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 珍 珍
(長沙理工大學 文法學院,湖南 長沙 410000)
?
蘇軾詞中“小舟”意象初探
蔣 珍 珍
(長沙理工大學 文法學院,湖南 長沙 410000)
蘇軾詞中各類意象豐富,“小舟”意象貫穿蘇軾整個詞作生涯,并在不同階段呈現(xiàn)出不同的內(nèi)涵。蘇軾寫詞之初至被貶黃州之前,小舟在蘇詞中只是一種簡單的交通工具或是詞中無足輕重的一種景物;黃州時期,“小舟”意象呈現(xiàn)出歸隱的內(nèi)涵,也代表了蘇軾想要追求自由、安定生活的態(tài)度;離開黃州之后,蘇軾經(jīng)歷了政治生涯的最高峰和最低谷,幾經(jīng)起落,“小舟”意象的內(nèi)涵轉而變成一種絕無屈服的精神,更是一種灑脫的人生態(tài)度。
蘇軾;詞;“小舟”意象;內(nèi)涵
詞素來追求一種含蓄蘊藉之美,不喜歡直抒胸臆,因此“立象以盡意”對詞和詞人來說就顯得尤為重要。蘇軾詞中各類意象的研究成果頗豐,但尚未有人單獨從蘇詞中的“小舟”意象來進行研究分析。然而,“小舟”意象出現(xiàn)次數(shù)之多及其貫穿蘇軾詞作生涯之久又是不可忽略的。
由朱孝臧先生編年、龍榆生先生校箋的《東坡樂府箋》共收蘇軾詞344首,其中包含“舟”“槎”“帆”“櫓”“船”“艦”“舫”“舸”“桴”等與小舟相關的詞語的詞40首,又以“小舟”“扁舟”“孤舟”等詞出現(xiàn)頻率最高。細讀這些詞不難發(fā)現(xiàn),蘇軾詞中“小舟”意象內(nèi)涵的升華與他的人生際遇不無關系。筆者將蘇軾畢生所作含“小舟”意象的詞分為三個階段來進行分析。第一階段是蘇軾作詞之初至被貶黃州之前;第二階段是黃州時期;第三階段是離開黃州之后。
依《東坡樂府箋》,蘇軾年至三十七才著手作詞,作詞地點為杭州,其詞多為小令,且多寫一些平常之景或與友人游玩之樂。葉嘉瑩先生認為,蘇軾年近四十才作詞原因有二:其一是蘇軾前時一心謀政,無意于作詞,而政治上失意之后,蘇軾外放杭州,才開始寫詞;其二是杭州的美景對蘇軾意興的激發(fā)。[1]
蘇軾作詞之初至被貶黃州前這一段時期,朝廷上新黨當權,蘇軾因與新黨不合而乞補外任,遠離朝廷。蘇軾首先來到杭州,任通判一職。據(jù)《東坡樂府箋》,蘇軾在這一階段所寫的含有“小舟”意象的詞12首。前5首均寫游玩之景,如《南歌子·海上乘槎侶》在小序中寫到“八月十八日觀潮”[2]2;《行香子·一葉輕舟》朱孝臧先生注釋為“甲子十二月,同泗州太守游南山,過十里灘作”[2]4;《祝英臺近·掛輕帆》一詞也是寫閑時出游之事。另外幾首則大多是一些贈別詞,如《昭君怨·誰作桓依三弄》是金山送柳子玉時所作;《江城子·翠蛾羞黛怯人看》是孤山竹閣送陳述古時所作;《南鄉(xiāng)子·旌旆滿江湖》是送楊元素還朝時所作。
這一階段所寫的詞中的小舟大致有以下兩種功能,其一是蘇軾與友人出游或友人遠行時所乘坐的交通工具,如《祝英臺近·掛輕帆》一詞所寫“掛輕帆,飛急槳,還過釣臺路。酒病無聊,欹枕聽鳴艫”[2]5;其二是作為游玩時所見之景來寫,如《瑞鷓鴣·城頭月落尚啼烏》一詞中所寫的“城頭月落尚啼烏,朱艦紅船早滿湖”[2]6。這一時期蘇軾詞無論是藝術特色上還是思想深度上都不及他后期作品,也沒有多少膾炙人口的名篇。大抵是因為剛剛接觸詞這一種文體,在寫作上還處于學習和探索的階段。又因為蘇軾在杭州是他整個政治生涯中相對平穩(wěn)的時期,多寫一些游玩或贈答之詞,所以這一時期所作的“小舟”詞在思想內(nèi)容上也沒有可推敲之處。
離開杭州之后蘇軾分別在密州、徐州、湖州等地擔任過一定官職,眾所周知,蘇軾在密州任官時期創(chuàng)作出許多膾炙人口的作品,如《江城子·老夫聊發(fā)少年狂》《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返取_@一時期蘇軾所寫的含“小舟”意象的詞相對于前期所作的詞,也有了很大改進?!懂嬏么骸ちw盡麥搖波》一詞是寄給子由的,詞中描繪了自己在密州生活的場景,“柳花飛處麥搖波,晚湖凈,鑒新磨。小舟飛棹去如梭,齊唱采菱歌。平野水云溶漾,小樓風日晴和,濟南何處暮云多,歸去奈愁何。”[2]99,字里行間透露出蘇軾對生活的滿意。另一首《浣溪沙·一別姑蘇已四年》則是寫于徐州時期,“一別姑蘇已四年,清風南浦送歸船。畫簾重見水中仙。霜鬢不須催我老,杏花依舊駐君顏。夜闌相對夢魂間?!盵2]114既有船歸我不歸的感慨,又有“霜鬢不須催我老”的豪邁,讀起來又朗朗上口。
