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繼柏
湖南中醫(yī)藥大學,湖南 長沙 410208
◆繼柏醫(yī)話◆
中醫(yī)如何診治疑難病癥
熊繼柏
湖南中醫(yī)藥大學,湖南 長沙 410208
疑難病癥;察脈色與形候;識病性與病位
DOI:10.13457/j.cnki.jncm.2016.10.077
(續(xù)上期)
第二是要詳察脈色與形候。脈就是脈象;色就是望色,望面色,望舌色;形就是形體、形態(tài)、動態(tài);候就是疾病現象,疾病癥候。即察色,按脈,望形態(tài),聽聲音,問癥狀,這不就是我們中醫(yī)的四診嗎?《內經》說:“能合脈色,可以萬全”,說到底就是“望聞問切”要詳細地診察。我們診治疑難病人和危急病人,特別要注重詳細診察,絕對不能馬虎,望聞問切缺一不可。孫思邈《千金方》說:“省病診疾,至意深心,詳察形候,纖毫勿失?!薄袄w毫勿失”就是一絲一毫都不要錯過,如同刑警查案,任何蛛絲馬跡都不能錯過。我們診治疑難病的時候,要特別注重觀察病人的一舉一動,并且特別要注重診脈和望色。
舉一個實際案例吧。一個廣東來的女性病人,40多歲,患嚴重惡寒8年。夏天來就診,大熱天診室都開空調,吹著風扇,可患者還未進來就要關空調,關電扇。病人外穿軍大衣,內穿羽絨衣,羊毛衣,棉帽、棉鞋、棉襪,圍巾等“全副武裝”。詢問病情,患者告知:“骨頭是冷的、心臟是冷的、毛孔是張開的?!本瓦@么三句話,特別特別怕冷,汗流不止。用中醫(yī)術語描述就是漏汗不止,嚴重的畏風惡寒。問診過后,開始給病人診脈,患者脈沉滑有力,越沉取越有力?;颊?年惡寒,汗流不止,通常脈象應該表現為沉細沉弱,或者是微脈,或者是遲脈,為什么脈象卻沉滑有力呢?這就是脈證不合,這其中必有復雜之處,正是她問題沒有解決的根結所在。
脈證不符,必須參考舌象,一看舌象,舌質紅、苔白厚而膩。我恍然大悟,這是濕濁阻遏所致。濕氣郁遏陽氣,衛(wèi)陽不能達表,于是乎,外面反而怕冷,里面是熱。我隨之問患者“口渴不?”患者立馬回答“口渴,口干。”我繼續(xù)問“你口渴想喝水嗎?想喝涼水還是熱水?”患者竟然回答:“我只想喝冰水,就是不敢喝?!贝蠹蚁胂肟?,她居然“只想喝冰水”,這與她的全身惡寒癥狀相吻合嗎?完全不相吻合。但誰都沒問這句話,這就立馬印證了我當時的懷疑,就是濕濁郁遏陽氣,陽氣不能達衛(wèi)表所出現的惡寒漏汗病癥。
選什么方呢?用吳鞠通的三石湯,病人吃了2月的三石湯藥,就把棉衣一件件給脫下來了,8年的頑疾得以解除。
這是一個很重要的經驗,治療疑難病要善于察色,善于按脈,張景岳曾經講過一句話“謹察獨處藏奸”。奸邪藏在某一獨處,我們要善于審察,不善于審察就發(fā)現不了疾病本質,更談不上治療。
上面的案例是強調脈色合參,下面再舉個案例說明形候合參的重要。曾經治療一個30多歲青壯年患者,突發(fā)喘促不寧半月余。在醫(yī)院用多種抗生素及解痙平喘的西藥治療了半個月,癥狀不見緩解,還伴有39℃的發(fā)熱?;颊呱眢w強壯,暴喘,面部潮紅,身上發(fā)燒。初診按照肺熱喘促治療,用麻杏石甘湯?;颊叻寐樾邮蕼?劑以后一點效果都沒有,癥狀未見任何改善。復診時仔細診察,見患者上身赤膊,下半身竟自裹著棉被。我問病人“為什么要在足部裹床棉被?”病人回答“腳好冷”。
患者上半身發(fā)熱,冒汗,暴喘,咳吐黃痰,下半身怕冷裹被。這不是矛盾嗎?舌苔黃滑,脈象滑而有力。
這是一個典型的上熱下寒證。主癥是暴喘兼發(fā)熱。由于肺熱壅滯在上焦,故暴喘而上熱,下焦腑實不通,陽氣不能下達,故見下肢厥冷,這是肺與大腸同病,一是肺氣不降,二是腑氣不通。肺與大腸相表里,必須表里同治,上下同治。
