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常態(tài)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環(huán)境和任務發(fā)生了很大變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必須緊扣時代特點,注重思想政治理論課內涵提升和實踐教學的創(chuàng)新,努力培養(yǎng)有靈魂、有理想、有專長的社會主義事業(yè)接班人。
[關鍵詞]新常態(tài);內涵提升;教學創(chuàng)新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4634(2015)06005203時下,“新常態(tài)”是理論界探討的熱點話題。我國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進入“新常態(tài)”以來,思想政治教育的環(huán)境發(fā)生了很大變化,新的形勢和任務要求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理念及時改進。如何解答好時代問題,發(fā)揮好引領作用,對高等院校來說尤為重要。
1新常態(tài)下應突出形勢與政策教育
當前,我國在經(jīng)歷了30多年突飛猛進的發(fā)展之后,正處在劇烈的社會轉型之中,調結構、轉機制是實現(xiàn)經(jīng)濟發(fā)展從量變到質變的必由之路。習近平同志提出,新常態(tài)下我國經(jīng)濟正經(jīng)歷著增長速度從高速增長轉為中高速增長、經(jīng)濟結構從不夠合理到優(yōu)化升級、增長動力從要素驅動、投資驅動轉向創(chuàng)新驅動的轉變。習近平同志提醒,新常態(tài)也伴隨著新矛盾新問題,一些潛在風險漸漸浮出水面。他強調,能不能適應新常態(tài),關鍵在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看,“新常態(tài)”下高等院校擔負了更高的使命。這些年,雖然人們已經(jīng)對發(fā)展方式的轉變有所預期,但是,經(jīng)濟結構升級、專業(yè)化人才培養(yǎng)和社會創(chuàng)新機制的形成,絕非短時間內可以完成,特別是經(jīng)濟增長速度的整體放緩,一些深層次問題的突發(fā),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著嚴峻的挑戰(zhàn)。僅以就業(yè)來看,據(jù)測算,GDP增速每下降1個百分點,就可能喪失100萬個就業(yè)崗位[1]??梢哉f,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難度空前增加。在新常態(tài)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須緊扣時代特點,充分認識困難,全面科學地看待問題,把握好潛在的發(fā)展機遇,肩負起支持維護改革發(fā)展的重任。
馬克思認為,社會現(xiàn)實是一個處于特定關系中的變革過程。社會現(xiàn)實是一個歷史進程,它是人們活動的結果,而人們的活動又受到他們生活在其中的社會種類的限制。人類對知識的獲得以及獲得知識的行為都離不開特定的歷史背景和社會情境,正是這個前提決定了人類獲得的信息以及進行推理的方式。馬克思主義歷史觀告訴人們,分析某個問題必須將其置身于特定的歷史情境之中進行考量?!拔覀兊某霭l(fā)點是從事實際活動的人”、“不是處在某種虛幻的離群索居和固定不變狀態(tài)中的人,而是處在現(xiàn)實的‘可以通過經(jīng)驗觀察到的在一定條件下進行的發(fā)展過程中的人。只要描繪出這個能動的生活過程,歷史就不再像那些本身還是抽象的經(jīng)驗論者所認為的那樣,是一些僵死的事實的匯集,也不再像唯心主義者所認為的那樣,是想象的主體的想象的活動。”[2]由此來看,各種問題的疊加出現(xiàn)有其必然性,但從長遠來說,當下的改革是對以往粗放式增長的自覺調整,是實現(xiàn)人口、資源和社會持續(xù)良性發(fā)展的基礎。與經(jīng)濟改革一樣,當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面臨著理念的轉變,亟待提升課程思想內涵和教學實踐效果,增強大學生的綜合認識能力和民族文化認同。
