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芳+++宋玲
教師研修共同體是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需要,而共同體研修教研便是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有效途徑。沙坪壩渝碚路片區(qū)內多為二、三級民辦園,這些園所的教師均為聘任制教師,她們的年齡結構和專業(yè)水平參差不齊,潛藏著許多差異。其中,部分教師是從學校剛畢業(yè)的青年教師,短期的工作經(jīng)歷使得教學經(jīng)驗欠缺;工作年限稍長的教師,對這份薪水不多且繁瑣的職業(yè)感到倦??;還有的教師屬于“半路出家”,非專業(yè)基礎使得教師專業(yè)技能薄弱。面對這樣一個“職業(yè)但不專業(yè)”的局面,許多幼兒園缺乏對教師專業(yè)上的引領,連基本的教研活動時間都不能得以保證。
基于這樣的背景,我們作為沙坪壩中心片區(qū)示范園,啟動了“構建研修共同體機制”這一課題,同時,把促進共同體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作為我們的研究目標。何為“研修共同體?”我想正應了一種詩意的表述“用一棵樹去搖動另一棵樹,用一朵云去推動另一朵云”,而我作為共同體研修教研的組織者,要怎么去策劃共同體教研,用搖動、推動引領教師專業(yè)成長,激發(fā)大家參與的積極性,幫助大家解決實踐中的“真”問題,對我來說是壓力,也是挑戰(zhàn)?;诖耍覀儑L試做了連續(xù)跟進式的共同體教研,探尋了一條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共同體研修教研的有效路徑,帶動片區(qū)教研走上良性發(fā)展的軌道。
一、源于教師真實困惑引發(fā)的教研契機
制訂切實可行的聯(lián)動教研計劃是開始研究的第一步,我們也在思考既然是“共同體”教研活動,那就應該為不同層次的老師提供合理結構的知識、資源。怎么策劃我們的教研活動?我覺得了解她們當前最需要的是什么很重要。為此我們設計了一張問題清單,羅列、預設了大家可以共同研究的點,供大家選擇。同時,也鼓勵大家把自己的實際需求寫在清單上。清單回收后,我們在大家反饋的眾多問題中進行梳理、聚焦,從問題的價值、難度和容量這三個維度來選點,最后達成共識,將“音樂游戲教學”作為大家共同研究的重點。從問題的價值、難度和容量來看,本學期全區(qū)要進行音樂游戲教學比賽,但在課程整合的背景下,音樂游戲所占的比重較少,音樂游戲該怎么組織?究竟采用哪些策略來指導幼兒有效地進行音樂游戲?意識到自己在教學中的缺失,音樂游戲教學成為大家普遍關注和迫切想走進的焦點!而我們在聚焦后,明確方向,開始了跟進式共同體研修教研。
二、追隨問題,在行動中成長
第一次教研——勢單力薄的“獨角戲”
活動前,我在“陽光分享共同體”的QQ群里,拋出討論話題:
樹人幼兒園:請大家談談自己在“音樂游戲教學”中存在什么樣的困惑?
金都幼兒園:設計活動困難,不知從何下手?