第一階段的所作的含“小舟”意象的詞大多是以一種客觀事物的形象出現(xiàn),或為寫景而設,或為送別而作,蘇軾并沒有將太多的情感和筆力用于描寫“小舟”之上,因此小舟在詞中的分量也無足輕重。
當代學者張毅在《宋代文學思想史》中分析到,“蘇軾真正醉心于莊禪,在生活中冷靜地探索人生問題,創(chuàng)作心態(tài)和文學思想發(fā)生重大變化,還是‘烏臺詩案’發(fā)生之后的事。”[3]78恰如作者所言,葉嘉瑩先生也認為“在他貶官黃州之后,達到了他自己之詞作的質量的高峰。”[1]105與之相對應的,蘇軾在這一期間所創(chuàng)作的“小舟”詞與前期相比,呈現(xiàn)出不同的內(nèi)涵和特點。
蘇軾貶謫黃州之后作的第一首“小舟”詞是《水龍吟·小舟橫截春江》:
小舟橫截春江,臥看翠壁紅樓起。云間笑語,使君高會,佳人半醉。危柱哀弦,艷歌余響,繞云縈水。念故人老大,風流未減,獨回首、煙波里。
推枕惘然不見,但空江、月明千里。五湖聞道,扁舟歸去,仍攜西子。云夢南州,武昌南岸,昔游應記。料多情夢里,端來見我,也參差是。[2]162
這是一首記夢詞,連詞序在內(nèi)共出現(xiàn)“舟”字四次。從“云間笑語,使君高會,佳人半醉”等詞句可以看出,詩人在夢中與友人相聚甚歡,而“推枕惘然不見,但空江、月明千里”等句則顯示出詩人夢醒后的落寞。兩種情感交織在一起,更容易讓人體會到作者謫居黃州時的孤獨及其處境的艱難。在《與參寥子書》里說:“仆罪大責輕,謫居以來,杜門念咎而已。平生親識,亦斷往還,理故宜爾……”[4]81在《西江月·世事一場大夢》中也寫到:“酒賤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凄然北望”[2]145,客少并非因為酒賤,而是他被貶謫的身份使得別人不敢親近。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小舟自喻宦海沉浮,漂流江海,無人問津。與前期“小舟”詞相比,從寫景轉向寄情,將身世之感并入詞中,思想情感方面顯得沉重許多。
再來看他的另外一首作于黃州時期的“小舟”詞,《臨江仙》: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2]190
這首詞作于元豐七年,即蘇軾被貶黃州的第三年。詞的上闋描寫了蘇軾酒醉返家后發(fā)現(xiàn)家童已睡,于是他不得不“倚杖聽江聲”的情景。下闋“長恨此身非我有”道出了蘇軾深感身不由己的無奈,而“何時忘卻營營”又道出了蘇軾不想為功名所累,卻又做不到完全放下功名的糾結。在這種矛盾而又迷茫的心理無法排遣之后,發(fā)出“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的感慨。可見蘇軾并未真正放下執(zhí)念,只是對功名不再的現(xiàn)實的逃避與妥協(xié)?!靶≈邸币彩亲髡叩淖杂?意指惟愿像這小舟一般漂流江海,聊度余生。
蘇軾還在不少含“小舟”意象的詞中發(fā)出了人生如舟,不如歸去的感慨,但所歸之處究竟是何處卻又未指明。我們來看下面這首《漁父》詞:
漁父醉,蓑衣舞,醉里卻尋歸路。輕舟短棹任橫斜,醒后不知何處。[2]254
這首詞作于元豐八年,蘇軾五十歲,正是離開黃州的那一年,蘇軾用近乎白描的手法表現(xiàn)了“醉里”和“醒后”兩種狀態(tài)。詩人在醉里尋歸路,醒后所面對的現(xiàn)實只能是如這輕舟短棹般任憑風吹雨打,不知該向何處。聯(lián)系詩人此時的處境可知,蘇軾在黃州數(shù)年,既有東坡,又有雪堂,已經(jīng)安下家來,如今皇帝老兒一紙詔令,就不得不放棄黃州的一切前往汝州。但前往汝州并不意味著他就可以在汝州安度晚年,時局多變,蘇軾并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于是便有“醒后不知何處”的感慨。至于“醉里卻尋歸路”一句中的“歸路”是指什么,我們可以從蘇軾的其他“小舟”詞中找到答案。
蘇軾在離開黃州之時寫了一篇《滿庭芳·歸去來兮》,開篇即道“歸去來兮,吾歸何處,萬里家在岷峨”[2]225,按照字面意思,姑且將這理解為蘇軾表達自己思歸故里的愿望。再來看另一首《滿庭芳·歸去來兮》,這首詞作于離開黃州的第二年,蘇軾在詞的小序中交代了作詞原因:“余謫居黃州五年,將赴臨汝,作《滿庭芳》一篇別黃人。既至南都,蒙恩放歸陽羨,復作一篇?!盵2]248蘇軾在詞中即表達了對皇帝放歸陽羨的感激之情。因此,若按照第一首《滿庭芳》作為思鄉(xiāng)來理解,豈不矛盾?因為蘇軾并未回歸故鄉(xiāng),只是安置在遠離故鄉(xiāng)的另一個地方而已。再來看一首同樣作于別黃州第二年的詞《菩薩蠻·買田陽羨吾將老》:
