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行為理論下的健康信息尋求模型構建——基于北京居民健康信息調(diào)查

2015-12-28 06:06:42宋美杰喻國明
關鍵詞:健康狀況效能媒介

■宋美杰 喻國明

行為理論下的健康信息尋求模型構建
——基于北京居民健康信息調(diào)查

■宋美杰 喻國明

本研究是在北京居民健康信息調(diào)查基礎之上展開的關于健康信息行為的基礎性研究。問卷工具借鑒了美國HINTS調(diào)查的經(jīng)驗并做出了符合中國國情的修改。作為健康傳播與信息行為研究的交叉領域,研究目的在于初步構造一個符合當前中國媒介環(huán)境、醫(yī)療環(huán)境、健康信息環(huán)境的“健康信息尋求模型”。研究發(fā)現(xiàn)支持了媒介依賴理論,并驗證了媒介接觸、人際交流、人口統(tǒng)計特征對個人主動尋求健康信息行為的影響。

健康信息;信息行為;理性行為理論;媒介依賴

Wilson(2000)認為,信息行為是建立在信息資源和信息渠道基礎上的所有人類行為的總和,包括主動與被動的信息查詢與使用行為。①一般來說,信息行為包括信息瀏覽(information scanning),即在日常的信息接觸的過程中所發(fā)生的信息獲取,可以通過最小限度的提示而回憶起來(Niederdeppe等,2007);信息尋求(Information Seeking),即除了更隨意的瀏覽信息和偶然的觀察和接觸之外,有意地主動尋找更深入的知識。

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隨著自我護理、健康促進運動、疾病預防等活動的開展,健康信息尋求 行為(HealthInformation-Seeking Behavior,HISB)研究在健康傳播研究中漸居中心地位(Johnson,2003;Loiselle和Dubois,2003)。尋求與個人健康和醫(yī)療決策相關的信息能幫助人們發(fā)現(xiàn)可能的醫(yī)療選擇,評價權衡不同醫(yī)療選擇的結果,使患者更好地了解醫(yī)療選擇方案,進而促進醫(yī)患溝通并減少醫(yī)患糾紛。有研究表明,積極進行健康相關信息尋求的人在與醫(yī)護專家進行共同決策時更傾向于處于一種積極或合作的狀態(tài)(Davison等,2002;Hack,Degner和Dyck,1994)。

HISB還被認為是增強健康行為的重要步驟。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從實踐上,信息尋求都被看作是影響個人是否采取健康生活方式或預防疾病行為的重要因素。雖然信息本身并無法保證健康行為的實施,但當人們獲得足夠的相關信息時則更有可能做出積極的選擇。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初步構造一個符合當前中國媒介環(huán)境、醫(yī)療環(huán)境、健康信息環(huán)境的“健康信息尋求模型”。在分析影響人們尋求健康信息關鍵因素的基礎上,預測人們主動的健康信息尋求行為。

理性行為理論(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TRA)與計劃行為理論(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是社會心理學中研究行為的經(jīng)典理論模型,模型中涉及的各個變量都廣泛被應用于健康傳播研究、健康行為改變以及健康信息尋求等相關研究中,其中的“行為意向”是影響行為發(fā)生的一個關鍵變量。但是在國內(nèi)的行為意向研究中,涉及健康信息行為的很少。本研究根據(jù)理性行為理論和計劃行為理論,進一步探討人們尋求健康信息的行為意向。

一、行為理論:主觀規(guī)范與自我效能

理性行為理論(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TRA)是一項用于預測社會行為的權威理論。該理論來源于社會心理學,它認為人是理性的,因而其行為選擇會綜合考慮各種信息來評價行為的結果與意義,其表達方程如下:

其中,B代表個體在意志控制下的公開行為;I為個體的行為意向,即一個人打算采取行動的可能性;AB表示個體對該行為的態(tài)度,即人們對預計行為的結果有利或不利的態(tài)度與評價;SN是他人認為個體行為應有的主觀信念或規(guī)范(Subjective Norm),即個體感受到的其重要的參考群體認為他是否應該做這種行為;ω1、ω2是標準化系數(shù)②。

