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小安
網絡輿情聯想疊加的基本模式及反思
——基于相關案例的綜合分析
■郭小安
從網絡自媒體的“碎片化”傳播特點來看,網絡輿情的聯想疊加能使議題序列化、集中化呈現,不斷衍生出新的熱點,延長事件的興奮周期。聯想疊加模式主要圍繞“時空”和“符號”兩個維度展開,時空是形式,符號是內容。從形式看,網民主要采取縱向、橫向、縱橫向同時挖掘三種形式;從內容看,網民往往運用文本和符號資源,借助敏感詞和情感的交疊,引發(fā)強大的動員效應,這是網絡公共事件發(fā)生和發(fā)展的主要邏輯。網絡輿情熱點聯想疊加的素材往往圍繞敏感詞和情感動員展開,是網民借勢造勢的一種手段,目的是進行特殊的利益表達、社會監(jiān)督甚至政治抗議。
輿情熱點;聯想疊加;時空模式;符號模式
在網絡自媒體的“碎片化”傳播時代,網絡議題的轉換速度令人目不暇接,僅靠單個網絡議題很難維持公眾的興奮度。從近幾年的網絡輿情發(fā)展態(tài)勢來看,網絡熱點輿情的傳播已經超越了簡單的單線型傳播路線,愈來愈趨向關聯化和序列化,產生所謂的聯想疊加效應。本文嘗試通過多起案例綜合分析,從時空和符號兩個維度,對網絡熱點信息的聯想疊加模式進行梳理,力求探索其中的深層誘因。
網絡輿情研究是當前學術界的熱點話題,吸引了管理學、情報學、傳播學、政治學、社會學以及計算機科學等諸多學科的關注。如傳播學關注網絡輿情的傳播規(guī)律,政治學和社會學探究網絡輿情的社會結構和政治生態(tài),信息管理學側重網絡信息的收集、加工和整理等,計算機科學則熱衷于建構輿情信息的相關模型。積累的研究成果也十分之多,中國知網僅2011年到2014年相關的文章已超過1萬篇,但綜合來看,大多數研究以單個孤立事件為切入點,對輿情事件的關聯研究寥寥。方付建認為,近年來出現了輿情熱點事件同類樣本間斷或持續(xù)發(fā)生的獨特現象,網絡輿情熱點事件不再單個出現,而是批量生產和同類復制,進而提出“系列化呈現”的概念。①劉曉娟等人在對微博的海量數據分析基礎上,認為任何網絡熱點信息傳播都有一定的興奮周期,由此提出了“生命周期”概念,并將生命周期劃分為負指數型、平緩型、爆發(fā)型和鋸齒型四種類型。②姜勝洪認為,網絡輿情事件的發(fā)展有可能會出現多個波峰和波谷,其緣由既可能是外在阻力結果,也可能是關聯疊加結果,“依照輿情自身的變動規(guī)律,那些影響深遠、關系重大的事件對網民的刺激和引發(fā)的輿情,只能說是‘階段性沉寂’,一旦有新的誘因關聯性的事件發(fā)生,極有可能被網民舊事重提,再度成為熱點?!雹鄹叱袑嵏鶕W絡輿情事件的特點將其劃分為單一事件、一連串事件、一組事件和混合事件四類,由此提出了“輿情疊加”的概念,他認為:“根據生活經驗和某一種聚類原則,人們很容易將不同時間不同地點發(fā)生的事件作為同一個事件共同看待,盡管這些事件中的每一個事件都是一個單獨的事件,在發(fā)生的原因和發(fā)展過程中也許還存在著巨大的差異,但由于這類事件在某一方面的高度相關性,往往產生輿情疊加的效應?!雹懿軇潘蓪⒕W絡輿情的信息傳播規(guī)律劃分為“散播”“集聚”“熱議”“流行”四個階段。在“集聚”階段主要有三個表現:一是網民訪問和參與集聚,相關輿情信息的點擊量快速上升,在網上形成普遍關注的態(tài)勢;二是網站議題設置集聚,多個網站特別是重點新聞網站和門戶網站將相關輿情信息在顯要位置加以呈現,形成多維信息鏈;三是網民意見集聚,新聞跟帖、論壇發(fā)帖及跟帖等迅速集聚,將網民的意見和訴求集中地呈現。