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冬
摘要:通識教育不單單只是一種教育的理念,對于學生來說通識教育是有著實際意義的。從國內大學英語教學實際出發(fā),通過人文的教育方式、完善教學體制等措施來達到提高大學英語教學整體水平的目的。
關鍵詞:大學英語;通識教育;教學探索
中圖分類號:G642.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17836(2015)06014502
引言
自進入新世紀之后,教育經歷了一次大的變革,并得到了很好的發(fā)展,我國的大學英語教學在這方面取得了不錯的成績。教育改革應該遵循的是不斷創(chuàng)新,所以,為了將大學英語的教學改革向更深一步的推進,應多學習先進的教育理念,比如通識教育就是以文化育人為根本的適合各院校辦學特色的教育體系,通識教育已經逐漸成為了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方向。雖然大學英語通識教育有了一定的成績,可是由于大學英語通識教育的研究在我國還處于剛開始階段,開設通識教育課程的學校還很少,對于英語通識教育課程的探討和研究還不是很成熟,這方面應借鑒國外的成功經驗,運用拿來主義思想,將人家的好的東西為我所用[1]。
一、大學英語教學中貫徹通識教育理念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國家迅速地在世界的大舞臺上崛起了,然而,大學的英語教育方式不能夠滿足國家對外發(fā)展與交流的需求,缺少大量的能說、能讀、能譯的全方位英語人才,所以,大學英語的教育工作到了不得不改變的地步。在這種形勢下做出的大學英語教育改革從改革之初至今已經有八年時間,然而,這八年的時間成效甚微,大部分的精力都花在了教學結構和教學硬件的改革上,從紙質教學轉變到了多媒體的新型教學,教育方式變得多樣化起來,也就僅此而已。雖然教學效果得到了提高,可要想達到培養(yǎng)全面的英語人才的目的還遠遠不夠。大學的英語教學應從根本上去解決問題,而不是僅僅只做到教育形式的改變就可以的,我們應該從簡單的教育結構的改革轉為課程內容的設計改革,增加英語課堂的教學內容,特別是對其文化內涵要深入理解,這才是真正的教育深化改革。英語作為一個國家的語言,它不僅僅只是我們用來進行簡單交流的工具,在語言的載體上應讓它變得更加的豐富。語言是具有人文性的,學習一門語言就要把它當成一門人文科學、一門社會科學來學。因為語言作為一種交流或溝通的工具它必然要承載這門語言所屬國家的信息、人文思想和情懷等多方面的內容。從中我們應深刻地認識到大學英語不只是一門簡單的語言基礎課,在學習的過程中要不斷地拓寬知識面,了解世界文化,同時要兼具人文性。全世界范圍內的通識教育皆在培養(yǎng)具有多元文化視野的人才,因此在大學英語教學中開展通識教育就無需再言其重要性了。大學的英語教育不但要培養(yǎng)學生會說英語,還要讓學生在說的內容里能夠加入人文知識,表達自己的思想觀點時要有一定的深度??v觀整個英語的教育,全國的高等院校已經發(fā)展到了一個新的階段。根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中所強調的,要加強國際間的長期交流與合作,我們的人才培養(yǎng)就要具備深遠的戰(zhàn)略眼光,我們的人才要想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須要建立高水準的大學語言教育[2]。在大學英語教學必須要滿足國際化的要求下,培養(yǎng)大量的具有國際視野、能夠與國際化人才相抗衡的高素質人才,還要求學生能夠面向未來的同時具備終身學習語言的能力。
二、大學英語教育中的通識教育目標
大學的英語教育主要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綜合能力,要能做到學以致用,特別聽和說的能力一定要強,如果不能為我所用那么學了也是白學。要讓大學生在今后的工作崗位上和社會交際中、甚至在國際的舞臺上能夠進行流利的口頭和書面表達,從而獲得信息上的交流。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所以應加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的教育,提高大學生的綜合文化素質,使其能適應將來的工作發(fā)展需要。要明確通識教育的目標,離不開對大學理念及大學目標的理解。通識教育從出現的第一天起就要求學校立足于培養(yǎng)真正的人,是為人的精神生活做準備的[3]。通識教育的主要目標有四點。
1.培養(yǎng)學生應對日常生活需求的能力
通識教育計劃的第一個目的,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應對日常生活需求的能力,這是一種很實用的能力。然而,需求與實用并不狹隘,它不只是讓學生能夠看到自己的需求,還要能夠意識到自己的需求,它不僅僅只是學生對實際生活的感受,還應包含能夠展望未來更加美好的生活狀態(tài)和生活中豐富多彩的一面。
