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平++王斌++羅玉梅
摘要:本文以建設“材料分析方法”省精品課中遇到的一些問題進行探討,提出了精品課的建設應該以學生受益為目的,確立課堂教學的核心地位,強化精品課程的管理,全方位多層次立體的落實課堂教學與實踐有機結合,提出學生評價是精品課程建設和驗收是否合格的首要標準的理念。
關鍵詞:材料分析方法;教學與實踐;學生評價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01-0135-02
一、引言
“材料分析方法”是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yè)的專業(yè)主干課程,主要利用科學分析的方法講授現代材料分析測試的方法、原理和應用,是研究材料的組分、結構、性能的必備手段。在材料組成和結構分析、表面和界面分析、化合物的結構鑒定、試樣組分含量的測定、材料的實效分析、化學反應機理的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各行業(yè)必不可少的分析研究手段和必須具備的專業(yè)基礎知識。該課程的學習面臨內容多、概念多、對數學物理基礎要求高,授課內容抽象難于理解,不同分析方法原理千差萬別,授課學時嚴重壓縮等實際問題,被稱為是工科學習難度最大的課程之一。傳統(tǒng)的“材料分析方法”教學方法和實踐已經不能滿足教學需求。為了改變這一尷尬的現狀,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高層次要求,我們以能力培養(yǎng)為主線,課程學習為平臺,教材、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手段、師資隊伍和教學網站等對“材料分析方法”進行了課程建設。下面就創(chuàng)新“材料分析方法”省級精品課程建設談幾點認識。
二、課程概述
本門課程在不同院校根據專業(yè)需求,前身是《金屬X射線學》、《硅酸鹽巖相學》和《儀器分析》等專業(yè)基礎課程。根據教育部對專業(yè)設置的調整和建設大材料專業(yè)的需要,滿足素質教育及材料學科交叉融合發(fā)展的要求,伴隨著教學改革對課程的深入認識,按照分層教育的理念將課程內容進行重組,形成了現在的“材料分析方法”。
隨著課程小組教師教學經驗的積累和教學改革研究的深入及人才培養(yǎng)計劃調節(jié),課程學時從2002級的64學時調整為2004級的56學時及2005級至今的48學時;課程教學和內容從傳統(tǒng)教學轉向重點強調材料測試技術及其表征(X射線衍射分析、電子顯微分析、熱分析、譜分析)的基本原理、儀器結構、試樣的制作技術、圖譜解析豐富,此外增加了先進材料測試方法介紹,突出理論聯系實際。課程注重內容的基礎性,實用性和實踐性,重視學生感性認識和實際運用能力的培養(yǎng),增強學生的自學能力鍛煉。
三、精品課程建設的實踐與思考
精品課程是具有一流教師隊伍、一流教學內容、一流教學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學管理等特點的示范性課程[1]。隨著國家精品課程建設工程推進,國內掀起了一場精品課程建設熱潮,形成了以校級為基礎、以國家級為導向的校、省、國家三級精品課程建設體系[2]。對精品課程師資、教學內容、教材和教學管理建設等進行了大量研究[3-5],成為近年來我國高等教育領域的一個研究熱點。但是在精品課程的建設中仍然存在許多問題,需要在進一步的探討與實踐中完善成熟,結合建設“材料分析方法”省級精品課的體會,進行以下幾個方面的實踐與思考。
1.深刻理解建設精品課程的目的。精品課程建設的目的是以網絡課程建設為平臺,通過豐富多彩的網絡課程平臺,輔助學生學習,拓展學生視野,彌補課堂教學的不足,幫助學生更好、更快、更全面的接受知識。但是這個簡單的目的在精品課程建設中往往得不到重視。在以往精品課程建設中出現了為追求精品課建設的高標準、高質量,體現出新穎性和時代特色而不顧及精品課程建設的目的現象。沒有深刻理解建設精品課程的真正目的,這樣建設出來的精品課程只會停留于形式,反過來成為增加學生學習負擔的累贅。因此,必須有效的利用精品課程建設形成的多媒體課件、網站和教學錄像,使其充分為學生的自主、高效學習提供幫助,輔助教師提高教學效果。課程建設者在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應仔細策劃,使課程建設和課堂教學有機結合,達到互為促進的效果。
2.準確把握課堂教學的核心地位。課堂教學是精品課程建設最好的實踐與體現價值的平臺。課堂教學在精品課程建設中應處于核心地位,所有關于精品課程建設的效果都要通過課堂教學來實現。課堂教學教學效果的好壞直接體現精品課程建設的成功與否。教材、師資隊伍、教學課件、教學方法和網站建設等都要突出為課堂教學服務的目標。