買田陽羨吾將老,從來只為溪山好。來往一虛舟,聊隨造物游。
有書仍懶著,且漫歌歸去。筋力不辭詩,要須風雨時。[2]256
在這首詞里,蘇軾確切表達了希望在陽羨安度晚年,“小舟”則承載了他對這種無拘無束“聊從造物游”的生活的向往。結合詞的上闋來看,這里的“且漫歌歸去”顯然是指歸隱田園。并且,還有一個非常有趣的現(xiàn)象是,至少在詞中,蘇軾是到黃州之后才表露出對陶淵明的欽佩,“歸去來兮”四個字是對陶淵明《歸去來兮辭》的沿用。他還在《江城子》一詞中自比陶淵明,認為“夢中了了醉中醒。只淵明,是前生。走遍人間,依舊卻躬耕。”[1]P165
因此,結合“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一句以及上述有關“小舟”意象的一些詞,可以認為,蘇軾所謂的“歸路”并非單指歸鄉(xiāng),更重要的是他的一種辭官歸隱的表達?!靶≈邸辈辉偈乔懊嫠f的為了寫景而設或者是作為一種普通的交通工具出現(xiàn),更多的是作者的一種自喻,通過小舟這一意象,蘇軾表達了歸隱之情,寄托了一種追求簡單、安定、自由的生活的理想。
在常州居住一年之后,蘇軾調(diào)任登州太守,之后便連連高升,迎來了他政治生涯的最高峰。也許正如杜甫說的“文章憎命達”,又或者如葉嘉瑩先生所言,蘇軾仕途暢達之時,多寫關于國家治亂安危大計的文章,無意于小詞的創(chuàng)作。因此,按《東坡樂府箋》所收錄的,哲宗元祐元年至元祐四年蘇軾這一飛黃騰達的時期,僅作詞6首,與“小舟”相關的詞,無一首。
直至元祐五年,蘇軾在杭州任,這是他第二次外放杭州,遠離朝政,僅這一年,蘇軾就作詞8首,其中含“小舟”意象的詞5首。這5首“小舟”詞中,有描寫節(jié)日氣象的如《點絳唇·不用悲秋》,有與友人唱和的如《鵲橋仙·乘槎歸去》,有送別友人的如《點絳唇·莫唱陽關》,也有描寫游玩歸來的如《好事近·湖上雨晴時》。細讀這些詞不難發(fā)現(xiàn),詞中無不透露著蘇軾對現(xiàn)實生活的滿意和對杭州景色的贊美。
蘇軾在《南歌子·古岸開青葑》中寫到“佳節(jié)連梅雨,余生寄葉舟。只將菱角與雞頭,更有月明千頃一時留”[2]277;在《鵲橋仙·乘槎歸去》一詞中寫到“人生何處不兒嬉,看乞巧,朱樓彩舫”[2]279;又在《好事近·湖上雨晴時》一詞中寫到“獨棹小舟歸去,任煙波搖兀”[2]283?!杜R江仙·一別都門三改火》一首贈別詞更是一洗以往那種慷慨悲涼的格調(diào),愈發(fā)灑脫起來:“一別都門三改火,天涯踏盡紅塵”[2]299,道盡了時光飛逝之感和天涯淪落之情,但面對分別和多舛的人生,作者“依然一笑作春溫”[2]299?!盁o波真古井,有節(jié)是秋筠”[2]299,則表明了蘇軾淡泊的心境和堅貞的操守。下片“惆悵孤帆連夜發(fā),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顰。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盵2]299既寫了分別的場景,也寫了自己對待離別的態(tài)度。在這里,“孤帆”雖是指載著友人遠離的小舟,卻也是比喻一種人生常態(tài)。詩人勸慰友人不必傷懷,只因著人這一生正如逆水行舟,有著太多的艱難,誰都無法避免這些。整首詞從情感基調(diào)上來講,并無離別的悲傷,反而透露出詩人有著“生如逆旅,一葦以航”的氣魄和面對逆境泰然處之的心態(tài)。經(jīng)歷了政治生涯最高峰之后,再次外放杭州的蘇軾,在面對當前的不順時,也不再像之前一樣耿耿于懷,反而大有“烏蒙磅礴走泥丸”的豪邁。。
最后一首含“小舟”意象的詞,也是蘇軾生平的最后一首詞作?!肚餁q·島邊天外》:
島邊天外。未老身先退。珠淚濺,丹衷碎。聲搖蒼玉佩,色重黃金帶。一萬里,斜陽正與長安對。
道遠誰云會,罪大天能蓋。君命重,臣節(jié)在。新恩猶可覬,舊學終難改。吾已矣,乘桴且恁浮于海。[2]224