理性行為理論的重要性在于該理論中包含的一個基本原理:態(tài)度和主觀規(guī)范是其他變量對行為意向產(chǎn)生影響的中間變量,個體的行為意向可以通過其對行為的態(tài)度與感知到的主觀規(guī)范準則來推斷。該理論的相關研究表明,人們在進行行為決策時不僅會考慮行為對自身的影響(個人結果,即行為態(tài)度的個人成分——個人態(tài)度),同時也會考慮行為對他人的影響(社會結果,即行為態(tài)度的社會成分——社會態(tài)度)。③主觀規(guī)范是指個體感知到的重要社會關系(配偶、家人、朋友等)對其行為改變的認可和傾向程度,是健康行為改變研究的重要變量。如果吸煙者認為其家人、朋友都認為其應該戒煙,并且認識到其吸煙對家人(尤其是家庭中的兒童)產(chǎn)生了健康危害,那么強烈的主觀規(guī)范會促使其做出行為上的改變,最終戒煙。而在信息尋求行為研究中,也有相關研究主觀規(guī)范對癌癥病人信息尋求的影響,家人與其所屬群體對癌癥患者正面的信息尋求期待會帶來更多的信息尋求行為。因此,理性行為理論為本研究提出了一個較好的預測其行為意向的影響因素。

計劃行為理論(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在理性行為理論的基礎上加入了“感知行為控制(Perceived Behavior Control)”這一新的預測變量,從而將理性行為理論擴展到可以研究那些不受意志控制或者較為復雜的行為,因而這一理論在健康傳播研究中使用更為廣泛。該理論在健康行為研究領域中曾成功地預測使用汽車安全帶、避孕套、吸煙、飲酒、定期體檢、乳腺自查、癌癥篩查、健康飲食、運動、使用牙線等行為的發(fā)生。④

感知行為控制與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論非常相似。⑤感知行為控制反映了個人對行為約束的感知,可細分為內(nèi)部控制和外部控制(可控性)兩個維度。自我效能是內(nèi)部控制的主要預測因素,⑥是一種個人對自我能力的內(nèi)心感知。自我效能既是個體對自己是否有能力去實施某行為的期望,也是對自我行為能力的認知與評價⑦。Savolainen基于自我效能的概念及其在信息查詢研究中的應用,提出信息查尋自我效能的定義——個人對其組織和執(zhí)行特定信息查尋行為能力的評價⑧。健康信息尋求,尤其是癌癥信息尋求研究中,個人癌癥/健康狀況的自我效能與信息尋求能力的自我效能也經(jīng)常用來預測與判斷患者的最終信息尋求行為意向?;谝陨蠈τ媱澬袨槔碚撝懈兄袨榭刂聘拍钆c自我效能理論的綜述,本研究思考,人們對于個人健康的自我效能以及相關健康信息尋求能力的感知控制是否會影響人們是否采取積極的信息尋求行為。

二、健康信息尋求行為影響因素與假設

大量健康傳播與健康信息尋求研究都將人口統(tǒng)計學因素對健康狀況、健康行為和信息尋求方面的影響作為研究中必備的研究變量之一。在一般的行為研究中,這類因素也常被用作變量來研究其他影響因素與信息尋求行為之間的因果關系。若放在傳播學受眾研究的框架下看,需要探討個人差異論與健康信息渠道選擇之間的關系。本研究需要考慮的人口統(tǒng)計變量為性別、年齡、職業(yè)、工作單位性質(zhì)、婚姻狀況、學歷、個人月收入、家庭年收入、居住地區(qū)等。

按照使用滿足理論與意義構建理論的假設,人們的信息尋求行為是由特定的動機和需求所激發(fā)的。對于健康信息需求來說,個人健康狀況是激發(fā)人們搜尋信息的直接動機之一。健康狀況差的人可能會比健康狀況良好的人信息尋求動機更強。但如果考慮到信息逃避行為,也可能會出現(xiàn)部分健康狀況較差但是卻避免接觸相關信息的行為(比如吸煙者可能會避免接觸那些吸煙會誘發(fā)肺癌的信息)。在影響人們健康狀況的眾多因素中,慢性病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病程時間長、花費高、影響個人和家庭的生活質(zhì)量。因此本研究傾向于認為,患有慢性疾病也會影響人們的健康信息尋求行為。

通過對已有理論、模型與研究的分析,結合本研究針對中國居民一般性健康信息尋求行為主動性預測的目的,本部分提出的研究假設集中于個人特征、社會經(jīng)濟狀況、健康狀況、醫(yī)療服務情況等因素對人們是否主動尋求健康信息的影響:

H1.個人健康狀況影響人們是否主動尋求健康信息。進一步的相關假設包括:H1a.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更傾向于主動尋求健康信息;H1b.健康狀況自我評價越低,越傾向于主動尋求信息;H1c.過去一年接觸過醫(yī)療服務的人,更傾向于主動尋求健康信息。

