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世杰
摘 要:在社會推動教育公平的運動下,美國為了幫助社會底層的孩子享受到基礎教育機會公平的權利,聯邦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教育補償計劃,對美國的教育和社會發(fā)展起到重大的推動作用。研究和借鑒美國補償教育經驗,對于提高我國基礎教育的質量和教育的公平性,具有重大的參考價值和現實意義。
關鍵詞:美國補償教育;基礎教育;機會公平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216(2016)01C-0034-02
教育機會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同時也是社會發(fā)展的重要目標,是其他公平的前提,是個人公平的起點。美國為了實現教育的機會公平,進行了大量投入,尤其是為了保障少數民族和社會低階層的兒童能夠享受教育的機會平等,推出了補償教育的發(fā)展計劃。美國開展的基礎教育補償,保障了生活艱難的兒童能夠平等、公平地享受基礎教育的權利,促進了社會的發(fā)展。美國補償教育的成功經驗,為我國推動和實現教育公平,進而實現經濟社會的和諧發(fā)展,提供了可以借鑒的路徑。
一、 何謂補償教育
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在民權運動的推動下,美國的補償教育計劃提出。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美國非白人反對種族歧視、爭取民主和平等權利的社會運動興起。這一運動觸動了美國聯邦政府,促使聯邦政府認識到生活貧困的兒童接受公平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為了改善這種教育機會不公平的現象,美國聯邦政府對低階層家庭兒童進行了必要的早期補償教育,幫助這些低階層的兒童接受平等的教育,過上美好的生活。補償教育指的是提供額外的教育服務和措施,使殘疾兒童和貧困兒童能夠過上正常生活,增加那些因為身份地位不利喪失接受教育的機會的人和在學校生活學習中的那些失敗者的公平受教育的機會。美國補償教育剛開始的目的是解決生活貧困者的孩子受教育的問題。后來,這項措施慢慢擴展開來,美國政府開始關注殘疾兒童的教育。美國政府希望所有的孩子都能接受公平的教育,相繼采取了很多補償教育的措施,美國教育中的許多不公平現象得到了很大改善。
二、 補償教育計劃實施的措施
(一) 黑人兒童補償計劃
經過戰(zhàn)后幾十年的發(fā)展,美國的法制體系逐漸完善,當今美國的法制比較健全。然而,在二戰(zhàn)前美國由于立法的不完善,法律中的許多規(guī)定或多或少帶有種族歧視的色彩。白人看不起黑人,普遍存在種族之間的相互歧視現象,黑人的地位極其低下,黑人的孩子不能接受教育。1954年的秋天,美國托皮卡教育委員會遭起訴:黑人孩子琳達·布朗天天必須穿過一個工廠,走非常遠的路,才能到托皮卡市的學校。但是她家附近就有一所專門招收白人的學校,琳達父親想讓她去這所學校上學,但是被無情拒絕,于是他向法院起訴了教育委員會。法院認為“隔離但平等”法例不符合憲法,黑人白人的地位是平等的,黑人的孩子和白人的孩子都是美國的國民,他們都應該平等享受教育的權利。二戰(zhàn)后,黑人們?yōu)闋幦嗬M行了一系列的民權運動。在運動的推動下美國政府制定了許多法律法規(guī),禁止種族的隔離和種族歧視,白皮膚的孩子和有色皮膚的孩子可以在同一所學校上學。
(二)更高的視野計劃
該計劃是對社會底層的人們的孩子公平接受教育進行補償總稱。美國《1965年初等和中等教育法》中明文規(guī)定國家要給貧困家庭且數量集中子女的地方增加財政投入,用于補償教育。這個法案為補償教育計劃的實施提供了可靠的依據,學校就可以加強教育設備建設;學校教師培訓、教師工資、學校環(huán)境的創(chuàng)建等都有了財政的保障。這一計劃的實施增加了學生的自信、開闊了學生的視野、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總體來說,這一計劃的實施實際上是在國家的宏觀層面上給予教育公平的重視。
(三)雙語教育
我們知道,美國建國很短,本土的美國人主要是移民過來的,各個國家的人來到這里,文化之間相互碰撞交融。但是文化的差異性給美國帶來了一些沖擊,文化多元化使美國的教育存在重大的危機。美國要制定一個兩全的法案可以說很難,需要充分考慮各種因素。