⑤王國華等人根據網絡熱點事件中的輿情關聯類型,從網民心理的視角分析了“類訴求”“類情緒”疊加的現象,他認為,突發(fā)輿情危機事件發(fā)生后,網民和媒體以此作為表達某種“類訴求”的機會;而對于涉及權力、金錢等強勢群體的事件,網民會“啟動”某種“類情緒”,如“仇官”“仇富”“仇警”等。此外,網民或媒體會不失時機將“門”“最牛”“史上”等類概念引到新事件標稱中,從而使相異事件成為事件關聯體或“事件群”,由此還會誘發(fā)系列記憶,這種記憶促使網民對某些問題或現象進行再認知或再反思。⑥筆者在分析中國網絡抗爭事件時,提出了“以勢抗爭”的情感動員分析路徑,并指出網民的情感疊加、敏感詞疊加等是網絡抗爭的重要策略與劇目。⑦
概而言之,上述研究提出的“輿情疊加”“序列化呈現”“類情緒化”等概念,為研究網絡輿情提供了新的視角。然而,輿情疊加既包括計算機操作下的智能化鏈接(如網頁相似內容的超鏈接技術等),又包括人為操作的信息關聯,具有強烈的主觀選擇性。本文的研究側重后者,由此提出“聯想疊加”的概念,以區(qū)分計算機超鏈接的智能化信息疊加,突出網民的選擇性和主觀性,把“聯想疊加”納入中國社會結構和社會矛盾中考察。本文認為,在中國特定的社會生態(tài)背景下,網絡熱點事件的發(fā)生和發(fā)展,本質上是社會矛盾、網民刻板意見和集體記憶的投射,與網民的認知框架和主觀意圖相關。因此,本文嘗試以時空、符號為研究維度,探析網絡熱點信息聯想疊加的基本模式和規(guī)律。
時空模式是指不同時間、不同地域的公共事件,因共同包含了某些敏感要素,導致一個事件發(fā)生后,網民從時間、地域等深挖出同類事件,以強化輿論效應,延長事件的興奮周期,它包含以下三種類型:
1.橫向聯想疊加模式
橫向聯想疊加模式也稱為共時疊加模式,是指在一定時間段(輿情的興奮周期)內發(fā)生一件重大事件后,同時段的相類似議題不斷被挖掘的現象。如2013年5月15日,媒體曝光了海南省萬寧市第二小學校長陳在鵬帶學生開房的丑聞,迅速引發(fā)輿論熱議;同時,全國各地有關教師強奸猥褻學生的報道如開閘洪水般傾瀉。(見表1)共時段的聯想疊加形成了聲勢浩大的輿論場,使得校園未成年女學生的人身安全以及教師的師德風尚等成為了社會討論的焦點,甚至有極端的網友發(fā)出“校長開房找我,放過小學生”的口號。此口號一出,諸多網友紛紛曬出自己照片,上面均寫著“校長開房找我,放過小學生,聯系×××”之類的內容,調侃諷刺教師的不良行為。
表1 2013年5月校園強奸猥褻案的相關報道
又如與“城管”相關的公共事件也容易引發(fā)聯想疊加。從每年的輿情統(tǒng)計情況來看,有關城管的負面輿情占據了相當的比重,城管由此成為敏感詞匯,城管暴力執(zhí)法的形象也成為公眾的“刻板印象”和“集體記憶”。一旦有新的事件發(fā)生,在“圍觀就是力量”的邏輯下,網民們?yōu)榱宋嗳烁L久的關注,聯想疊加成為常用的借勢造勢手段,旨在形成輿論合力,引發(fā)公眾的情感動員,安撫弱者、打擊強者。2013年6月,有網友曝出5月31日陜西延安城管踩踏商販人頭的視頻,城管的殘忍令人驚心,立即引發(fā)輿論高潮,根據人民網輿情報告顯示,“延安5·31城管暴力執(zhí)法事件”的輿情興奮周期持續(xù)了半個月(6月4日至6月18日),該事件的總關注度位居當年6月份輿情排行榜第一位,具體情況如表2所示。
表2 延安城管暴力執(zhí)法事件的輿論關注度
在“延安5·31城管暴力執(zhí)法事件”熱度持續(xù)周期內,為了擴大該議題的關注度,同時段其他城管暴力執(zhí)法的報道也被反復曝光(見表3),甚至有網民不惜用造謠手段來提升關注度。如6月12日,有微博稱在北京市西城區(qū)真武廟四條菜市場門前,一個賣鴨蛋的小販和城管執(zhí)法人員發(fā)生沖突,遭到城管執(zhí)法人員的毆打,該微博還附有一組現場圖片,引起網友關注。但事后,西城區(qū)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官方微博辟謠否認,一名自稱為當事小販的男子在視頻中確認自己并未遭到城管隊員毆打,此則信息為謠言。⑧但不管怎樣,這種同時段、同類議題的聯想疊加模式確實起到了聚焦的效果,提高了公眾對事件的關注度。