H2.個人的人口統(tǒng)計特征狀況影響人們是否主動尋求健康信息。H2a.年齡越大的人越傾向于主動尋求健康信息;H2b.收入越低的人越傾向于主動尋求健康信息;H2c.居住于郊區(qū)的人越傾向于主動尋求健康信息;H2d.已婚的人越傾向于主動尋求健康信息。

H3.健康自我效能評價越高,越傾向于主動尋求健康信息。

H4.個人獲得家人健康支持狀況影響人們是否主動尋求健康信息。

H5.日常通過媒介接觸健康信息越多的人,更傾向于主動尋求健康信息。

H6.對于各信源提供的健康信息信任度越高的人,越傾向于主動尋求健康信息。

三、研究設計與方法

本研究借鑒了美國HINTS調(diào)查2003年、2005年、2007年、2012年四個年份的全部調(diào)查問卷,而后根據(jù)本研究的研究設計與中國的具體情況進行了修改,問卷包含健康信息獲得與尋求、癌癥信息獲得與尋求、個人健康狀況、醫(yī)療保健方面的情況、人口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和社會關系五部分。結合問卷調(diào)查執(zhí)行的方便性和成本,本調(diào)查選擇了北京和合肥兩個地區(qū)的城市和郊區(qū)進行調(diào)查。本文采用的數(shù)據(jù)來自北京地區(qū)的調(diào)查,之所以選擇北京數(shù)據(jù)是因為北京在經(jīng)濟、社會、文化、媒介等各方面都在中國各城市排名前列,代表了目前中國最先進的水平。而隨著中國的發(fā)展,其他城市的上述各個指標都會逐漸提升,因而北京數(shù)據(jù)可以成為其他城市、地區(qū)信息尋求行為的預測。

調(diào)查的目標總體為北京18個行政區(qū)區(qū)縣的所有家庭戶中的15~69歲的常住人口,采用多階段分層隨機抽樣方法,以區(qū)(縣)、街道(鄉(xiāng)鎮(zhèn))、居(家、村)委會及家庭戶分別作為初級、二級、三級、四級抽樣單元。調(diào)查實施時間為2012年10月16日至2012年11月10日,采用入戶調(diào)查的方式,由中國健康教育中心(衛(wèi)生部新聞宣傳中心)經(jīng)過嚴格培訓的訪問員入戶發(fā)放和回收問卷,問卷回收率為90%。調(diào)查有效樣本為1322人,其中來自北京城區(qū)(西城區(qū))的為660人(50%),北京郊區(qū)(懷柔區(qū))的為662人(50%)。

本部分需要預測的是人們是否尋求健康信息,因變量“是/否”為二分類變量,因此應采用二元Logistic回歸的方法進行建模。對影響人們健康信息尋求行為主動性的各因素進行分析,求出哪些自變量對因變量發(fā)生概率有影響,影響的程度與方向。因變量是二分類,所以誤差服從二項分布,并用迭代的方式進行計算。其模型可以表示如下,其中α為常數(shù)項,β為logistic回歸系數(shù)。

四、健康信息尋求主動性模型檢驗

將人口特征變量中的年齡、月收入、居住地;健康相關變量中的慢性病史、健康評價、健康自我效能;健康行為變量中的家人健康交流狀況、日常鍛煉狀況、醫(yī)療經(jīng)歷納入分析模型,將分類變量進行處理啞變量處理后得到了各變量對健康信息尋求主動性的影響的結果如表1所示。

表1 健康信息尋求主動性影響因素檢驗

其中除鍛煉情況、年齡、健康自我效能、渠道信任之外,其余的變量對于健康險信息尋求的主動性影響均較為顯著。采用最大偏似然估計的似然比檢驗向前與向后兩種方法來進行模型簡化,并做出進一步的變量篩選。

向前步進似然比共進行了7個步驟,通過步驟1到步驟7對變量的篩檢,-2對數(shù)似然值降低了80.803,Cox&Snell R方以及Nagelkerke R方都有較大水平的提升。向后步進似然比同樣進行了五個步驟,并且其各步驟模型的-2對數(shù)似然值、Cox&Snell R方以及Nagelkerke R值結果都優(yōu)于向前步進。因此,考慮兩種方法在所刪減變量上的差異。向后步進似然比在步驟2中移除了年齡,在步驟3中移除了健康自我效能,在步驟4中移除了渠道信任,在步驟5中移除了鍛煉狀況。與之前的向前步進似然比相比較,保留了健康評價這個變量。

