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濤
(重慶大學 人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 重慶 400044)
政治文化視角下的秦始皇求仙
董 濤
(重慶大學 人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 重慶 400044)
秦統(tǒng)一之后各地的分裂勢力一直存在,先后制造了一系列危及大一統(tǒng)政治的特殊事件,這讓秦始皇意識到帝國的統(tǒng)治并不穩(wěn)固,需要采取各種方式震懾分裂勢力,維持帝國的統(tǒng)一局面,而通過求取仙藥以實現(xiàn)長生不死正是其中的一種特殊手段。所以秦始皇求仙并非只是為了自己的福佑,還應從政治文化角度進行考察。另外,秦始皇對方術(shù)士的尊崇除了寄希望他們?nèi)〉孟伤幹猓鋵嵾€有著實際政治層面的考慮,他想要通過抬高方術(shù)士的地位打壓具有分裂傾向的原六國巫祝勢力,并試圖放棄使用傳統(tǒng)的巫鬼之說進行統(tǒng)治,而讓六國人民接受一直在秦地實行的法律令。可以發(fā)現(xiàn),秦始皇的求仙行為其實也是試圖對當時人們的信仰進行控制,實際著眼點是帝國的統(tǒng)一穩(wěn)定與長治久安。
仙人;不死之藥;巫者;方術(shù)士;濱海地域
以往學者在討論秦始皇求仙的時候,傾向于認為是皇帝個人對于死亡的恐懼和對長生的欲望,導致了一場極為荒誕的、以國家為主體推動的重大工程。正如清人丘瓊山所言:“始皇即平六國,凡平生志欲無不遂,唯不可必得志者,壽耳?!盵1]195呂思勉也批評道:“奇藥何與于治,而與致太平并言?尊方士侔于道術(shù)之士,謂非自私得乎?”[2]19然而也有學者指出,秦始皇的求仙其實關(guān)系的是帝國的信仰問題,他因為是有史以來第一位皇帝,跟“煌煌上帝”一樣處于生死之外,所以他不應該死[3]35。秦始皇求仙到底是為了“追尋一己之?!?,還是為了帝國的長治久安,這仍然是一個可以繼續(xù)討論的話題①*①關(guān)于這一問題的討論參見蒲慕州:《追尋一己之福:中國古代的信仰世界》第一章引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3頁。。然細心梳理秦始皇二十八年以后的歷史可以發(fā)現(xiàn),政治局勢的演變迫使秦始皇必須“不死”,因為在他看來只有這樣才能夠維持帝國的繼續(xù)統(tǒng)一②*②王紹東認為秦始皇求仙是為了補救志愿無盡而生命有窮的缺憾,皇帝的不死成了秦政權(quán)的政治需要,此說可從。見王紹東:《論神仙學說對秦始皇及其統(tǒng)治政策的影響》,載《內(nèi)蒙古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1期。。
根據(jù)以往學者的研究,神界和不死藥的傳說來自西部《山海經(jīng)》神話系統(tǒng),后來逐漸向東傳播,到達東部海濱之后與當?shù)毓逃械南扇藗髡f以及特殊的海市蜃樓景致結(jié)合,就有了蓬萊海上仙山傳說系統(tǒng)[4]。而方術(shù)士們又繼承了鄒衍以來的陰陽五行學說,使得海上仙山及仙藥的傳說更加完整和豐富,《史記·封禪書》中提到的宋毋忌、正伯僑、充尚、羨門高,包括漢代比較著名的海外仙人安期生,他們原本都是在濱海地域活躍的方術(shù)士,其中的一些人以醫(yī)藥為事,不排除其中某些人為了神化自己的藥方,謊稱是來源于海外仙山,于是一整套海外仙境的說法就這樣建構(gòu)起來,然其中最關(guān)緊要者還是所謂不死之藥。
實際上秦始皇對于不死之藥的傳說始終都是將信將疑的態(tài)度。秦統(tǒng)一之初,秦始皇對未來王朝繼承方式的設(shè)計是“二世三世至于萬世,傳之無窮”[5]卷六《秦始皇本紀》,236,個人的生命終將終結(jié),始皇帝并非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他把希望寄托于后人,希望后世能夠繼承自己的事業(yè)。生命通過繁衍后代的方式延續(xù),這是符合自然規(guī)律的認知。只是在秦始皇統(tǒng)治的最后幾年,一系列事件的發(fā)生對他有不小的觸動,讓他對“不死”有了更為濃厚的興趣。