在1968年,國會制定《雙語教育法》法案,法律規(guī)定:“如果一個孩子的母語不是英語,因為語言障礙導致學習不好的話,政府就要為其設置雙語課程幫助他們學習英語的同時接受新文化和新環(huán)境。”這項計劃不僅保證了兒童接受教育機會的公平,也有利于種族之間的認同。
(四)殘疾兒童補償計劃
殘疾兒童在美國占有很大的比重,美國政府非常重視殘疾兒童的受教育情況。美國政府為了保障殘疾兒童公平接受教育,在1990年提出了《殘疾人教育法》法案,規(guī)定保障每個殘疾兒童的個人接受教育的權利,也就是說每個殘疾兒童都可以根據自身的特點自己選擇適合自己的教育方式和規(guī)劃。殘疾兒童也是國民中的一員,同樣享有國民的權利并且履行國民的義務。如果能公平地給予他們教育的權利,他們也會為社會做出巨大的貢獻。
三、 補償教育對我國基礎教育機會公平的啟示
(一) 就學機會公平
每個人無論什么身份、什么地位、什么種族都有平等就學的機會,不能因為家庭的貧困或者是殘疾就對他們有歧視。國家和社會組織有義務擴大教育規(guī)模,制定完善的資助體系和社會資助機制,確保每一個貧困的孩子都能得到最低的資助,提高最低資助標準,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公正公平的社會和學校環(huán)境。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我國的教育事業(yè)有了巨大的發(fā)展,但是由于受歷史等因素的影響,各個地區(qū)的教育發(fā)展很不平衡,尤其是中西部地區(qū)和沿海地區(qū)的發(fā)展不平衡。因此,政府應該加大對中西部偏遠地區(qū)教育的投入力度,“完善和健全學校獎勵和資助體系,保障每一個孩子不能因為家庭經濟困難而拒絕上學或者輟學。同時擴大學校的規(guī)模,使每一個孩子都能在各個年齡階段享受公平的接受教育的機會” ?。
(二)公平就讀優(yōu)質學校
區(qū)位、歷史和傳統文化等原因導致我國地區(qū)間的經濟發(fā)展不平衡。在經濟落后的中西部地區(qū),由于人口多,尤其是貧困人口比較多,教師短缺特別是優(yōu)質教師資源短缺,學校、圖書館等基礎設施不完善,孩子們很難完成學業(yè)。
然而,在沿海地區(qū),由于經濟發(fā)達,兒童可以享受到干凈寬敞的教室、圖書館、食堂,還有優(yōu)質教師的教導。沿海地區(qū)很多地方都實行了多媒體教學,與國際已經接軌了,但是中西部地區(qū)還是非常的落后?!拔覈形鞑控毨У貐^(qū)的學校非常分散,規(guī)模普遍很小,師資力量極其薄弱,辦學條件非常艱苦,學校間的教育質量差距比較大。” 因此,國家和政府應該充分而且深入進行調查,了解中西部地區(qū)教育的現實情況,制定合理的教育方針和政策。加大對中西部地區(qū)優(yōu)質教育資源的投入,無論是教師隊伍的培育還是學?;A設施的建設,國家都應該給予政策上的傾斜。
(三)教育過程參與機會公平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西方的許多思想傳入我國,學校中出現了些老師為了攀關系故意討好學生,給他們許多互動的機會。有些老師思想落后,只喜歡和成績好的學生互動交流,很少關心那些成績不好的學生。許多家庭貧困的學生根本沒有機會參與,他們變得越來越沒有自信、自卑。教育改革勢在必行,為了推進教育過程參與機會公平改革,政府應該制定政策,保障學生就學機會和公平上好學校的機會的平等,實現學業(yè)的機會平等。
學生在入學前,教師應該像父母一樣了解認知發(fā)展情況、生活學習的價值觀;在課堂上,教師應該平等的對待學生,公平看待每一個學生,給予他們同樣的機會。教師不應該帶有歧視的眼光,也不能帶有任何條件要理解和關愛所有學生。美國的國情和我國的國情完全不同,我們要學會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因此,我們應該用批判的眼光借鑒和吸收美國的補償教育的精華,剔除糟粕。把補償教育的精華和我國的國情結合起來,做到實事求是,關注我國的貧困兒童的教育、偏遠山區(qū)兒童的教育農村留守兒童教育,使所有的兒童都能享受教育機會的公平。
參考文獻:
[1]李維.國際教育百科全書[M].貴陽:貴州教育出版社,1999.
[2]袁銳鍔.外國教育史[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余海軍.從國外發(fā)展補償教育項目的經驗看我國農村教育的發(fā)展[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