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榮富
摘 要:目前,大多數學生學習思政課的積極性不高,導致高校思政課的課堂教學效果不甚理想,因此在日常的思政課教學中,教師要不斷地創(chuàng)新和完善教學方法,積極地探究和改革教學方法,注重調動學生學習思政知識的熱情,使他們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促使課堂的教學效率得到提高。從三個方面探究了激勵理論在高校思政課教學方法改革中的應用:激發(fā)學生認同,將團隊合作教學模式引入思政課教學中;激發(fā)求知欲望,注重訓練學生的思維;激發(fā)成就動機,完善就業(yè)指導教學體系。
關鍵詞:激勵理論;教育模式;求知欲望;成就動機
要想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滿足學生的內心需求,就必須加深教師對教學方法的認知,不斷地改革教學的方法。激勵理論來源于現代企業(yè)管理領域,企業(yè)通過激勵手段提高員工工作的積極性,使員工的工作效率得到提高,同時使企業(yè)的經濟效益得到提高。目前,激勵理論已經被廣泛地應用到管理學和心理學兩個領域,廣大的教育工作者也認識到了激勵在教育中的效能。思政課教學是一個較為復雜的認知過程,它對“知行合一”的要求比其他學科更高,因此在日常高校思政課的教學中,教師要不斷地改革教學方法,促使課堂的教學效果得到增強。下文中,筆者探究了激勵理論在高校思政課教學方法改革中的應用。
一、激發(fā)學生認同,將團隊合作教學模式引入思政課教學中
實踐證明,學生在人際交往中,都有受到尊重、被認同的需求,作為一線的思政課教師,要不斷地改革教學方式,將團隊教學、師生合作、生生協(xié)作的教學方式運用到教學中,從而滿足學生的內心需求,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教師一般采用“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匱乏,而在高校思政課的教學中,采用團隊合作的教學方式,不僅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群體合作意識,提高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還能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使學生的就業(yè)能力得到提高。
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教師首先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集體主體精神,注重發(fā)揚我國五千年歷史文化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使學生成長為集體榮譽感較強的人;其次,教師要靈活合理地運用各種教學方法,給予學生正確、及時的引導,使學生掌握交流的技巧,且樂于、善于分享。團隊合作的教學方式并不適合一切教學內容,教師采用團隊合作的教學方式時要以高校的自身條件為依據,選擇恰當的課程內容,使學生認識到團隊合作的重要性,使學生能夠正確把握自己與他人、自己與集體的關系,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二、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注重訓練學生的思維
由于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大多數學生制訂的學習目標不恰當,不能夠制訂科學合理的學習計劃,使學習的積極性受到抑制,不利于提高學習興趣。長期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學生習慣了“灌輸式”的教學方法,在日常的教學中出現了“教師‘喂一口,學生‘吃一口”的現象,導致學生成為知識的“容器”,不能夠完成知識的內化,更不可能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因此作為一線思政課教師,要運用一定的教學手段,調動學生的學習動機。
通過調查研究,大多數的高校思政課堂猶如一潭死水,毫無生機。作為一線的高校思政課教師,要從課堂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兩個方面著手,改變高校思政課堂的教學氛圍,調動學生學習思政知識的動機,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鍛煉學生的思維。從教學內容來講,教師要將課堂的教學內容聯系社會熱點或者實際生活,避免將思政知識點孤立展現于學生面前,不利于學生理解知識,同時也不利于學生形成知識網絡,了解知識間的銜接點。從教學方法來講,教師要不斷地研究、改革教學方法,將思想訓練的內容引入思政課的教學中,通過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聯想、批判等意識,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放飛學生的思維,使學生能夠跳出知識性的框框,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中,主動地完成認知過程。在高校思政課中,可以靈活地運用各種教學方式拓展學生的思維,如,案例教學法、任務教學法、探究教學法等。另外,教師要注重思政知識與其他學科知識的遷移,引導學生破除思維定勢,使學生掌握一定的思維方式,從而達到優(yōu)化知識結構的目標。在思政課的教學課堂上,教師要給予學生足夠的空間和時間,為學生構建實踐平臺,增強學生動手、動腦能力,促使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得到鍛煉和提高。
三、激發(fā)成就動機,完善就業(yè)指導教學體系
目前,高校學生最大的愿望就是畢業(yè)之后能夠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因此教師要本著滿足學生謀生的需要、被社會認同的需要以及學生自我實現的需要這些原則,高校思政課教學方法改革也要立足于這個目標。換言之,在思政課實踐的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職業(yè)核心能力和就業(yè)技能。由于目前高校學生的就業(yè)壓力大,學生產生了焦慮情緒。
提高學生的就業(yè)能力是一個較為復雜的過程,需要將就業(yè)指導方面的內容貫穿于思政課的教學過程中。例如,開展形勢與政策課程可以引導學生正確認識我國目前的就業(yè)形式,了解國家關于就業(yè)和創(chuàng)業(yè)的方針政策,了解改革的方向和步驟,引導學生找到合理的位置,避免出現眼高手低、好高騖遠的現象,促使學生的就業(yè)率得到提高。假如缺乏這方面的引導教育,學生就很有可能出現悲觀或者妄自菲薄的心理,從而出現動機缺乏,不利于就業(yè)技能的訓練和積累。另外,高校思政課是培養(yǎng)學生職業(yè)核心能力的重要平臺,因此教師要給予正確的引導,使學生能夠清楚地了解就業(yè)所需要具備的能力,從而積極地投身到訓練和學習中,促使學生的學習動機得到激發(fā)。
綜上所述,學習動機是學生學好思政知識的必要條件,因此在思政課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合理地運用激勵理論,組織課堂教學活動,促使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中,不斷提高課堂教學的質量。目前,大多數教師已經認識到激勵理論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的重要性,且能夠將激勵理論運用到教學方法的改革中構建完善的教學方法,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動機。
參考文獻:
[1]李曉云.大學生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效結合的探索與實踐[J].中外企業(yè)家,2014(26).
[2]呂雪.激勵理論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方法中的應用[J].思茅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2(02).
[3]司林波,謝中起,李春林.基于合作能力培養(yǎng)的團隊合作案例教學模式探索.以公共管理類本科專業(yè)課程教學為例[J].教學研究,2014(05).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