2新常態(tài)下應注重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內涵提升近年來,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出現(xiàn)了兩個極端現(xiàn)象。一個是片面地灌輸,一個是形式化嚴重。前者造成了教育者的挫敗感和受教育者的厭煩情緒,后者造成了教學的娛樂化和功利化。主要表現(xiàn)為以上課學時、考試分數(shù)、新奇方法,甚至是學生的笑聲作為評價的手段。這兩種現(xiàn)象都偏離了以人為本、立德樹人的方向,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產(chǎn)生了負面影響,結果使思想政治理論課流于形式。應該說,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塑造人的靈魂,培養(yǎng)有靈魂、有理想、有專長的社會主義事業(yè)接班人,思想政治教育應該建構個體完整的生命,注重“身、心、靈”三個層次的培育。相反,日益形式化、碎片化的教育方式絕對培養(yǎng)不出健全的靈魂。邁克爾·波蘭尼強調,“把身心感知的全局性作用作為一切知識的軸心或達到了解的門徑,我們是憑借我們身體的能力,通過參加其他認識者的活動,才終于達到認識。一切知識最初在性質上都是體感的,這種存在于世的具體方式是一切認識的基礎?!盵3]在現(xiàn)代社會,注重身體健康就要正視個體生活的真實變遷,注重心智健全就要豐富個體知識涵養(yǎng)、培養(yǎng)良好情感意志,注重靈性提高就要賦予主體生命的意義感和參悟能力,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終目標是培育健全的理想人格。要做到這些,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出發(fā)點應該是將問題講透,使人靈魂受到觸動,思想得以理清,行動達到自覺,這才是方式方法創(chuàng)新的理論基礎。新常態(tài)下思想政治理論課內涵的提升重點做好三方面的工作。
第6期張鯤“新常態(tài)”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理念創(chuàng)新
教學研究2015
1) 增強政治自信。教育者應該開誠布公地闡釋國際政治的復雜性、歷史的曲折性和人性的多樣化趨向,深入講解社會主義制度較之于資本主義制度的優(yōu)越性,特別是社會主義在消解工具價值、人的異化以及建構理想社會方面的重要功能。同時闡明黨的自身建設的徹底性和公信力,使學生學會綜合分析思考,增強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自信。
2) 澄清價值觀念。改革開放以來,急速的社會變遷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環(huán)境、教育對象和教育者本身發(fā)生了很大變化,出現(xiàn)了許多全社會關注的深層問題,這需要從根本上進行價值觀澄清。價值觀教育是化解分歧、凝聚共識的基礎工程。青年時代是人的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大學是個體逐步走向社會的準備時期, 大學生的價值理性在此階段將基本確立。當前大學生大多數(shù)思想活躍、朝氣蓬勃、熱愛祖國、積極向上,但也存在著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一些學生理想信念模糊,缺乏高度的社會責任感,缺乏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精神;生活世界的多樣性也造成了主體思想觀念的差異、價值取向的分化和心理的不穩(wěn)定。中國古代人生哲學對人的價值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宇宙萬物看似大化流行、生生滅滅,但是,人是有理想、有使命的,而且人能夠實現(xiàn)人格超越,這是因為道德價值本身出于主體的自覺,亦即人有“不安”或“不忍”的心理感受。
3) 培養(yǎng)情感信念。情感是人類文化心理的深層結構和基本內核,信念的樹立既依賴于理性的分析、價值的澄清,又與人的情感意志密不可分,它是人之生存、思考和行動的基礎。羅素認為:“信念是由一個觀念或意象加上一種感到對的情感所構成的?!盵4]而這種“對的情感”本身就是一個倫理判斷,只有當人的認識和情感結合起來,信念才能牢固確立。古代中國正是在“性本善”、“情本體”的體驗之中建構起社會信念。皮亞杰認為:“行為的情感方面、社會性方面和認知方面這三者之間事實上是不能截然分開的……情感構成行為模式的動力狀態(tài)?!盵5]
3新常態(tài)下應創(chuàng)新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踐教學近年來,實踐教學在高等院校陸續(xù)開展,改革方向無疑是正確的,但也存在著許多不足。(1)主題單一,同質化嚴重。大多是參觀革命遺址、廠礦企業(yè)和民俗文化遺跡,但在此過程中未能將學習參觀和理論探討很好地結合起來;(2)追求標桿效應,參與程度不高。許多活動著眼于典型活動和標兵人物,忽視了廣大學生的日常交往活動。這一方面助長了好大喜功的不良習氣,一方面使不少學生在情感上產(chǎn)生了失落感或距離感;(3)貪多求新,量化評價指標多,難以真正地集中精力搞好一項確有意義的活動。這使得許多實踐僅僅限于操作層面,看似成果很多,教育效果卻不理想。上述問題歸根到底是形式主義造成的,只注重眼花繚亂的方式方法和可以稱道的亮點,卻懶于舉一反三、深入分析、活學活用。形式化的東西在知識視野開闊、主體價值上升、信息網(wǎng)絡普及的現(xiàn)代社會是缺乏說服力的。當下,一個正面的案例往往能夠找到若干個反例與之形成鮮明的對照,完全依賴方式方法的改進已經(jīng)無法使人明了其中蘊藏的道理。