麻省理工學院開放課件項目要求項目的技術方案靈活、務實而易用性強,符合低復雜度、高易用性的特點6],降低參與者的工作量并使得教師便于參與、樂于參與;靈活的、可擴充的技術架構最大限度地便于使用者的資源獲取,任何用戶只要擁有一臺和互聯網相連的電腦,利用標準的網絡瀏覽器,就能獲取多媒體格式的課程資源。這對我們的精品課建設是有十分重要的借鑒意義的。部分精品課建設的網站停留于形式,學生上課程網站的很少,沒有達到輔助學生學習的目標。因此建設中注重結合網站建設輔助課堂教學的目的,引導學生方便快捷合理的利用課程網站,使網站建設為課堂教學服務,同時擴大精品課程的影響力和輻射能力。同時還應該加強精品課網站的建設和更新,目前很多國家級精品課的網站都不能登錄,存在重建設,輕管理的問題。一旦課程驗收通過后,后續(xù)的管理很難跟上,擁有這個光環(huán)后就逐漸失去了建設的動力,部分精品課網站數年未跟新一次,與實際情況開始脫節(jié),建議國家相關部門應加強精品課程的后續(xù)管理,定期組織一定的考評,建立退出機制,取消已達不到要求的精品課。
3.認真落實教學與實踐的有機結合?!恫牧戏治龇椒ā氛n程涉及的知識點較多,基礎理論難度很大,單純依靠課堂教學的效果很難達到讓學生熟練掌握知識點的目的,因此必須在教學過程中加強對學生的實踐鍛煉,將基礎理論和實踐動手相結合,強化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最終達到靈活掌握和應用的目的。在教學中注重學生實踐與教學的結合說起來是件很容易的事情,但是落實起來的確要仔細策劃,多方面協(xié)調安排,付出大量時間和精力。實驗教學的設備臺套數少和實驗學生人數多是目前很多專業(yè)課試驗中面臨的巨大難題。如果每次實驗分組人數過多,實驗效果根本不能保證;實驗分組人數減少,實驗效果可以得到保障,但是實驗時間過長,給學生和實驗指導教師帶來繁重的工作了??梢钥闯?,要做到實踐與教學的有機結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endprint
同時還存在一些問題影響了教學與實踐的結合。在材料分析方的實驗中用到的SEM、XRD和光譜儀等都是大型貴重設備,需要操作人員經過專門培訓才能使用。同時這些設備也承擔了大量的分析檢測任務,每次實驗課前都必須提前預約安排,雖然有優(yōu)先滿足本科教學的規(guī)定但是留給實驗教學的時間也是很有限的。因此學生實驗時主要是以小組參觀實驗為主,通過設備操作老師講解設備原理、功能、操作方法,然后通過選擇實驗樣品、制樣、分析的一些列過程,讓學生了解實驗分析設備、分析過程和分析結果,達到初步的認知這樣一個層次。
盡管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教學與實踐的結合機會少,我們正在探索通過其他方式來彌補這一不足。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來實現:一是通過西南石油大學的學生課外開放試驗、開放基金的立項來解決,通過指導老師設立開放實驗,設立的課題中要使用到XRD、SEM、熱分析等分析測試手段,這就給了學生進一步了解和使用這些設備的機會,強化對《材料分析方法》課程知識點的靈活應用;二是為了提高分析設備的使用率、降低實驗室教師的工作強度,每年挑選一些完成《材料分析方法》課程學習的優(yōu)秀本課生進行培訓,讓有興趣的學生利用課余時間來進一步了解設備和實驗技能,協(xié)助實驗室教師操作分析設備,將這部分學生對設備的認識和對課程知識點的掌握提高到一個新的層面;三是充分利用畢業(yè)設計的機會來最后強化學生的課程學習與實踐相結合。
雖然實踐與教學的有機結合不是一件易事,卻是精品課程建設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課程建設者應該認真計劃、積極組織落實,全方位、多角度、多此次、立體的將教學與實踐結合起來,才能使精品課的質量得到提高。
4.突出學生在課程評價中的決定作用。不同層次的精品課程在驗收時都有一套驗收標準和辦法,包括專家評價、學生評價、發(fā)表教改文章數量、多媒體課件等一系列考察指標,但這些目前的精品課程驗收主要是看課程的建設效果,最后依靠專家組的意見來決定結果。本文認為精品課建設面向的主要受對象是學生而不是建設者。因此在精品課的驗收時應該引入近幾屆學生的評價結果,通過專家組或學校教務處來組織學生對精品課的評價,重點參考聽課學生的評價意見,把聽課學生的評價意見作為精品課建設是否合格的首要標準,只有通過學生評價并達到要求的精品課才能上專家驗收會,有機結合學生和專家的評價。這樣既保證了精品課程的建設的質量,又有效的推進了課程建設。
四、結束語
通過幾年的精品課建設,目前已取得了一些效果,但是達到我們對省級精品課的要求還有一段距離。因此我們就建設過程中遇到的一些關鍵問題而又很少有人關注的問題進行探討,希望有助于下一步《材料分析方法》精品課的建設。
參考文獻:
[1]彭佳文.本科精品課程建設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09,(11):12
[2]黃新斌.我國高校精品課程研究的進展[J].當代教育科學,2010,(17):26
[3]段遠源,楊蕾.以提高人才培養(yǎng)質量為核心深入推進精品課程建設[J].中國高等教育,2008,(15、16):6
[4]徐學瑩,王慧豐.精品課程資源共享策略探究[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2010,46(5):14
[5]柳禮泉,陳宇翔.精品課程建設與一流教師隊伍培養(yǎng)[J].高等教育研究,2007,28(3):77
[6]王龍.創(chuàng)新推廣理論視角下的麻省理工學院開放課件項目[J].中國遠程教育,2008,(1):2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