表3 2013年6月4日-6月18日全國各地城管行為的相關報道
2.縱向聯想疊加
縱向聯想疊加是指一個事件的發(fā)生引發(fā)了不同時段同類事件集體記憶的激活,這種同類事件的集中化呈現到一定程度后,會形成一種既定的認知框架,影響道德判斷和現實行為。以“彭宇案”為例,發(fā)生在2006年的“彭宇案”雖然歷時已久,但它遺留的集體記憶卻在不同的時空被反復激活,由此還形成了“做好人得不到好報”“遠離老太太”的認知框架,催生出“傷不起”“扶不起”“撐腰體”等網絡流行語,影響了公眾的道德判斷?,F實生活中還導致了多起老人倒地無人問津的慘劇。如在2011年9月2日下午4時許,一名拄著拐棍的老人在上海市黃浦區(qū)尚文路中華路口不慎摔倒,血流滿面,盡管當時有許多路人看見,但竟沒有一個人上前攙扶老人起來;2011年9月2日上午,湖北武漢88歲的李大爺在離家不到100米的菜場門口迎面摔倒后,圍觀者無人敢上前扶他一把,一個半小時后才被送醫(yī)院救治,李大爺終因鼻血堵塞呼吸道窒息死亡;2011年10月13日,2歲的小悅悅(本名王悅)在佛山南海黃岐廣佛五金城相繼被兩車碾壓,7分鐘內,18名路人路過但都視而不見,漠然而去,最后一名拾荒阿姨陳賢妹上前施以援手,引發(fā)網友廣泛熱議。10月21日,小悅悅經醫(yī)院全力搶救無效,在零時32分離世?!靶倫偸录币l(fā)了公眾有關道德的大討論,18個路人的集體冷漠到底是由于道德淪喪還是現實環(huán)境所迫,迅速成為輿論爭論的焦點,此事件也被認為是“彭宇案”輿情不斷累積發(fā)酵的后果,是公眾道德判斷出現偏差后的一次集中爆發(fā),由此引發(fā)了一場有關道德的全國大討論。相關案例見表4。
表4 “彭宇案”至“小悅悅事件:全國各地上演的不同版本的案例
3.橫向縱向交織聯想疊加模式
橫向與縱向交織聯想疊加模式是指事件的發(fā)展呈現共時與歷時熱點素材交疊的現象,它既從同時段的素材中進行橫向聯想,又從歷史素材中尋找新的輿情熱點。以“復旦投毒案”為例,2013年4月14日,復旦大學上海醫(yī)學院研究生黃洋遭室友林森浩投毒后死亡,此事件由于包含“復旦”“研究生”“投毒”“死亡”等敏感詞匯,迅速成為輿論焦點,從人民網輿情報告分析來看,該事件在4月17日達到輿論頂峰,共有5101篇來自媒體的新聞報道,如圖2所示。
圖2 復旦投毒案的輿情興奮周期圖
需要指出的是,復旦投毒案發(fā)生后,其輿情的走向在橫向和縱向都衍生出相關的興奮點,如橫向的聯想使得公眾的關注點轉向了高校的校園安全和大學生素質問題,縱向的聯想疊加則牽扯出19年前一個相類似的投毒案—“朱令案”,該輿情繼復旦投毒案后,成為另一個輿情焦點。
從橫向來看,“復旦投毒案”發(fā)生后,在同時段有關其他大學校園安全事件反復被挖掘,如“南航學生被室友刺死”事件、“江蘇高校刺傷案”等,此種輿論的集中化呈現方式確實起到了輿論聚焦的作用,但也容易妖魔化后果,如有人將大學比喻為“屠宰場”⑨,有人用“感謝當年室友的不殺之恩”“學生猛于虎”“一個饅頭引發(fā)的血案”“防火防盜防室友”等諷刺方式,來表達對校園安全的擔憂。2013年4月份的相關報道見表5。
表52013 年4月媒體針對校園惡性事件相關報道
