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志軍
摘 要: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孟德?lián)]軍南下,列陣長江,欲一舉蕩平東吳。同年冬十一月十五日夜,皓月當(dāng)空,江面風(fēng)平浪靜。曹操于帳內(nèi)宴請諸將,酒至興處,忽聞烏鴉南鳴而去。此時此景,他不禁感慨萬千,于是橫槊賦詩,吟唱了一首千古名作《短歌行》,詩句中明顯流露出他求賢若渴和建功立業(yè)的宏偉大愿。觀其一生,他曾三次下《求賢令》,足見他唯才是舉,在選拔人才方面有著獨(dú)到的見識。
關(guān)鍵詞:短歌行;孟德;求賢
孟德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也是一位杰出的詩人,是建安文學(xué)的開創(chuàng)者。他的詩今存二十余首,全是樂府詩。一部分詩描寫漢末戰(zhàn)亂和人民的苦難,如《蒿里行》揭露初平元年袁紹等人興兵討伐董卓,內(nèi)部混戰(zhàn)的情形,突出地描寫了軍閥混戰(zhàn)所造成的慘象:“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绷硪徊糠衷姳憩F(xiàn)了渴求賢才、統(tǒng)一天下的雄心壯志,充滿積極進(jìn)取的精神,《短歌行》就是其中的代表,全詩感情色彩濃烈,政治傾向性強(qiáng),主要就是表現(xiàn)了他求賢若渴的心情。
“對酒當(dāng)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dāng)以慷,幽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比松纭俺丁?,轉(zhuǎn)瞬即逝。而自己的盛年也已經(jīng)過去,“往者不可諫”,想到這里,內(nèi)心怎能不感慨萬千。生逢亂世,可孟德卻少有大志,年輕時就有包舉宇內(nèi),囊括四海的雄心,伐董卓,滅袁紹,誅呂布,破荊州,下江陵,勢如破竹。或許是對于勝利的過于渴望,他開始變得憂心忡忡。等這一天也許是等得太久了,所謂畢其功于一役,他要做好最充分的準(zhǔn)備。自己的北方軍士不諳水戰(zhàn),幸好有連環(huán)戰(zhàn)船,成功看起來已唾手可得。也許是多年的對于戰(zhàn)爭的直覺,內(nèi)心還是有一些隱憂?;蛟S正是因?yàn)檫@些,“杜康”酒也變得沒有了以往的味道,心中憂緒的浪花此起彼伏。那如何解憂呢?“杜康”酒寡味,實(shí)際上孟德之憂遠(yuǎn)非“杜康”能解,那要靠什么呢?他又“憂”什么呢?自然而然地引出下文對人才的渴慕和企求,能解孟德之憂的唯有人才。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嘉賓,鼓瑟吹笙?!薄扒嗲嘧玉?,悠悠我心?!背鲎浴对娊?jīng)·鄭風(fēng)·子衿》?!蹲玉啤繁臼乔樵?,孟德卻靈活地、巧妙地化用詩句,表明自己也有如詩中的少女思念情郎那樣渴望得到賢才的心志。在《三國演義》中徐元直已投劉備,可孟德依然對他念念不忘,不惜用卑劣的手段進(jìn)行招攬,這種做法著實(shí)令人扼腕不已,但我們又不得不為他對于賢才的癡心所感動,即便他是自私的?!暗珵榫剩烈髦两瘛眲t是孟德自己的詩句,點(diǎn)明憂之根由,與前文相呼應(yīng)。后四句完全出自《詩經(jīng)·小雅·鹿鳴》,想象自己得到賢才后的欣喜情形。鹿“鳴”是為了呼朋引伴,共享艾蒿,而自己又何嘗不是像鹿一樣呢?聚天下英雄,以圖功業(yè)。倘若賓主聚首,“鼓瑟吹笙”,該是人生多么快意之事!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孟德第一次所下《求賢令》:“自古受命及中興之君……二三子其佐我明揚(yáng)仄陋,唯才是舉,吾得而用之?!痹穼?shí),言辭懇切,求賢若渴之情溢于言表。
“明明如月,何時可掇?憂從中來,不可斷絕,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闊談宴,心念舊恩?!辟t才如“明月”,有時也會顯得可望而不可即,怎能不令人愁緒滿懷?也許是一種幻覺,也許是自己的誠意感動了上天,英雄不懼艱辛,“越陌度阡,枉用相存”。主客一見如故,互訴衷腸,開懷暢飲,盡述平生之志。這或許就是孟德最期待出現(xiàn)的場景,但實(shí)際生活中的情形卻往往事與愿違。對于天下賢才,孟德可謂是孜孜以求,即便是賢才有“偏短”。如袁紹帳下謀士許攸來投,他跣足相迎,不顧儀表。尺有所短,寸有所長,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孟德可謂是深諳此道。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繞樹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边@里的“烏鵲”就是賢才,孟德是用烏鵲繞樹,何枝可依的情景來啟發(fā)賢才,要善于擇枝而棲,正所謂“良禽折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侍”。“山不厭高,海不厭深”是用《管子》的典故,意在表明自己招攬?zhí)煜沦t士的胸襟。關(guān)云長,桃園結(jié)義,已與劉玄德生死相隨,孟德卻愛之如己,牽馬墜鐙,賜袍封侯。英雄相惜,傳為美談?!爸芄虏浮笔怯谩俄n詩外傳》所記載的周公的故事,相傳周公禮賢下士,還是擔(dān)心自己會怠慢了人才,有“一沐三握發(fā),一飯三吐哺”之說。孟德意在表明自己能夠像周公那樣來對待賢才,共同完成統(tǒng)一天下的大業(yè)。“昔伊摯、傅說出于賤人,管仲,桓公賊也,皆用之以興。蕭何、曹參,縣吏也,韓信、陳平負(fù)污辱之名,有見笑之恥,卒能成就王業(yè)聲著千載……”(建安二十三年,孟德第三次求賢《舉賢勿拘品行令》)情真意切,為賢士,他可以不計身份、地位、品節(jié)。
在某種程度上,《短歌行》是孟德對天下英雄的一次召喚,也是一篇《求賢令》。也許正是因?yàn)樗麑t才的孜孜以求,君臣同心,才為后來魏國打下根基,為促成三國鼎立建立奇功。筆者以為,我們不應(yīng)該只記得那句“寧教我負(fù)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負(fù)我”的狂言,那畢竟只是演義小說的虛構(gòu)說法,而我們應(yīng)該記住的是孟德跣足迎許攸,禮遇關(guān)云長等事件。陳壽《三國志》曾用“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評價孟德,足以表明他對孟德的肯定和贊賞。盡管人們對于孟德的評價眾說紛紜,褒貶不一,但孟德是英雄,更是伯樂,慧眼識才,集天下英雄在那個混亂紛爭的年代開創(chuàng)了屬于自己的時代;孟德是英雄,英雄不朽,追溯英雄的榮光,我們可以借此提升民族的陽剛之氣,相信我們這個偉大的民族必將有一個美好的未來。
參考文獻(xiàn):
1.普通高中課程標(biāo)準(zhǔn)實(shí)驗(yàn)教科書語文3必修.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2.三曹詩集.山西古籍,2008.
3.王秀梅譯注.中華經(jīng)典藏書詩經(jīng).中華書局,2006.
4.李山譯注.管子.中華書局,2009.
5.晉陳壽.三國志.中華書局,1982.
(作者單位:安徽省臨泉第二中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