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有才
[摘要]不同學科下,對資產的界定存在差異,導致司法實踐中,犯罪數額的認定機制失衡。根據對被告人有力原則應采取資產評估學科模式來界定犯罪資產。
[關鍵詞]犯罪數額:資產評估;數額選擇
[中圖分類號]D92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5918(2015)10-0081-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10-038
[本刊網址]http://www.hbxb.net
曾成杰案件中,對犯罪數額的界定存在重大分歧,之所以會有這樣的爭論,根本的原因在于司法實踐中模糊不同學科下“資產”的含義,導致行為人最終剩余資產評估結果存在差異。集資類刑事案件,多數采用單一的數額標準的定罪模式,資產界定的模糊不清,搖擺不定,從而導致多數集資類案件在定性上出現分歧。
一、不同學科下資產的內涵延展
“資產”在不同學科下都有其定位,由于學科的多樣化,導致其定義的復雜化。
(一)會計準則下的資產
目前對資產的界定存在不同的觀點。就我國而言,會計準則對資產的界定的通說,要求其滿足以下兩個條件時,企業(yè)才能加以確認:“第一,該資產產生的經濟利益很可能流入企業(yè);第二,該資產的成本能夠可靠地計量?!迸c資產相關的經濟利益只有能流人企業(yè),企業(yè)才有將其確認為資產的意義,否則就是費用。同時,這種利益的流入,應是企業(yè)所能控制的,企業(yè)對其擁有所有權,或是企業(yè)對其通過協(xié)議受到法律的保護。
(二)法學中的資產
法律界則以財產所有權的歸屬是否與法律主體的真實經營行為一致為依據,只要財產的所有權歸屬與事實有出入,就不能認定為“合法財產”。法學中資產是以財產的方式加以界定的。財產以所有權為核心,一般包括權利人對有形物的所有權,對他人的債權以及對無形資產擁有的知識產權等。如融資租入的資產在法律上仍屬于資產的出租方,而不是租入方的資產。
(三)資產評估中的資產
而在資產評估中對資產的確認更加注重評估對象本身是否具有經濟價值,并與具體的評估事項相結合來判斷。在資產評估學科中,主要有兩種觀點:“評估價值觀”和“評估價格觀”?!霸u估價格觀”認為:資產評估,是對市場上評估基準日的資產依據某個評估目的進行評價估算,最有希望成交的市場價格。資產評估的價格很可能根據評估所在市場以及進行評估的目的等評估相關條件的變化而變化。“評估價值觀”認為:資產評估是由專業(yè)評估機構和專業(yè)評估人員,依據資產委托人特定的評估目的,遵循國家法律和資產評估準則等一系列可靠資料信息,運用科學評估方法,對被評估資產在評估基準日的價值進行估算和評定的行為。資產評估的目的是為即將發(fā)生的資產交易行為提供交換價值基礎,是為交換決策服務的?,F在資產評估界的通說為:“評估價格觀”。
二、立足會計準則視角,比較分析資產界定差異的內因
(一)會計學和法學界對資產確認過程中的差異
會計界以會計主體的資產確認過程是否遵循會計準則為依據,法律界以財產所有權歸屬是否與法律主體的正是經營行為一致為依據。會計上的資產確認標準并不能構成法律上對財產所有權裁定標準的充分條件。在很多國家會計準則不是法律條文,遵循公認會計準則未必能免除法律責任。會計學中資產概念的內涵和外延較之于法學中的財產概念要更寬泛。近年來會計學界更多地強調資產的確認必須堅持“實質重于形式”原則:即不能以純粹所有權作為資產確認的依據,只具備資產之形式但不能為企業(yè)帶來經濟利益的“泡沫資產”成分應予擠干,充分運用穩(wěn)健原則,提取足夠的減值準備。
(二)會計學和資產評估學對資產入賬標準的差異
會計準則謹慎性要求,使得會計準則下資產人賬標準高于資產評估的要求。司法實踐中,在對犯罪人資產進行評估時,往往混淆上述兩個學科之間的界限,造成案件在定罪量刑時的爭議很大。以曾成杰案件為例:2008年10月2日案發(fā)前,采用資產評估方法認定三館公司的資產評估價值23.8億元。但是用會計準則來評析,2008年10月31日的清產核資報告的資產清查表中被縮水為13.03億元。這是因為會計準則中,其會計信息的一項基本要求就是謹慎性。在謹慎性原則的指導下,要求企業(yè)低估資產,高估負債。因此,才會有上述差異。與此同時,如上文所述,會計入賬的資產要求有兩點:第一,該資產產生的經濟利益很可能流入企業(yè);第二,該資產的成本能夠可靠地計量。會計中的資產強調要為企業(yè)服務,能給企業(yè)帶來經濟利益,并且成本能夠可靠計量。而資產評估模式下,能夠人賬的資產只要求其所控制的資產具有能用價格作為外在表現形式的價格。作為資產評估模式對資產入賬的門檻相對而言較低。相比較而言,資產在會計中的確認是狹義的,而在資產評估中的確認是廣義的。
