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圖 峻岳
江西龍虎山世界地質(zhì)公園位于江西省鷹潭市西南20公里處貴溪市境內(nèi),地處信江斷陷盆地的南緣。龍虎山是中國典型的丹霞地貌風景,是中國道教發(fā)祥地,2007年加入世界地質(zhì)公園網(wǎng)絡。清雍正《江西通志》卷十一記載:“龍虎山在貴溪縣南八十里,兩峰對峙,狀若龍虎。”
龍虎山的丹霞地貌,是兩座發(fā)育在中國東南部信江盆地中段南緣,由晚白堊世陸相山麓洪—沖積扇塊狀紅色砂礫巖組成的丹霞山體。自晚白堊世末至第三紀隆起為陸地,第三紀以后伴隨地殼上升運動,地面河床不斷下切,至今已經(jīng)經(jīng)歷了200萬年左右,丹霞地貌就是在這個期間分早、中、晚三個階段逐步發(fā)育形成的。崩塌殘余型紅色砂礫巖層中多組垂直裂隙或斷裂發(fā)育,在崖壁上形成不少懸棺洞穴,稱為千古之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常在丹霞地貌區(qū)雕琢出一些惟妙惟肖的奇特景觀。據(jù)龍虎山景區(qū)的導游介紹,龍虎山景區(qū)的最大看點是蘆溪河、懸棺群,還有象鼻山。我首先從“蘆溪河”上開始,拍攝河邊景觀必須坐在竹筏上。當然,坐著是無法拍照的,我只能站起來,盡可能的持穩(wěn)相機。
2008年9月26日,老天很給面子,湛藍的天空中飄動著朵朵白云。第一次去龍虎山,感受到的是龍虎山的本真和純凈。清澈美麗的瀘溪河、雄偉壯觀的龍虎山相依相隨,河上竹筏漂蕩,游人的歡歌笑語在山間回響,儼然一幅清新秀美的自然畫卷。陽光下,兩岸山水輝映,千姿百態(tài)。為我們劃船的村民指著不遠處一座連綿的長條形石山,說那就是龍山,旁邊的一座石山是虎山,并煞有介事地指出它的坐姿和頭尾。而我們看著龍山和虎山,則顯得有些疑惑。直到現(xiàn)在我仍不能準確地指出哪座是龍山,哪座是虎山,但憶起龍虎山的美景,心里依然充滿了愜意。
在蘆溪河上竹筏游覽是非常暢意的一件事情,尤其是擺渡的船夫非常健談,船頭船尾兩個船夫一路講解,讓我不由贊嘆他們學識“淵博”。雖然他們并沒有多少文化底蘊,只是平日里接觸游客多了,各行各業(yè)的都會交談,加上游人到這種道家氣息濃厚的景區(qū)旅游,往往會暢懷大談,交流親切,日益熏陶之下,使得兩位擺渡的村民也像得道高人似的談笑風生,哲理層出,云里霧里的把游客逗得大笑不止。
我們看到山形雄偉奇異,各有特色,不乏虎形蛇尾,但何為龍?何為虎?為何名為龍虎山?游客說,或許龍在江中,因為蘆溪河盤繞山巒,是為龍。擺渡人則說,龍在心中?;蛟S這是最貼切的山名真意。
蘆溪河也叫上清河,是龍虎山景區(qū)內(nèi)的一條骨架水流,區(qū)內(nèi)長約43公里,從東南至西北流貫全區(qū),其下游流經(jīng)余江縣境內(nèi),稱白塔河,并流人信江;其上游源于資溪縣高阜山,取名瀘溪。
不知不覺間,我們來到了下游碼頭。撐竹筏的喊我們下筏,我才從兩岸的美景中回過神來。
在龍虎山的禾觚巖與金鐘峰之間,隱藏著一個聞名天下的第一絕景——仙女巖。仙女巖的其他美稱“仙女現(xiàn)花”“思源壁”“大地之母”,也許能夠猜出她是什么秘密所在了?!跋膳畮r”就是個很大的巖壁,酷似一個裸體女子的下身,是那樣逼真自然,出神入化,很難想象竟是天然形成的。然而,它的的確確是天造地設,沒有絲豪人工雕鑿的痕跡。游客們站在那里開懷大笑。大自然把它們巧妙地組合在創(chuàng)建道教的龍虎山中,這里面蘊含著多少宇宙間的奧秘,由大家去深思和遐想吧。
抬頭望去,就看到聞名天下的“懸棺群”。
