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龍彬
摘要:猶太人問題是猶太歷史與文化研究的一個重要議題。俄國曾經(jīng)是世界上猶太人最多的國家。猶太人問題在俄國亦表現(xiàn)得特別充分。俄國作家也對此問題進行了關(guān)注。其中,尤以猶太作家巴別爾、肖洛姆等表現(xiàn)突出。通過對巴別爾的《騎兵軍日記》等文學文獻對俄國猶太人問題進行探究是史學研究的一個新視角,從中可以探析到猶太人在波蘭和俄國之間的尷尬境地及其原因,也可得出結(jié)論:作為猶太人天堂的敖德薩同時也是一個地獄;猶太人也要為自己的遭遇進行自身反省和反思,否則很難走出歷史的怪圈。
關(guān)鍵詞:巴別爾;俄國:猶太人
中圖分類號:K5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 - 0961( 2015) 01 - 0075 - 07
猶太人問題“通常指猶太人的生活方式、其與非猶太人共處的原則。猶太人問題這一詞語首次出現(xiàn)于1753年英國有關(guān)賦予猶太人公民權(quán)的猶太法案辯論中。一般而言,猶太人問題用于表示居住在非猶太人國家的猶太人與該國其他民族間緊張敵對的關(guān)系。猶太人問題特別存在于信奉源自猶太教的宗教國家里,且很大程度上易出現(xiàn)在基督教國家”。猶太人問題亦是俄國猶太作家關(guān)注的焦點,如肖洛姆、巴別爾等。在《騎兵軍日記》、《紅色騎兵軍》和《敖德薩故事》等作品中,在對l920年前后的蘇俄社會進行思考和探究的基礎(chǔ)上,巴別爾對俄國猶太人問題進行了詳細描述和深入分析,比較全面地反映了當時蘇俄猶太人的生活狀態(tài)和精神世界。以往我國學者對巴別爾的研究基本集中在文學領(lǐng)域,本文擬從史學角度,利用文學文獻對俄國猶太人問題進行梳理和闡釋。
一、文學與史料:巴別爾、高爾基和肖洛姆
猶太人伊薩克·埃瑪努伊洛維奇·巴別爾(
)1894-1940年),筆名巴布埃爾·基墨爾·柳托夫,1894年出生于烏克蘭敖德薩的薩爾達萬卡。1940年在莫斯科被槍決,罪名是“托洛茨基分子、外國間諜和恐怖分子”。巴別爾的父親是一名富裕的猶太商人,是農(nóng)業(yè)機械交易商。在《自傳》中,巴別爾寫道:“在父親的堅持下,我在十六歲之前,致力于鉆研猶太語并研讀《圣經(jīng)》、《塔木德》?!鼻罢摺懊懿贾q太祖先血淋淋的求生路,而無窮無盡的論辯和訴訟則將后者浸透”。他的學校是以尼古拉一世皇帝命名的敖德薩商業(yè)學校。就讀于這所學校的有外國商人、猶太經(jīng)紀人、波蘭顯貴和舊教徒等的子弟。值得注意的是,在商業(yè)學校時,“一位生于布列塔尼的法國老師開始將原汁原味的法語和對法國文學的愛一股腦兒傳授給他。”于是,俄羅斯的“大師們紛紛失寵,法國文學撲入他的懷抱。他則獨獨熱烈地擁抱了莫泊?!??!霸缒甑纳瞽h(huán)境給他的人生奠定了一種復雜的文化背景?!碑厴I(yè)后,他“就去了基輔,一九一五年又去了彼得堡”。在巴別爾的心中貯藏著一種寫作的沖動,他“十八歲寫的處女作《老施勞埃密的故事》就反映了塒猶太人的命運的思索,講述了一個猶太老人因決絕改信基督教而自殺的故事”。巴別爾說,從1915年起,我“開始向各編輯部投稿,可到處都將我拒之門外,所有的編輯(如已故的伊茲瑪依洛夫和波肖等)都勸我去找家店鋪當伙計,可是我沒有聽他們的話”。
