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如耕 陳芳 趙麗月
摘 要: 小學語文教學的本質在于“言語”,引導學生運用語言工具進行豐富多彩的言語實踐,從中提高言語技能,形成語文素養(yǎng)。文章選取部分小學教學案例,從言語實踐角度出發(fā),呼喚教師的語文意識。
關鍵詞: 小學語文 言語實踐 語文意識教學
重視語言形式的學習和訓練已成語文教學的一道亮麗風景。我們遺憾地看到,不少言語實踐充其量只是花拳繡腿——中看不中用。比如,學生交流個體感悟體驗,教師往往只關注學生所說的內容,看意思是不是正確,是不是有創(chuàng)意,至于語言表達得如何不計較;教師提出問題,讓學生讀課文中的句子或段落回答,或者學生讀自己寫的一段話時,教師往往關注的是學生是否把句子找對了、讀出來了,至于讀得怎么樣那是不上心的。這樣,好事沒有做到位,沒有做踏實,言語實踐徒具形式而已。由此看來,有效的言語實踐離不開教師語文意識的支持。
什么是語文意識?按王尚文教授的話說,就是我們在聽、說、讀、寫的過程中,對如何運用語言正確表達、如何遣詞造句、如何謀篇布局的一種自覺的、有意識的關注。一句話,就是對如何運用語文的自覺。但就教師這一角色而言,我認為語文意識指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始終有清醒而明晰的提高學生語文能力的意念,始終不忘記語文教師的職責,并自覺運用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和策略,引領學生進行言語實踐。那么,如何在語文意識燭照下進行扎實、高效的言語實踐呢?
1.文本解讀中的語文意識。文選型教材可教的知識實在太多,從字、詞、句、段、篇到語、修、邏、文、法,從文本內容、故事情節(jié)到文章主旨、人文思想,不一而足。如果語文意識不強,就可能會“胡子眉毛一把抓”,費時低效。一個語文意識強的教師始終保持對文本言語的高度敏感和警覺,對每一句話、每一個詞,甚至每一個標點符號,都抱有黛玉進賈府式的敏感和警覺,進而擁有一雙慧眼,透過“開滿鮮花”的文本內容,沿波溯源,披沙淘金,準確聚焦、捕捉豐富的語文因素,如精當的用詞、豐富的句式、貼切的比喻、富于節(jié)奏的排比、充滿音韻美的對仗、生動的描寫、嚴密的說理、巧妙的結構……以此為教學著力點的教學才能收到實效。
如《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教學,總是花費許多時間和精力讓學生閱讀小女孩幻想破滅的過程,從中感受小女孩的悲慘命運。如果我們語文意識強,就會更多地透過課文的內容情節(jié),將目光聚焦到文本語文知識上。課文主要由兩大部分組成,首先描寫一個披著金黃色頭發(fā)的美麗姑娘在本是家人團聚極為歡樂的大年夜,獨自走在又黑又冷的大街上。接著是中心段,作者不直接寫小女孩如何饑餓、寒冷、孤獨,而是通過小女孩幾次擦燃火柴,眼前產生一次次幻景,傳達出小女孩的心中愿望。從全文結構上看,前有伏筆,后有照應。前面伏筆“凍得青一塊”照應下文的“火爐”,“餓”對應“烤鵝”的幻想,“除夕,平安夜”照應“圣誕樹”,“不敢回家,爸爸會打她”照應“出現奶奶”的幻覺。小說本身就有伏筆,這是本文的文本秘妙,應讓孩子們去發(fā)現、去感悟。從中心段描寫上看,四次幻想,結構相似,基本是“點燃火柴——出現幻覺——火柴滅了”,前三次幻想是并列關系,最后幻想是在前三次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高潮。但幻景越美,離幸福越遠,越反襯出小女孩生活現實的痛苦。在解讀教材過程中,如果有這樣的發(fā)現,就可以如此設計教學:教完小女孩的四個幻想內容和相同段落結構后,可以創(chuàng)設情境:小女孩只有這四個夢想嗎?肯定還有很多夢想,讓我們幫幫她,學習這樣的寫法讓曾經出現在她腦海中卻不曾實現的夢想都寫出來。學生紛紛動筆想象寫話,寫后匯報交流,這是讀寫結合。接著還要走回來,再來個讀寫互動:教師問學生:孩子們,賣火柴的小女孩有那么多夢想,為什么課文沒寫你們想象到的,而僅寫了文章中的四樣呢,為什么?引導學生帶著這個問題回讀第一部分內容,從中找到文章前后的對應點,進而體會到課文前呼后應及基于現實合理想象的寫作技巧。
2.識字讀詞中的語文意識。學習生字新詞是閱讀教學的基本環(huán)節(jié),但識字學詞的功能是什么,許多人簡單地理解成“正確讀寫”和“為閱讀去障”,只要不影響學生讀通讀順課文,生字新詞會讀會寫了,識字學詞的任務就算大功告成。于是,讓學生“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般地一遍遍讀生字詞成了“流行”做法,真乃費時低效??墒?,在人們潛意識中并非閱讀課重頭戲的識字教學,放在一個語文意識強的老師手上,就“生死兩重天”,顯得別有一番“語文味”。
