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清華
論思想政治教育“顯”“隱”結合的基本路徑
□孫清華
實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的顯隱結合,除堅持以“顯”為主、以“隱”為輔的根本性原則之外,還應深入把握兩者結合的基本路徑:明確“顯”、“隱”的時機和領域,進行有效分工;在顯性思想政治教育中運用隱性教育理念和方法,增強滲透性;充分汲取隱性資源,實現(xiàn)載體多樣化;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設計圍繞顯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兩者密切配合。
顯性思想政治教育 隱性思想政治教育 結合
隱性教育源自1968年美國學者杰克遜的“潛在課程”,上世紀90年代引入我國。2000年以來進入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研究視野,學者們提出“隱性思想政治教育”、“隱性教育方法”、“隱性課程”等概念。尤其是2010年以來,相關的文章不斷增多,研究不斷深入。將顯性思想政治教育與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結合起來,已為大多數(shù)研究所默認,但是關于結合的必要性和基本路徑卻鮮有深入、系統(tǒng)的探討。在理論上厘清這些問題,不僅有助于我們更透徹地把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這一概念,更有助于現(xiàn)實生活中重視“顯”“隱”結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目前思想政治教育中“隱”的存在已被關注,只是在表述上存在諸多差異。例如,有的學者使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隱性教育法”,將它置于方法范疇;有的將它定位為課程,提出“隱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更多的是直接概括為“隱性思想政治教育”。但是各方對于“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解釋卻未達成共識,各有偏重。從下定義的落腳點來看,有“資源說”、“模式說”、“理念說”、“方法說”、“載體說”、“類型說”等不同的切入方式和定位。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內涵和外延都沒有定論,但大家對這種提法卻并不陌生,使用時也不會出現(xiàn)太大偏差,甚至能舉出相似度很高的實例,如校園文化對人思想品德的熏陶影響,非政治課程(專業(yè)課程)蘊含的價值觀因素,校外實踐活動,教師的言行舉止等等。
筆者以為,思想政治教育之“隱”是指教育者有意隱藏教育目的,讓人們在不知不覺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它涉及方法、資源、理念等各個層面上的“隱”,并不是僅僅作為一種獨立的思想政治教育形態(tài),而是廣泛存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中,甚至是顯性思想政治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之“顯”是指充分利用各種公開手段、公開場所,有領導、有組織、有系統(tǒng),旗幟鮮明地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顯性思想政治教育雖然在根本特征上與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截然相對,但兩者并不是毫無交集,它們可以共同存在于同一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帮@性思想政治教育與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劃分不是絕對的,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是一個完整的整體”。[1]在實踐活動中,兩者的邊界也遠遠沒有理論分析中清晰,實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顯”與“隱”的結合既具有可能性,也具有必要性。