據(jù)說龍虎山有202座懸棺群。專家考證認為,龍虎山懸棺距今有2600余年的歷史,是古越人所葬。龍虎山懸棺數(shù)以百計,全部鑲嵌在仙水巖一帶的懸崖峭壁之上。仙水巖諸峰峭拔陡險,巖壁光滑平展,巖腳下便是瀘溪河,臨水懸崖絕壁上市滿了各式各樣的巖洞,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是龍虎山懸棺的基本成因。
從瀘溪河舟中或地面眺望,隱約望見一個個巖洞口或釘木樁,或封木板,“藏一棺而暴其半者”多處可見。這些懸棺大多是二千五百多年前春秋戰(zhàn)國時期古越人的崖墓懸棺,其葬位離水面20~50米以上,高的達300余米。在大片巖壁上,洞穴星羅棋布,或高或低,或大或小,數(shù)以百計。因這些洞穴高不可攀,無人入內(nèi),亦不知其中所藏之物,多少世紀以來龍虎山懸棺之謎一直是一個解不開的謎。龍虎山崖墓下臨深淵,地處絕壁,那么古越人是如何將棺木放入洞內(nèi)的?龍虎山懸棺里葬的又是什么身份的人?古越人為何采用絕壁洞穴墓葬?重重懸疑背后,到底隱藏著一種什么樣的文明形態(tài)?如今龍虎山懸棺之謎,已令國內(nèi)外眾多專家學者為它皓首窮經(jīng)。
古懸棺科考成為龍虎山旅游最誘人的一大看點。在仙水巖下搭建的70余米攀登鋼架下,中外游客紛紛駐足留影紀念,并登上崖墓觀景臺探尋崖墓之謎。在仙水巖飛云閣的仿古吊裝表演,也讓游客對懸棺之謎有了初步的了解。
拍完懸棺群,來到了象鼻山景點。
龍虎山的象鼻山擁有“天下第一旱象”美譽,同屬丹霞地貌中石墻景觀類型。石梁山體發(fā)育數(shù)組節(jié)理,當流水將其底部沖刷侵蝕成洞時,洞上方因下部失去支撐而發(fā)生崩塌成為穿洞,石梁前端沿垂直節(jié)理的另一側(cè)則成殘留的巖柱,石梁頂部侵蝕風化呈渾圓狀,形如象身,前端殘留巖柱上部風化剝落呈彎曲狀如象鼻,這樣就組合構(gòu)成一個栩栩如生的巨大石象景觀。也就是說,有了象鼻山,龍虎山就有了吉祥的美意。
既然龍虎山成為世界地質(zhì)公園,當然也有人文景觀供游客參觀。龍虎山為道教正一派“祖庭”,在中國道教史上有著承先啟后、繼往開來的地位和作用以及重大影響。龍虎山原名云錦山,乃獨秀江南的秀水靈山。龍虎山碧水丹山秀其外,道教文化美其中,位居道教名山之首,被譽為“道教第一仙境”。
張道陵于龍虎山修道煉丹大成后,從漢末第四代天師張盛始,歷代天師華居此地,守龍虎山尋仙覓術(shù),坐上清宮演教布化,居天師府修身養(yǎng)性。最著名的天師府經(jīng)歷過無數(shù)次擴建和維修,宮府的建筑面積、規(guī)模、布局、數(shù)量、規(guī)格均創(chuàng)道教建筑史之最。龍虎山在鼎盛時期,建有道觀80余座、道院36座、道宮數(shù)個,是名副其實的“道都”,是道士的世界。自漢至今,歷經(jīng)歲月滄桑,多數(shù)宮觀早已廢圮,保存下來的唯有天師府。
天師府全名為嗣漢天師府,來源于元世祖忽必烈封第三十六代天師張宗演為“嗣漢天師”,其意表明自東漢始,代代相襲,道脈悠長。
在我國自古流傳至今的三教中,儒教源于孔孟,是官教;佛教來源于印度,是外來教;真正來自于民間的,只有道教。從東漢中葉第一代天師張道陵在此煉九天神丹伊始,張?zhí)鞄熢邶埢⑸匠幸u了六十三代,歷經(jīng)一千九百多年,受到歷代帝王推崇。三十六代天師曾被元世祖忽必烈官封一品(相當于宰相官職),天師府被稱為“龍虎山中宰相家”。明代朱元璋則更對道教恩寵有加,有“北孔(孔夫子)南張(張?zhí)鞄煟敝Q,而龍虎山天師府的建筑規(guī)模是全國所有私家府第中唯一可與孔府相媲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