第一件事是秦始皇三十二年“亡秦者胡”的讖語:
燕人盧生使入海還,以鬼神事,因奏錄圖書,曰“亡秦者胡也”。始皇乃使將軍蒙恬發(fā)兵三十萬人北擊胡,略取河南地。[5]卷六《秦始皇本紀》,252
根據(jù)《蒙恬列傳》的說法,秦并天下之后不久,蒙恬就率領(lǐng)三十萬人北逐戎狄,《史記》還說蒙恬“暴師于外十余年”[5]卷八八《蒙恬列傳》,2566,則可以肯定蒙恬出擊匈奴在盧生奏錄圖書之前。另外,作為帝國的基本政策,出擊匈奴和修筑長城在秦統(tǒng)一之后不久就已經(jīng)開始進行,似均與“亡秦者胡”的所謂讖語無關(guān)*《劍橋中國秦漢史》對“亡秦者胡”預言的真實性提出質(zhì)疑,原因有三點,一是這件預言后來應驗了,二是這樣的預言能夠最終獻給秦始皇有些荒謬,三是盧生獻預言的方式非常奇怪。參見《劍橋中國秦漢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版,第115頁。。然這則讖語的出現(xiàn)讓秦始皇意識到他辛苦建立的帝國仍然有覆亡的危險,為了消除這種潛在的危險,秦始皇刻意強化在北邊的軍事行動,恐怕也是有的。所以,如果盧生奏錄圖書這件事是確實存在的,那么它對秦始皇最大的觸動恐怕在帝國的安全方面,正如此,盡管讖語圖書事頗虛妄,皇帝還是相信了,然后采取了相應的行動。帝國內(nèi)外的安全、統(tǒng)一局面的維持等問題,是秦帝國建立后一系列政策的基本出發(fā)點,這是考察秦始皇統(tǒng)治后期歷史不能不留意的。
第二件事是侯生和盧生的逃亡,這也是影響極為深遠的所謂“坑儒”事件的直接導火索。盧生在和侯生密謀時提到秦始皇不注意休息,而且貪于權(quán)勢,所以不可以為他求仙藥:
始皇為人,天性剛戾自用,起諸侯,并天下,意得欲從,以為自古莫及己。專任獄吏,獄吏得親幸。博士雖七十人,特備員弗用。丞相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上樂以刑殺為威,天下畏罪持祿,莫敢盡忠。上不聞過而日驕,下懾伏謾欺以取容。秦法,不得兼方,不驗,輒死。然候星氣者至三百人,皆良士,畏忌諱諛,不敢端言其過。天下之事無小大皆決于上,上至以衡石量書,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貪于權(quán)勢至如此,未可為求仙藥。[5]卷六《秦始皇本紀》,258
在聽聞侯生盧生逃亡之后,秦始皇大怒,曰:
吾前收天下書不中用者盡去之。悉召文學方術(shù)士甚眾,欲以興太平,方士欲練以求奇藥。今聞韓眾去不報,徐巿等費以巨萬計,終不得藥,徒奸利相告日聞。盧生等吾尊賜之甚厚,今乃誹謗我,以重吾不德也。諸生在咸陽者,吾使人廉問,或為妖言以亂黔首。[5]卷六《秦始皇本紀》,258
可見在秦始皇看來,文學和方術(shù)士其實并沒有什么區(qū)別,他把這些人召集在身邊的主要目的是“興太平”。所謂“興太平”可以理解為一種文化上的懷柔政策,有學者認為秦始皇的文化懷柔政策可以追溯到呂不韋編著《呂氏春秋》[6],此說可從,只是秦一直以來都善待東方士人,其歷史或者更為悠久。而根據(jù)前文的說法,秦始皇其實一開始就對方術(shù)士們求仙藥將信將疑,從所謂“奸利相告日聞”來看,秦始皇對方術(shù)士們的行為也并非完全沒有懷疑,但即便如此,他還是只懲罰了其中一部分誹謗他,或者“妖言以亂黔首”的方術(shù)士。對于其他的文學和方術(shù)士,秦始皇還是愿意繼續(xù)支持,例如徐巿的出海求仙盡管傳出各種不軌行跡,卻還是在繼續(xù)進行。正如錢穆所說:“所謂自除犯禁者,即犯誹謗上及妖言禍亂黔首之禁,決非謂興太平及煉求奇藥為犯禁也。誹上之禁,即去年李斯奏請焚書所謂以古非今偶語《詩》《書》之類矣。故曰使天下知之以懲,正使皆懲于誹上與妖言,決不懲其望星氣,煉奇藥,為方術(shù)及以文學興太平也。后世乃謂秦廷所坑盡屬術(shù)士,亦失其真?!盵7]26也就是說,真正令秦始皇憤怒的是方術(shù)士們對他的“誹謗”。