從理論角度和現(xiàn)實情況分析,相對于行為的實際測量,健康狀況評價是從個人主觀感受出發(fā)對個人健康狀況的一種總體上的測量,還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個人心態(tài)。相對于健康狀況評價測量的各種復雜指標,個人評價健康狀況簡單易測,在相關調(diào)查和健康運動宣傳方面有更實際的應用價值,因此應該保留。根據(jù)上述對健康信息尋求行為模型的分析和變量剔除的檢驗,最終決定在模型中刪除健康自我效能、年齡、渠道信任、鍛煉狀況三個變量,得到了關于健康信息尋求行為預測的方程中的最終變量情況。

表2 健康信息尋求行為主動性模型方程中的變量

該模型的-2對數(shù)似然值為1502.731,Cox&Snell R方為0.159,Nagelkerke R方為0.213,對于不主動尋求健康信息預測的百分比校正為77.7,對于主動尋求健康信息的百分百校正為55.0,總計百分比為68.0。雖然模型的預測效果并不十分理想,但可以從一定程度上說明個個人特征、社會經(jīng)濟狀況、健康狀況、醫(yī)療服務情況對于人們健康信息尋求主動性的影響。

通過上表的OR值可以判定,對于健康信息尋求主動性情況,慢性病史、健康媒介接觸、家人健康交流,都起到了促進的作用:患有慢性病并且患有慢性病種類越多的人、日常通過媒介渠道越頻繁接觸健康信息的人、越經(jīng)常與家人交流健康狀況的人越會主動尋求健康信息。健康評價、醫(yī)療經(jīng)歷、月收入則起到負向的作用,自我健康評價越高,月收入水平越高、過去一年中沒有接受過醫(yī)療服務則更傾向于不主動尋找健康相關信息。

婚姻狀況和居住區(qū)域作為分類變量則需要進行更具體的分析。若將未婚作為參考類別,已婚以及離婚狀態(tài)的人都更傾向于主動尋求健康信息,并且已婚對于健康信息主動尋求行為的影響更為顯著。若將居住地域中的北京郊區(qū)作為參考類別,則居住在北京城區(qū)的人更不傾向于主動尋求健康信息。

基于以上的模型,可以對之前關于健康信息尋求行為主動性的相關假設進行檢驗。H1a.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更傾向于主動尋求健康信息(p<0.01);H1b.關于健康狀況自我評價越低,越傾向于主動尋求信息(p<0.1);H1c.過去一年接觸過醫(yī)療服務的人,更傾向于主動尋求健康信息(p<0.01),這三個假設在控制其他相關的個人特征、社會經(jīng)濟狀況、健康狀況、醫(yī)療服務情況后被驗證成立。因此假設一,個人健康狀況會影響人們健康信息尋求行為的主動性通過了檢驗。

H2b.收入越低的人越傾向于主動尋求健康信息(p<0.05);H2c.居住于郊區(qū)的人越傾向于主動尋求健康信息(p<0.01);H2d.已婚的人越傾向于主動尋求健康信息(p<0.05);這三個假設在控制其他相關的個人特征、社會經(jīng)濟狀況、健康狀況、醫(yī)療服務情況后被驗證成立。但年齡對健康信息行為的影響在統(tǒng)計上沒有顯著的關系,因此假設二,個人的人口統(tǒng)計特征狀況影響人們是否主動尋求健康信息部分得到了驗證。

H4.個人獲得家人健康支持狀況影響人們是否主動尋求健康信息(p<0.01);H5.日常通過媒介接觸健康信息越多的人,更傾向于主動尋求健康信息(p<0.01),這兩個假設在控制其他相關的個人特征、社會經(jīng)濟狀況、健康狀況、醫(yī)療服務情況后被驗證成立。健康信息信源信任度、健康自我效能、個人日常運動健身狀況對健康信息尋求行為主動性的影響沒有統(tǒng)計上的顯著性,因此這三個假設沒有通過。

五、研究結論與討論

本部分采用二元Logistic回歸模型檢驗了人口統(tǒng)計特征、個人健康狀況、健康自我效能、家人健康溝通、健康信息媒介接觸、健康信息信源信任度幾個個體特征方面的因素對于人們健康信息尋求主動性的影響,如圖1。

圖1 態(tài)度行為理論下的健康信息接觸模型

通過健康信息尋求行為模型和假設的檢驗,我們可以為健康信息的主動尋求者勾畫出一副特征圖:北京郊區(qū)地區(qū)、收入偏低、已婚、健康狀況自我評價較低、患有慢性病、過去一年中接受過醫(yī)療健康服務、經(jīng)常通過媒體接觸健康信息、經(jīng)常和家人討論健康問題的人更傾向于采取主動的行為去尋找健康信息。