從縱向來看,“復旦投毒案”發(fā)生后,有網民不斷從過去的歷史素材中挖掘出校園投毒的案例,如“清華大學朱令案”(1994年)、“北京大學鉈投毒案”(1997年)、“揚州大學秋水仙堿投毒案”(2004)、“中國礦業(yè)大學投毒案”(2007年)等。其中以“清華大學朱令案”最受關注,由于此案中的“官二代”“腐敗”“包庇”等敏感詞匯不斷刺激網民的興奮點,一時間,人人爭當“福爾摩斯”,競相以“真相”自居,導致流言和“陰謀論”四起,昔日的作案嫌疑人孫某遭到集體聲討。根據人民網輿情統(tǒng)計數據顯示,“清華大學朱令案”作為“復旦投毒案”的衍生輿情,在一個多月占據了輿情排行榜的第一位,截至5月9日,已有至少65萬網友參與討論和超過8.8萬條網友評論,如表6所示。
表6 “清華大學朱令案”的輿情關注度
2013年5月3日,一位姓名縮寫為Y.Z.、居住在佛羅里達邁阿密的華人在這個頁面發(fā)起了白宮請愿,請愿書寫道:“1995年清華大學學生朱令被發(fā)現兩次被人故意以致命化學物鉈下毒,導致其永久性癱瘓”“有跡象表明,她的室友孫維,有接觸到這一致命化學物的途徑和動機。1997年,孫維作為嫌疑人接受了警方的調查。但是由于孫家擁有強大的政治關系導致這一案件神秘結案;另有消息來源稱,孫更改了她的名字,通過虛假婚姻進入美國。”請愿書最后寫道:“為了保護我們公民的安全,我們請愿政府對她進行調查,并驅逐她。”⑩據統(tǒng)計,在5月6日,簽名數已經超過10萬,而且請愿人數還在持續(xù)增長,但是頗為吊詭的是,朱令的家人并不認同這一行為,并表示,白宮請愿并非尋求正義的適當方式。其父母對此既不支持也不參與。(11)此外,根據熟悉美國法律的人士披露,此種網絡動員更多是一種泄憤,在法律上并不能站住腳,因為美國司法遵從無罪推定原則,在法院沒有判定之前,無論是美國政府還是司法系統(tǒng)都不可能將嫌疑人驅逐出境,而且由于這個刑事案件發(fā)生在中國,美國也沒有管轄權。
可見,“復旦投毒案”到“清華大學朱令案”都是由于校園投毒引起。但是,由于朱令案嫌疑人身份的敏感性(有網友披露孫維的家族地位顯赫),對社會不公、信息不透明、權力腐敗等現象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刻板意見”的部分網民,也開始用帶有偏見的“集體記憶”去建構和解釋此事件,使得該事件具有一定的泄憤和社會抗爭色彩。正如孫靜所言:“群體性事件背后往往蘊含著不滿、浮躁、抱怨、冷漠等群體性社會情感。由于缺乏常規(guī)和制度化的疏通渠道,這種負性情感一直被隱忍在日常生活之中,久而久之成為了現實生活中的一種情感記憶。當這種情感存儲記憶被一個能夠反映價值層面的突發(fā)事件所喚起時,借著信息的快速傳播,大規(guī)模的群體性不滿和怨恨性情感就會在一定地域甚至是跨地區(qū)內迅速蔓延,形成對事件的怨恨式解釋,由此可能導致群體性情感宣泄的極端后果,即群體性事件的產生。”(12)
時間、空間只是熱點信息聯想疊加的外在形式,從聯想疊加的內容來看,網絡熱點事件更多地體現為抗爭性話語,文本、符號等修辭手段是其主要內容,尤其是涉及到官、富、警等敏感對象時更是如此?!盀榱烁玫赝怀鍪录臍埲绦耘c戲劇性,傳播者往往會通過修辭,將弱勢的一方描述得更加悲慘,強勢的一方更加囂張,以此強化公眾對弱者的同情與對強者的譴責?!雹嘁虼?,以符號為載體的聯想疊加在網絡公共事件中屢見不鮮,它主要包含以下兩種模式。
1.敏感詞衍生疊加模式