首先,秦始皇把方術(shù)士們的誹謗行為導致的結(jié)果總結(jié)為“重吾不德”,這里的“德”指的是前面所謂的“尊賜之甚厚”,也就是說,秦始皇認為自己給予方術(shù)士們極好的待遇,但這些方術(shù)士們反而在背后誹謗他,讓他的“德”受到了影響。其根本的邏輯還是對于文學和方術(shù)士們,或者也包含戰(zhàn)國以來的“客”的尊崇是秦國一直以來的基本政策,這項政策的本意是展示秦國對各地人才的包容態(tài)度。然而侯生和盧生以及部分方術(shù)士和文學公然批評秦國的這項基本政策,無視始皇帝的德政,這才導致了皇帝的盛怒。另外,侯生和盧生的言論也揭示了秦國包容人才政策的虛偽性,例如他們說秦始皇身邊有博士七十人,“特備員弗用”,另外還有候星氣者三百人,“畏忌諱諛,不敢端言其過”,甚至還說丞相和大臣們都“受成事,倚辨于上”,這些也讓秦始皇極為憤怒。但秦始皇的言論也表明,他會對其中某些無視皇帝德政的人和言論進行堅決的鎮(zhèn)壓和打擊,但秦國一貫的文化懷柔政策依然會持續(xù)下去。當然這只是始皇帝盛怒的第一層原因,也是呈現(xiàn)給臣民的表面上的原因。
其次,皇帝盛怒的第二層原因是關(guān)于求仙和不死之藥,實際上,當時社會上幾乎沒有人確切地知道是否真的存在仙人和仙藥,在這種情況下求仙和求仙藥就有行動的必要。然而作為求仙和仙藥的重要負責人,侯生和盧生得到了秦始皇的大力支持,秦始皇甚至聽從他們的建議加強在北邊的軍事行動,并自稱“真人”,但即便如此,他們還是否定了皇帝獲取仙藥的可能性,這是秦始皇不能夠接受的。而且應當注意,侯生和盧生并不否認仙人和不死藥的存在,他們只是覺得秦始皇過于貪于權(quán)勢,所以不能給他求仙藥,這當然更讓秦始皇憤怒。
最后,侯生和盧生的“誹謗”言論和逃亡事件也讓秦始皇意識到,他并沒有真正能夠控制帝國臣民的思想。也就是說,文學和方術(shù)士們被征召到中央,其實是讓他們?yōu)榻y(tǒng)一的秦帝國服務,當然也包含把他們集中起來以便于控制的意思。對于這些人的思想,秦帝國的統(tǒng)治者一直非常重視,就在坑儒前不久發(fā)生的焚書事件,也可以說就是對文學方術(shù)士言論進行管制的一種特殊方式。侯生和盧生的逃亡讓秦始皇意識到,他所進行的努力并沒有十分明顯的成效,帝國內(nèi)部的思想統(tǒng)一還未完成,這應當是真正令秦始皇憤怒的。
如果說前面兩件事情只是引起了秦始皇的警惕和憤怒,那么三十六年發(fā)生的一系列事件則對秦始皇的內(nèi)心造成了不小的觸動。這一系列事件包括秦始皇三十六年的“熒惑守心”和“始皇帝死而地分”刻石以及山鬼獻璧等事件?!妒酚洝で厥蓟时炯o》載:
三十六年,熒惑守心。有墜星下東郡,至地為石,黔首或刻其石曰“始皇帝死而地分”。始皇聞之,遣御史逐問,莫服,盡取石旁居人誅之,因燔銷其石。始皇不樂,使博士為《仙真人詩》,及行所游天下,傳令樂人歌弦之。[5]卷六《秦始皇本紀》,259
“熒惑守心”是對最高統(tǒng)治者極為不利的星象,但有學者推算,秦始皇三十六年實際上并沒有發(fā)生“熒惑守心”的天象[8]23-49,那么究竟是誰告知秦始皇當年有“熒惑守心”天象的,他的政治目的究竟為何,由于史料的缺失現(xiàn)在對這個問題很難有確切的回答。但前面提到秦始皇身邊有候星氣者三百人,他們的政治傾向是否影響他們做出“熒惑守心”的判斷,這應當是一個可以繼續(xù)討論的問題。
然無論如何,“熒惑守心”這件事給秦朝的臣民一種暗示,即始皇帝可能不久于人世。前面提到,秦始皇對帝國的繼承者問題早已有打算,他希望帝國能夠有二世、三世以至萬世這樣統(tǒng)治下去,然史料中并沒有提到始皇帝立太子,而就在不久之前,長子扶蘇也被他派去北方監(jiān)蒙恬之兵,遠離了政治中心。一年后也就是三十七年,秦始皇最后一次出巡,少子胡亥請從,這或許有考察帝國未來繼承人的意思。當然秦始皇很可能也已經(jīng)意識到,再好的繼承人也不如依靠自己統(tǒng)治,所以最理想的情況是方術(shù)士們能夠求得仙藥,服用后不死。