三、司法實踐中的迷霧:會計準則和資產評估的模式選擇之爭
縱觀司法實踐中,集資類案件數額認定時,所選用的對犯罪嫌疑人違法所得數額認定上多采用會計準則和資產評估這兩個模式來對其進行評估。由于會計學和資產評估學分屬兩門不同的學科,在對嫌疑人資產進行評估時,在司法實務中也產生了很大的爭議。如前文所述,在資產的入賬門檻上,會計準則模式下和資產評估模式下就存在差別。除此之外,兩者在計量屬性的運用上也存在的差異。計量計量屬性是指資產、負債等要素可用財務形式定量化的方法。例如:歷史成本計量和公允價值計量等。每一個財務報表要素都有多種計量屬性,在編報報表之前必須先確定應予以計量的屬性。
(一)歷史成本的滯后性,使得資產評估行業(yè)運用較少
歷史成本又稱為實際成本,就是以取得或制造某項財產物資時所實際支付的現金或現金等價物金額作為某項資產的人賬價值。對歷史成本的界定,資產評估與會計準則基本一致,但由于歷史成本不能對變化的情況進行及時反映,資產評估運用的較少。endprint
(二)資產評估業(yè)需剔除貶值,使得其低于新會計準則中的重置成本
重置成本又稱為現行成本,是指企業(yè)重獲與其所持有的某一資產相同或者功能與其相當的資產所需支付的現金或者現金等價物。新會計準則中的重置成本與被估值的資產完全一樣,即新舊程度、技術狀況以及生產能力等方面都相同。而資產評估中的重置成本是指全新資產的現行再取得成本,如果要得到評估資產的價值還需要用重置成本減去各項貶值。
(三)資產評估業(yè)強調可變現凈值是在資產加工完畢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tài)
可變現凈值是指一項資產可望換得的、未經折現的現金或現金等價物,扣除轉換時可能發(fā)生的直接成本。與新會計準則中的可變現凈值概念不同的是,資產評估認為可變現凈值應該等于正常經營假設下某一資產在加工完畢、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tài)時能夠實現的客觀收益減去后續(xù)加工或銷售過程中將要發(fā)生的各種成本和費用,對于某一尚未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tài)的資產來說,其將來獲取收益的途徑是多樣化的,可以出售,也可以出租,哪種方式能夠獲取的收益最大,該收益即可作為客觀收益,它是計算可變現凈值的前提。
(四)現值人為因素的過多介入,資產評估行業(yè)運用的較少
在現值的界定上,會計與資產評估一致,但由于未來現金流量的評估帶有更多的人為因素,因而會計中運用的較少,而資產評估中運用的較多。
(五)公允價值建立在成熟完善的市場條件,資產評估業(yè)運用較多
在新會計準則中,公允價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況的交易雙方自愿進行資產交換或者債務清償的金額,公允價值也就是通常意義上的市價。公允價值的概念比較抽象,只能通過各種具體的價值類型表現出來,并且對所評估的資產還必須有一個活躍的、充分發(fā)育的市場,而且被評估對象的價值易于量化。盡管新會計準則加大了公允價值利用的力度,但相比較而言,公允價值在資產評估中的應用要比在新會計準則中的應用廣泛得多。
新會計準則下的五種計量屬性與資產評估業(yè)下的計量屬性,存在著實質的不同??偟膩碚f,新會計準則和資產評估業(yè)就計量屬性存在在適用范圍的差異。同時,由于重置成本和可變現凈值在資產評估行業(yè)適用時存在前提要件,使得資產評語業(yè)會低估重置成本,繼而增加資產入賬;同時,可變現凈值要求達到預定可使用狀態(tài)下計量,避免資產錯誤入賬的可能性,符合穩(wěn)健性原則。
四、結論
不同學科下,對資產的定義是復雜多樣的。不同的視角下,所理解的資產含義也是不同的。司法實踐中,在集資類刑事案件中,鑒定犯罪嫌疑人資產時,多采用新會計準則模式和資產評估模式。根據有利于被告人原則,我國應采用資產評估方式來界定被告人及其企業(yè)資產。我國數額的評價機制,要求我們規(guī)范好數額評判的標準。在集資詐騙犯罪中,我國采用資產評估模式對行為人資產進行評估,以此來預測行為人是否達到“無法返還”被害人資產這一客觀事實。但是如前文所述,資產評估模式下,對資產的定義更為廣闊,只要自身具有經濟價值都可以被納入資產的范圍。無疑,在此模式下,行為人資產增加,“無法返還”的潛在可能性降低,被刑法評價的可能性也減小。這符合我國“有利被告”的訴訟原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