比如,《黃鶴樓送別》一課教學中,開始學生讀詞語讀得一字一頓、有板有眼。這時,老師指著大屏幕上的兩列詞語說:“我讀左邊的詞語,你們讀右邊的,讀的時候,可以讀出自己的理解?!庇谑?,我們欣賞到了一段由教師的引領產生的美妙“對話”:老師一個韻味十足的“煙霧迷蒙”,帶出學生意味深長的“繁花似錦”,教師萬千柔情的“楊柳依依”,又帶出學生遐想無限的“沙鷗點點”,一個急轉直下的“俯臨長江”,帶出氣勢磅礴的“飛檐凌空”,一個飽含深情的“依依惜別”,又讓學生流出無盡悵惘的“浩浩蕩蕩”……聽師生讀詞語,像是聽兩位詩人在對話,彼此傾訴,一唱一和,有滋有味,余音裊裊。這一組詞讀過之后,學生的腦海里便有了一幅畫,有了一段感人的故事,詞語的含義在這別具匠心的“讀”中逐漸變得清晰起來。
3.品詞析句中的語文意識。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許多文章,雖然大部分文字通俗易懂、平白如話,對于學生來說并不構成閱讀困難,但有些詞句、標點看似平淡無奇實含豐富內蘊,常常是體會人物情懷、感受作者感情、表現文章主旨之關鍵所在,需要我們找到言語訓練點,并展開教學。比如,《地震中的父與子》一文中有這樣一句話:“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36小時,沒人再來阻擋他?!边@對五年級學生來說,沒什么艱澀難懂的。但略加咀嚼就會發(fā)現,句中的“挖”字和幾個數字大有深意,值得我們細細品析。
教師的引領讓學生在語言文字中慢慢行走、慢慢欣賞,并從中發(fā)現許多不曾留意的“美景”,在對這些“美景”的欣賞中,學生感悟到了作者遣詞造句的匠心,體會到了特別語言句式對內容產生的獨特表現力,這樣,語言表達的奧妙一點一滴地留存于學生內心,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4.語段精讀中的語文意識。段落是篇章的重要組成部分,從結構上看,每一個語段都涉及句子與句子、層次與層次、段落與段落之間的關系,體現文章的表達思路;從內容上看,一個典型的語段就是一篇濃縮的文章,讀解好一個語段,就從一個側面閱讀了一篇文章;從教學過程看,進行語段精讀是一種行之有效的閱讀方法。選擇典型語段進行精讀,實質上就是向學生提供閱讀方法,指導學生運用這種方法自讀全篇。需要我們善于精選出那些足以啟發(fā)學生發(fā)現語言規(guī)律的部分,通過精心設計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練習運用,借助語文知識培養(yǎng)語言能力。
以《火燒云》為例,這是一篇非常優(yōu)美的寫景之作,著名女作家蕭紅以熱情酣暢的筆墨給我們勾畫了一幅絢麗多姿的火燒云圖景。特別描繪了火燒云各種奇妙的形態(tài),更是傳神,她向我們勾勒出了三幅動態(tài)的畫面:跪著的馬、兇猛的狗、威武的獅子,而且十分傳神地寫出瞬息之間由小到大、由清楚到模糊、最后不見的變幻過程。教學中應側重指導學習作者通過想象和豐富的詞語具體描寫事物的方法。
5.拓展延伸中的語文意識。語文素養(yǎng)提高不能依賴課堂教學,拓展課外語文實踐活動必不可少。如何開展實踐活動是很有講究的,離不開語文意識的支持。以最簡單、最經常做的“美文推薦”為例。以往我們一般只滿足于學生讀讀自己推薦的文章或段落,剛開始學生覺得新鮮,時間一長,發(fā)現這種單純的照本宣科只不過是一次次枯燥、機械的讀、聽練習而已,無助于語言發(fā)展,“美文推薦”成了強制性訓練活動,不能往學生心里去,只是單一的文章數量“積累”。如果語文意識再強些,就可以在原有基礎上略作改進,便會變成真正意義上的言語實踐,效果一定截然不同。首先讓每一位學生挑選自己最喜歡的文學作品向全班同學推薦,要求講演時聲音洪亮、神態(tài)自然,有感情地朗讀作品,并簡述推薦理由。簡述理由時,可從遣詞造句、作品內涵或言語特點等諸多方面任選其一進行分析。為了豐富推薦形式,增強推薦效果,還可與同學互動,或自發(fā)與他人組合一起上臺推薦美文,或配上音樂,增強感染力。這樣一改,功能豐富:一是學生通過“讀”和“說”把情感表達出來,把體驗說出來;二是讓學生關注作品內涵、引導學生關注作品文字,使學生與作品對話、碰撞,促進有效閱讀;三是“怎么說”絕不是一個單純使用語言的技術、技能、技巧問題,其中必然滲透著言說者的思想情感,因而關注“怎么說”的同時,學生必然接受作者心靈和課文內容的陶冶;四是因為學生要努力將自己理解的作品推薦給大家,在言語實踐中生成積極的情緒,融入個體的活動體驗,從中獲得真實、真切的感悟,為“言語實踐”提供堅實而可靠的支撐,使學生“樂于訓練”。
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十二五”規(guī)劃2013年度課題《“小學語文‘加強言語實踐,構建高效課堂’的研究》(課題立項批準號:FJJKXB13-238)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