緊接著發(fā)生的事是隕石墜落,附近的百姓在上面刻上了“始皇帝死而地分”字樣。隕石墜落的地點是東郡,原屬于魏國統(tǒng)治地區(qū),這一地區(qū)至遲在秦王政二十二年的時候就已經(jīng)被秦占領(lǐng),在被秦人統(tǒng)治十余年之后,依然有反秦的勢力活動,這件事情恐怕對秦始皇也有極大的觸動。而且“始皇帝死而地分”這句話透露出來的政治信號極為明顯,即秦始皇一直追求的大一統(tǒng)很可能會在他死后化為泡影,所以始皇“不樂”,而這可能會讓秦始皇對于不死有更強烈的欲望。秦始皇對這次刻石事件的處置十分堅決果斷,甚至不惜把石旁之人盡皆誅殺,同時燔銷其石,以徹底消除這次事件的影響。同時他也使博士做《仙真人詩》,巡游天下的時候令樂人歌弦之。實際上,秦始皇意在通過《仙真人詩》傳遞這樣的政治信號,即方術(shù)士們的求仙已經(jīng)獲得成功,或者有可能獲得成功,皇帝已然成為仙真人,或者即將成為仙真人,但無論如何皇帝不會很快死去,國家還會在皇帝的統(tǒng)治下繼續(xù)有序運轉(zhuǎn)。其目的自然在消除不安定因素和各地分裂勢力的覬覦之心。
而三十六年秋天發(fā)生的山鬼獻璧事件同樣也在暗示皇帝可能會很快死去。據(jù)《史記·秦始皇本紀》載:
秋,使者從關(guān)東夜過華陰平舒道,有人持璧遮使者曰:“為吾遺滈池君。”因言曰:“今年祖龍死。”使者問其故,因忽不見,置其璧去。使者奉璧具以聞。始皇默然良久,曰:“山鬼固不過知一歲事也?!蓖搜栽唬骸白纨堈?,人之先也?!笔褂曡?,乃二十八年行渡江所沉璧也。于是始皇卜之,卦得游徙吉。遷北河榆中三萬家。拜爵一級。[5]卷六《秦始皇本紀》,259從“默然良久”這樣的反應來看,這次的事件對始皇帝的心理造成了極大的沖擊。二十八年秦始皇在封禪泰山、東游海上、祭祀八神、派遣徐巿出海求仙、過彭城禱祠出周鼎之后,南下過淮河到衡山、南郡,在湘山祠附近遇到大風,“幾不得渡”這樣的字句意味著秦始皇的船有傾覆的危險,這令他非常生氣,在聽聞湘君乃是堯女舜妻之后,“使刑徒三千人皆伐湘山樹,赭其山”[5]卷六《秦始皇本紀》,258,沉璧于江或者就是此時之事。伐樹赭山有著極強的神秘主義意義 ,也是對當?shù)厣耢`極大的不尊重。根據(jù)博士的說法,湘山祠中祭祀的湘君神是帝舜的兩位妻子,《史記索隱》說:“《楚辭·九歌》有湘君、湘夫人。夫人是堯女,則湘君當是舜。今此文以湘君為堯女,是總而言之?!盵5]卷六《秦始皇本紀》,248無論如何,這件事對當?shù)爻耸菢O大的不尊重,也必然會引起楚人思想的反彈,山鬼獻璧事件或許就是這種反彈的結(jié)果*秦楚之間的矛盾由來已久,統(tǒng)一帝國建立以后在秦人的統(tǒng)治下楚人承受著遠比其他各國更沉重的痛苦,相關(guān)研究參見陳蘇鎮(zhèn):《〈春秋〉與“漢道”——兩漢政治與政治文化研究》第一章第一節(jié)“取守異術(shù)與亡秦必楚”,中華書局,2011年版,第8-38頁。。
總的來說,“熒惑守心”“始皇帝死而地分”刻石以及山鬼獻璧事件都有著非常明顯的人為痕跡,聯(lián)系三十二年“亡秦者胡”的讖語,以及侯生和盧生的逃亡,在秦始皇統(tǒng)治的最后幾年中頻繁發(fā)生這樣的事件,至少表明大一統(tǒng)帝國的統(tǒng)治并不十分穩(wěn)固,各種分裂思想和分裂勢力一直都在以各種方式活躍,這一點秦始皇恐怕不會注意不到。這些帶有神秘主義性質(zhì)的預言固然可怕,然而對于一個政治家來說,這背后凸顯的大一統(tǒng)帝國內(nèi)部分裂思想以及離心力可能更加可怕。秦始皇意識到,這些問題的解決只能依靠自己,他必須通過求仙的方式獲得長壽,以期永遠地維持帝國的運轉(zhuǎn)?;蛘咄艘徊街v,如果秦始皇能夠讓臣民們相信仙人和不死藥確實是存在的,求仙是有可能成功的,皇帝終將會長生不死,那么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維系大一統(tǒng)的局面。所以在這種情況下,秦始皇必須盡全力支持方術(shù)士們的求仙行為,至于他自己是否真的相信不死藥的存在,反而已經(jīng)不是那么的重要了。
同時也應該注意到,秦始皇之所以一直支持方術(shù)士們求仙,也和巫鬼祭祀暴露出的問題有關(guān),崇方術(shù)、抑巫鬼其實也是當時秦統(tǒng)治政策的一部分。