1.提高現(xiàn)實生活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是兩者結合的根本原因。我們之所以區(qū)分“顯”與“隱”,人為制造出這樣繁雜的概念,最終的目的還在于更深入細致地研究人們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時的特殊規(guī)律,從而改進當前思想政治工作,切實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全球化趨勢更加明顯,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思想領域更加多元化,各種思想交流交融交鋒,社會急劇轉型帶來精神沖擊。這些現(xiàn)實因素都使得當前的思想政治教育面臨非常復雜、開放的環(huán)境,需要采用多元、細致的方式方法來應對挑戰(zhàn),完全依賴顯性教育的舊模式無法滿足新需求。在我們還沒有提煉出“隱性思想政治教育”術語之前,它作為一種實踐活動已然存在,也在默默地發(fā)揮著正面或負面作用。而當我們把它提到理論高度詳細研究時,正是基于它在實踐中已經產生的作用,可以和顯性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更好地讓理論掌握群眾,入耳入心。
2.“顯”“隱”優(yōu)劣互補,相得益彰是兩者結合的重要原因。近年來,隱性教育愈益引起人們的重視,并不意味著它就是十全十美的,可以替代顯性思想政治教育,更不是說當前的顯性教育沒有任何存在的價值。相反,兩者所具有的特點使它們可以取長補短,互相促進。一般而言,顯性思想政治教育因其針對性強、開門見山、重點突出、系統(tǒng)深入的特點,往往更易立竿見影,節(jié)省時間,有利于知識的積累和認知體系的形成,也更容易為教育者所掌控和運用。尤其是正好擊中受教育者思想“疙瘩”的顯性教育,能夠直面困惑,只要道理講得好、深入徹底,更容易解開這些“疙瘩”。但同時因其“顯”,強制性突出,易讓人產生逆反心理,又太過系統(tǒng)深入,易使人厭倦疲憊。在顯性思想政治教育“疲軟”的這些地方,隱性教育恰恰能大有作為。隱性思想政治教育隱藏教育目的,讓人不知不覺中受教育,整個受教過程具有愉悅性,從而有效地降低逆反心理。又因其“潤物細無聲”的滲透性和彌散性,影響人的情感乃至深層次的潛意識,有助于教育內容的入耳入心。而且它強調日積月累,融入生活,其效果具有可持續(xù)性。但也因其“隱”,缺乏時效性和針對性,引導性也不突出,不能夠有力地回應錯誤思潮和思想困惑,而且也不利于知識體系的構建和思辨能力的提升。因此,只有將“顯”“隱”結合,才能互相彌補,產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3.我國設有專門的、明顯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和“隱性概念”的國外引進是兩者結合的現(xiàn)實性原因。在西方國家鮮有專門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它所能夠依靠的只能是隱性課程(hidden curriculum)。通過通識課、專業(yè)課、校園文化、學生管理,還有利用豐富的校外教育資源(如政治選舉、參觀博物館、義工活動等等)來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對他們而言,隱性教育異常重要,除它之外別無選擇,因此對其非常重視,相關的理論研究也更為深入、系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顯”“隱”結合的問題對于他們不能稱之為問題,因為他們的實踐領域并不存在這個難題。但是相比之下,我們的情況就大不相同。高校是思想宣傳教育工作的主陣地,而思政課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擂臺。開設專門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旗幟鮮明地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可見我們對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重視,這是我們的傳統(tǒng)和突出優(yōu)勢,可以類比為“硬手段”。而國外所依賴的隱性教育(“軟手段”)同樣可以在我們的思想政治教育框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發(fā)揮作用的空間。正是這樣的現(xiàn)實背景,讓我們得以有機會也必須去嘗試“顯隱結合”的新模式,回應兩者有機結合的理論問題。
涉及思想政治教育“顯”“隱”結合的文章鮮有論述具體結合路徑,多是強調兩者不可荒廢、必須都重視,而且以“顯”為主,以“隱”為輔。這自然是兩者結合的前提和根本性原則,甚至在一定的語境中,重視兩者各自的建設本身便是一種結合。但這只是淺層次的理解,需要更深入的探討。至少有兩個基本問題需要思考:一是讓它們在各自適合的領域和時機內充分發(fā)揮作用,二是尋求兩者相互聯(lián)系、彼此促進的契合點。顯性思想政治教育與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因其各自的特點,各有它們發(fā)揮自己優(yōu)勢的時機和領域。只有認識清楚這一點,才能該“隱”時隱、該“顯”時顯。
