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先雄 朱小軍 康旭 董姍燕
摘要:本文論述了福壽溝的建設歷程和工程概況,從排水流域劃分、平面布置、管網走向、溝渠斷面、坡度、埋深、雨水口設置、出水口設置、蓄水塘(池)、材料選擇等方面與現代排水理論進行了比較,分析了福壽溝的特點,加深了學生對古代城市排水工程、福壽溝特點及現代排水理論的理解。
關鍵詞:實例教學;對比教學;福壽溝;穩(wěn)定塘
中圖分類號:G642.41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47-0154-02
一、引言
江西贛州福壽溝是一套集溝、渠、池、塘的生態(tài)環(huán)保排水系統(tǒng),借助古城墻,曾起到了良好的防洪作用。福壽溝建于宋代,歷經900多年,是保留至今最為完整的宋代排水系統(tǒng),至今仍發(fā)揮著重要排水功能。在給排水科學與工程專業(yè)實踐教學過程中,針對排水系統(tǒng)部分,筆者采用對比教學法對福壽溝與現代排水理論進行了對比教學,加深了學生對排水系統(tǒng)相關知識點的理解,提高了學生對排水系統(tǒng)重要性的認識,起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二、工程概況
福壽溝于北宋熙寧年間(公元1068—1077年)由時任贛州郡守劉彝所建,經過反復思考和實地踏勘,根據城市地勢西南高、東北低的地形特點,比較科學地提出了以州前大街(今文清路)為排水分界線,建設兩個排水干道系統(tǒng)。劉彝從城市環(huán)保的角度,從地理位置、山形地勢上因勢利導,把贛州城市排水系統(tǒng)規(guī)劃設計成了集城市雨污水排放、諸多池塘調蓄雨水、調節(jié)城市環(huán)境空氣濕度、池塘停積淤泥、池塘養(yǎng)魚、淤泥作為有機肥料用來種菜的生態(tài)環(huán)保循環(huán)鏈系統(tǒng)。因兩個排水干道系統(tǒng)的走向形似篆體的“福”、“壽”二字,故名“福壽溝”,西為“壽”溝,東為“?!睖稀!皦蹨鲜艹潜敝?,東南之水由福溝而出”,兩溝大致以文清路為界。其中,福溝自南門開始經建國路中段、均井巷、攀高鋪至八境路,在這條線以東的溝道屬福溝系統(tǒng),集水面積約2.3平方公里,主溝長約11.6公里,通過水窗口、刑祠廟、八境公園3個出口流入貢江和八境路(北門)出水口注入章江。壽溝自新贛南路、大小新開路、西津路至西門,在這條線以西、以北的屬壽溝系統(tǒng),集水面積約0.4平方公里,主溝長約1公里,通過西門口、城腳下2個出水口經過護城濠排入章江。兩溝全長12.6公里,對應地上區(qū)域2.7平方公里,6個出水口中,3個排入章江,3個排入貢江。
福壽溝工程主要分為三大部分,一是將原來簡易的下水道改造成矩形斷面,磚石砌壘,“廣二三尺,深五六尺,砌以磚,復以石”,溝頂用條石覆蓋,縱橫遍布城市的各個角落,分別將城市的污水收集排放到貢江和章江,溝頂分布著銅錢狀的排水孔。在后期的維修過程中,有的溝段改為了磚拱結構。
二是將福壽二溝與城內的三池(鳳凰池、金魚池、嘶馬池)以及清水塘、荷包塘、蕹菜塘等幾十口池塘連通起來,一方面增加城市暴雨時的雨水調節(jié)容量,減少街道淹沒的面積和時間,另一方面利用池塘養(yǎng)魚、淤泥種菜,形成生態(tài)環(huán)保循環(huán)鏈。
三是建設了12個防止洪水季節(jié)江水倒灌,造成城內內澇災害的水窗(其中6個已無據可查),這種水窗結構由外閘門、度龍橋、內閘門和調節(jié)池四部分組成,主要是運用水力學原理,江水上漲時,利用水力將外閘門自動關閉,若水位下降到低于水窗,則借水窗內溝道之水力將內閘門沖開。
三、福壽溝與現代排水理論對比教學
(一)排水流域劃分
福壽溝:“壽溝受城北之水,東南之水由福溝而出”,排水流域劃分充分考慮了城市地勢西南高、東北低的地形特點。
現代規(guī)范及標準等相關要求:排水干管應布置在排水區(qū)域內地勢較低或便于雨污水匯集的地帶。
(二)平面布置
福壽溝:兩個排水干道系統(tǒng)的走向形似篆體的“?!?、“壽”二字,溝渠疏密均勻,溝渠密度為4.67km/km2,有利于地面雨水收集。
現代規(guī)范及標準等相關要求:盡可能地在管線較短和埋深較小的情況下,讓最大區(qū)域的雨污水能自流排出。
(三)溝渠斷面與水力性能
福壽溝:福壽溝為矩形斷面,磚石砌壘,“廣二三尺,深五六尺,砌以磚,復以石”,溝頂用條石覆蓋,在后期的維修過程中,有的溝段改為了磚拱結構。