秦始皇本人對于巫鬼祭祀的態(tài)度較為復雜,一方面對于所謂“惡鬼”他也要有所避忌,例如方術(shù)士跟他說“惡鬼避,真人至”他也會相信,而對于“山鬼”之言他也是將信將疑;另一方面受到傳統(tǒng)“祭不越望”觀念的影響,他對山東六國的鬼神卻并不怎么尊敬。根據(jù)規(guī)定,各國君主負責祭祀各自國內(nèi)的山川鬼神,例如在《詛楚文》中秦王通過祭祀自己國內(nèi)的水神來詛咒楚王,楚昭王也說“祭不越望”,人們相信祭祀不屬于自己國內(nèi)的鬼神,不會得到福佑,也不會產(chǎn)生理想的效果?!妒酚洝っ商窳袀鳌酚涊d:“始皇三十七年冬,行出游會稽,并海上,北走瑯邪。道病,使蒙毅還禱山川,未反?!盵5]卷八八《蒙恬列傳》,2567秦始皇在巡游途中生病還要派近臣返回秦國祭祀山川鬼神,實際上就是受傳統(tǒng)的“祭不越望”觀念的影響,不相信秦地以外的鬼神能夠治愈自己的疾病。所以雖然秦始皇幾乎每次出游都要祭祀經(jīng)過的名山大川,但這看上去更像是一種表面上的禮遇,秦始皇既不寄希望于這些鬼神能夠給自己帶來福佑,也不畏懼他們的威力。例如前文提到二十八年行至湘山祠附近遇大風,幾不得渡,一怒之下砍掉湘山上的樹木,這是一種厭勝巫術(shù),也是對鬼神極為不敬的行為。另外,秦始皇還夢與海神戰(zhàn),并乘船追殺巨魚,足可見他在心理上并不畏懼神怪,還想要與之一爭高下。同樣是做夢,《資治通鑒》記載漢武帝晝寢夢到被木人持杖攻擊,醒來后“體不平,遂苦忽忽善忘”[9]728,并由此引發(fā)對漢代歷史影響深遠的巫蠱之禍。秦皇漢武內(nèi)心深處對于鬼神的不同態(tài)度頗堪玩味。
實際上,秦統(tǒng)一之后也在試圖整合各國山川祭祀,通過這樣的方式控制人們的信仰,即《史記·封禪書》所謂“令祠官所常奉天地名山大川鬼神可得而序也”[5]卷二八《封禪書》,1371,并把祭祀分為太祝常主、上過則祠、民各自奉祠三個等級,其中太常所主的祭祀主要在咸陽和雍附近,是秦人原有的祭祀場所;上過“則祠,去則已”的主要是山東六國的名山大川,例如齊地的八神等;民間祭祀則散布在各地。有學者認為秦政權(quán)此舉用意在于統(tǒng)一神權(quán),是說甚確[10]。而沒有被官方列入祀典或者祠令者都屬于“淫祀”,這一類的祠祀是被歷代政府嚴令打擊的對象,例如秦始皇時代就有禁絕淫祀的政令,如三十三年“徙謫,實之初縣,禁不得祠”[5]卷六《秦始皇本紀》,253,睡虎地秦簡也有“擅興奇祠,貲二甲”的說法,整理者認為“奇祠,不合法的祠廟,后世稱為淫祠”[11]131。
而作為國家的基本政策,除了整合祭祀系統(tǒng)、禁絕淫祀之外,秦始皇也在嘗試放棄通過鬼神之說統(tǒng)治民眾,努力擺脫巫鬼之術(shù)的影響,例如早在二十八年在瑯琊刻石中秦始皇就批評五帝三王假借鬼神之力:“古之五帝三王,知教不同,法度不明,假威鬼神,以欺遠方,實不稱名,故不久長?!盵5]卷六《秦始皇本紀》,246-247也就是說,秦始皇認為對于民眾的統(tǒng)治不能夠依靠鬼神之說進行欺騙,五帝三王這么做,與他們的名號是不相稱的。秦始皇還指出五帝三王不久長的原因還在于法度不明,所以需要明法律。秦始皇雖然是在批評歷史上的五帝三王,但他有著明確的現(xiàn)實政治需求,即以秦人一直以來貫徹實行的明確的法律取代假威鬼神——實際上也就是山東各國原有的統(tǒng)治方式,當然最重要的目的還是希望民眾能夠接受這樣的統(tǒng)治方式。在統(tǒng)治思想上以律令取代鬼神是秦維護統(tǒng)一的政治需要,當然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說它是一種政治文明的進步。
然在當時普遍的信仰背景之下,徹底放棄鬼神思想似乎是不太可能的,那么如果宣揚新的鬼神之說——也就是不死成仙的思想,這樣就可以一方面脫離傳統(tǒng)的巫祝祭祀,一方面維護皇帝的權(quán)威,同時也扶植一批支持秦統(tǒng)治的勢力集團,也就是方術(shù)士們。所以說秦始皇對方術(shù)士們求仙活動的支持,實際上應當也有著維護統(tǒng)治的需求。