首先,從教育環(huán)境上看,顯性教育更適合封閉性強的環(huán)境,而隱性教育更適合開放性強的環(huán)境。這里的環(huán)境,并不是指物質上的,而是思想氛圍和心理狀態(tài)。在相對封閉的環(huán)境中,人們掌握的有關信息量相對較少,獲取知識的渠道有限,心理的依賴性強,對權威的認可度也更高。因此,采用顯性教育,旗幟鮮明、專門系統(tǒng)地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凝心聚力,立竿見影。但在相對開放的環(huán)境中,人們有自己發(fā)現(xiàn)“對與錯、真與假”的強烈欲望和渠道手段,獨立性較強。在這種情況下,再只是采用鮮明灌輸?shù)姆绞奖爿^容易引起抵觸,相反,隱性教育卻能實現(xiàn)有效滲透,自然而然地影響人們的態(tài)度和情感。以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為例,在講授類似傳統(tǒng)文化的創(chuàng)新性轉化、人生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tǒng)一性、道德的起源和性質等需要做出理論剖析的內容時,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是希望得到權威性的闡釋和講解的。在這種心理狀態(tài)下,顯性思想政治教育往往能夠起到高效、直接、迅速的效果。而在這些理論講解之外,需要學生自己去感悟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現(xiàn)實生活中人生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的關系、道德與個體發(fā)展的關系時,隱性教育的優(yōu)勢就顯現(xiàn)出來了。在這種對學生自主性和情感卷入要求高的情況下,社會實踐活動、校園文化氛圍、教育者個人的人格魅力等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能夠更好地調動受教育者的積極性,潛移默化地實現(xiàn)情感因素上的感染和轉變,激發(fā)受教育者自身在寬松、開放的心理氛圍中體會心靈的感受、提升自我的認識。
其次,從教育內容上看,顯性教育更容易傳遞系統(tǒng)性的知識,而隱性教育更適合傳遞情感等非理性的內容和緘默知識。無論是思想教育、道德教育,還是政治教育,都包括知識、情感、意志、信念等多種層次的內容。專門的思政課和明顯的理論教育法、說服教育法有利于傳遞系統(tǒng)的理論知識,深入剖析突出的思想困惑,有利于幫助人們認識并掌握一定的事實材料,進而為正確“三觀”的形成奠定堅實的基礎。隱性教育雖然也可以作為承載知識的媒介,但是因其隱蔽性和非主導性,以及對受教育者自身領悟力的依賴,不能傳遞大量系統(tǒng)深入的知識和有效提高思辨分析的能力,反而對人的情緒、態(tài)度、情感等非理性因素產生滲透性的影響。例如,校園文化能夠傳遞一種價值觀,它發(fā)揮作用的重點并不是這種文化認知層面(是什么,怎么形成的)的因素,而在于大家對于它的真實感受和心理認同。
再次,從教育要求上看,顯性教育更適合理論的學習和知識的理解,隱性教育則更適合行為的模仿和習慣的養(yǎng)成。這是因為相比之下,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多為活動載體、文化載體、管理載體,其教育方法也多用滲透式教育法、陶冶式教育法和實踐體驗教育法。[2](P171)這些載體類型和具體方法,大多有利于個體在一定的情境中,通過具體的行動去體會和感悟。付諸行動、從行動著手,是其鮮明的特征。例如,前往紅色革命景點參觀學習前輩們的愛國精神,這一隱性教育的實施起點并不是理論上講解愛國的內涵,而是將受教育者帶入到一種活動中去,從行動著手,通過行動去改變他們的認知和情感。在參觀過程中,他們自然會去感受因為奉獻、奮斗、愛國所營造的肅穆氛圍,學會一些表達敬意的儀式行為。在這樣的教育形式中,不可能要求受教育者講清弄懂愛國主義的理論難點,而是期望他們能夠習得對革命前輩表達敬意的行為習慣,深受愛國精神的熏陶。又如,學校的校規(guī)校紀作為一種常見的管理載體,其突出的教育作用就在于規(guī)范學生的行為,幫助他們形成文明、良好的行為習慣。
顯性的、專門的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意味著就只能運用顯性的教育方法,只是以它為主。例如,大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便正在努力進行改革,完善理念和改進方法,讓學生真正愛聽、愿聽,并把所學落實到日常學習生活中去。運用隱性教育的理念和方法便是這些嘗試中的一個重要努力方向。“隱性思想政治教育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種特殊存在,不是一種可以隨便加以套用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也不是一種一成不變的思想政治教育類型。把握隱性思想政治教育,重點不在于把握其實踐形式,知其‘形’;而在于把握其實踐理念,懂其‘神’?!保?]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所蘊含的理念較豐富,如有學者概括的“系統(tǒng)育德、以人為本、貼近生活”。