1916年是巴別爾人生和寫作上的一個轉(zhuǎn)折點。這一年,他去見了高爾基。他說:“我的一切成就都要歸功于這次會見,直至今天我每提起阿歷克賽·馬克西莫維奇的名字,就滿懷愛戴和感激之情他在一九一六年十一月號的《年鑒》上第一次刊發(fā)了我的幾個短篇小說(因為這幾個短篇小說,我被追究刑事責任,按刑法一○○一條),他教會了我不少極為重要的東西,后來的事態(tài)表明,我的兩三篇青年習作還過得去,不過是僥幸而已,我在文學上不可能有出息,我寫得非常蹩腳,于是阿歷克賽·馬克西莫維奇打發(fā)我到人間去?!焙髞恚谄蹩?、第一騎兵軍、敖德薩省委等部門從事過不同工作。他說,直到1923年,“終于學會了怎樣明了表達我的思想,而又寫得不太冗長。那時我重新開始寫作”。
1920年,26歲的巴別爾以戰(zhàn)地記者的身份,跟隨布瓊尼統(tǒng)帥的蘇維埃紅軍第一騎兵軍進攻波蘭。巴別爾目睹了歐洲歷史上也是人類歷史上最后一次大規(guī)模的空前慘烈的騎兵會戰(zhàn)?!厄T兵軍日記》始于1920年6月3日,截至9月15日,其中缺了69~89頁,對應于1920年6月6日至7月11日之間這一段。盡管“只有部分日記得以保存,但實際上包含了第一騎兵軍在西南線作戰(zhàn)的全部進攻階段”。幾年后,根據(jù)這次經(jīng)歷,他創(chuàng)作了三十余篇作品,有戰(zhàn)地速寫,也有軍旅故事,1926年以《紅色騎兵軍》之名出版。1931年,他還出版了《敖德薩故事》。其實,早在1916年巴別爾就開始了關(guān)于敖德薩的寫作,篇名就是《敖德薩》。《敖德薩故事》“打開了通往《騎兵軍》的語言之門”。巴別爾被譽為“20世紀最有才華的俄國小說家,也是蘇聯(lián)第一流散文家”。
猶太作家是俄國作家中的一個璀璨群體,猶太人問題是猶太作家思考的一個重要主題。作為作家,高爾基關(guān)注和關(guān)心作家的生存和創(chuàng)作。猶太作家是高爾基特別關(guān)注的一個群體,巴別爾和肖洛姆等在思想和創(chuàng)作方面都得到過他的指引和幫助。在《新生活報》的《不合時宜的思想》專欄中,高爾基曾經(jīng)對俄國猶太人問題進行過鞭辟人里的分析和評價。巴別爾曾任《新生活報》記者,他坦承,處處碰壁后,“除了找高爾基,我再沒有其他出路”。那個時候,“彼得堡出版了一本國際主義派的雜志《年鑒》,創(chuàng)辦幾個月便成為我們最好的月刊,它的編輯正是高爾基”。“在表達自己的觀點時,他字斟句酌,坦率而且嚴厲。很久以后,我們更清晰地認識到這些話語的力量;經(jīng)過幾年幾十年,這些言論,在我們的靈魂里經(jīng)歷了漫長而獨特的旅程之后,已經(jīng)成為生活的準則與指南?!痹谀莻€時代,“沒有一位作家能像他一樣,對壓迫者施以如此沉重的打擊,沒有一位文字工作者能像他一樣,成為新世界的參與者和建設(shè)者”。巴別爾亦承認,“在我的一生中,沒有比在《年鑒》編輯部經(jīng)歷的這幾個小時更重要的時刻”。他贊譽高爾基為“我們時代的先驅(qū)者和最強有力的人”、“真理的喉舌”。
最值得一提的是,巴別爾最喜歡的猶太作家就是用意第緒語寫作的肖洛姆。肖洛姆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俄國猶太人民最偉大的天才作家,是專制制度和民族歧視雙重壓迫下猶太人民追求幸福的熱情歌手。他一生經(jīng)歷的艱難坎坷,彷佛是猶太民族悲慘命運的一個縮影,他所遭遇到的家庭的破落和個人的失意,也只是當時沙皇政府的沙文主義和反猶主義給整個猶太民族帶來的災難中的一個例子。1904年,肖洛姆在彼得堡與高爾基相見。