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娟
摘 要: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不斷從課堂教學中吸取經(jīng)驗,通過長期磨合和探索確立科學的教學方法,且行且思,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本文以初中化學課堂教學為例,探討教師如何對課堂教學進行改革與創(chuàng)新。
關鍵詞: 初中化學 課堂教學 一課多磨 教學創(chuàng)新
“一課多磨”是新課改對初中化學教師提出的新要求,要求教師從日常開展的每一堂課中都能夠吸取經(jīng)驗,不斷完善課堂教學方法,將改革與創(chuàng)新建立在經(jīng)驗積累上,從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有效的課堂教學是每個教師的追求,如何實現(xiàn)有效教學是很多教師為之困惑的課題[1-2]。教師是課堂的構建者,也是有效教學的組織者,然而實踐中,很多教師往往容易忽略以往課堂教學中發(fā)生的問題,難以通過總結經(jīng)驗實現(xiàn)創(chuàng)新,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本文首先討論課堂教學應關注的重點,以初中化學課堂教學為例,探討教師如何對課堂教學進行改革與創(chuàng)新。
一、課堂教學應關注的兩個重點
1.教學目標是否“因材而宜”
教學目標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如“燈塔”一般,為學生的有效學習發(fā)揮著“定向”作用。作為課堂教學的“靈魂”與“核心”,目標是否因材而異是教師需要反思的首要因素,也是為以后教學改革提供參照物的重要標桿。所有目標設定都應該以教材為依據(jù),以學生為中心。組織教學時,教師應時刻以目標為衡量標準,不斷調整預期實現(xiàn)目標與實際實現(xiàn)目標兩者之間的差距,引領化學課堂朝著有效的方向穩(wěn)定前行。目標如果設計得有效而合理,就會讓基礎知識與技能的關系更容易達到平衡,學生學起來會變得十分明確和輕松。
2.教學方法是否“因人而異”
在學習過程中,中學生會呈現(xiàn)出多種多樣的狀態(tài),有的缺乏良好習慣;有的學習卻非常主動;有的基礎差、底子?。挥械穆犝n不認真,做題卻很輕松,等等,這些都是客觀存在的事實。如果教師忽略這些事實僅面向部分學生選擇一種教學方法,就會使教學目標和教學效果發(fā)生傾斜,最終出現(xiàn)“兩極分化”的局面。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嚴格遵循“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最直接體現(xiàn)就在于教學方法“因人而異”。一是兼顧全體,面向全體選擇多種教學方法;二是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給予學生充分的自己動手和動腦的機會,讓課堂活動成為師生互動的“雙邊”行為;三是融入多種教學形式,為傳統(tǒng)教學注入現(xiàn)代化的新鮮因子,通過豐富而形象的感性素材幫助學生突破學習中的重點與難點。
二、借鑒教學經(jīng)驗,提高教學質量
古人說:“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闭n堂教學應當“一課多磨”,教師應且行且思,借鑒以往教學經(jīng)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
現(xiàn)以蘇教版初中化學第一章第二節(jié)第11課“化學變化與能量”教學設計為例,對上節(jié)提到的兩個重點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進行具體實踐。
1.目標設定
(1)物質發(fā)生化學變化時伴隨著能量變化。
(2)物質反應和吸熱反應的概念。
(3)物質在化學變化過程中發(fā)生的各種能量相互轉化形式。
(4)能夠說出提高燃料燃燒率的一到兩個方法。
2.教學過程
[演示實驗導入]“同學們仔細觀察鎂條燃燒試驗,能不能說出在這個化學反應中能量轉化是以怎樣方式出現(xiàn)的?”(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分析出化學能與光能、熱能之間的轉化)
[提出問題]“那么能量轉化為什么會發(fā)生在化學反應中?”
[多媒體進行圖像展示]學生一邊對圖像進行觀察(同時學會識圖),一邊思考、交流和討論。有的同學得出“化學反應的條件不同,那與之相應的能量變化也不相同”的結論,在給予肯定之后提出本課重點:“研究伴隨化學反應中的熱量變化”。
[學生獨立實驗]①鹽酸與鎂條反應;②試管中放入氯化銨與氫氧化鋇兩種晶體混合進行攪拌。
提出問題]什么叫放熱反應?什么叫吸熱反應?兩種反應分別應用怎樣的化學用語進行表示?
[歸納與總結]讓學生在問題引導下體驗反應熱的大小受反生成物和反應物狀態(tài)影響,認識到物質狀態(tài)一定要在熱化學方程式中標明;學生掌握熱值與計量數(shù)兩者的關系。
[講解]在化學反應中,從舊分子到新分子的過程,是斷開反應物的化學鍵,從而形成生成物中化學鍵的過程,化學鍵的斷開與形成就是能量吸收與釋放的過程,學生在對放熱反應和吸熱反應進行判斷時可以將化學反應過程中化學鍵的中斷與形成,即能量的吸收與釋放作為標準。
[練習]學生通過一些數(shù)據(jù)計算判斷化學方程屬于哪一種。
[多媒體展示鞏固新知]化學反應中生成物和反應物總能量與能量變化的關系。
[知識延伸]日常生活中氫氣可當成燃料來用,同學們還知道其他常用于燃料的物質嗎?天然氣比煤炭的好處體現(xiàn)在哪方面?我們應該怎樣合理地對燃料進行應用?
3.案例分析
上述案例中突出了兩個重點,一是教學目標的設置,二是教學過程的優(yōu)化。其中,教學目標的設置從“物質”角度對化學變化進行了詮釋,體現(xiàn)了“化學變化與能量”的核心概念,滿足了課程標準的目標要求;而教學過程則體現(xiàn)了“以人為本”的基本理念,以問題、實驗和互動作為教學主要手段,增加了學生的學習體驗,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
總之,課堂教學演變應是一個不斷改革與創(chuàng)新的過程,只有不斷從以往教學實踐中吸取經(jīng)驗,邊實踐、變反思,才能獲得教學改革的客觀依據(jù),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顧治華.基于任務型教學的“一課多磨”——對7A Unit3 Integrated skills的設計與反思[J].江蘇教育研究:實踐(B版),2014,(5):72-74.
[2]朱學林.一課多磨且行且思——一次初中化學磨課引發(fā)的思考[J].中國現(xiàn)代教育裝備,2015,0(12):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