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群
[摘 要]學生通過語言學習事物,同時學習語言本身,以及有關語言的知識。語言學習的這三種向度,在完整的語言情境中同時進行。在教學中,教師可據此還原與創(chuàng)設情境,引導學生感知形象,反問促思,體驗情感,實現“有效能的閱讀”。
[關鍵詞]情境 還原 創(chuàng)設 閱讀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6)01-069
肯·古德曼在《全語言的全 全在哪里》中表示:“孩子們通過語言學習事物,同時學習了語言本身,以及有關語言的知識。從一開始,語言學習的這三種向度,就在完整的語言情境中同時進行?!痹诰哂幸饬x的情境刺激下,學生不僅在腦海中建立形象,體味情感,也學習了語言,以及與語言有關的東西。這樣,通過語言學習事物,學習語言本身以及學習有關語言的知識,這三種向度就可以在一個情境中完成,使學生花費最少的力氣,使用最少的信息就能獲得清晰的意義、深刻的印象,從而實現“有效率的閱讀”。
筆者曾指導過一位青年教師執(zhí)教四年級下冊《天鵝的故事》,教學中,我們通過還原與創(chuàng)設情境,努力實現“有效能的閱讀”和“有效率的閱讀”。
《天鵝的故事》中有一個比喻句:“突然,一只個兒特別大的老天鵝騰空而起,可是它并沒有飛走,而是利用下落的沖力,像石頭似的讓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撲打在冰面上。”
教學時,我們是這樣還原和創(chuàng)設語境的:
一、感悟形象,引發(fā)思考
師:這句話把老天鵝比作石頭。老天鵝是美麗、優(yōu)雅、高貴的,而石頭是堅硬的,不起眼的,為什么把老天鵝比作石頭?
生1:鏡子般的冰面被震得顫動起來。這說明老天鵝一心想讓天鵝們吃到食物,它用的力量很大。
生2:我從“騰空而起”這個詞感受到老天鵝飛得很高。它飛得越高,下落的沖力也就越大。
生3:這兒還有一個省略號,說明老天鵝騰空而起破冰的次數很多,忍受的疼痛很大。
師:在冬天,貝加爾湖的冰面差不多有一米多厚,即使是在初春,也有一二十厘米,而現在這么厚的冰面卻被震得顫動起來,那是因為老天鵝——
生4:“像石頭似的讓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撲打在冰面上。”
二、反問促思,體驗情感
師:老天鵝真的是一塊石頭嗎?不,石頭是沒有生命的,而老天鵝是有生命的,它可是血肉之軀啊,它這樣一次又一次地撲打在冰面上,會疼,會流血,甚至面臨著死亡的威脅,可是它仍然——
生:“像石頭似的讓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撲打在冰面上?!?/p>
三、創(chuàng)設情境,抒發(fā)情感
師:(悲壯激昂的音樂響起,教師動情地朗讀課文第5自然段。)同學們,此時你們就是天鵝群中的一只天鵝,你們就是斯杰潘老人,當你們目睹了這悲壯的一幕,你們最想對這只可敬的老天鵝說什么?
生1:你這奮不顧身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我以后再也不會傷害你們了,這獵槍我不會再用了。
生2:你為了讓我們吃到東西,不顧一切,你真?zhèn)ゴ?,值得我們學習!
師:面對此情此景,只有這個詞,只有這個比喻,才能表達老人所有的感動和全部的震撼。這就是——
生3:“像石頭似的讓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撲打在冰面上?!?/p>
【分析與思考】
天鵝與石頭,兩者之間反差甚大,為什么把這兩種事物放在一起進行比喻?這矛盾之處一旦被放入具體的語境中,就可以引起讀者的共鳴:老天鵝下落時的速度、沖力,使人聯想到石頭。學生在老天鵝與石頭之間找到心理聯結點,理解了這個比喻,在頭腦中建立起相關的形象和畫面。
比喻之中不僅有形象,而且有情感。從二者的相似之處,可以體會到老天鵝是在用自己的生命與冰層較量。通過反問促思、創(chuàng)設情境,可以抓住情感的震撼點,感受形象之中蘊含的情感:由一個反問句“老天鵝真的是一塊石頭嗎”引發(fā)深思,在找出相似之處的同時,感受到老天鵝是在以命相搏,這既是進一步完善對這個比喻句中所包含的形象的認識,同時也開啟了情感之門。教師充滿情感的朗讀,將文字中蘊含的情感意蘊完整地呈現在學生面前,使人體味到只有這個比喻才能表達斯杰潘老人的所有情感。
在上述情境中,本體和喻體的關系、特點都通過情境傳達給了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在腦海中建立了形象,體味了情感,也學習了語言,以及與語言有關的東西。
(責編 莫彩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