“高爾基的革命思想對他后期的作品發(fā)生了很大影響。他雖不是一個革命者,可是從他后期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已經(jīng)漸漸不滿足于反映和揭露了。在他的作品里,革命和抗議的聲音越來越響亮。他對1905年革命是同情的。這時期他也寫了許多抨擊沙皇政府的小品文和評論?!卑蛣e爾出生前,肖洛姆曾在敖德薩住過兩年。從少年時代起,巴別爾就籌劃寫一部肖洛姆式的故事集。肖洛姆是猶太人貼心的說書人,他筆下的小人物都來自猶太隔離區(qū),他們總是搞不清現(xiàn)實和夢想的界線,總是卷入沒完沒了的無頭案。但是,肖洛姆“了解他們的昕有弱點、所有長處、所有憂患,在撕裂他們的傷疤的同時,讓他們一邊兒抽泣一邊兒哈哈大笑”。endprint
20世紀初,傅斯年稱“歷史學就是史料學”。陳寅恪“以詩證史”,開創(chuàng)了運用文學文獻研究歷史的方法。但實際上,誠如葛兆光之問,“作為文學,小說能夠成為歷史證據(jù)嗎?”結(jié)果是,“許多恪守學科畛域的歷史學家,至今還不習慣于用文學作品來說明歷史”,“文學資料在正宗的歷史,甚至思想史領(lǐng)域著作中,被使用得還是相當少”。這還是那個老問題,“什么是歷史資料?”近些年,隨著我國史學研究特別是中國近現(xiàn)代史研究的深入和拓展,日記、傳記等已成為歷史研究的重要資料。龔明德教授指出,日記的作者一定要對生活作真實的記錄和感受,一定要是獨具個性的。并且他還談到了日記的重要性,日記“屬于個人私密性質(zhì)的文字,其發(fā)自肺腑的夫子自道,以及其中涉及的一些人與事,全可以作為文化個案方面的第一手材料”。出版人于曉明亦強調(diào),“日記是最真實的性情記錄”,“不是虛構(gòu),不是假設(shè),而是寫法的多樣化和內(nèi)容的多元化。不是刻意求媚于現(xiàn)在或?qū)?,而是力求更多地記錄一些真實的細?jié),雖然瑣碎,但未必沒有用處?!?/p>
在《騎兵軍日記》的《序》中,我國知名出版人、評論家止庵評價,“日記是實錄,《騎兵軍》是小說;日記記載的是巴別爾自己,小說中的柳托夫則是他所塑造的一個人物,有此不同亦不足為奇?!保蟹蚴前蛣e爾的筆名)俄國巴別爾研究專家波瓦爾措夫在《序言》中坦言,“日記也是研究生平的重要資料”。巴別爾的日記首先是一份有關(guān)人的珍貴文獻,對革命、戰(zhàn)爭、個人的命運,作家痛苦且矛盾重重的思考,在日記中得以表述。但這些行軍途中的手稿毫無宗教懺悔味道,或多或少地,更直截地呈現(xiàn)給讀者的是,作為歷史事件的親歷者所記錄的見聞和經(jīng)驗。日記真正豐富了我們關(guān)于國內(nèi)戰(zhàn)爭中最重要的一個階段的想象。波蘭戰(zhàn)爭的概況,以及紅軍進攻華沙的失敗,都可以在歷史編纂者巴別爾這里找到。今天的研究者,越來越關(guān)注古代和尚待挖掘的本同歷史文獻,或許在某些方面,巴別爾的日記真正有助于他們的解讀。”也因此,《日記》“在歷史真相被全面公開的語境下,具有新的非官方的深刻意義”。《騎兵軍日記》還包括巴別爾在《新生活報》、《紅色騎兵軍報》和《東方曙光報》等刊發(fā)的一些報道。新聞報道是以真實性為前提的,美國作家約翰·厄普代克直言,巴別爾的雄文似閃電、似不眨眼的目擊者。
