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素素
前段時間,我參加了全區(qū)“希望杯”課堂教學比賽活動。選擇的課題是:北師大版小學數(shù)學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乘法》中的第三課《隊列表演》(二),兩位數(shù)乘兩位數(shù)的豎式計算。
一、案例回顧
在課堂中,本著“先學后教”的原則,學生們嘗試探索之后,我就安排了展示交流、生生互動的環(huán)節(jié)。第一位學生的方法是:
先把12分成10和2,然后分別用豎式計算14×2=28,14×10=140,再用豎式計算140+28=168。有位男學生站起來說:“她的方法很好,但是有點麻煩??梢园讶齻€豎式合并成一個豎式?!?/p>
我一聽,這位學生的發(fā)言一語中的,發(fā)現(xiàn)了問題的關(guān)鍵所在。連忙請他上臺來給大家介紹他的豎式和方法。當他把自己的作品拿到展示臺上公之于眾時,我的眼睛直盯著大屏幕,腦袋當時就蒙了,大腦真空30秒。當時臺下的老師也都坐直了腰板,竊竊私語了起來。
學生既然已經(jīng)上來了,我就只管先讓他把方法講完再說!由于學生有些緊張,語言也比較邋遢無序,沒有把自己的方法講解清楚,然后我就追問學生:“他的方法你們聽懂了嗎?”大部分學生一臉迷茫地直搖頭。緊接著我又問:“還有不同的算法嗎?”另外一位學生介紹了自己的方法。
這位學生的算法正確,講解還比較清晰準確,我還請他結(jié)合點子圖再講一遍豎式中的每一步的意思。然后我就讓學生們進行比較:哪一種方法更容易理解,更容易掌握。學生都說第二種。
于是,我就直接評價了:兩種豎式計算的方法都是正確的。比較而言,第二種方法更符合我們的思維習慣,所以我們通常是利用第二種算法來進行豎式計算的。
二、賽后反思
賽課之后,我反復地在思考這個算法。為什么第一種算法學生們不容易理解掌握?為什么這種算法不符合我們的思維習慣?在細細琢磨這個豎式的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這個豎式第一步的計算是4×12=48,但在整個豎式中的計算是這樣的順序和模型:
這與我們以前學習的兩位數(shù)乘一位數(shù)的計算順序和書寫格式很不一致,我們總是把兩位數(shù)寫在上面,把一位數(shù)寫在下面,然后再進行計算。
這種計算順序和書寫格式與我們原來的學習經(jīng)驗正好相反,容易混淆,勢必會影響到我們的判斷和計算,就會容易出錯。所以,我們是不是還是應該按照統(tǒng)一的標準、一致的順序來計算會更好一些呢?
也可以在原題上進行這樣的處理,把14和12的位置調(diào)換一下,是不是就更加容易明白和理解了呢?
三、感悟思考
重新調(diào)整過引導評價的方法后,我再一次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和追問。為什么我們總是無法很好地引導、處理課堂中出現(xiàn)的各種意外情況和突發(fā)生成?我想可能有以下這些原因:
1.備教案多,備學生少
在準備一節(jié)課時,我們總是習慣先去收集各種資料素材,力求完成一份完美精準的教學設計,為此我們不惜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詢師訪友,查閱資料,深夜伏案,奮筆疾書。誠然,這是上好一節(jié)課的基礎和前提。但是對于學生的情況又花費了多少時間和精力去了解,去熟悉呢?學生的原有經(jīng)驗有哪些,以前都學過關(guān)于這節(jié)課的哪些知識,學到了什么程度?這是知識經(jīng)驗。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又有哪些,生活中有沒有與之相關(guān)的活動或事物,學生熟悉和了解的有多少。另外,學生的思維水平如何,學習起來可能會出現(xiàn)哪些狀況,而每一種狀況你的引導應對策略又是什么呢?如果我們把學生備透了,把每一個問題,學生的各種狀況和反應都預設到了,并且把應對策略也設計完美了,課堂中出現(xiàn)的任何情況我們都能夠做到胸有成竹、應對自如,那么這就是一節(jié)鮮活的、真實的、有生命力的課堂。這就需要我們做足準備,下深功夫、下細功夫、下久功夫、下真功夫!
2.教學陋習多,突破創(chuàng)新少
在平日的課堂教學中,我們總是習慣按照課前準備的教學設計,一成不變地走完全程,即使課堂中出現(xiàn)了意外情況或生成,考慮到40分鐘的課堂時間,我們常常是簡而化之,努力地往自己的教學設計上拉,牽引的習慣和痕跡太重,久而久之,自己應對突發(fā)情況的能力和水平就會減弱。很多時候都是一些積重難返的教學陋習支配著我們的教學行為,比如,會習慣性地問學生“明白不明白”“好不好,對不對”等。
3.顧慮雜念多,冷靜專注少
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基本上是可以做到冷靜專注的。但是當有人來聽課,或是外出賽課,上公開課的時候,教師本人在上課的時候考慮的因素就比較多。正是這些擔憂和顧慮影響了教師的情緒和狀態(tài),使得我們無法清晰冷靜地聆聽學生的發(fā)言;對于課堂中出現(xiàn)的問題,無法快速及時地做出準確判斷;有時候甚至會使我們遺忘一些明明準備很充分的內(nèi)容和環(huán)節(jié)。所以,在賽課時保持冷靜的頭腦、理性的思維、平和的心態(tài),非常重要。
“書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教學機智的練就不是一朝一夕之功,而是一個厚積薄發(fā)、水到渠成的過程。需要我們功夫下在平時,下在課外。
一堂賽課,幾番多磨;思索良久,收獲頗多!
(作者單位:河南省鄭州市金水區(qū)文化路第三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