愛彌兒幼兒園:現(xiàn)在的教參中音樂游戲資源匱乏,想找到合適的游戲很難。
樹人幼兒園:雖然是音樂游戲,但活動中我就不由自主地有一種讓孩子在游戲中學習本領的意識,游戲性不強,孩子學習的興趣不大。
孝英愛幼兒園:自己的音樂游戲不倫不類,比較像舞蹈教學。
樹人幼兒園:在音樂游戲的指導中怎么去激發(fā)孩子的創(chuàng)造性。
根據(jù)教師們提出的這些困惑,我做了大量的準備想做一次“參與式”的培訓。活動中我通過課例觀摩,引導大家討論;為了讓大家研討有理有據(jù),我特意將《指南》藝術領域中與音樂游戲相關部分整理出來。隨后,針對老師反饋的困惑從音樂游戲的選材、玩法,到教案的設計、提問等做了較為詳細的專題培訓。
但第一次的共同體研修活動讓我頗為失落,但也在情理之中。在僅有的兩次互動中,對于我拋出的話題,大家一片沉默。個別教師的發(fā)言,也只是泛泛而談,缺乏質疑和爭論的交流,最后的結果就是大家快速達成一致。教師們的現(xiàn)場反應引發(fā)了我的深入反思,為什么會冷場?背后的原因首先源于我的經(jīng)驗不足,我想比賽在即,最快、最多的給予是首要任務,然而容量太多,想要面面俱到,但每個問題都是蜻蜓點水并沒深入,教師們來不及消化思考,也就習慣性地順應。其次,雖然整個活動我預設的是參與式教研活動,但是具體到整個活動過程,教師參與點在哪里?不明確,大家都“記”得多而“思”得少。音樂游戲本就是大家的薄弱點,面對突如其來的問題,臨時思考又缺乏理論的支持,沒有把握所以無話可說。
第二次教研——觀察記錄,促新舊觀念的“博弈”
針對上次活動出現(xiàn)的問題,我對此次的共同體研修活動進行了調整。此次活動我們就只解決一個問題,就圍繞上次研修最后大家達成的共性問題:音樂游戲中教師怎么去把握“教”與“不教”的尺度來展開討論。在聯(lián)動教研前,我在QQ群中上傳了一些音樂游戲的相關學習資料,讓教師們提前充電,學習一些相關的理論。為了促進教師的思考及交流,我們給參與的老師們提出一些必要的任務。比如:“觀摩活動記錄表”的紀錄,主要是引導觀摩活動的老師更有目的地看,帶著記錄和思考的任務參與到活動中,這樣在互動的環(huán)節(jié)大家才會“有話可說”。
案例:同課異構的設計
我們以音樂游戲“摘果子”為例,采取了同課異構的形式,觀摩了兩位老師的游戲教學。第一位教師,便是按部就班地按照以往的音樂游戲的教學形式,對孩子進行機械的訓練。另一位教師,嘗試運用了情景的游戲化方法,引領孩子一起愉快、投入的游戲。
主持人:請教師根據(jù)剛才的記錄,說說這兩位教師在提問和孩子互動時,誰的教學尺度把握得更適當?她們在教學方法與教育機智上有何不同?
師1:第1位教師教得太多,她把摘果子的動作、摘果子的方位、摘什么果子等全給孩子安排好了,這種機械的訓練,孩子感覺枯燥。
師2:如果教孩子,從活動1中就能看出,孩子完全就是模仿“依葫蘆畫瓢”,但是老師不教,孩子的動作很單一,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也不高。
師3:摘這個動作,本來就是孩子生活中比較熟悉的動作,所以,后面這位教師并沒有親自做示范,而都是鼓勵幼兒間相互模仿,尺度把握得很好。
師4:第二位教師說:“小朋友和我一起來摘蘋果,快看哪兒蘋果最大、最圓,你們就把它用力地摘下來,輕輕地放進籃子里,然后又找找,比一比,看一看,誰摘的蘋果最多?!庇械暮⒆訒那懊嬲绿O果來,有的孩子會跳起來摘,還有的孩子覺得蘋果掉地上了。
師5:第二位教師我記錄了她提供了示范2次,一次是孩子無法將動作組合與音樂相匹配時,另一次是幼兒無法理解教師用語言描述的操作要求時,第2位教師的尺度把握得很好。
教師參與點的有效設計,讓我們感受到大家“逐漸解凍”的狀態(tài),在自由的互動對話中,大家始終圍繞聚焦的問題在展開交流,我們能明顯地感受到教師們在努力理解,逐漸接近此次教研的主題。我除了將老師們的觀點進行提煉、歸納,更重要的是幫助大家分析這兩個活動背后隱含的觀念分別是什么?誰更符合《指南》精神?借助這樣的對比分析,使新理念下的音樂游戲走進大家的心里,被大家接納、理解,在實踐中嘗試。但當我們致力于解決這個問題的時候,新的問題又產(chǎn)生了,很多老師都覺在剛才的音樂游戲觀摩中,教師怎么去培養(yǎng)孩子的創(chuàng)造性是難點。我意識到這是一個承上啟下的研討點,于是,我們抓住教師聚焦的問題,把“教師指導幼兒進行創(chuàng)造性音樂游戲的有效策略”作為下次教研的重點和突破口。
第三次教研——角色反串,讓“行動”促“心動”
前兩次的教研形式都是以觀摩為主,大家從沉默應對到頗為“心動”,這次我想調整教研開展的形式,讓教師通過體驗的方式,從學習者的角度親身感受教師的創(chuàng)造性游戲指導策略是否適宜!