評價中的“歷史編纂者”、“歷史文獻”等術(shù)語表明,日記在歷史研究中更具真實性和可靠性。謝泳言“傳記不如年譜,年譜不如日記”。我同研究者對傳記的態(tài)度是“不可不看、不可全信”,但是可以用其他相關(guān)史料去佐證或證偽。與有的傳記作品特別是中國傳記作品比較,巴別爾作品的特點就是自傳性或傳記性,亦具有很強的真實性和史料價值?!都t色騎兵軍》和《敖德薩故事》比較完整和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歷史?!都t色騎兵軍》是巴別爾根據(jù)自己在1920年俄波戰(zhàn)爭巾的經(jīng)歷寫成的,他1924年就大體完成了這本書(后于1926年出版),相距時間很近,這樣的創(chuàng)作在作家意識中不可能抹去那種現(xiàn)場體驗。盡管巴別爾曾在書信中提及《敖德薩故事》的真實性問題,“這些以第一人稱寫就的小說并非自傳,只求精神的真實”。
二、無根與迫害:巴別爾筆下蘇波戰(zhàn)爭中的猶太人狀況及對蘇俄社會的思考
1920年6月3日,巴別爾在《騎兵軍日記》的第一篇中寫道,“我,當然了,是俄羅斯人,母親是猶太人”。6月5日的日記里,他又重提這個事情,“我告訴他,我母親是猶太人,往事,白教堂,拉比?!卑蛣e爾為什么一再提到“母親足猶太人”?實際上,這是猶太歷史和文化中的—個重大問題。猶太人是按照母系來確定自己的歸屬,“母親是猶太人”就意味著孩子是猶太人。巴別爾強調(diào)的是自己為猶太人。
猶太人曾經(jīng)建立過自己的國家,但是國家被羅馬征服者粉碎后就從人們的視野中消失了,從此猶太人走上了流散之路。由于國家的喪失,猶太人失去了獨立并且淪落為一種衰退的狀態(tài)。他們生活在各個民族當中,并且構(gòu)成了一個無法被真正融合的特殊群體。在喪失了其他國家都擁有的國家特征后,“猶太民族沒有再次形成一個舊家,各民族也就從來不需要與一個猶太同家打交道。這就使猶太人在受到排擠和迫害時失去了依靠和對受保護權(quán)利的訴求。”16通過1772年、1793年及1795年俄國與普魯士、奧地利三次瓜分波蘭,至1815年,俄國(包括俄屬波蘭)猶太人約有120萬。,到19世紀中期俄國境內(nèi)的猶太人約為240萬,19世紀末已接近500萬,俄國成為世界上猶太人最多的國家,占當時全世界猶太人的三分之二。從19世紀初開始,俄國猶太人就被排擠在俄國本土之外,他們的活動范圍被限制在從波羅的海到黑海的“隔離區(qū)”(又稱柵欄區(qū))。他們不僅沒有公民權(quán),而且特別法對他們的居住、發(fā)展經(jīng)濟和婚姻等問題嚴加限制。
蘇波戰(zhàn)爭由波蘭白軍首先挑起。1920年4月25日,波蘭白軍在協(xié)約國的慫恿下,多次拒絕蘇俄政府關(guān)于和平談判解決兩國爭端的建議,對蘇俄發(fā)動了進攻。1920年10月12日,蘇波兩國在里加簽訂停戰(zhàn)協(xié)定,并締結(jié)了預備和約。和約規(guī)定,西烏克蘭和西白俄羅斯劃歸波蘭,締約雙方彼此尊重國家主權(quán),并保證不支持任何針對另一方的敵對行動。
作為一個猶太人,隨著騎兵軍向波蘭推進,在俄國和波蘭的猶太人相對聚居的地方,巴別爾每到一處都會細心觀察猶太人的生活,物質(zhì)的和精神的,特別是后者。會堂、宗教公會、墓地等是一個完善猶太人社區(qū)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會堂是“猶太人進行公共祈禱、慈善、文娛活動和研讀經(jīng)書的場所,是猶太人的宗教、教育和公共事務(wù)中心”。教堂是一個猶太人社區(qū)形成的標志性條件,也是猶太人的精神維系之所。墓地是人的最終歸宿,也是連接歷史和現(xiàn)實的精神紐帶。