首先,傳統(tǒng)的巫鬼祭祀之術(shù)的根本思想理念和實踐模式是相信鬼神的存在,然后向鬼神祭祀祈求給人們帶來福佑,同時也可以帶來災難。然在長期的實踐過程中此類巫術(shù)很容易被證偽,即巫師們宣揚的效果實現(xiàn)的可能性不是很大,所以秦始皇會對巫鬼之術(shù)將信將疑。而且巫術(shù)可以用于求取福佑,也可以用于攻擊他人,在某種程度上可能引發(fā)社會秩序混亂,這也是政府力圖控制祭祀,包括禁絕淫祀的思想根源。然相對于巫術(shù)而言,秦統(tǒng)一時代的方術(shù)還處于新興階段,海外仙人和仙山的傳說頗具蠱惑人心的魅力,所謂不死之藥是否真正存在,在當時社會確實并無定論,所以秦始皇資助求仙活動就有一定的合理性,而且無論求仙是否成功,至少不會引起社會秩序或者人們思想混亂。
其次,與遍布各地民間的巫師不同,方術(shù)士們的活動相對來說比較集中,這樣就利于控制。從相關(guān)記載來看,戰(zhàn)國秦漢社會巫者在官方和民間都存在,官方的巫者主要負責比較重要的山川鬼神祠祀活動,在官方祭祀場所活動;而民間的巫者主要幫助民眾祭祀祈福,在散落各地的小型祠祀場所活動。從留存于史料中的原山東六國祠祀地點來看,它們的分布相當廣泛,而且由于政府對基層的控制能力有限,所以民間巫者在一定程度上挑戰(zhàn)了政府在地方的權(quán)威。那么如何對這些遍布各地的民間祠祀進行有效的管理和控制,這對于剛剛統(tǒng)一的秦帝國可能是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然而相比之下方術(shù)士們的活動比較集中,二十八年秦始皇第一次到海邊的時候,他們就紛紛主動來到皇帝周圍,后來他們中的一部分人如侯生、盧生等也來到秦的首都咸陽。正如前文所述,秦始皇召集文學和方術(shù)士到中央去是一種“興太平”的手段,其實也就是為了便利就近控制,后來方術(shù)士和儒生們因“犯禁”而被“坑之咸陽”也恰恰印證了這一點。曹魏時代曹植《辯道論》說:“卒所以集之于魏國者,誠恐斯人之徒,接奸宄以欺眾,行妖慝以惑民?!盵12]《魏書》卷二九《方技傳》,806曹操的用意與秦始皇大致相同。
再次,與巫師相比方術(shù)士們沒有明顯的地域性特征。巫師祭祀的是當?shù)氐墓砩?,與本土勢力和本土文化有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這也構(gòu)成了統(tǒng)一集權(quán)政府的離心力。例如在魏文侯時西門豹治鄴的故事中,巫祝和地方勢力三老、廷掾勾結(jié),作為鄴令的西門豹打擊巫祝和地方勢力,其歷史背景是逐漸成熟的中央政府開始嘗試控制地方民眾的信仰行為[5]卷一二六《滑稽列傳》,3211。再例如陳勝吳廣起義時篝火狐鳴所謂“大楚興陳勝王”,其實也是通過巫鬼祭祀的手段,依托楚地特殊的地域文化對抗統(tǒng)一政府。再例如劉邦起兵的時候“禱豐枌榆社”“祠蚩尤”,同樣是借助楚地本土鬼神的力量凝聚人心。而方術(shù)士們宣言的仙人和仙藥都在“海上”,其地域性特征并不十分明顯,也就不會囿于地域之見而排斥統(tǒng)一。他們曾為齊宣王、齊威王和燕昭王求仙,秦始皇來到海邊他們又紛紛建議皇帝資助他們?nèi)牒G笙?,他們關(guān)注的是求仙,而并不是統(tǒng)治者的身份,這可以說是秦始皇信任方術(shù)士們的一個重要原因。例如前文提到盧生的活動,他給秦始皇“亡秦者胡”的讖語以及建議皇帝要像真人那樣生活,至少這些都是從維護秦統(tǒng)治的角度出發(fā)思考問題,對于秦的統(tǒng)治是有利的,可以說,方術(shù)士們在政治上是傾向于維護秦帝國的統(tǒng)一的。秦始皇信任這些便于統(tǒng)治管理、在政治上又維護統(tǒng)一的方術(shù)士,其實是不難理解的。
最后,秦始皇對齊楚文化持不同態(tài)度。正如前文所言,秦始皇對濱海地域文化有極為濃厚的興趣,例如同樣是祭祀巡游所到之處的山川鬼神,但秦始皇對齊地“八神”表現(xiàn)得較為恭敬,正如王子今所言:“秦始皇來到最后征服的齊國,他在以威服為主要目的的巡行途中,卻不得不受到齊人創(chuàng)造的海洋文化的感染?!盵13]48對比在楚地砍伐湘山樹木,秦始皇對齊楚文化的不同態(tài)度也就一目了然了。而之所以會有這樣不同的態(tài)度,一方面是楚系外戚對秦始皇的影響*李開元推測楚系外戚勢力對秦始皇的政權(quán)構(gòu)成影響,秦始皇的皇后以及扶蘇的個人遭遇,都可能和秦始皇打擊楚系外戚勢力有關(guān),見氏著:《秦始皇的秘密》,中華書局,2009年版,第120頁。