應該說,實踐教學的主要目的在于培養(yǎng)個體實踐理性和豐富人生意義。儒家認為道德是人類生存智慧的體現(xiàn),道德不但為個體提供價值導向與行為規(guī)范, 最終目的是建立生命的秩序。楊國榮教授解釋說,實踐理性既非限于康德哲學的形式之域,也非囿于功利主義的功利關切?!霸谛问降膶用?,實踐理性主要表現(xiàn)為正當性原則,其內涵在于合乎一定的價值原則或實踐規(guī)范。在實質的層面,實踐理性則表現(xiàn)為向善原則,其要義在于行動或實踐過程合乎行動主體或實踐主體的合理需要,這種需要的滿足同時意味著價值(善)在實質意義上的實現(xiàn)?!盵6]阿爾弗雷德·許茨認為常識世界包含著人們共同擁有的意義結構?!斑@個處于日常生活中的工作世界是我們經(jīng)驗實在的原型。所有其他意義域都可以作為它的變體來考慮?!盵7]在現(xiàn)代社會,日常行為活動紛繁復雜,客觀地講,好的實踐有助于認知、加強和證實課堂教學,但某些個案可能與主流觀念相抵觸,侵蝕民族國家觀念的內聚力。這就要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深入分析國家建構社會生活中價值意義和行為界限,以及定義主流道德和社會秩序的必要性。在大眾傳媒盛行的時代,要堅決抵制極端功利化的教育和西方支離破碎的工業(yè)文化,發(fā)揮民族文化的優(yōu)勢,創(chuàng)新社會交融的載體,重構歷史文化記憶,以龐大的敘事結構和日常的交往活動培育學生的心靈。同時要建構主流價值象征體系,為劇烈的社會變革中的人們提供新的意義架構、新的覺悟形式和“新常態(tài)”的踐行模式。
參考文獻
[1] 羅蘭.“退8”會否加劇社會就業(yè)矛盾?[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20317(2).
[2]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3.
[3] 劉仲林.波蘭尼“意會知識”的腦科學背景[J].自然辯證法通訊,2004,(5):2024.
[4] 羅素.人類的知識[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183.
[5] 皮亞杰·英海爾德.兒童心理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86.
[6] 楊國榮.實踐理性:基于廣義視域的考察[J].學術月刊,2012,(3):4557.
[7] 阿爾弗雷德·許茨.社會實在問題[M].霍桂桓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1:312.
Teaching idea′s innovation of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n new normal
ZHANG Kun
(School of Marxism, Beifang University of Nationalities, Yinchuan, Ningxia750021,China)
AbstractIn the new normal, there are great changes of university environment and tasks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e must keep up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closely, pay attention to connotation upgrade and innovation of practice teaching, and take efforts to train successors that have soul, have ideal, have expertise for the cause of socialism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ing.
Key wordsthe new normal; connotation upgrade; teaching innov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