教堂和墓地是巴別爾筆下的主角。巴別爾“在日托米爾市轉(zhuǎn)來轉(zhuǎn)去,尋找那顆怯弱的星星。在古老的猶太會堂前,冷漠的黃墻根下,蓄著先知式大胡子,凹陷的胸前裹著受難節(jié)穿的破衣爛衫的猶太老人”。在《機槍車學》中,巴別爾這樣描寫:“一座猶太教會堂被鱗次櫛比的陋屋擋沒,低低地貼在貧瘠的土地上,沒有一扇窗戶,凸凹不平,圓圓的,活像哈西德派教徒的帽子。窄肩膀的猶太人猶豫地鵠立在十字路口。這使人想起南方猶太人的形象:腦滿腸肥,像蹩腳的葡萄酒那樣冒著氣泡。這種形象同眼前這些細長、骨瘦如柴的背脊和焦黃、悲劇式的大胡子那苦命的傲岸的形象是不可同日而語的?!痹凇犊讫R納的墓葬地》中,他寫道,“磨光的灰色石頭上鐫刻著三百年前的文字?;◢弾r上刻著花紋粗狂的高浮雕。浮雕上有魚,有幾只站在亡人頭部上方的羊。有戴皮帽的拉比,一色細腰束帶?!痹凇缎〕莿e列斯捷奇科》里,巴別爾寫道,“猶太人在這里發(fā)財致富的繩索把俄羅斯莊稼漢、波蘭老爺、捷克移民和羅茲工廠捆綁在一起。他們是一伙走私者,是邊界地區(qū)最有能耐的人,而且又是斗士,幾乎永遠為宗教信仰而戰(zhàn)。”筆者認為,巴別爾之所以記錄這些場景,還是想維護猶太人的精神支柱,讓猶太人有一個活著的理南,不管是現(xiàn)實的還是幻想的。endprint
在波蘭和俄國,猶太人都是被迫害的對象。巴別爾在作品中這樣描寫:“莊稼漢硬要我跟他對火抽支煙?!q太佬把人都得罪光了,把兩邊的人都得罪了。等打完仗他們就剩不下多少人啦。世界上總共有多少猶太佬?‘一千萬。我回答說,動手給馬戴上嚼子?!侵炼嗍O聝扇f人。莊稼漢大聲說。”巴別爾曾經(jīng)遇到的一個老頭亦講道,“波蘭人是惡狗。他們抓猶太人,把他們的胡子拔掉——哼,狗娘養(yǎng)的!”在1920年6月3日的《騎兵軍日記》里,巴別爾亦記錄,“猶太人的浩劫,剪胡子,這是慣例。在市場抓了四十五個猶太人,帶至屠宰場,凌虐,割舌,哀號響徹廣場。”7月1日的日記則是:“猶太人遭到搶劫,他們困惑不解,像盼救星一樣期盼蘇維埃政權(quán),而突然就來了,喊叫,馬鞭,被辱罵為‘猶太豬。”‘猶太佬”和“猶太豬”不僅是對猶太人人身的攻擊,更是對猶太人信仰的褻瀆?!暗浇苊锥喾蚩ㄒ呀S昏。我留心于猶太人居住區(qū)。草原上的猶太人被搶劫一空。我們光顧的房子內(nèi)有一大群婦女,這是拉赫茨基一家?!?月24日的日記他是這樣記的。而25日則是:“折磨人的兩小時,四點鐘時,猶太女人們被叫醒,并被強迫做俄式烤肉,而今天是阿巴月初九?!?月7日,在別列斯杰奇科,巴別爾哀嘆,“彌撒做給房東孫女,她死于搶劫之后的驚嚇。小鎮(zhèn)“刻滿了猶太裔波蘭人居住區(qū)的血腥史。大家對波蘭人同仇敵愾;波蘭人砍殺、折磨藥店老板,用燒紅的鐵棒灼烙他的身體,用鋼針刺他的指甲縫。波蘭人喪心病狂,他們在自取滅亡?!边@使巴別爾“不能寫波蘭,那些沖殺和逃竄還太切近,他記住的是一幅幅刺目的畫面、一個個錐心的細部,但他必須看到全部,才能從中攝取一個局部。他要再等一等,等波蘭從他血跡斑斑的大腦里死而復生?!?/p>
而蘇俄這邊是,“全部歸罪于猶太人,這是愚蠢的斯拉夫人的本性,洗劫羅斯托夫、中飽私囊的斯拉夫人的本性?!边@是8月8日的日記中巴別爾的控訴。8月29日,他在日記中描述,“我們的人在搶劫,扔出教會堂的摩西五經(jīng)經(jīng)卷,塞滿馬鞍上的天鵝絨口袋。政委的勤務(wù)兵仔細端詳著經(jīng)文護符匣,想拿走上面的細帶子。猶太人討好地陪著笑臉。這是宗教信物?!?/p>