筆者以為,隱性教育的這些理念中最為根本的內容是對受教育者持積極的定位,相信他們的自我學習和提升能力,挖掘他們內在的個體力量。因為隱性教育中教育目的和教育過程均呈現(xiàn)出較強的隱匿性,教育者無法旗幟鮮明地引導,在這種情況下,便頗為倚賴受教育者自身的能力。從積極心理學的角度看,對個體持積極樂觀的定位和評價會激發(fā)個體自我實現(xiàn)的潛能。隱性教育在肯定和挖掘個體積極自我的心理因素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強調對受教育者的積極關懷和無差別尊重,這本身便是一種積極評價的突出表現(xiàn),而且可以轉化為受教育者對自身的積極評價,例如高自尊感、高自我效能感等等。以上理念都有利于顯性思想政治教育克服天然的“權威化”態(tài)勢和“僵化”的傾向,在目標定位上突出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在方式方法上注重靈活性,更大程度地整合教育資源。而且教育者在積極貫徹隱性教育理念的過程中,也會受到這些理念潛移默化的影響,進而有利于形成民主、溝通式的教學風格,增強自身的人格魅力,提升自我修養(yǎng)。即教育者的自身修養(yǎng)與隱性教育理念的實施,兩者存在良性互動、相互增益的關系。
有關隱性教育的方法,從根本特征上看,是運用大家喜聞樂見的手段,寓教于活動。從具體類型上看,學者們的概括各不相同,如“文化建設法”、“環(huán)境優(yōu)化法”、“實踐內省法”、“心理咨詢法”、“價值澄清法”、“社會學習法”等等。這些方法原則或具體類型,有的能夠在顯性思想政治教育中靈活使用,但也要注意方法本身的局限性。例如“寓教于樂”,思政課上將學生分成小組,通過小品、演講、相聲、微電影等豐富多樣的形式來調動他們的積極性,讓學生在快樂的分享中受到感染、熏陶,思考現(xiàn)實問題,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但不能完全依賴“寓教于樂”,在這些有趣的課堂活動中需要教育者恰如其分地引導和思想提升。又如“價值澄清法”,它關于“現(xiàn)實社會中根本就沒有一套公認的道德原則或價值觀”等相對主義的前提假設和我國思想政治教育的出發(fā)點格格不入,但是作為一種隱性教育的方法,它其中蘊含的“讓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領悟正確的價值觀”、“利用問題和活動來教學生評價”、“盡可能接近學生生活,盡可能不被學生覺察是在進行嚴肅的價值觀教學”等因素卻值得借鑒。
政治課教學、主題會議、相關報告等是顯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陣地,但這并不意味著它所能利用的資源和可供借助的載體局限于此。顯性思想政治教育同樣可以汲取隱性資源,運用一些隱性教育常用的載體,更大程度地實現(xiàn)資源整合。文化載體、活動載體、教育者的身行示范為隱性教育的常用載體,它們均可以借鑒到政治課的教學中來。
文化元素可以作為顯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素材加以運用。學生在課程之外,通過各種渠道可以親身感受到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承載的價值理念。在課堂之上,教師可以將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作為課程資源,納入到課程設計中去。例如以我國的山水文字等文化元素作為幻燈片的背景圖案反復呈現(xiàn),借助古代經典語句和傳統(tǒng)文化名人的案例講解課程內容等等。甚至可以通過直接的、明顯的、有針對性的講解幫助學生激活頭腦中已有的相關認識和感受,以便他們更自覺、更先進、更有高度地汲取傳統(tǒng)文化中的精華,習得價值判斷的方法。同樣,除傳統(tǒng)文化外,校園文化亦可以成為顯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素材。學生在校園生活中不自覺地受校園文化的熏陶和感染,但因為缺乏系統(tǒng)、深入的引導,他們未必能準確、全面地把握校園文化的精神內涵。而這一任務恰恰可以在顯性教育的舞臺上找到實現(xiàn)的契機,教育者借助校園文化元素展開顯性教育,能夠彌補學生在對校園文化認識方面的不足??傊?,顯性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將隱性資源“挑明”,把它們作為素材,公開地、系統(tǒng)地講授和討論。如此一來,學生因受隱性資源的影響,具有一定的認知和感情基礎,再在課堂上受此“點撥”,更容易產生認同感,進而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活動設計可以作為顯性思想政治教育的載體加以運用。課外實踐活動、校園文化活動固然是隱性教育的重要載體,但顯性思想政治教育中也可以有這種類似的參與性活動。活動載體側重人們親身參與的過程中體驗、感受和領悟,重視活動氛圍對人們的熏陶作用。最常見的是角色扮演活動、情境教學活動、課堂學生展示活動等。通過豐富教學的方式,營造或闡述某種特定的情景環(huán)境,以此為載體,讓學生受到感染和熏陶,進而影響其認知、情感和態(tài)度。如政治理論課的教學中通過小組展示匯報,讓學生自己通過小品、演講、相聲、合唱等多元化的活動形式呈現(xiàn)自我的感受和認知。而作為聽眾的其他同學亦可以在觀看、參與的過程中受現(xiàn)場氛圍的感染,觸動相關的感受和體會。