從中國社會生態(tài)來看,現實社會中的利益分配不公,法治不健全,公民政治參與渠道不暢通等因素,導致網絡空間彌漫著濃厚的底層負面情緒和民粹主義傾向,從而造就了極具特色的敏感詞庫。2013年初,中國社會科學院發(fā)布的《社會心態(tài)藍皮書》表明,當前仇官、仇富現象還比較嚴重,底層認同、弱勢群體認同依然比較普遍,而且底層認同已經成為影響社會心態(tài)和行為的關鍵因素,影響到社會成員對社會安全、社會信任、社會公平感和社會支持等方面的感受,也成為采取社會行動的依據?!爱斍爸饕幸韵乱卮俪晒姷那楦袆訂T。一是弱勢群體利益嚴重受損,在反復博弈中強勢群體連續(xù)傷民、侵民。轉型下的利益格局重新分配,造成貧富差距、階層分化,致使對底層群體的傷害成為了一個較為普遍的現象。二是體制內的利益表達渠道不順暢,利益受損者話語權缺少。三是權力偏袒資本,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13)而在2009—2012年“兩會”期間的輿情熱點統(tǒng)計中,有關社會公平、教育、醫(yī)療、住房及社會保障一直是民眾持續(xù)關注的焦點,也是最為敏感的幾個領域。見表7。
表7 兩會調查公眾關注十大熱點(2009—2012)
可見,中國特定的社會結構和現狀決定了社會的敏感區(qū)域,能迅速引發(fā)網民的情感動員。一般而言,能刺激網民神經的敏感元素有二:身份和情境。由此衍生的敏感身份詞匯有:官與民、富與窮、年輕人與老年人、外國人與中國人、警察與平民、城管與小販,精英與弱勢群體、成年人與幼女、校長(老師)與學生等;敏感情境詞匯有:打死、冤死、強奸致死、叫囂、有關系等,從而容易引發(fā)公眾的悲情、憤怒、同情、絕望等情緒。只要能夠從一個事件中剝離出階層對立的事實,立刻可以引起公眾的憤怒與悲憫。因此在抗爭敘事中,一般都強調受害者的無辜和他們所遭遇的不公,而作為對照,作惡者常常被描述得兇惡無情,此類敘事所展現的,是善與惡的典型對照。(14)
敏感詞衍生疊加模式是由單個敏感詞聯想引申而成的序列化事件。如“二代”衍生出來的“窮二代”“官二代”“富二代”“星二代”現象,形成了對比鮮明的“新二代現象”,從中可以窺察到中國社會的貧富懸殊、社會不公和裙帶關系等不良現象;2008年轟動一時的“艷照門”事件后,圍繞敏感詞“門”衍生出了形形色色的事件,如“銅須門”“縫肛門”“八毛門”“拉鏈門”“建國門”“棱鏡門”“包養(yǎng)門”等等。圍繞“艷照門”本身,在全國各地又出現了相類似事件,如“佛山南莊四中艷照門”“山西萬榮小學艷照門”“京東艷照門”“合肥艷照門”“王夢溪艷照門”等。
此外,圍繞敏感詞“房”衍生的聯想疊加也可謂一浪高過一浪,組成了耐人尋味的“房氏家族”。房,古音讀“旁”,原義是指正堂旁邊的屋子。房姓的人口不是很多,在“百家姓”中排位處于百名之外。近來,“房”氏家族大熱于輿論,房叔、房嬸、房哥、房嫂、房姐、房妹、房爺、房媳甚至房祖宗,粉墨登場。顯然,此“房”氏非彼“房”氏。今日之房,早已不再單指古時之“旁”,不再是安居樂業(yè)的依托,而是巨額財富的載體,甚至是腐敗、權錢交易的代名詞。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卻是對中下層民眾“蟻族”“井蓋族”的戲稱。2009年,電視劇《蝸居》在各個頻道黃金時段的熱播引發(fā)輿論熱潮,“房奴”一詞不脛而走,成為網絡流行語,并且成為教育部2007年8月公布的171個漢語新詞之一。根據百度知道的解釋,房奴 (mortgage slave)一詞是房屋的奴隸。“房奴”是指城鎮(zhèn)居民抵押貸款購房,在生命黃金時期中的20到30年,每年用占可支配收入的40%至50%甚至更高的比例償還貸款本息,從而造成居民家庭生活的長期壓力,影響正常消費。購房影響到教育支出、醫(yī)藥費支出和撫養(yǎng)老人等,使得家庭生活質量下降,甚至讓人感到奴役般的壓抑。與“房奴”的悲慘生活現狀成為鮮明對比的是,不少高官經曝光后,擁有多套房產,并被戲稱為中國的房氏一族。2012年10月,有關媒體曝出廣東省番禺區(qū)城管分局政委蔡彬及家屬名下擁有21處房產,被網友戲稱為“房叔”?!胺渴濉辈瘫虻某霈F引爆了房氏家族的輿論,相繼曝出山西“房媳”、鄭州“房妹”、廣東“房爺”等身份代名詞,“房××”成為公眾對買房艱辛的無奈表達和對官員違法擁有多處房產現象的諷刺?!胺俊笔霞易遢浨榀B加引起了公眾對社會分配不均的申訴,對權錢交易以及官員貪污腐敗現象的暗諷。見表8。