這首詞作于儋州,據(jù)“新恩”二字可推測,約是元符三年之作,即蘇軾被貶儋州的第三年。是年新皇帝宋徽宗登基,天下大赦,蘇軾也得以復職北返。他在得知這一消息時顯然是高興的,但在高興之余,我們也看到了他的沉思。不得不說,這是蘇軾的自白書。他從來謙虛,但謙虛并不意味著服軟,并不等于認罪。從這首詞中我們可以看出,從來謙虛的他,這一次,卻勇敢地站出來為自己辯白,為自己聲援。在權利與君威面前敢于堅持自己的獨立見解,肯定自我的操守。“乘桴且恁浮于?!笔且环N無奈,是一種灑脫,也是一種絕不屈服的精神。
同樣是將人生比作行舟,黃州時期蘇軾所選擇的是一種回避的“不如歸去”的態(tài)度,是在歷經(jīng)生死劫難之后對現(xiàn)實的逃避和妥協(xié),也是對安定與自由的渴望。這一時期則是幾經(jīng)起伏之后,對現(xiàn)實的坦然接受,是一種真正想要“余生寄葉舟”、“聊從造物游”的人生理想。同樣是想要將余生寄江海,黃州時期的蘇軾因難以忘卻功名才發(fā)出“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的感慨,而此時,功名就在眼前,蘇軾卻敢于大膽地堅持自己的操守,說出“新恩猶可覬,舊學終難改。吾已矣,乘桴且恁浮于?!钡膲颜Z。人生如舟,想是沒有比這更契合蘇軾的這一生的比喻了,在宦海幾經(jīng)沉浮的他,終于決定揚起風帆,為自己導航。
[1]葉嘉瑩.唐宋詞名家論稿[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
[2]蘇軾.東坡樂府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3]張毅.宋代文學思想史[M].北京:中華書局,2006.
[責任編輯:岳林海]
Imaginary Exploration of “Boat” in Su Shi’s Poems
JIANG Zhen-zhen
(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Law, 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hangsha 410000, China)
There are all kinds of imaginary in Su Shi’s poems. Imaginary of “boat” runs through Su Shi’s whole life of poetic creation and reflects different connotation in different period. From Su Shi started to write poems to he was relegated to Huangzhou, boat is only a kind of transportation tool or some meaningless scene in Su Shi’s poems. In the period when he was in Huangzhou, boat imaginary shows the connotation that he was going to draw from political life and expresses his life attitude of seeking freedom and peace. After he left Guangzhou, Su Shi experienced the highest peak and the lowest valley in his political life and experienced several ups and downs, so the connotation of boat imaginary becomes a kind of unyielding spirit and a kind of free and easy life attitude.
Su Shi; poem; boat imaginary; connotation
2016-06-27
蔣珍珍(1990-),女,湖南新寧人,長沙理工大學文法學院中國語言文學專業(yè)2014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
2096-1901(2016)05-0045-04
I207.23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