教育者的人格魅力、修養(yǎng)品格、儀表體態(tài)、肢體語言也是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載體,是在顯性教育中發(fā)揮隱性教育作用的重要結合點。得體的儀表體態(tài)、恰當?shù)闹w語言能夠幫助受教育者感受教育者的情緒狀態(tài),進而受其影響,作用于自己的情緒狀態(tài),從而更好地理解教育內容。相較而言,人格魅力、修養(yǎng)品格發(fā)揮著更為根本性和持續(xù)性的影響。一方面,教育者的修養(yǎng)品格會直接影響其在受教育者心中的形象,進而影響他們對教育內容的認可度?!皭畚菁盀酢?,具有人格魅力、修養(yǎng)品格高尚的教育者所講述的內容更能打動受教育者的心靈。相反,面對自身修養(yǎng)尚存在問題的教育者,人們很難相信其所講內容的真實性,更難遵循教育者的指點和建議。另一方面,教育者的修養(yǎng)品格會產生示范效應。如果教育者注重自我修養(yǎng)、身行示范、人品高尚,那么會被受教育者視為榜樣,見賢思齊,反之,則會產生惡劣的負面示范后果。
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即使“隱”,但無論其物質形態(tài)、文化形態(tài),還是制度形態(tài)、管理形態(tài)[4],都離不開一定的內容設計。當然,內容設計者大多數(shù)情況下并不一定是專職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非政治課教師、校園文化活動的組織者、校園秩序的管理者。在這種情況下,就更需要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在所有的配合中最為根本的一點就是目標上的契合性。即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設計要圍繞顯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兩者不能相互抵觸消解。
隱性課程(非政治課)教學中涉及態(tài)度、情感、價值觀的內容需要和思想政治課的基本目標相契合,至少要保持一致性。否則,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會產生負效果,甚至會嚴重降低顯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如在關于釣魚島爭端問題上,專業(yè)課老師在沒有任何說明和引導的情況下,做出“目前釣魚島屬于中國的證據(jù)不足”的論斷或者類似的態(tài)度傾向會嚴重影響學生在該問題上的認知、態(tài)度和立場,讓政治理論課教師的論證和倡導顯得“不專業(yè)”、“蒼白”。又如,校園文化娛樂活動的設計和安排除了凸顯該類型活動本身的特點和吸引力之外,還要慎重篩選內容,保持積極向上的風氣,從而確保這些活動傳遞正確的價值觀。不能讓低俗、錯誤、惡劣的思想風氣將校園文化娛樂活動當作自己的“擋箭牌”。
再如,教師(尤其是導師)日常生活中的言行舉止、處世態(tài)度對學生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這種影響因其滲透性和持久性,絲毫不遜于教師在課堂上的表現(xiàn)。如果這兩者能夠保持一致性,那么對學生的作用便是雙重疊加的正面效果。但如果不一致,在課堂上講一套,在生活中又是另外一種做法,則極容易降低其旨在傳遞正確價值觀的可信度。又如,校園管理作為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臺之一,也應該突顯“人本、服務、奉獻、和諧、友善、敬業(yè)”等正確的價值理念,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和踐行的隱性載體。讓學生在日常中能夠切實感受到這樣的風氣,從而自然而然地要求自己,而不是心生失望情緒,降低認同感。總之,要高度重視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設計,不能因其“隱”便放任不管,要使它與顯性教育的目標保持一致,從而實現(xiàn)兩者的密切配合。
[1]王淑榮、孟鵬濤.論隱性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實現(xiàn)的條件[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5(2).
[2]鄭永廷主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白顯良.論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定位[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9(5).
[4]林伯海、李錦紅、宋剛.試析大學生隱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8(3).
(責任編輯:杜洪梅)
G41
A
1243(2016)05-0087-005
作者:孫清華,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郵編:100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