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亞紅
教師是業(yè)務性很強的職業(yè),提高教師專業(yè)水平是培養(yǎng)教師發(fā)展的主要目的。當下教師的發(fā)展主要是靠兩個途徑:一是自身的鉆研與實踐,二是各級各類的培訓。很多學校都沒有認識到真正促進教師發(fā)展的原動力就在于提升團隊合作力。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教師雖然逐步改變了封閉、保守、競爭、孤立的“文化舊常態(tài)”,但很多教師仍然以一種緘默的、內隱的方式在業(yè)務中行走,還遠沒有形成“合作新常態(tài)”。要提升合作力,必須給教師以合作之“根”、合作之“本”,才能提高教師合作之能、合作之力。
一、文化涵養(yǎng):夯定教師合作之根
文化是土壤,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是植根于土壤的“根”。文化的核心是“化”,即“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文化有引導、約束人行為的作用。要提倡并發(fā)展教師的合作文化,首先要從學校的理念文化、管理文化、制度文化入手,特別是在“目標建設”的初期,理念文化是平臺與氛圍,管理文化與制度文化是平臺的支撐。學校要構建教師合作文化,讓教師抱團發(fā)展的“根”就在于完善系統(tǒng)的學校文化,培育肥沃土壤,營造合作氛圍,才可以有效地促進教師從“不自覺合作”轉向“自覺合作”,從“他組織合作”轉向“多形式組織合作”。
合作理念系統(tǒng)化。理念文化的建構是一個系統(tǒng)的工程。首先要建構以“合和”為主要價值取向的學校辦學理念:在學校的辦學目標、辦學宗旨及校風、教風、學風中融合 “合”文化元素:和合、善合、樂合, “和”是“合”的基礎,是和而不同、互相包容,“合”是行為文化,引領教師善于合作,樂于合作。其次是要傾力打造“合作型教師文化”: “合作”是教師發(fā)展的“催化劑”,其關鍵是要凸顯四個特征——目標共同,方式協(xié)同,智慧共享,抱團發(fā)展。
管理方式扁平化。構建合作文化的管理應該是輕“管”重“理”,學校管理人員要從“行政管理者”向“業(yè)務引導者”轉位,實行扁平化管理方式。管理結構的改變主要有兩大作用:一是有利于建立“心理融通”的合作氛圍。輕“管”重“理”可以改變緊張、冷淡的人際關系,營造民主、開放、信任、分享的和諧氛圍,為“合作”文化建立奠定心理基礎。二是有利于建立“角色兼容”的合作基礎。領導與被領導、管理與被管理在扁平化管理方式中得以淡化,行政領導成為業(yè)務上的引領者,激發(fā)了教師的熱情和動力。同時也讓教師參與學校業(yè)務發(fā)展決策,參與學校教育每一個層級的管理。在這樣的管理方式中,突出業(yè)務,角色兼容,為“合作”文化建立奠定行為基礎。
評價機制群團化。評價制度具有很強的導向作用與激勵作用,完全影響了教師的行為取向的選擇以及教師文化的走向。一般的學校評價指向了個體的終結性,主要是應試方面、管理成效方面,其作用是激發(fā)教師個體的“競爭性”,強化了教師的“孤芳自賞”“獨立發(fā)展”,在這樣的評價機制下教師合作文化難以形成。完善評價機制,改變評價策略,嘗試實施“評價機制群團化”:首先強化“群團評價”,在原來評價方式的基礎上實施教師自評與團隊互評相結合的教師評價策略,以評價引導個體融入到團隊中。其次嘗試“評價群團”,學校在評價個體的基礎上探索以合作小組、教學團隊為評價對象的評價機制,使評價的重心由鼓勵個人競爭轉向鼓勵協(xié)同合作,從而實現(xiàn)教師抱團發(fā)展。
二、話題引領:扎實教師合作之本
共同的語言是合作的基礎,話題是教師語言內容的“本源”。 好的話題可以讓教師在一起討論、交流,引導教師深入探究甚至爭論。因此,引領教師聚焦有張力的話題,進行深度的思考交流、合作分享十分重要。話題的引領,可以讓教師搭建協(xié)作共同體,更可以讓教師建立群體思維場,激發(fā)思維力。
以話題搭建共同體。教學研究共同體一般都是行政性搭建的,如教研組、年級組、學科組、青年組,這樣的組織帶有非自愿性。在沒有建立共同性言語意愿情況下的合作,效果會被動弱化呈現(xiàn)。假如以話題來吸引教師參與討論,建立學習與研究共同體,則具有自愿性、共同性、深入性的特點。這樣的共同體能搭建起教師之間的話語橋梁,點燃教師真誠合作的燎原之火,逐步形成一個生機盎然的教師合作文化圖景。話題的內容要有新穎性,且具爭議性,才可以吸引更多的教師來參與討論;話題的面不一定是單一學科的,可以是跨年段、跨學科的,這樣合作范圍就突破學科與年級的限制,強調不同學科和不同年級組教師之間的合作交流,可以彼此取長補短相互學習。
