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征文
摘要:教材處理是個難點,亦是重點。語文教材處理應彰顯獨有個性,即藝術性。本文從寫作角度挖掘出教材處理中運用到的一些寫作藝術,包括:主題藝術、取舍藝術、點面藝術、對比藝術、創(chuàng)新藝術、留白藝術。教學過程中綜合運用這些教材處理的藝術手段,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旨在營造一個輕松、愉悅、富有感染、富有內(nèi)涵的課堂,使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能不同層度地提高。
關鍵詞:教材處理;寫作藝術;以生為本
中圖分類號:G633.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13-0226-02
新課程理念下的初中語文教材其選文文質(zhì)兼美、豐富多樣,具有典范性,富有文化內(nèi)涵和時代氣息,是教師教學的憑借,是學生成長發(fā)展的重要營養(yǎng)來源。然而,“教材無非是個例子”,如何創(chuàng)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fā)課程資源,由此實現(xiàn)有效提高語文閱讀教學質(zhì)量,全面提升學生語文素養(yǎng),是擺在廣大語文教師面前的重要課題。據(jù)此,筆者認為,語文教學尤其教材處理,不僅是一門技術活,更是一門藝術活。藝術的原理是相通的,語文教學中對教材處理與寫作頗有眾多相似。一位成熟的語文教師在處理教材時,是很懂得融進寫作藝術,對其進行精心處理和藝術加工,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好教材資源,營造了生動活潑、輕松愉悅、富有藝術內(nèi)涵的課堂,使學生熏陶感染、心領神會,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活動中,培養(yǎng)自己的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能力,實現(xiàn)語文素養(yǎng)的真正提升。所以,筆者基于教學實踐,將自己在教材處理中常用到的寫作藝術總結出來,以供同仁們探討。
一、主題藝術
寫作講究練“意”,“意”即主題,是一篇文章的“統(tǒng)帥”,由其指揮創(chuàng)作的整個過程。倘若一篇作品“意”味不濃,那絕對稱不上是合格的作品。教材處理也要追求“意”,即主題,這個主題就是確定的教學目標。教材,是編者按照既定的體例和目的編排在一起的文本,里面既有寫者的東西,也有編者的意圖,都是執(zhí)教者備課時應明了的內(nèi)容,但它們還不能作為教材處理的“主帥”。素質(zhì)教育的宗旨,是要每位學生都能發(fā)展成長,新課程理念第一條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因此,教材處理時,要在摸清學情的基礎上,把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作為教學目標,即教材處理的主題。只有在了解學情的基礎上,依據(jù)學生的認識規(guī)律、知識儲備、生活經(jīng)歷和閱讀經(jīng)驗等因素合理地處理教材,力爭在教學中,使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得到某種層度的提升,才符合語文教學宗旨,才是切實有效地貫徹新課程的理念。這樣才如葉老所講:“我以為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比纭讹L箏》是魯迅憶及兒時兄弟間一段往事的散文,感情深切,思想深邃,語句深奧,含義深刻。對于七年級學生,要讀通讀懂本文深刻的思想性,那是非常艱難的(陳鐘樑先生語)。因此,在教材處理時,我們不能把讀通讀懂文本作為教學目標,而要從學生的認知水平出發(fā),按照編排的單元目標,引領學生體會文中誤解和沖突所表現(xiàn)出的兄弟間深厚的手足情,由此培養(yǎng)學生正確對待生活中親人間的誤解、隔膜;伴隨實現(xiàn)此目標的過程,也訓練了學生的朗讀、概括、品析、表達等能力。這樣,教學內(nèi)容就會貼近學生實際,難易適度,學生操練起來,顯得輕車熟路,課堂的氣氛就有活力與動力。
