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 楊
(遼寧師范大學 遼寧 大連 116029)
《無詞歌》集中的內容多半取材于生活、自然風光以及社會風情等,《無詞歌》無論采取何種形式,都是較小的篇幅,演奏時間控制在5分鐘之內。有許多研究《無詞歌》的學者認為無詞歌只采用了簡單的單三形式,沒有深入研究的意義。誠然,無詞歌所采取的曲式結構與樂曲的篇幅的確應該互相適應,他是社會生活和自然風光在作曲家頭腦中的反應,是一種歌曲體裁,是一種器樂小品,而器樂小品一般不會用大型曲式。然而經過研究,我們發(fā)現《無詞歌》曲集中的曲式結構并不像我們想的那樣簡單。除了運用了單三部曲式、復三部曲式、奏鳴曲式以及復合曲式。并且在曲集中運用了并列原則、再現原則、循環(huán)原則、奏鳴原則等。如作品85之2是一部曲式,作品19之6是并列單三部曲式,作品30之6是再現單二部曲式,作品102之3、作品30之2是三—五部曲式等。有動力化再現、引申和擴充發(fā)展的再現、綜合再現、復合功能在現、減縮再現、先減縮后擴充的再現、材料以及調性附和的再現等,都體現了其結構之復雜。
奏鳴曲式被認為是一切完美曲式原則中最重要的曲式原則。由于它內部的結構多用于大型作品。奏鳴曲式和奏鳴曲不同,奏鳴曲中第一樂章大部分為奏鳴曲式。奏鳴曲式來源于古奏鳴曲,結構分為呈示部、展開部、再現部三個部分。奏鳴曲式中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呈示部中主部與副部的矛盾沖突和再現部中副部的調性回歸,讓奏鳴曲式區(qū)別于很多曲式原則。
《無詞歌》中作品85之3、作品19之5以及作品30之4這三首樂曲,在奏鳴原則的基礎上,使用調性思維的原則,讓樂曲變得更加飽滿。在《無詞歌》中還有一些樂曲是結合了其他曲式原則和奏鳴曲式原則,傳統(tǒng)上,由于奏鳴曲式自己的特點,奏鳴曲式原則大部分用于大型樂曲,而門德爾松把奏鳴曲式運用到小型作品當中,這是一個勇敢的突破。使音樂作品更有張力與突破。
(一)作品85之3
該作品的曲式分析如下:
呈示部(2-15)主部(2-9)降E副部 (9-13)降B 結束部 (13-15)降 B
展開部(16-27)主部材料(16-19) 副部材料 (19-20)f 降 A 音型材料(21-24)c 過渡(24-27)降 E
再現部 主部(27-33)降 E 副部 (33-39) 降 E
尾聲 副部材料 (39-47)降E
以上的圖示可以看出樂曲的整體結構??傮w來說樂曲篇幅較小,沒有超出再現單三部的發(fā)展規(guī)模。但是仔細分析會發(fā)現,樂曲的呈示部是由主部和副部組成,并且副部的調性在主調的屬調上。這是明顯的表現出了奏鳴曲式的原則。而在展開部中(16-19)小節(jié),首先展開了主部材料,調性由f小調變?yōu)榱私礎大調,主部進一步展開,無論是主部還是副部都是在其下屬部的調性上展開,然后從第21小節(jié)開始改變織體,并伴隨著華彩將曲目逐漸推向高潮,引出再現部。再現部(27-39)首先再現了主部(27-33)在原調上的顯現,然后副部由屬調回歸到了主調,也復合了奏鳴曲式中的再現原則,達到了調性上的統(tǒng)一。尾聲(39-47)尾聲很短,起到了裝飾的作用。
從此作品中可以看出,曲式在保有原有較小篇幅的同時,充分復合了奏鳴曲式的基本原則。
(二)作品19之5
該作品的曲式結構分析如下:
呈示部 主部1-10 升f -V 連接部 11-18 升f-A副部19-26 A 結束部 26-33 A
展開部 主部材料34-41 ab屬過渡 42-52 屬準備53-62 升f:V再現部 副部 63-70升F 結束部 70-76 尾聲 77-86
以上分析表明,此曲式為再現部省略主部的奏鳴曲式。同上一個曲目一樣,樂曲雖然短小但是呈示部有主副部,兩個主題有矛盾對比,復合奏鳴曲式的原則,其不同點在與再現部省略了主部,只再現了副部的材料。并且這個作品類似于古奏鳴曲式,古奏鳴曲的特點是主要分為兩個大部分,第二部分為展開部與再現部的結合。在古奏鳴曲中沒有主部主題主調的再現,這點和這個作品很是相似,作曲家采用這樣的手法,也與《無詞歌》本身的體裁風格有著密切的關系。
呈示部(1-33)調性為升f小調,開放樂段,連接部采用了主部主題的因素,后接的副部主題轉為A大調,主部和副部在調性上、織體上以及旋律上都形成了明顯的對比。展開部從副部主題同主音小調開始,主題素材分別在a小調和b小調上(34-41)小節(jié)上,緊跟著四、五度關系的屬七和旋進行。再現部(63-76)只再現了副部與結束部,為省略主部的再現部,但是調性在同主音升F大調上,也實現了調性回歸,符合了奏鳴曲式的原則,另外曲目還有一些古奏鳴曲式的特點。
(三)作品30之4
該作品的曲式分析如下:
前奏(2)
呈示部 主部 3-18 連接部 19-23 副部 24-32 小結束 33-35 b
展開部 副部材料 35-42 A,B主部材料43-60 C,a,e屬準備 60-71 D-G b:V
再現部 主部. 72-90 副部99-102G-C 結束 103-129 結束部
尾聲 129-145 b
這首作品也深受人們的喜愛,同上兩首曲目一樣,這首曲目雖然篇幅不長,但是同時具有奏鳴曲式的結構原則,主部副部形成對比。前兩小節(jié)由連續(xù)16分音符用很弱的力度表現出來,之后進入主部(3-18)主題,主部主題的調性在b小調上,旋律在高音聲部,由三連音表現,中間的聲部和低音聲部伴奏,使全曲在一種比較緊張的狀態(tài)之下,副部(24-32)調性變?yōu)橥鸇大調,調性上與主部形成對比,音樂形象也開始變化與主部形成對比。展開部(35-71)首先展開了副部材料(35-42)然后在展開主部材料(43-60)調性也開始變化A-B-C-a-e-D-G,最后在屬準備中進入了再現部。這首作品表現與前兩首作品的不同是,再現部副部的調性沒有回歸。再現部副部進行了發(fā)展,在終止位置上又有補充擴展,調性轉化發(fā)展給予了充分的空間,尾聲(129-145)中也有主部材料的內容,調性又為b小調最終達到了曲目的圓滿結束。
總的來說,門德爾松的《無詞歌》盡管篇幅短小,曲式變化卻十分豐富。而這三首具有奏鳴曲式原則的曲目,既符合了奏鳴曲式的基本原則,又與古典時期典型的奏鳴曲式樂曲有很大的不同。然而從奏鳴曲的典型結構來看,如主部、副部的對比、建立在不同的調性上展開部的發(fā)展以及再見部的調性回歸等,都體現了奏鳴曲式最基本的結構原則,門德爾松將奏鳴曲式的原則與無詞歌體裁巧妙地結合,使無詞歌的藝術表現力更加純粹,這也是《無詞歌》備受喜愛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