表8 “房氏家族”衍生事件簡介
2.情感疊加模式
情感動員是解釋中國網絡事件的一把鑰匙。楊國斌指出:“中國大陸的網絡事件中,最能夠激發(fā)網民參與抗爭的情感是憤怒、同情和戲謔,網絡事件的發(fā)生,是一個情感動員的過程。”(15)Margare等人認為:“總體而言,那些與更多人日常生活經歷相關,能激起判斷道德好壞的,有著具體責任歸因的議題,具有更高的共鳴度。”(16)謝金林認為,情感在當代中國網絡抗爭動員中起著關鍵性的、甚至決定性的作用,這是由網絡抗爭的自發(fā)性、網絡傳播下輿論譴責、人肉搜索、輿論審判、網絡惡搞和線外集體行動公共話語建構特點以及當代中國社會政治文化決定的,他將情感動員的方式概括為5種類型。(17)
既然情感動員是網絡公共事件發(fā)展的主要邏輯,那么情感疊加無疑是情感動員升級的產物。一般而言,一個網絡公共事件能夠刺激公眾的敏感神經,往往需要同時調動公眾的悲痛、同情、憤怒、諷刺等多種情緒。以“李剛門事件”為例,網民的憤怒、失望和戲謔等情緒被反復動員,具有明顯的情感疊加痕跡。事件起因是2010年10月16日晚,李剛之子李啟銘在河北大學校內酒駕導致1人死亡1人受傷,2010年10月17日16時,天涯社區(qū)網友“河大義工”發(fā)表的名為《驚?。?!河北大學富二代校內醉駕撞飛兩名河大新區(qū)女生,“有本事你告去,我爸是李剛!”》的帖子點擊率達到680775次,并且有10026條回復,引燃了公眾的憤怒情緒,我們在所有回復的帖子中抽取了500條作為樣本進行分析,發(fā)現憤怒、漫罵等情緒占63.7%,失望情緒占19.8%,期待結論的情緒占13.2%,嘲諷情緒占3.3%。
除了憤怒、失望等情緒外,網民還使用網絡流行語、段子等方式,進行調侃、諷刺,起到強大的動員效果。如天涯、貓撲、百度貼吧等社區(qū),以“我爸是李剛”為樣本,出現了大規(guī)模網絡造句、網絡歌曲和網絡視頻,尤其網絡造句大賽更是如火如荼。據統(tǒng)計,在短短幾天時間內,網絡上出現了36萬多條造句,“我爸是李剛”也由此成為2010年的網絡流行語,其中許多還是改裝后的詩詞版“李剛體”。
從傳播效果來看,網絡流行語具有大眾化和去敏感化的特征,斯科特稱之為“隱藏的電子文本”,它是“在強勢力量背后存在的批判力量,隱藏文本不僅包括話語,還包括一整套行為。”(18)在網絡誕生前,其他體裁包括笑話、口號、對聯、公開聲明、歌曲、漫畫、惡搞、誓言、咒罵等,都具有強烈的情感感染效應,詩歌和宣言經常激發(fā)英雄主義激情,笑話和漫畫令人發(fā)笑。在網絡抗爭中,這些古老的形式被保存下來,并被復興和改進,如網絡流行語、網絡歌曲、網絡視頻、順口溜、段子、打油詩、搞笑視頻等。這種惡搞、娛樂的方式一方面可以加速事件的傳播,另一方面又可以成功“去敏感化”,極易形成“全民狂歡”,大大提升事件的受關注度和影響力。
從網絡自媒體的“碎片化傳播”特點來看,網絡熱點信息的聯想疊加既能使傳播議題更加集中,又能產生新的輿情熱點,延長事件的興奮周期。從形式看,網民主要采取縱向、橫向、縱橫向同時挖掘三種形式;從內容看,網民往往運用文本和符號資源,激發(fā)公眾強大的情感共鳴,借助敏感詞和情感的交疊,引發(fā)更為強大的動員效應,這是網絡公共事件發(fā)生和發(fā)展的主要邏輯。