二、取舍藝術
一篇課文,可供學生學習的內(nèi)容是相當豐富的,從識字詞,到理脈絡,到品語言,到賞藝術,到悟思想……任何一點若讓學生學寬學深學透,都要很多時間??墒?,不少教師喊的是“以生為本”,骨子里還受教材奴役,非把教材內(nèi)容講全不可。因此,常出現(xiàn)課堂時間局促緊張,搞得師生均身心疲憊,又影響整個教學進度;或者,教學猶如機關槍掃射一般,匆匆狂掃各個教學點,學生大腦只有一片迷惘。
其實,對教材內(nèi)容的處理,完全可運用寫作中的取舍藝術。在熟悉教材內(nèi)容,領會編者意圖,摸清學情的基礎上,以“學生的發(fā)展”為宗旨,選一兩點作為教學重點,進行有詳有略的教學。應該說,課堂中,學生若能學好一兩點,便已是我們教學的成功。
如《社戲》是篇幅較長的經(jīng)典小說,按傳統(tǒng)教法,我們往往要花幾個課時按照模塊教學逐塊或者依文章脈絡逐段引領學生細細深究學習,可這種教法貪多求全,反而收效甚微。筆者在了解學情的基礎上,從“學生的發(fā)展”出發(fā),精心選了三點:悟深情,品寫景、話文化,作為三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其余的內(nèi)容依教學實況做弱化或刪除處理。在第一課中,從文末“那夜似的好豆”、“那夜似的好戲”中的“好”切入,引領學生探尋“我”留戀那段生活的原因。學生通過讀、究、議,最終明白了原因是農(nóng)村的人好、景美、情趣,也體會到作者對農(nóng)村生活的熱愛,培養(yǎng)了學生對生活的熱愛之情。第二課時由“既寫看社戲,為何要濃墨重彩地細繪江南水鄉(xiāng)美景?”懸念導入,領學生運用圈點勾畫批注法找出文中美詞佳句,再通過朗讀品味、互動探究,領會作者是如何抓住特點描寫景物,又是如何融情于景的,最后,結合寫作,培養(yǎng)學生融情寫景能力。而第三課時,則把課堂與生活扯在一起,拉家常似的引導學生“講社戲”“話家鄉(xiāng)文化習俗”語文活動,注重學生的主體性、自主性和參與面。這樣,對教材化繁為簡的處理,課堂任務就顯得輕松,學生也學得自在,教學完全是在一種寬松、和悅、融洽的氛圍中進行,效果絕對理想。
三、點面藝術
葉老講過:“教材無非是個例子,憑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而反三,練成閱讀和作文的熟練技能。”這就要求我們在處理教材時,能夠根據(jù)教材的特點,采用寫作中“點面結合”的技法,進行舉一反三。如朱自清的《春》是一篇優(yōu)美的寫景美文,作者在繪春部分,運用了并列式結構,分別描繪了五幅畫。教學時,若逐一細講,既浪費了時間,也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違背了“教是為了不教”的宗旨。最好的辦法,由教師引導學生品析其中一二幅畫,然后,放手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進行自學,教師只作巡視、點撥、檢查、糾正等輔助工作。
四、對比藝術
對比,是創(chuàng)作中常用的一種方法,目的是突出表達內(nèi)容,期望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閱讀教學,有時為了能夠引導學生更快更順地了解所學的內(nèi)容,也可采用對比法。如教《中國石拱橋》這一初中學生剛接觸的陌生文體,為了讓學生能迅速地認識說明文的寫法特點,就可利用課后“研討與練習三”中《夜宿盧溝》資料,與課本中介紹盧溝橋的片段進行對比教學。在引導學生對比探究中,明白記敘文重在對事物的精雕細繪,情感渲染,能給讀者留下美的享受,而說明文則是對事物客觀平實的介紹,能給讀者留下鮮明特征。