9月6日巴別爾在日記中記述了“打倒猶太佬,拯救俄羅斯”的慘況。一家猶太人“被搶劫一空,被殺得遍體鱗傷。不只一顆頭顱被砍下,面對映人眼簾的畫面,我們的戰(zhàn)士感到驚恐,禁不住連連退步。被連根搗毀的破1日的小房子里,在一洼洼的血污中,躺著橫七豎八的人,頭顱被砍開、赤身裸體的七十歲的老頭,還未斷氣的被切去手指的嬰兒,肚子被豁開、遭到過強奸的老太婆蜷縮在屋角,他們的臉上凝結(jié)著難以承受的極度絕望?!薄巴罋斎皇钦粘R?guī)進行,軍官先是要猶太居民拿出五萬盧布的安全保護費,錢和伏特加及時奉上之后,軍官們卻首先充當了屠殺者,他們在嚇得要死的猶太老人家里,拼命搜查炸彈和手槍?!弊鳛橐晃粠в小岸韲酥械莫q太人”、騎兵軍等多重身份的人,巴別爾的心情是復雜的、難言的,甚至是欲哭無淚的。哥薩克“沿途搗毀波蘭天主教教堂、洗劫猶太教教堂,帶來的是人間地獄。而無論是哥薩克騎兵,還是波蘭天主教戰(zhàn)士,都大肆蹂躪不承認耶穌的猶太人。”
在《新生活報》刊發(fā)的文章里,巴別爾描述的俄羅斯和彼得堡是:“市場上沒有土豆,以后也不會有”;“無情的破壞行為迫使我們冷靜地面對失業(yè)和饑餓問題。從前線回來的人無事可做,他們的妻子生養(yǎng)不起小孩,工廠里直入云霄的煙囪似乎被凍僵了”;“不進行任何課堂教學。60%的孩子不識字。不開展任何工作。吃的是菜根湯和鯡魚。由于水道破裂,房子里惡臭熏天。未采取消毒措施,盡管有十個地方的被救濟者感染了傷寒?;疾『芷毡??!备膳碌氖?,“十萬失業(yè)者,停產(chǎn)的工廠不可能投入運轉(zhuǎn),沒有燃料?!?/p>
巴別爾“對無產(chǎn)階級革命的正義未予置疑,卻從革命進程中發(fā)現(xiàn)人們早已偏離人類文明的軌跡,心里的莊嚴目標與眼前的鬧劇扭結(jié)在一起,卻不能找到真正的聯(lián)系,這不能不讓人產(chǎn)生惶惑之感?!?月14日的日記中寫道,“波蘭很糟糕,沒有憲法,布爾什維克很強大,社會主義者最受關(guān)注,但沒有掌權(quán)?!倍砹_斯帝國主義,“意圖消滅民族傳統(tǒng)——最關(guān)鍵的是要占領(lǐng)斯拉夫地區(qū),就像古語說的那樣。”“騎兵軍是我們黨中央所變的一種社會戲法。革命的弧線把滿腦子偏見的哥薩克自由選民拋到了第一線,然而黨中央岡勢利導,用鋼鐵的梳子將它們梳理……”“蘇維埃國家將代替我們說話,我們當代的事件那樣神奇,我個人沒什么好做的,它們可以代替我們說話,我所作的只是把它準確地表達出來,對于整個世界,這就很重要、很震撼、很有趣。”面對這些,巴別爾“作為哥薩克中間的猶太人,他注定會孤獨;作為一個內(nèi)心被酷刑和文明浩劫震驚的知識分子,他注定要感受雙重的孤獨?!惫P者認為,與巴別爾的“哥薩克文化”和“猶太文化”的雙重文化情結(jié)相比,“俄國人”和“猶太人”的雙重身份讓他更糾結(jié)。前者更多是一個精神問題,而后者是一個血淋淋的現(xiàn)實問題。他是在為一個不承認自己為俄國人的俄國作戰(zhàn),但是他可能認為是在為祖國俄國而戰(zhàn)。除了“猶太人”這個民族身份,“哥薩克”的身份是可以選擇的,巴別爾處于主動,而祖國是不能選擇的,他處于被動,況且在俄國和波蘭猶太人的處境都是惡劣的。
三、城與人:巴別爾、敖德薩和猶太人
18世紀早期,彼得大帝建立了“通向歐洲的窗口”——彼得堡,而南方通向歐洲的窗LI就是后來建立的敖德薩,它是黑海重要的港口。