以話題建立思維場。圍繞有共同興趣的話題展開討論,就是營造了一個群體思維場。每一個成員在這樣的“思維場”內討論、交流、爭論,相互影響,相互啟發(fā),共同分享,教師在“場”內思維碰撞,思維火花頻頻閃現(xiàn),場磁效應十分明顯。在選擇話題時注意話題內容的深入性、整合性,討論的結果要注重多元化。一般是“討論式”的話題,最好是“爭議式”的話題,或者是“探索性”的話題。
三、中心輻射:提升教師合作之能
葉瀾教授在1998年將教師素質分為“教師的教育理念、教師的知識結構、教師的能力結構”。合作能力是教師能力結構中的重要部分,其有以下幾個“力點”:尊重、信任、理解、寬容的情感力;傾聽、表達、溝通、共享的交際力;自檢、反思、展示、吸納的業(yè)務力。教師的合作能力是一種帶有思想性、社會性、情感性的綜合素質,不是單一性的,因此提升合作能力必須要讓教師在綜合的實踐中、合作組的研討中去鍛煉,去感受,去陶冶,去體驗,以讓教師融入到集體中,深入到交往中,沉入到教研中,教師一定會在合作團隊的“共情”時提升情感力,在融入集體的“共識”中提升交際力,在個體與集體“共生(共生共長、共同發(fā)展)”間提升業(yè)務力。“鯰魚效應 ”“鰷魚效應 ”給學校合作文化形成的初始階段的兩點啟示:
“鯰魚效應”的啟發(fā)——善用中心人物影響。挪威人愛吃沙丁魚,沙丁魚只有活魚才鮮嫩,但沙丁魚捕上來一會兒就死。如果在沙丁魚群中放一條鯰魚的話沙丁魚就不會死,原因是鯰魚的四處游動使沙丁魚群也上下浮動,從而有了充分的氧氣。這就是“鯰魚效應 ”。在沒有合作文化的組織中只要有一條“鯰魚”就會充滿活力。威斯勒說過,在文化形成的過程中,領袖人物的作用非常明顯。要讓松散的個體聚集起來只有靠“領袖型人物”站立出來,以其個人的內在感召力讓教師抱團,以其業(yè)務影響力引領教師發(fā)展方式,以其能量輻射力帶動集體形成群體合作文化。所以學校要有目的有層次有步驟地把學校中的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培養(yǎng)成合作團隊的“中心人物”。在“鯰魚”的帶領下,教師之間會深層次的合作交流,才會抱團,才會生成教師合作文化,提升合作之能。
“鰷魚效應”的提示——加強典型組合輻射?;羲固厥堑聡纳飳W家,他做了一個試驗:如果把一條頭領鰷魚頭部下能作為管制動作的神經切斷,這條頭領鰷魚就沒有了自制的能力,行為也發(fā)生異常。但是此時它領導下的其他鰷魚仍同以往一樣跟隨著它十分盲目,這就是“鰷魚效應 ”。這個效應提醒我們在合作團隊中的個體成員不能“只唯權威”,更不能“只唯上位”,要敢于發(fā)表己見。隨著學校教師合作文化的發(fā)展,學校合作型團隊不能只有“中心輻射型”的團隊,還需要建立更多的暢所欲言的“平等互助型”、 頭腦風暴式的“自然合作型”、直接請教幫助式的“直線型”合作團隊。建立這樣的合作團隊,需要榜樣引領和典型組合的輻射。學校要經常性地組織開展公開性的教研討論、沙龍展示、校本研修等展示活動;在評價上要表彰有成就的合作團隊,并介紹合作過程事跡給教師。通過這樣的“典型輻射”方式,更多地建立起每個人都有中心話語權的合作團隊,以有效地提升教師合作能力,引領學校合作文化立體型發(fā)展。
四、項目推動:彰顯教師合作之力
一個學校合作力的呈現(xiàn)還是要落實到一個個具體的項目上。沒有項目就談不上合作,好的項目就是一個“發(fā)動機”,能帶動教師全身心投入到合作活動中;好的項目也是一個“爆米花機”,能讓教師爆發(fā)出無限的能量和燦爛的成果。因此學校要建立系統(tǒng)的“項目團隊合作機制”,以“業(yè)務項目”“管理項目”的形式來凝聚人心,分擔任務,共享成果,讓教師的“合作力”在項目的推動下不斷彰顯。
業(yè)務類項目。業(yè)務類項目除了備課協(xié)作組、教研活動組、青年發(fā)展中心、班主任共同體、學習共同體、現(xiàn)代高科技網絡的“教師群”“網絡博客”等這些常規(guī)性的項目組以外,學校更要注重組合以下兩類項目團隊:短線的業(yè)務攻關項目組(如參與高級別教學比賽攻關團隊、輔導展演攻關團隊、完成上級科研任務的攻關小組)、科研微型課題項目組。這兩類項目組在內容上可以是個體成員比較感興趣或者比較有深入研究的,有一定的共同語言;在人員結構上最好是非行政指定性,可以吸收多層次的、多年齡段的人員參與;在成果上也要容易可顯,攻關小組“攻關”效果不用細說,課題研究也要有系列成果。
管理類項目。學校的合作力體現(xiàn)不僅僅在業(yè)務能力上,因為學校的發(fā)展還體現(xiàn)在學校管理上,“管理的合作力”對學校發(fā)展的影響也不容忽視。因此學校不斷嘗試著“項目合作管理”模式,就是把日常管理的內容按條條塊塊分解成若干個項目,一般由中層以上人員擔任項目組組長,成員盡可能是一線的教師。項目組是一個團隊組織,在制訂方案、分步實施、反饋修正、階段評估、中期總結的過程中,合作始終是一個中心詞,在合作中完成項目管理任務,在任務完成過程中培養(yǎng)合作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