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婉婷 馮亞琴
(中北大學,山西 太原 030051)
道家思想對民族聲樂啟發(fā)
鄧婉婷 馮亞琴
(中北大學,山西 太原 030051)
自從進入21世紀后,信息技術高速發(fā)展,各種文化碰撞融合,我國民族聲樂吸收了很多西方音樂理念,不斷創(chuàng)新發(fā)展,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但是作為我國民族聲樂的學習者以及實踐者,我們也應該懂得如何傳承本土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清楚認識到我國民族文化的價值,同時不斷增強對我們民族文化的信心。道學文化是人類智慧的結晶,與儒、佛一起是我們中國文化的基本格調。民族聲樂作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該不斷汲取古代圣人的智慧向更高的境界進發(fā),達到形與神的高度融合,而不是為音樂而音樂,不是只注重技巧,而完全失去了通過作品想要表達的情感。這些與道家所提倡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異曲同工。本文探究老子的思想對民族聲樂的啟發(fā),希望引起眾多聲樂學習者對中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視,進而促使廣大的學習者更加努力地學習民族聲樂文化,進而推動其發(fā)展。
道家思想;民族聲樂;啟發(fā)
作品演唱能夠充分體現(xiàn)出歌唱者進行專業(yè)訓練取得的效果,比如氣息,咬字、音量、音色、共鳴、情感等。歌唱者能掌握音樂作品,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自身技能水平的高低。演唱的過程其實也就是處理樂譜的過程,這個過程可從高到低分為四個不同的層次,即有譜無聲、有譜有聲、無譜有聲及無譜無聲。而無譜無聲是其中最高的層次。老子曾說過“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這句話運用道聲樂學習當中,可以理解為聲樂演唱者每天都應當致力于提升自己的專業(yè)水平,豐富自己的理論知識和文化修養(yǎng)。民族音樂所提倡的“道”,是自我的回歸,不為外界的名利所動,唯有如此,才能不斷接近“無欲”的境界,只有學習者不斷提升自己的藝術境界,才能充分表達出聲樂作品自身的藝術魅力。
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主張以“自然”的狀態(tài)為前提去解決問題。在我們民族聲樂中,演唱者的面部表情和肢體語言能夠充分體現(xiàn)人物的特征,有助于細致地塑造作品形象,同時充分體現(xiàn)人物的情感。在演唱過程中,眼神不應飄離而必須展現(xiàn)情節(jié)與內容,五官之間應當協(xié)調,而不是各自為政。除了面部表情之外,還可以運用手臂、步態(tài),對于演唱者的身體姿勢也有一定要求,即張馳有度,動靜合宜。任何手勢的運用都應當符合作品情節(jié),自然不造作。演唱者如果想達到這樣的水平,需要保持正確的心態(tài),不要為了表演而表演,全面了解歌曲內涵,用心的去展示,而不是注重表面形式,將自己融入作品之中,既有即興之味卻不失分寸。
民族音樂審美對象既可以是作品本身,也可以是演唱者。盡管民族聲樂作品數(shù)量眾多,但卻存在相似之處:節(jié)奏歡快、意蘊深遠;歌詞內容大都十分積極,能夠反應大多數(shù)民眾的心聲。如果歌唱者自身達到一定水平,就能夠將作品精神與自我精神高度地融合,充分領悟作品所傳達的情感,從“有”中去體會“無”,將“無”用“有”的方式體現(xiàn)。通過作品唱出自己的心靈,放飛自己的心靈。老子在《道德經》中說過:大音希聲,大象無形,而民族音樂也與之類似:歌唱者優(yōu)美如天籟般的聲音能夠超越樂曲作品本身,而歌聲所代表的也不僅是聲樂作品,還能展現(xiàn)一個更加廣闊的世界;聲樂作品蘊含了相當豐富的意境,可以讓人們隨意去想象,并且與大道相合。出色的演唱不僅能夠感動聽眾,還能讓他們有所啟迪,讓他們感受到作品無窮的韻味。運用至美的歌聲歌唱者可以展現(xiàn)任何意境,同時不會給人生硬之感,筆者覺得這也是民族音樂理想的境界。
(一)樹立民族文化自信心
只有認識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于現(xiàn)實的價值,才能讓我們深深地感悟到其文化內涵。傳統(tǒng)文化所包含的不僅有物質方面的文化,還有精神方面的傳承,具體包括人們的價值觀念及審美情趣,而這些早已植根于人們心中無法拔除。道家思想的清心寡欲,不矜不伐,歸根結底引導我們用心去體悟并努力做到至真至善至美,只有具備真善美的心靈才能唱出真善美的作品。
(二)傳承創(chuàng)新
時代不同,傳統(tǒng)文化也會融入其他文化因素,除此之外,傳統(tǒng)文化還會形成相當龐大的根系,唯有如此,才能世代傳承;對任何一個國家而言,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都是民族精神的支柱,同時也會得到大部分社會成員認可。作為民族聲樂的實踐者,必須不斷加深對傳統(tǒng)文化的學習與研究,汲取傳統(tǒng)文化的營養(yǎng),才能進一步拓寬視野,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才能從更高的層面演繹作品,才能進一步創(chuàng)造出更多優(yōu)秀的作品。才能通過精神文化的不斷發(fā)展來推動物質文化進步,而民族聲樂者所追求的,應當是精神方面的獨立,以及面對民族文化時的自信。
聲樂是一種藝術,藝術要有技術的存在,技術中要藝術的展現(xiàn)。解決聲樂學習中出現(xiàn)的這些異化現(xiàn)象需要我們在學習和演唱中,要拋開功利主義背景下的思維,牢記老子道法自然的智慧和無為的方法,以一種“無為”態(tài)度去做學習,最終達到“無不為”。
[1]郝婭楠.論民族聲樂中的“有”與“無”[D].山東師范大學,2012.
[2]修海林.先秦道家音樂學術思想的主要特征——以《呂氏春秋》諸篇為例的分析[J].中國音樂學,2011,(01).
[3]何艷珊,楊石磊.論《老子》的“大音”與“五音”[J].黃河之聲, 2010,(12).
[4]路統(tǒng)潔.老子“無為而無不為”美學思想在聲樂演唱及教學中的體現(xiàn)形式[J].音樂大觀,2012,(03).
鄧婉婷(1991—),女,漢,山西晉中,中北大學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聲樂表演;馮亞琴,中北大學教授,國家一級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