但是,輿情的聯想疊加也容易產生“矯枉過正”的后果,它將孤立、偶然的單個事件序列化、集中化的呈現,容易使公眾對偶然事件的認知必然化,對異常事件的認知“正?;?,從而加深偏見,放大風險,導致“類情緒”淤積,形成情緒和認知定勢,從而影響最終的道德判斷和現實行為。
大量案例表明:網絡輿情熱點聯想疊加的素材往往圍繞敏感詞和情感動員展開,是網民借勢造勢的一種手段,目的是進行特殊的利益表達、社會監(jiān)督甚至政治抗議。因此,我們應該跳出網絡輿情熱點信息聯想疊加現象本身,深入考察隱藏在其背后的社會結構和政治生態(tài)因素,才能挖掘網絡公共事件發(fā)生發(fā)展的實質。
(本文系重慶大學交叉學科重大課題“中國網絡抗爭的情感動員機制研究”〔項目編號:CQDXWL-2014-Z010〕的研究成果。)
注釋:
①方付建:《網絡輿情熱點事件“系列化呈現”問題研究》,《情報雜志》,2011年第2期。
②劉小娟、王昊賢、張愛蕓:《微博信息生命周期研究》,《圖書情報工作》,2014年第1期。
③姜勝洪:《網絡輿情熱點的形成與發(fā)展、現狀及輿論引導》,《理論月刊》,2008年第3期。
④高承實:《網絡輿情幾個基本問題的探討》,《情報雜志》,2011年第11期。
⑤曹勁松:《網絡輿情的發(fā)展規(guī)律》,《新聞與寫作》,2010年第5期。
⑥王國華:《突發(fā)輿情危機事件衍生效應研究》,《天津社會科學》,2012年第1期。
⑦郭小安:《網絡抗爭中謠言的情感動員:策略與劇目》,《國際新聞界》,2013年第12期。
⑧《城管被指打人,官微澄清謠言》,《中國青年報》,2013年6月11日。
⑨程凡卿:《校園何緣變“屠場”》,中國法院網,2013年5月5日。
⑩《白宮網站請愿驅逐朱令案嫌犯簽名超10萬,白宮或將回應》,中國時刻網,2013年5月7日。
(11)江瑋:《朱令案白宮請愿書被指事實錯誤,親友不支持請愿》,21世紀網,2013年5月8日。
(12)孫靜:《群體性事件中的情感認知機制分析》,《創(chuàng)新》,2013年第2期。
(13)參見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中國社會心態(tài)研究報告(2012—2013》,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版。
(14)楊國斌:《連線力—中國網民在行動》,鄧燕華譯,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第31頁。
(15)楊國斌:《悲情與戲謔:網絡事件中的情感動員》,《傳播與社會學刊》,2009年第9期。
(16)Keck,Margaret E and Kathryn Sikkink.Activists Beyond Borders:Advocacy Network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Ithaca,NewYork: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98.
(17)謝金林:《情感與網絡抗爭動員——基于湖北“石首事件”的個案分析》,《公共管理學報》,2012年第1期。
(18)Scott,James C.Domination and the Arts of Resistance:Hidden Scripts.New Haven,Conn:Yale University Press,1990.
(作者系重慶大學新聞學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責任編輯:劉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