,另一方面恐怕是因為楚人對新生的秦帝國表現(xiàn)出的強烈不滿情緒,所謂“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樣的思想在楚地有著深厚的民眾基礎(chǔ),再加上統(tǒng)一進程中在攻滅楚國時遇到的巨大阻力,這些當然都會讓秦的統(tǒng)治者對楚地有特別的防備?!妒酚洝酚涊d秦始皇常說“東南有天子氣”,從秦的角度看東南方向,自然就是楚或者是吳越,當然這足以證明秦人在心理上對楚人的提防。后來的歷史也證明楚人一直致力于推翻秦帝國,而包括齊人在內(nèi)的其他各國對此卻并不十分熱衷。
我們知道,雖然先秦時期不同地域都有信奉巫鬼的習俗,例如史料中提到陳國“俗巫鬼”,越人“俗信鬼”,但楚人對巫鬼的信仰可以說是獨特而鮮明的,這一點在傳世和出土文獻中都有所反映*相關(guān)研究參晏昌貴《巫鬼與淫祀——楚簡所見方術(shù)宗教考》,武漢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而后來陳勝吳廣和劉邦初起之時也都有依靠鬼神力量維系人心的表現(xiàn)。前文已經(jīng)提到,秦始皇對于楚人的信仰并不怎么尊重,這當然可以理解為對楚地離心力量的提防。而相比之下秦始皇卻對活躍于濱海地域的方術(shù)士給予了極大的信任,一再支持他們的求仙活動,其出發(fā)點或者也在于壓制巫鬼信仰,同時刻意打壓楚人和楚地文化。三十七年秦始皇最后一次出行直奔楚地云夢,且“望祀虞舜于九疑山”[5]卷六《秦始皇本紀》,260,此舉或者是受到山鬼獻璧的影響而對之前行為的反悔,然這已經(jīng)是后話了。
總的來說,秦始皇求仙雖然也著眼于為自己求福佑,但他更為真實的目的還應從政治角度進行考察。秦統(tǒng)一之后分裂思想和分裂勢力在山東各地乃至秦政權(quán)中央都普遍存在,他們懾于秦始皇的權(quán)威暫時還不敢有所作為,但秦始皇一旦去世,局面就會一發(fā)不可收拾。后來秦二世統(tǒng)治時期秦帝國的迅速崩潰即證實了這一點。為了應對可能出現(xiàn)的嚴重危局,秦始皇一方面在中央強力鉗制思想言論,大力鎮(zhèn)壓不利于統(tǒng)一的“異端”思想和學說,無論焚書還是坑儒都可以從這個角度進行理解。另一方面就是大力支持求仙。在秦始皇看來,如果當真能獲得仙藥最好,而即便仙藥一時不可得,求仙也有利于控制人們的思想,是對期盼皇帝去世的分裂勢力的有力回擊。另外,秦始皇召集文學和方術(shù)士以“興太平”,相對于留存各地的傳統(tǒng)巫祝勢力,方術(shù)士不僅具有一整套“先進”的神仙和不死之藥理論,在政治傾向上也更認同統(tǒng)一的秦帝國,所以秦始皇刻意提高方術(shù)士的地位,借以壓制傳統(tǒng)巫祝勢力。在以上種種原因的共同影響下,秦始皇的求仙活動一直持續(xù)到他去世還未結(jié)束。
秦始皇死后不久帝國重新陷入分裂,“秦始皇死而地分”的預言被證實。不能說秦始皇沒有意識到分裂思想和分裂勢力的普遍存在,然而在消除他們對民眾思想影響的過程中,秦始皇的很多做法后來被證明無效,例如資助方術(shù)士求仙終究還是一場空。但也并不能因此而否定秦始皇在試圖影響和控制民眾信仰方面的努力,大一統(tǒng)的思想終于還是獲得普遍的接受和認可,不過這已經(jīng)是漢代建立以后的事了。
[1]袁了凡.綱鑒合編[M].北京:中國書店,1985.
[2]呂思勉.秦漢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3][日]西嶋定生.白話秦漢史[M].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3.
[4]顧頡剛.《莊子》和《楚辭》中昆侖和蓬萊兩個神話系統(tǒng)的融合[J].中華文史論叢,1979(2).
[5]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82.
