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睿凌
(南京師范大學,江蘇 南京 210023)
淺談梅庵琴派的歷史與文化傳承
邢睿凌
(南京師范大學,江蘇 南京 210023)
中國的藝術瑰寶源遠流長,琴在這樣的藝術價值體系中有著無與倫比的地位。琴作為一種樂器,它非常具有影響力;除為樂器之外,它還具有道德、哲學、宗教、政治的內涵。作為中國古琴藝術的代表——梅庵派古琴藝術,它是中國古琴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形成與發(fā)展,既具有歷史的機遇,也包含著古琴藝術家們自己的天分、才華。它體現了二十世紀的部分文化生態(tài),豐富了古琴藝術,造就了曾經古琴有過的輝煌,也為藝術的新發(fā)展留下了重要的的空間。本文就如何繼承梅庵琴派的傳統(tǒng),堅持面對現實,以此來作為愛好者乃至關注它的所有人們需要長久思考和不懈努力的方向。
梅庵琴派;歷史發(fā)展;文化傳承
古琴,距離現在已有近3000多年年的歷史,亦被稱做瑤琴、玉琴、屬于中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古琴具有獨特的演奏藝術風格及表演,它體現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追求清、微、淡、遠的審美意境和藝術精神。2003年古琴藝術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第二批人類口頭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古琴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1929年和以“紹老師之遺緒,振國樂之精神”為宗旨創(chuàng)辦了梅庵琴社,在古琴式微的時刻獨樹一幟,通過古琴技藝的傳播,建立了一個走向世界的、具有江風海韻特色的古琴流派——梅庵琴派,并培養(yǎng)了一批足跡遍布世界各地、聲譽顯赫的古琴演奏家。這是南通近代文化史上較為罕見的大事,也成為了我國近代音樂發(fā)展史上的一個亮點。
梅庵琴社成立于1929年,梅庵琴派已經形成,并在現在古琴界擁有巨大的影響。梅庵琴派是中國眾多漢族古琴流派中比較晚近的一個流派,該琴派由琴學大師王燕卿于民國初年首創(chuàng)?!耙磺冉K,江先生強留焉?!贝撕蟊汩_啟了我國高校古琴教育先河,梅庵便成為王燕卿傳授古琴的場所,從此便就是在這里誕生了中國近代歷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琴學流派——“梅庵琴派”。[1]王老的古琴演奏重視技巧,且充滿著地域性的民族風格,有著極強的感染力。王老生前培養(yǎng)了許多重要的傳人,而其中成就最高,且對近代琴壇產生較大影響的是南通的徐立孫。1929年,他與同他一起在王老門下學琴的邵大蘇回到南通,成立了梅庵琴社,而在與梅庵琴社成立的同時刊印發(fā)行的由《龍吟觀琴譜》易名而來的《梅庵琴譜》,在發(fā)行之后深受廣大學琴者的喜愛,在大陸、臺灣、香港等地被多次重印,還被譯為英文版,影響深遠,是近現代出版最多,發(fā)行最廣,影響較大的一部古琴曲集。
古琴文化是燦爛的中華民族文化的代表之一,擁有著三千年以上的歷史,古琴是漢文化中地位最為崇高的樂器,成為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四藝“琴棋書畫”首位,古琴的韻味虛靜高雅,一向被視作“華夏正聲”、“元音雅樂”的代表,同時也被文人墨客們視為修身養(yǎng)性所必不可少的科目。
但在很長一段的歷史長河里,伴隨著西方音樂進入中國,各種通俗音樂占領著人們的視覺、聽覺,古琴文化備受冷落,以至于有人認為古琴文化已經不能再適應當今的社會文化,無法在與人們產生共鳴。而梅庵琴派的出現、傳播、傳承正是與這樣殘酷的社會現實進行斗爭,努力的將寶貴的古琴藝術傳承下去,使得這個燦爛中華文化中的瑰寶繼續(xù)熠熠生輝。梅庵琴派的傳播傳承,是對古琴文化的搶救與保護,讓其得以在歷史前進的河流中依然獨樹一幟,繼續(xù)散發(fā)其獨特的魅力:
(一)社團的復興。2004年在社會各界的關心下再次復社,琴社成員由1980年的十余人發(fā)展為三十余人。除了南通之外,梅庵琴派組織還另外出現了三家:江蘇鎮(zhèn)江夢溪琴社、臺灣高雄梅庵琴社,安徽合肥梅庵琴社。由此可見,梅庵琴派在中國當代琴壇是不多見的,也充分體現了梅庵琴派的巨大影響力。
(二)學術的成果。梅庵琴派在近代琴史上有著不容漠視的重大存在感,并且對古琴演奏和美學方面的革命性影響均獲得非常普遍的承認:《辭?!?、《中國音樂詞典》、《中國音樂詞典續(xù)編》、《中國大百科全書·音樂舞蹈》都收錄了“梅庵琴譜”、“王賓魯”、“關山月”等詞條。而《梅庵琴譜》又多出了兩個新的版本,成為二十世紀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琴譜。
(三)唱片的魅力。一直以來,許多愛好者欣賞梅庵派古琴藝術,只有徐立孫出版的兩張老膠木唱片。據記載,在2006年1月,由南通梅庵琴社獨家撰寫的《梅庵琴韻》激光唱片由香港雨果唱片公司協(xié)助出版發(fā)行,據悉這是唯一保存最完整的、最能體現梅庵派古琴藝術風貌的音響資料。
2006年1月,“梅庵派古琴藝術”被入選南通市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政府對此也列出了一系列得保護計劃。不難發(fā)現,古琴這一不為大眾所熟悉的音樂藝術越來越受到關注和重視。
古琴文化的傳承方式提倡“口傳心授”,將人和琴譜作為主要的傳承載體,以兩者結合對傳統(tǒng)的古琴音樂、古琴文化進行傳承延續(xù)。而對梅庵琴派傳承貢獻最大的琴譜則是上文所提到的《梅庵琴譜》?!睹封智僮V》是梅庵琴派的獨家琴譜,收錄了《平沙落雁》、《長門怨》、《關山月》、《秋閨怨》、《挾仙游》、《春閨怨》、《秋江夜泊》、《搗衣》等琴曲作品,除了在國內愛琴人士中傳閱,在1982年還被美國華盛頓大學的李伯曼教授譯為英文版在美國發(fā)行,這一舉動,將梅庵琴藝正式推向了國際,使得梅庵琴派在國際上具有了一定的影響力。除此之外,2008年6月梅庵琴派古琴藝術被列為第一批國家級非遺擴展項目,這充分體現了在20世紀古琴史上,擁有梅庵琴派這樣廣泛影響力的,可以說是絕無僅有。
擁有百年歷史的梅庵琴派是中國古琴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出現,推動著古琴文化的發(fā)展與進步,更豐富了古琴文化的內涵,它是值得所有人去傳承與保護發(fā)揚的文化瑰寶?!?/p>
[1] 邵元復.梅庵派的起源及發(fā)展[J].故宮文物,1933,11:11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