案例:我來當老師,你們當小朋友
在聆聽、感受、想象音樂的基礎上,我將教師分成兩組,讓他們討論創(chuàng)編出了以下兩個不同的音樂游戲故事:
故事一:魚兒們在海里快樂地游玩,大家一會兒躲在水草里,一會兒鉆洞洞,真快樂呀!突然,鯊魚來了,大家趕緊躲進了洞里,鯊魚在洞外氣勢洶洶地游來游去,哈哈,洞口太小,它吃不到我們,最后,它只好不甘心的游走了,我們又出洞快樂地玩耍了!
故事二:美人魚對外面的世界很好奇,于是,她浮到海面上來看看外面的世界,結果被漁夫給發(fā)現(xiàn)了,漁夫用網(wǎng)來追捕美人魚,不幸的是有的美人魚被網(wǎng)住了,她們感到難受極了,不停掙扎,最后逃脫的美人魚割破了漁網(wǎng),幫自己的同伴回到了海底世界。
教師們創(chuàng)編出了角色清晰、又具有矛盾沖突的音樂游戲故事,因為時間的緣故,我們把第一個故事延伸為音樂游戲。按照故事一,教師模擬魚兒在水里悠游的感覺,我發(fā)現(xiàn)大家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了——用雙臂做魚鰭在身體前后或兩側擺動的動作。我開玩笑地說“這片海里怎么只有一種魚在游呢?”大家看看周圍的同伴,都笑了,大家的慣性思維,讓魚兒游的動作不約而同,那么,我們在活動中怎么去激發(fā)孩子的創(chuàng)造性呢?
主持人:“手臂除了可以做魚鰭,還可以做魚身體的哪部分?”
師1:“還可以用手臂做牙齒?!?/p>
師2:“做魚的大眼睛?!?/p>
師3:“做魚翅?!?/p>
……
在與教師的互動中,魚兒的造型因為有了手臂的變化,具有更多的可能性。此時,有的教師提出我們可以從魚的種類來創(chuàng)造,于是就有了腮幫子鼓鼓的小丑魚、身體柔軟的鰻魚、嘴巴尖尖的金槍魚……有的老師提出創(chuàng)造性還可以體現(xiàn)為,孩子的角色不要僅限于魚類,也可以延伸到海底其它動物,如水母、章魚、烏龜?shù)?。按照情?jié)發(fā)展,當鯊魚來襲時,小魚們躲進了洞內,但扮演“鯊魚”的教師動作單一,只是帶著憤怒的表情在洞口游來游去。
主持人:“鯊魚的特點是什么?
師:“游得快”、“攻擊性強?!?/p>
教研組長:“當鯊魚吃不到小魚時,會怎樣?”
師1:“會憤怒,生氣呀,會去撞擊洞口!”
師2:“會把牙齒咬得咔嚓、咔嚓響!”
師3:“會圍著洞口轉來轉去,想辦法!”
經(jīng)過啟發(fā),教師們覺得,創(chuàng)造不僅僅限于動作,主要在于情節(jié)的設置,有了情節(jié)的想象,可以表現(xiàn)的點就豐富多了。
對于體驗式教研,這種“幼稚”的反串,大家最初的態(tài)度是排斥,愿意主動參與的教師寥寥無幾,被請上來互動的教師,最初的狀態(tài)也是羞澀、靦腆,但就是通過這樣的方式,讓大家參與其中;就是通過這樣的體驗讓我們更理解幼兒,體驗到他們思考的過程,才能站在幼兒的角度來預設,從關注幼兒的表現(xiàn)來反思自己的教學策略;也正是這樣的體驗,讓大家找回心中被塵封已久的童心,活動結束后大家相互鼓勵的掌聲,就是對我們最有力的支持。
有人說:“人生,從外打破是壓力,從內打破是成長?!痹谶B續(xù)跟進式的共同體教研中,我們以教師的“真”問題為切入點,在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調動大家參與教研的內在動機和積極性,在一次次的跟進中,我們能感受到研修氛圍在悄然改變,有一種熱量在擴散、傳遞;雖然我們也曾感嘆成長如此艱難,但就在一次次的跟進中,片區(qū)共同體教研逐步走上了良性發(fā)展的軌道,而我也多了一份從容與自信,雖然還有不足和有待完善之處,但經(jīng)驗和不足都值得我們用心去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