1794年5月,“俄國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在烏克蘭大草原的南端再造圣彼得堡,引歐風北上俄羅斯”,敖德薩始建。敖德薩“從開始就沾染了西歐強徒的生命氣息,從開始就是混血兒的樂土”。至19世紀中葉,敖德薩“已經(jīng)成為俄羅斯第三大都會,歐洲生活費用最便宜的城市,全世界最大的谷物交易口岸”。具體而言,敖德薩是“著名的港口城市,地處黑海西北岸,今屬烏克蘭,舊時是沙俄帝國的南方重鎮(zhèn)。那是一個五方雜處的地界,混居著烏克蘭人、俄羅斯人、希臘人、亞美尼亞人、保加利亞人和猶太人”。作為一個港口城市,敖德薩“是個語言和種族各異的城市。城中有30個印刷廠,每年出版超過600種的原創(chuàng)出版物,79%為俄文,21%為其他語種,5%為猶太文”。在俄羅斯帝國或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之前的蘇聯(lián),沒有一個城市有像敖德薩那樣的種族多樣性。敖德薩的主要吸引力是語言、宗教和民族的多彩畫卷。endprint
葉卡捷琳娜二世禁止波蘭猶太人遷往俄國腹地,限其在黑海沿岸生活。于是,一部分猶太人被迫蝸居在隔離區(qū)內(nèi),他們不能自由選擇職業(yè),入學要受到苛刻的名額限制,甚至不能參與務(wù)農(nóng)。另一部分猶太人來自奧匈邊境要塞布羅德附近。最令猶太人感到欣慰的是,不管哪里來的猶太人,都在敖德薩發(fā)現(xiàn)了“天堂”,雖然仍有諸多限制和歧視,但這里沒有隔離區(qū),他們可以擇地而居;這里也沒有嚴格的社會等級,富豪可以和貴族平起平坐.歷任總督都鼓勵他們經(jīng)商創(chuàng)業(yè)。
然而,1871年敖德薩發(fā)生了排猶暴亂,猶太人死傷近百人。1905年,敖德薩“發(fā)生大規(guī)模排猶事件,上千名猶太人死于非命,未滿十歲的巴別爾親眼目睹那場血淋淋的場面,終身留下了夢魘般的記憶”。但是,巴別爾“始終把敖德薩浪漫化:敖德薩人充滿歡樂,激情、輕松而令人迷醉,時而憂郁,時而激動——生活的感覺。生活可能好,或者糟,但總之是不同尋常地有趣”。敖德薩“不但有五光十色的陽光,敖德薩人天生還有多面性”一因而,敖德薩是“美好的,敖德薩也是愁人的……”
敖德薩是猶太人在俄國的一個重要聚居地和精神領(lǐng)地,是復興古代猶太文化、重鑄現(xiàn)代猶太人的一個文化中心。18世紀70年代,從德國柏林發(fā)起了哈斯卡拉——猶太啟蒙運動,它鼓勵猶太人沖破傳統(tǒng)禁錮,學習現(xiàn)代科學,融人世俗社會,同時再造古猶太語——希伯來語,將仍富活力的猶太古文化發(fā)揚光大。1860年,“敖德薩的第一份俄語猶太周刊《黎明》問世,旨在喚醒猶太民眾。隨后,第一家希伯來語周刊、第一種用猶太人的母語——意第緒語寫就的周刊也相繼上市” 猶太民族積極分子列奧·平斯克的小冊子《自我解放》被認為對早期猶太復同主義運動產(chǎn)生了影響i22。猶太復國主義作為一種實踐和運動是從敖德薩開始的。19世紀80年代初,“在敖德薩出現(xiàn)了猶太復國主義思想,它將千余年來猶太人到處被人迫害的原因歸結(jié)為沒有自己的祖國,鼓吹踏遍天涯海角找尋一塊土地,重建一個主權(quán)國”。
敖德薩是個“虔誠的城市”,是“我們的流亡之星,是我們的苦水之井”。在別拉夫采,巴別爾在8月4日的日記中記下,“想起敖德薩,心也隨之收緊了?!?月5日在霍金的日記里,他真情流露,“思念敖德薩”;8月21日,巴別爾在阿達梅的日記中擔憂,“有關(guān)敖德薩的沉重消息,我感到窒息。父親怎么樣?難道被強占了一切?應該想想家事”。這些都表達了巴別爾對自己故鄉(xiāng)也是異鄉(xiāng)的敖德薩的復雜感情。在俄國,非猶太人不承認他們是俄國人,他們沒有歸屬感。巴別爾“從小就明白,無論他能多么流利地背誦普希金,俄羅斯人還是俄羅斯人,猶太人仍是猶太人,仍是外人?!?/p>