人們尋求健康信息的途徑并不限于大眾媒介,醫(yī)生、家人朋友、健康機構組織等人際、組織渠道都是人們獲取健康信息的重要方式。但個人日常的健康信息媒介接觸情況對人們信息尋求的主動性同樣產(chǎn)生影響。媒介依賴理論認為,媒介系統(tǒng)是社會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個人、群體還是組織,若想實現(xiàn)其目標或滿足需求就需要依賴于媒介⑨。這一理論給我們提供了一個解釋和分析健康信息尋求中媒介接觸與選擇的理論視角:人們可能會傾向于選擇那些“資源”較為豐富的媒介,即那些他們平日“依賴”的媒介或渠道來接觸健康信息或?qū)で笏栊畔ⅰC浇榈囊蕾嚦潭雀咭约巴ㄟ^媒介接觸健康信息的渠道慣性、媒介健康信息內(nèi)容刺激、通過媒介尋求信息的易操作性都可能是媒介接觸刺激人們尋求健康信息的原因。

社會網(wǎng)絡以及來自家人朋友的信息支持也會影響他們的HISB(Brashers等,2002;Czaja等,2003;Johnson,1997;Loiselle,Lambert和Cooke,2006)。與家人交流健康信息更容易促成個人的HISB,理性行為理論中包含的社會規(guī)范概念在中國這個集體主義感強、重視家庭親友關系的社會文化中得到了跨文化的檢驗與證實。這也提示我們,在進行健康傳播運動時,不僅要重視大眾媒體的信息刺激作用,更要重視人際傳播尤其是高危人群、慢性病患者周圍的初級群體的說服效果。

注釋:

①參見喬歡:《信息行為學》,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

②Fishbein M,Ajzen I.Belief,Attitude,Intention and Behavior: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Research.1975.

③Park H S.Relationships among Attitudes and Subjective Norms:Testing the 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 Across Cultures.Communication Studies,2000,51(2):162-175.

④O'Hea E L,Wood K B,Brantley P J.The TranstheoreticalModel:Gender Differences Across3 Health Behaviors.American Journal of Health Behavior,2003,27(6):645-656.

⑤林丹華、方曉義、李曉銘:《健康行為改變理論述評》,《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05年第4期。

⑥李蒙翔、顧睿、尚小文等:《移動即時通訊服務持續(xù)使用意向影響因素研究》,《管理科學》,2010年第5期。

⑦蔣曉蓮、薛詠紅、汪國成:《自我效能研究進展》,《護理研究》,2004年第5期。

⑧Chiou W B,Wan C S.The Dynamic Changeof Self-efficacy in Information Searching on the Internet:Influenceof Valenceof Experienceand Prior Self-efficacy.The Journal of Psychology,2007,141(6):589-603.

⑨S.J.Ball-Rokeach.The Origins of Individual Media-system Dependency.Communication Research,1985:12.

(作者宋美杰系福建師范大學傳播學院講師;喻國明系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新聞與社會發(fā)展研究中心主任)

【責任編輯:張毓強】

猜你喜歡
健康狀況效能媒介
遷移探究 發(fā)揮效能
同時多層擴散成像對胰腺病變的診斷效能
充分激發(fā)“以工代賑”的最大效能
媒介論爭,孰是孰非
傳媒評論(2019年7期)2019-10-10 03:38:32
書,最優(yōu)雅的媒介
好日子(2018年9期)2018-10-12 09:57:18
歡迎訂閱創(chuàng)新的媒介
唐代前后期交通運輸效能對比分析
反思媒介呈現(xiàn)中的弱勢群體排斥現(xiàn)象
新聞前哨(2015年2期)2015-03-11 19:29:26
高校教師健康狀況調(diào)查
“中小學生身體健康狀況下降”問題雜談
體育師友(2013年6期)2013-03-11 18:52:21
鞍山市| 明光市| 青神县| 稻城县| 临城县| 彝良县| 棋牌| 襄城县| 固原市| 开化县| 自贡市| 岢岚县| 固镇县| 大关县| 凤山市| 青龙| 黔江区| 平昌县| 资兴市| 松阳县| 车致| 竹溪县| 福安市| 江山市| 北宁市| 通海县| 木兰县| 曲麻莱县| 井研县| 绥芬河市| 海伦市| 寿光市| 西吉县| 长岛县| 九龙坡区| 金平| 翁牛特旗| 富裕县| 邮箱| 桂阳县| 高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