[6]李禹階.秦始皇“焚書坑儒”新論——論秦王朝文化政策的矛盾沖突與演變[J].重慶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6).
[7]錢穆.秦漢史[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5.
[8]黃一農(nóng).中國星占學上最兇的天象:“熒惑守心”[M]∥社會天文學史十講.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
[9]司馬光.資治通鑒[M].北京:中華書局,2011.
[10]楊華.秦漢帝國的神權(quán)統(tǒng)一——出土簡帛與《封禪書》《郊祀志》的對比考察[J].歷史研究,2011(5).
[11]睡虎地秦墓竹簡整理小組.睡虎地秦墓竹簡[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2.
[12]王子今.東方海王:秦漢時期齊人的海洋開發(fā)[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
[責任編輯:岳 嶺]
The Study of Qin Shihuang’s Seeking Elixir of Lif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litical-Culture
DONG Tao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ies in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44, China)
After the unification of Qin Dynasty, separatist forces still existed and they successively created a series of special events endangering political unification, which made Qin Shihuang realize that his empire was unstable and he needed to take various ways to deter separatist forces. One special of them is seeking the elixir of life to achieve immortality. So it has political significance and not just for his own bliss. Qin Shihuang honored warlocks hoping that they could get elixir. In addition, he wanted to suppress the separatist forces from the former six countries and let people from those six countries accept laws on the Qin land. In other words, in order to pursue the long-term stability and unity of his empire Qin Shihuang was trying to control people’s beliefs by his seeking.
immortal; elixir; wizard; alchemist; coastal region
2016-09-01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秦統(tǒng)一及其歷史意義再研究”,項目編號:14ZDB028。
董 濤(1984— ),男,河南省駐馬店市人,博士,講師,主要從事秦漢史研究。
K233
A
1002-6320(2016)06-003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