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六陳”芻議
王黎
(莊浪縣畜牧獸醫(yī)局,甘肅 莊浪 744699)
中藥“六陳”,即六種宜放置陳久后使用的中草藥。這六種中藥是枳殼、陳皮、半夏、狼毒、吳芋、麻黃。故《重編校正元亨療馬牛駝經(jīng)全集》“六陳”歌說:“枳殼陳皮并半夏,狼毒茱萸及麻黃,六般之藥宜陳久,入藥方中最效良,六陳之外余藥皆新”?!傲悺睂W說自古至今,傳承沿襲應用近1600年,但究其歷史源淵、因何要陳、陳久的時限、及“六陳”之外還有無宜陳者等,缺乏系統(tǒng)的論述。筆者就此談些膚淺的認識,供同道參考。
“六陳”源于實踐?!傲悺睂W說源于醫(yī)療實踐?!渡褶r(nóng)本草經(jīng)》最早提出:“土地所出,真?zhèn)侮愋拢⒏饔蟹ā?。其后,不少醫(yī)家實踐探索對藥物陳用做了許多論述。首先是南北朝時期著名醫(yī)學家陶弘景發(fā)現(xiàn),“橘皮用陳久者良、半夏陳久用之”。而后唐朝蘇敬纂寫的《新修本草》中又補充了麻黃、吳茱萸、枳實(枳殼)四味用陳久使用的中藥。北宋陳師文、裴宗元編著的《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著名方劑二陳湯,就是因陳久的陳皮、半夏二味而得名。再后由宋代唐慎微編著的《經(jīng)史證類備急本草》總結并正式提出“六陳”學說,與六陳歌不同的是枳殼和枳實有區(qū)別,其實枳殼和枳實皆為一物,只不過是前者為未成熟果實,后者為成熟果實而已。正如清代醫(yī)學家汪昂說,“皮厚而小為枳實,殼薄虛大為枳殼,陳者良,麩炒用?!?/p>
“陳久”為其和緩。中醫(yī)理論認為,中藥的治療作用,關鍵在于氣和味。新鮮的“六陳”藥物大都氣味重,刺激性較強,服用時,可出現(xiàn)毒副作用。為此,須將六種藥物按要求放置一段時間,讓藥氣逐漸揮發(fā),使其毒副作用減輕或消失,藥性由峻烈變?yōu)楹途?,以免在治病時對機體造成毒副傷害。所以,“六陳”學說,是符合科學原理的。如桔皮含有揮發(fā)油,有刺激腸胃,促進消化液分泌及有刺激性祛痰作用。但陳皮的藥用功效卻不僅于此,如清代汪紱輯《醫(yī)林纂要》中說:“陳皮上則瀉肺邪、降逆氣;中則燥脾濕、和中氣;下則舒肝木、潤腎命?!倍@些僅靠揮發(fā)油是難以做到的。據(jù)現(xiàn)代研究證明,陳皮水煎劑中有腎上腺素樣的成分存在,但較腎上腺素穩(wěn)定,煮沸時不被破壞。陳皮隔年后揮發(fā)油含量大為減少,而黃酮類化合物的含量相對增加,所以陳皮以陳者為好。又如“二陳湯”中,有半夏、陳皮、茯苓、甘草4種藥物,為治療濕痰的主方,何以用陳皮、半夏入藥?一是它們具有燥濕化痰功能,二是兩者皆是“陳久”藥,藥性也溫和,既燥濕化痰又不傷津液,以利治療。而有些中藥,如蘆根、生地、石斛、麥冬、沙參等,鮮者,較陳久者之效果為佳,是因為這些鮮藥味甘而氣不濃烈,沒有刺激性,加之所含津質(zhì)較熟者為多,故鮮用最能生津養(yǎng)液。
“陳貯”應有時限?!傲悺毙晕毒译m要陳貯,但并非貯存時間越長越好。明代杜文燮所著《藥鑒》中說:“陳皮須用隔年陳,麻黃三載始堪行,半夏隔年須炮制,茱萸氣烈待揮散”。近代醫(yī)家張山雷也曾說:“新會皮,橘皮也,以陳年者辛辣之氣稍和為佳,故曰陳皮?!笨梢姟傲悺币灿幸?guī)定的相應貯存時間,而不是無限期的放置,若貯存太久,藥氣逐漸揮發(fā),聞無氣味,藥色加深,就會失去功效。
“六陳”還需完善。適宜陳貯使用的中草藥不只是“六陳”,如《藥鑒》所說:“大黃必用錦紋者,不過三年力不全 ,醫(yī)家不用新荊芥,木賊從來不用鮮,芫花本是陰中物,不怕如絲爛似棉”。這說明“六陳”之外還有未被發(fā)現(xiàn)和總結的陳用中藥,還需要在中獸醫(yī)理論和實踐中不斷努力發(fā)掘,日臻完善。
[收稿日期]2015-09-17
[作者簡介]王黎(1976-),男,甘肅莊浪人,本科,助理畜牧師,一直從事畜牧獸醫(yī)技術推廣工作。
[中圖分類號]S 853.92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004-6704(2016)03-015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