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占明
摘要:首先,課堂邊緣化指的是一些學生的狀態(tài)游離課堂之外,逐漸被我們遺忘的學生。在我們的身邊,有一種鄉(xiāng)村教育普遍的現(xiàn)象,這些被邊緣化的學生,他們在教育教學活動中逐漸被我們教師遺忘,從課堂的中心退縮在課堂課堂以外的世界里,成為被教育遺忘的群體。存在課堂邊緣化的現(xiàn)象,是功利主義教育下,資源有限,以及教師的評價等造成的。對邊緣化學生的教育,應從基礎教育的公平性原則出發(fā),使其享受到原本應該得到的教育資源。在具體的教育實踐實施過程中,我們可以通過細心了解他們的內心,公正對待他們的成長、施行個性化輔導等,以及靈活運用多樣化的評價方式等各種措施,較少邊緣化現(xiàn)象的發(fā)生,使他們重新回歸課堂。
關鍵詞:邊緣化學生;課堂;成長;轉化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5.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1-0296-02
1.邊緣化是什么
邊緣化在《現(xiàn)代漢語詞典》里的解釋為:指向背離社會發(fā)展主流的方向變化。
在百度百科里搜索"邊緣化",指的是"向人或事物發(fā)展主流的反方向移動、變化。邊緣化是一個比較抽象的說法,就是非中心,非主流,或者說被主流所排斥,所不包容。"
而農村小學生的課堂邊緣化,指的不僅僅是坐在后排或者角落的學生,而是是學生融不進課堂,身在教室,心卻不在教室,被教師或者整個教育遺忘的群體。這樣的學生一般學習困難,并且有厭學情緒,被有意無意地排除在正式的班級體制文化之外,在課堂活動中人微言輕,他們既不表現(xiàn)出積極的參與合作,也沒有外顯的反抗行為。
2.對邊緣化現(xiàn)象的成因分析
2.1 教育的功利性。我國現(xiàn)行的教育在某種程度上忽視個體的存在價值,忽視人格的培養(yǎng),這種教育模式長期存在,使我國的教育產生了諸多問題。課堂邊緣化學生的出現(xiàn),便是這諸多問題中最為嚴重的的一個問題。教育的功利性對邊緣化學生的影響,從學生個人角度的發(fā)展來看,主要表現(xiàn)為對成績好的學生過分重視,對一般的學生容易忽視的現(xiàn)象,在整個教育過程中,邊緣化主要表現(xiàn)為課堂活動中的應試教育。
2.2 教師的自我展現(xiàn)太多。眾所周知,一節(jié)完美的課堂,不能完全依靠教師的講解,應給多丟時間給學生去思考,去討論。如果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對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是自己在講解,那么結果就會讓諸多學生糾結,就會讓諸多學生出局,沒有多少機會可以參與課堂活動了。由于教師傳統(tǒng)角色的"師道尊嚴"的光環(huán)和"知識壟斷者"的特殊身份,容易過分地自我賞識、自夸自尊,特別在孩子面前,這是特別嚴重的問題。
2.3 課堂規(guī)范對學生自我價值的忽略。我國在教育上不斷改進,不斷完善,但是不免有這樣的現(xiàn)象發(fā)生,課堂活動中,教師對學生有過多的比較嚴格的規(guī)范要求,當然這在一定程度上是有益于學生的觀念,但是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如既定課程的學習者、課堂活動的參與者、課堂活動的遵守者等,當然,這些課堂規(guī)范是必須是所有學生本身都要去遵守的。一旦又部分學生違背了這些觀念,這些規(guī)范,或者不能更好的去完成這些規(guī)范,教師就會對學生的個人價值忽略。這種忽略,就是導致部分學生"邊緣"的主要原因。
2.4 消極的課堂評價。課堂評價無疑便是教師與學生最好的溝通和交流,但在農村中小學會經常出現(xiàn)這樣的問題,很多教師會在課堂上這樣說:"大家比一比,看誰說得好"、"大家聽一聽,他有沒有讀錯",這種情況,其實是不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并且不關注學生個體的處境與需要。一旦學生在課堂表現(xiàn)上偏差了,"這么簡單的問題,你都不會做",類似這樣問題,這種消極的課堂評價,就會在學生們的心中就會留下陰影,喪失信心,這也是導致部分學生走向"邊緣"的重要原因。
3.對邊緣化現(xiàn)象的轉化策略
3.1 體現(xiàn)教育的公平性。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應尊重學生個體的豐富性以及差異性,每個學生的思維方式和領悟能力都是不一樣的,在教學方面,我們應探尋適合學生的教育,根據(jù)學生個體的豐富性以及他們的差異性,提供多樣化的學習任務,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的教育教學情境,改善一切舊的教學和培養(yǎng)模式,對不同學生有不同的教學情境,來滿足不同類型學生的學習與心理需求,更好的去激發(fā)每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讓每個同學包括邊緣化學生的心理得到培養(yǎng),更能激發(fā)他們的潛能,似的他們的生命都能得到滋養(yǎng)與成長。
3.2 學生為主體,教師為輔助。打破舊的教學模式,倡導教學改革。在課堂教學上,應把學生放在一個主體位置,教師則站在"配角"的位置,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的"六大理論"無疑很好的證明了這一點,學生都應當是教育的主體,他們不是被動的受教育者,反而是教育首先應當為學生的成長服務。在課堂教學方面,教師更要轉變這種觀念,更多的引誘學生形成獨立的思維方式,所以,成功的教育必然應是適合每一個學生發(fā)展的教育,這也就減少了學生邊緣化發(fā)展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