現代規(guī)范及標準等相關要求:排水管渠的斷面形狀應根據設計流量、埋設深度、工程環(huán)境條件,同時結合當地施工、制管技術水平和經濟、養(yǎng)護管理要求綜合確定,宜優(yōu)先選用成品管。大型和特大型管渠的斷面應方便維修、養(yǎng)護和管理。當輸送易造成管渠內沉析的污水時,管渠形式和斷面的確定,必須考慮維護檢修的方便。
(四)流速
福壽溝:2005年中央電視臺《走遍中國》欄目組曾經做過測試,晴天福壽溝排水流速為每分鐘40m左右,即旱流流速為0.67m/s。
現代規(guī)范及標準等相關要求:《室外排水設計規(guī)范》(GB50014-2006)(2014年版)規(guī)定的最小流速為0.6m/s。
(五)埋深
福壽溝:埋深多在3m以內,覆土多在0.5m至1.2m之間。
現代規(guī)范及標準等相關要求:一般在土壤干燥的地區(qū),管道的最大埋深不超過7~8m;在土質差、地下水位較高的地區(qū),一般不超過5m。
(六)雨水口與出水構筑物
福壽溝:雨水通過銅錢狀的排水孔流入街道邊溝,然后進入福壽溝內;福壽溝排出口采用的是水窗,由外閘門、度龍橋、內閘門和調節(jié)池四部分組成,與現在“防潮井”的構造和功能相似。
現代規(guī)范及標準等相關要求:立算式雨水和平算式雨水口;排出口采用防潮井、防潮門等型式。
(七)檢查井
福壽溝采用的是方形,現在的檢查井一般呈圓形。
(八)管渠材質
福壽溝采用的是桐油、黃泥、沙石(俗稱三合土)和青磚、麻條石等混合建筑材料,有較好的耐腐蝕性,并利于更換磚石。現代排水管渠多為混凝土管渠。
(九)綜合防洪
福壽溝系統(tǒng)采用的是城墻、調蓄塘聯合防洪,現代城市采用的是防洪堤、排澇泵站聯合防洪。
(十)污水處理
福壽溝系統(tǒng)采用的是集城市雨污水排放、諸多池塘調蓄雨水、調節(jié)城市環(huán)境空氣濕度、池塘停積淤泥、池塘養(yǎng)魚、淤泥作為有機肥料用來種菜的生態(tài)環(huán)保循環(huán)鏈系統(tǒng)?,F代城市采用的是污水處理廠集中處理的方式。
四、福壽溝設計特點分析
(一)利用池塘調蓄雨水,結合城墻綜合防洪
福壽溝在排水流域劃分、平面布置、管網走向、溝渠斷面、坡度、埋深、雨水口設置、排出口設置、全過程重力流等方面進行了優(yōu)化設計,使得污水、雨水能夠及時收集和轉輸,在排澇的同時,福壽溝采取了池、塘調蓄雨水的辦法,從而大大提高了抗暴雨的能力。在現代排水系統(tǒng)中,多采用設排澇泵站的辦法來防內澇,從而增加建造費用和維護成本,由于干管距離過長,常導致路面短期積水現象嚴重,同時大大增加管內雨水流速,致使“汽車泡水”、“下雨掉井”等現象時有發(fā)生,安全系數不如福壽溝排澇調蓄相結合的排水系統(tǒng)。從調蓄雨水的角度來講,在現代城市中低洼處建設池、塘、湖仍有較強的現實意義。
福壽溝與古城墻結合,形成了完整的防洪體系。福壽溝解決的是雨污水排放與雨水調蓄的問題,城墻解決的是防洪的問題,城墻能有效阻止上游暴雨引起水位高漲導致的章江、貢江洪水倒灌,福壽溝與城墻兩者結合,形成了完整的防洪體系,確保了贛州的“千年不澇”。
(二)污水穩(wěn)定塘生態(tài)處理
福壽溝采用的是生態(tài)環(huán)保循環(huán)鏈系統(tǒng),在現在來講,這些池、塘是一種具有雨水調蓄作用的穩(wěn)定塘,雖然在現代都市已經不適合建設穩(wěn)定塘,但在一些小縣城、小鎮(zhèn)、農村建設具有雨水調蓄作用的穩(wěn)定塘具有實際意義,可以形成立體生態(tài),有利于污水利用、污染物降解、雨水調蓄和景觀美化。
五、結語
結合宋代建設的福壽溝排水系統(tǒng),通過現場踏勘和課堂教學,讓學生對古代城市排水工程、福壽溝特點、現代排水理論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有助于學生了解城市排水技術的發(fā)展與演變,有助于拓展學生城市規(guī)劃、排水規(guī)劃的思路,福壽溝與當前倡導的海綿城市理念是相符的,在當前城市內澇頻發(fā)的情況下,挖掘福壽溝對現代排水工程的指導作用具有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吳慶洲,李海根.中國城市建設史的活教材——歷史文化名城贛州[J].古建園林技術,1995,(2):5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