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文艷
【摘要】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關鍵。由于文本的豐富多彩及多義性與學生認知的差異,致使閱讀教學中必然存在多元解讀。語文教學中的“多元”包括文本的多義性、多解性及學生對文本的多元解讀。那么,如何有效進行多元解讀呢?首先,要建構多元解讀平臺;其次,要走進文本;再從不同角度切入,并引導學生填補留白。閱讀教學中有效的多元解讀,能更好地發(fā)展學生思維,彰顯其個性,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使語文課堂充滿生命力。
【關鍵詞】閱讀;閱讀教學;多元;多元解讀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學好語文的關鍵在于閱讀,閱讀是學生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fā)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是心靈的對話和交融,是心靈感悟的過程。語文課就是要學生廣泛閱讀、善于閱讀,因而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就是教師、學生、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是在教師引領下學生對文本的解讀,由于文本的豐富多彩與多義性及學生的認知差異性,致使閱讀教學必然存在著多元解讀。閱讀教學的“多元”包含如下兩方面的內容:
一、文本的多義性、多解性
許多文學作品都有著豐富、深刻的內涵,其意象、主題存在多義性、多解性,因而給讀者留下自由發(fā)揮、自由想象的極大空間。例如《詩經·蒹葭》中的人物形象是典型的朦朧意象,詩的抒情主人公是男是女,苦苦追尋的伊人是男是女,一概是影影綽綽朦朦朧朧的,尤其是詩中的伊人身于清秋之清晨,隔著浩浩渺渺之清水,隔著萋萋蒼蒼的蒹葭,宛在水中央,更顯其朦朦朧朧,為讀者開拓出極為廣闊的想象和聯想的空間。伊人,遙遠而美麗,可望而不可即,構成人們心中一個永遠悵惘的情結,她有著極為豐富的內涵。她或許是一個與詩人關系親密,為詩人所崇敬、熱愛、難忘的人;或許是一位美麗清純的女子,她如幻影云霧,如水月鏡花,讓詩人魂牽夢縈;抑或是我們心中一段刻骨銘心的愛情,是我們的一種信仰,一份期盼,一個甜蜜的夢。此詩意象的多義性使其主題也有了不確定性。又如《白兔和月亮》這篇寓言的寓意多達五六種。金元浦在他的《文學解釋學》中說:“某一文學作品的意義不是一個亙古不變的常量,而是一個多樣性闡釋的群集,一個有著眾多變量和參數的模糊性群集?!?/p>
二、學生對文本的多元解讀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閱讀的過程就是學生對文本個性化體驗、感悟的過程。閱讀文本是學生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注入自己的思想感情,發(fā)揮自己的主觀想象,激活自己的直觀能力、體驗能力和感悟能力對文本的情境、形象進行開拓、補充和再造的過程。由于學生的認知存在差異,他們的成長環(huán)境、經歷、生活經驗、興趣愛好、知識結構等等不同,對文本的感悟體驗也會不同。有人說過:“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古人也說:“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p>
因此,語文教學要注重學生對文本解讀的多元化,教師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理解,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感悟過程中,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隨著新課程的實施,語文閱讀教學理念得以更新,由片面追求“標準答案”的“一元解讀”逐步走向“多元解讀”。但是,在教學中也不能偏離文本主旨一味地追求多元,應注重其價值取向,有時學生的閱讀理解往往是膚淺的,甚至會有誤解,教師要適時點撥、監(jiān)控,要引導學生有效進行多元解讀,做到有的放矢。
三、使學生在多元化的解讀過程中,發(fā)展思維,張揚個性的對策
(一)要建構個性化的課堂,搭建文本多元解讀平臺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的獨特體驗”“提倡多角度有創(chuàng)意的閱讀”。因此,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最大限度地尊重學生的主觀感受,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為學生搭建自由暢想、多元解讀的平臺。例如,教學《變色龍》時,可先情境導入,后提出如下問題:小說為什么以變色龍為題?由變色龍你還可以想到什么?(如白眼狼、笑面虎等)引發(fā)學生思考,讓學生在問題情境中閱讀、探究,最終理解其主旨,獲得審美感受。
(二)要走進文本,在真切把握文本內涵的基礎上進行多元解讀
讓學生走進文本所寫的情景之中,與之進行心靈對話,切實感受文本情景,獲得體驗,把握文本的基本點,再適時適度的多元理解。在進行多元解讀時必須堅守文本的基本內涵,不能背離作者旨意,雖說“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萊特”,但只能是哈姆萊特,而不是別的什么人。例如,一位教師教學古詩《村居》時是這樣做 的:在學生熟讀課文后,師說:“同學們,讓我們跨越時空,到達詩人所描繪的境界去,感受一下當時的情景,再回到現實中,思考我們今天的生活,自由談談收獲吧”。學生沉思,良久,紛紛暢談各自感悟。
(三)從不同角度切入,作深度解析
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走進文本,好教師往往善于抓住文本切入點,牽一發(fā)而動全身,有效進行文本解讀。如:一位教師教學《我的叔叔于勒》時從分析小說中的于勒和菲利普夫婦的生存狀態(tài)入手解讀小說主題。教學《孔乙己》時從它獨特的語言風格切入,如末尾“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讓學生品味揣摩,引發(fā)學生多元理解。
(四)補充文本“空白”
許多文學作品,其間匿藏著“空白”,即言未盡,含蓄委婉之意,具體表現在文字的省略、意在言外、側面烘托等,有待讀者去發(fā)現、挖掘、填補和闡析。在語文教學中,這些“空白”為學生多元解讀提供了極大的想象空間。學生對這些“空白”的挖掘、填補、闡釋能激發(fā)其閱讀興趣,豐富想象,激活發(fā)散思維,從而建立起與作品和作者溝通的橋梁,使學生對作品的意義達到個性鮮明的深刻理解。例如,學習馬致遠《天凈沙·秋思》時,在學生熟讀理解其意后,要求學生把它改寫成一篇散文。此曲有許多的語言“空白”留給讀者無限想象的空間,短短五句,二十幾字,幾個看似無關連的名詞并列,卻勾畫了一幅凄美、寥廓、悠遠的秋思圖,可以讓學生馳騁想象,自由發(fā)揮,填補語言留白。
總之,多元解讀能打破思維定式,提升思維品質,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理應受到格外的重視和尊重。閱讀教學要讓閱讀真正成為學生個性化的行為,讓語文課堂成為有生命的課堂。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