當然,除了文本中各部分之間的對比,也可以文本與文本之間對比,在提高學生的比較分析能力中加深理解文本。如《新聞兩則》,作者均是解放軍統(tǒng)帥毛澤東,兩則新聞高屋建瓴,獨樹一幟,乃新聞報道之瑰寶,消息寫作之范本。《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大氣磅礴,驚心動魄;《中原我軍解放南陽》縱橫揮寫,儒雅廣博。兩則新聞有許多共同點,但又各具特色。教學時引導學生通過對比找出兩篇文章的異同,可更深地了解新聞體裁的結構特點,更清楚地體味毛澤東語言之大氣,更深刻地認識人民戰(zhàn)爭之正義。endprint
五、留白藝術
留白,本指藝術創(chuàng)作中為了更充分地表現(xiàn)主題而有意識地留出空白,使觀賞者能充分展開想象,進行無窮的思考,加入作品再創(chuàng)作中的至高審美境界。而新課程理念指引下,語文教材處理,亦可采用“留白”藝術,即執(zhí)教者在授課中,不必苦于追求講清講全教材的方方面面,而于適當處戛然而止,留下時空,讓學生自己去讀,去品,去悟……它不是教師慵懶偷閑的借口,反而體現(xiàn)了執(zhí)教者過人的智慧,成竹的自信;它是教師主講方式的顛覆,是學生主體的踏實落實;它祛除了課堂的熱鬧浮躁,讓學生寧靜深思;它以提高學生素養(yǎng)為目標,以教師深入備課為基礎。語文教材,每單元都安排了適量的精讀與自讀篇目,對于自讀篇目的處理,尤其可大膽運用“留白”藝術。如:琦君的《春酒》編排在八下第四單元第三課,本單元是以民風民俗為主題,所選的文章文筆生動,情趣盎然,充溢著作者對生活或?qū)θ宋镔澷p、留戀的情感。從課文編排縱向角度,可在引導學生品讀完單元前三篇精讀篇目之后,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自選角度,或獨立,或?qū)ふ液献骰锇?,對作品進行自讀賞析。
六、創(chuàng)新藝術
“文貴新”,最忌千篇一律,人云亦云,教材處理亦如此。牢守傳統(tǒng)見解,死抱教參說法,是僵化、作繭自縛的教學方式,既不能培育創(chuàng)新人才,也不能體現(xiàn)個性化教學理念。一位成熟的教者,首先應具有獨立的解讀文本能力,其次,能夠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立足文本,聯(lián)系現(xiàn)實,與時俱進,翻新文本的理解。如魯迅的《孔乙己》,傳統(tǒng)的解讀是一方面反映了封建文化和教育對下層知識分子的嚴重毒害,有力地控訴了科舉制度的罪惡;另一方面也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群眾的冷漠麻木、思想昏沉的精神狀態(tài),揭示了封建社會的世態(tài)炎涼,使讀者從一個側面認識封建社會的腐朽與黑暗。而筆者在教學時,是這樣理解教材的:孔乙己是個讀書人,一個落榜的讀書人;今天社會的讀書人更多,像孔乙己一樣落榜的讀書人也更多……于是,筆者就問學生:“我們身邊有類似于孔乙己的讀書人嗎?他們有哪些相似品性,或相似的遭遇?”學生眾說紛紜:“有,沒有謀生能力,自命清高……被人輕視;有些雖有實才,卻沒得到重視,甚至被上榜者鄙視。”“那你能說孔乙己時代結束了嗎?”“不能?!薄澳墙裉斓纳鐣欠饨ㄉ鐣幔俊薄安皇?。”“可見,《孔乙己》這篇作品是揭示什么?”“是批斗一種不合理的教育體制,如應試教育;是批叛國民思想深處的劣根性——冷漠、麻木、自我、盲目、陰暗……”“這也是魯迅先生的一貫文學主張:拯救國人的靈魂?!?/p>
總之,語文是門工具性學科,亦是人文性學科。語文教材處理是門技術活,更是藝術加工的過程。新課程理念指引下的語文教師,已不僅僅是“傳道、授業(yè)、解惑”,更是一位以教材為素材,致力于營造課堂美的藝術氛圍,抒寫語文教學優(yōu)美的篇章的“寫者”,引領學生在欣賞語文世界迷人的風采之時,獲得智慧啟迪、審美愉悅,得到情感熏陶、藝術感染,由此潛滋暗長,綜合素養(yǎng)得到全面提升,身心素質(zhì)得到健康發(fā)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