用, 因此,在數學學習中,教師應激發(fā)學生的參與欲望,引導他們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激勵學生主動看,主動說,主動做,主動想,根據自己的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通過獨立思考,合作交流,重新“創(chuàng)造”有關的數學知識;感受數學本身的魅力,增進學好數學的信心。因為未來的世界是靠下一代學生來創(chuàng)造的,而學生在學校只能獲得其需要的部分知識和初步能力,更多的則需要依靠自主探索,主動地去學習,去不斷地充實自我,以適應不斷發(fā)展變化的社會的需要。數學學科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數學學習不僅僅是記憶一些數學結論。這就需要學習者要有積極主動、自主探索的精神,需要多樣化的學習方式。這就需要構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數學課堂,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讓數學課堂煥發(fā)出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