2.為學生建立起基本統(tǒng)一的知識
通識教育的基本目的中的第二項,指的是為人類提供知識和體驗。學科的劃分以及學科下面的分支,還有人類活動所表現的知識通過各個領域和途徑彼此聯系著,生活本就是一個美好的整體。所以,要以一種全方位的視角去看待生活、看待大學的英語教育,知識也必須是一種完整的精神體驗。
3.為非專業(yè)化的學習做準備
通識教育的基本目的中的第三項在于為非專業(yè)化的學生學習英語做準備。傳統(tǒng)的教育方式比較狹隘,要堅決排除技術的、專業(yè)化的教育方式,排除狹隘的知識領域內的專業(yè)化教育,排除在特定的知識領域內為高級階段學習做準備的教育。通識教育的意義非常廣泛,它強調的是技術性,對知識的文化和其內在的價值比較看重,它的包容性更強,是一種具有多功能性的教育模式。
4.培養(yǎng)高素質的英語人才
通識教育的基本目的中,其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培養(yǎng)高素質的語言人才。通過通識教育的課程來促進學生積極地加入到國家性、世界性的圈子里來。要達到這個目的,必須要讓學生理解并積極地推動國家和學校的教育改革,成為改革中的一份堅實力量。
總的來說,通識教育的目標是在大學目標和大學理念的基礎上建立的,它和大多數的專業(yè)教育不同,它并不只是為了培養(yǎng)固定的專業(yè)性很強的人才。將以上基本目標運用到大學英語的教育中,學生應充分地理解通識教育的目的,大學的英語教育目標也應相應地做出適當的調整。第一,提高學生語言的實際運用能力。外語的學習最重要的以及最更本的目的就是要學生具備運用語言的能力。能夠學好英語,將來大學生在踏入社會后在找工作方面也會更加的搶手。第二,提高學生的文化素質。語言并不是單薄的,它承載著一個國家的所有文明歷史。所以,大學生在學習英語時不要總是專注于對語法知識的學習,還要去理解英美等國家的文化歷史,這樣才能在學習的過程中更加深入地理解語言所包含的意義。通識教育倡導的是學生內在修養(yǎng),要學生為更好的生活做準備。通過對英語的學習更加深入地理解國外文化的內涵,這樣學生在與人用英語進行交流時才能做到收放自如。第三,加強綜合知識的學習,學習語言為的就是能夠有效地、無障礙地進行溝通。但是溝通不能是毫無意義的、慘白的,要有內容、有深度,這樣的溝通才是有意義的。
三、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策略
1.加強大學英語通識教育課程的建設
通識教育在大學英語教育上的運用最好的途徑就是為其建立一門課程,通過這門課程幫助大學生學習西方的文化、理解西方的思維方式、生活習慣等,并用批判性的眼光去看待西方的價值觀,掌握中西文化的差異,掌握跨文化交際的能力,不然就無法實現用英語高效地進行交流的目的。外語通識教育最主要的就是要有高質量的核心課程,比如,中山大學在外語通識課程建設方面就采用的是: “積極開展國際合作,利用3到6年時間,至少建設12門雙語或外語類通識教育課程,使每位學生都可以有機會選擇不低于3個學分的外語通識教育核心課程。”[4]同時,應在教學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完成了大學英語教學的任務時,開設幾門具有層次性的高級英語選修課程。比如第一類,語言應用類高級英語選修課,就是為了滿足高素質的外語學習人才在學習之外的拓展,像翻譯名著、論文寫作、詩歌朗誦等。第二類,語言文化類高級英語選修課。
2.提高師資力量
大學英語教師其個人對未來要有憂患意識,督促自己自覺地去不斷地學習,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yǎng)和思想力,并在專業(yè)之外去尋找自己感興趣的跨學科專業(yè),充實所跨學科的專業(yè)知識,甚至可以考慮去攻讀該項專業(yè)的更高學位。大學英語教師不僅僅是要做好本專業(yè)的教學工作,還要在課余時間去學習文化課程的轉型開發(fā),豐富課堂英語知識,從而達到提高自己所開設的英語課程的競爭力。
結語
通識教育是一門以人為本的綜合性很強的教育模式,多年來在全世界范圍內的教學實踐都獲得了很好的效果,這對我國的大學英語教育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我們可以去借鑒人家好的經驗,避免走彎路。雖然我國的大學英語通識教育起步比較晚,現階段還存在著很多有待去解決的問題,所以要結合我國高等院校的特點去創(chuàng)建通識教育模式,通過不斷的摸索和創(chuàng)新來推動我國大學英語的通識教育。
參考文獻:
[1]潘凌.淺論“大學英語”教學中的通識教育[J].江蘇高教,2012,(4):74.
[2]劉艷君.大學英語通識教育之路探索[J].海外英語,2012,(12):31.
[3]秦屹,熊俊梅.大學英語通識教育課程教學模式研究[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6):70.
[4]鄭雙濤.非重點高校大學英語通識教育改革模式探析[J].中國電力教育.2012,(2):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