巴別爾對敖德薩的描述是真實的。敖德薩既是天堂,也是地獄。猶太人在這里可以奮發(fā)有為、發(fā)家致富,但是也要面對險惡排猶或血腥屠猶的惡劣生存環(huán)境。并且,猶太人之間不僅有相互幫助,也有爾虞我詐、利欲熏心,甚至殺人滅口。然而,筆者認為,巴別爾是樂觀的。他看到的更多是民族的前途?!靶乱淮q太人又在敖德薩誕生了,還要在敖德薩長大成人?!?/p>
巴別爾認為,敖德薩“這座舉足輕重的迷人城市還是有許多贊辭可以加之其身的”,是“了不起的,居住在這座城市里,生活輕松,光明。其一半市民為猶太人,而猶太人是一種能把不少非常簡單的東西牢記于心的民族?!辈⑶?,他明確指出,“籠罩于敖德薩的輕松和光明的氛圍,很大程度上是靠了他們的努力才得以構(gòu)成的?!钡?,巴別爾亦不諱言,敖德薩是個“人欲橫流的城市”,那里“有非常窮困的、人數(shù)眾多的、受苦難的猶太僑民區(qū),有非常躊躇滿志的資產(chǎn)階級和黑色杜馬”。
“讓猶太人居住在俄羅斯,使他們像在地獄里一般受苦受難?!卑蛣e爾哭。他把塔爾塔科夫稱為“雙料猶太人”,“因為他的狠心和金錢是猶太人一個人的體積所容納不了的”。全敖德薩“有一半人在他店鋪里干活。可他還是備受他那些莫爾達萬卡人的欺凌。他們兩次綁架他,索取贖金,有一回在屠猶時,由唱詩班的歌手唱著圣歌將他埋葬了。那時郊區(qū)的暴民在阿爾納烏特街殺戮猶太人”。
1905年,“在尼古拉耶夫市和其他城市猶太人居住區(qū)突然爆發(fā)蹂躪猶太人的暴行。一群雇傭的暴徒砸毀了我父親的店鋪,將我堂祖父紹伊爾活活打死”,蹂躪猶太人的暴行仍在繼續(xù),巴別爾疾呼,“我們猶太人民就是這樣用自己智慧的力量戰(zhàn)勝包圍我們、渴望喝我們血的敵人”。誠如巴別爾的祖母告誡他的一樣,“發(fā)奮學習,你就可獲得一切——財富和榮譽。你必須通曉一切。所有的人都將對你俯首帖耳,甘拜下風。應該讓所有的人都妒忌你。不要相信人,不要交友,不要給他們錢。更不要把心交給他們?!边@句話一語道破天機,深刻表達了猶太人成功和榮耀的秘訣,但這些也是猶太人遭受排擠和屠殺的根源。實際上,從大流散到現(xiàn)在,這種“怪圈”一直在不停地重復。這不僅值得深入探究,更令人深思。
敖德薩,這座城市,巴別爾“感覺到它,就如我們感覺到母親的氣息、撫愛的氣息和歡聲笑語,我愛它,因為我生于斯,我在它的懷中有過幸福,有過憂傷,有過幻想,而且那幻想是那么的熱烈,那么的獨一無二”。
巴別爾作為俄國猶太人知識分子,體現(xiàn)了自己的良心,承擔了自身的使命,特別是對自己民族命運的剖析,在作品中總是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得以表達。巴別爾是幸運的,遇到了高爾基,讓他找到了探索民族問題的方法、動力和激情;巴別爾又是不幸的,作為猶太作家,也是這些讓他遭受了痛苦、恫嚇甚至付出了生命。他是含著笑倒下的,為了自己的民族。
注釋:
(1)存《騎兵軍日記》的附錄《巴別爾簡介》中,別拉亞把巴別爾的出生年代寫為1884年,應為1894年。有些文獻記載巴別爾被槍決的時間為1941年,本文采用1940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