我問他“大便怎么樣”,他說“大便一天一次,不是太干結”。我不管他大便結不結,還是要通腑氣。治以宣肺平喘,通腑泄熱,選用吳鞠通《溫病條辨》的宣白承氣湯,該方由杏仁粉、瓜蔞皮、生大黃、生石膏四味藥組成。病人服藥后大便溏瀉了2次,發(fā)熱、咳喘就平息了。
這個疑難病,難就難在病機的復雜性、相兼性,所以治療這個病的關鍵就是詳察形候。類似的例子很多,有成功的經驗,也有失敗的教訓后再獲取成功的經驗,有時候是在二診、三診的時候才發(fā)現病機的特點,因此我們在臨床上要特別留意,要詳細審察,四診合參。
第三是要辨識病性與病位。病性是指病邪性質,病位是指病變部位。我們在臨床上通過全面診察之后,下一步工作就是要辨清這個疾病的病邪性質和病變部位,這就是辨證。《黃帝內經》里面不直接稱辨證而是稱為“審察病機”。這個病變的機制是很復雜的,古人給我們提出了一套綱領和規(guī)律,《黃帝內經》有病機十九條,五條屬于五臟,兩條屬于上下,這是指病變部位;還有十二條是屬于六氣的,雖然《黃帝內經》里面只講屬風、屬熱、屬火、屬濕、屬寒,實際上是講的六氣,劉河間還補了一條燥氣,這十二條指的就是病邪性質。
《黃帝內經》中的病機十九條給我們總結出審察病機的綱領就是兩個,一個是病變的部位,一個就是病邪性質。中醫(yī)辨證的法則很多,有八綱辨證、臟腑辨證、經脈辨證、氣血津液辨證、六經辨證,還有葉天士的衛(wèi)氣營血辨證,吳鞠通的三焦辨證等等。這么多辨證法則,總歸于一個基本的綱領,那就是八綱辨證。八綱辨證的陰陽是總綱,表里寒熱虛實六個是分綱。表里是講疾病的部位,寒熱虛實是講疾病的性質。
我們再來看看經典著作《傷寒論》 《金匱要略》?!秱摗妨洷孀C,辨證是六經為綱,六經是講部位的,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經,都是講部位。而落實到臟腑就是:太陽經的腑是膀胱,陽明經的腑是胃與腸,少陽經的腑是膽,甚至連及三焦,太陰經的臟是脾,少陰經的臟是心腎,厥陰經的臟是肝,這都是病位。
但張仲景是不是只講部位呢?不是,傷寒的六經分表里寒熱虛實,這個非常重要。三陽病籠統(tǒng)地講是屬于表證和實證的,三陰病籠統(tǒng)地講是屬于寒證和虛證的。一個表熱實證,一個里虛寒證,這是籠統(tǒng)地講。具體而言,三陰三陽病都有虛證,也有實證。三陽病的太陽病、陽明病、少陽病是如此,三陰病的太陰病、少陰病、厥陰病亦是如此。因此,《傷寒論》不僅談病位——經脈與臟腑,也談病性——虛實與寒熱。《金匱要略》也是如此,都是病位、病性兩者結合來談。《金匱要略》是以臟腑、經絡作為辨證綱領,可是具體到每一個病都是有虛證,有實證,有寒證,有熱證。比如說肺痿,肺痿的病位在肺,而《金匱要略》肺痿有兩種,一個肺寒痿,一個肺熱痿,肺寒痿用甘草干姜湯,肺熱痿用麥門冬湯。一寒一熱,它有區(qū)別。這就是我們要辨病邪性質和病變部位的道理所在。
辨治溫病更是如此,更要辨清病邪性質和病變部位。衛(wèi)氣營血辨證本是表里層次講部位的,其實他講衛(wèi)分證的特點是什么,營分證的特點是什么,氣分證是什么,血分證是什么,這就是講病性。整個溫病學,論溫邪兩大性質,一個是溫熱,一個是濕熱。其中春溫,風溫,冬溫,以溫熱性質為主;濕溫,暑濕以濕熱性質為主。所以我們對臨床任何一個病證,包括常見病在內,都要弄清病邪的性質和病變的部位,這一點是我們辨證的訣竅。岳美中老師曾謂:“辨證如理亂絲,用藥如解死結?!币粓F亂絲,你要把它理出頭緒來,這就是我們辨證的功夫。一個死結,用藥之后能夠把它解開,這就是我們論治的本事。岳美中老師形容得非常到位。
辨證就是分析病機,就是辨別病邪的性質和部位,《傷寒論》是如此,《金匱要略》是如此,溫病學是如此,臨床各科,內科的,婦科的,外科的,兒科的,五官科的都要如此。外科也要分陰陽,有陰證和陽證,它還要分部位。《醫(yī)宗金鑒》的《外科心法要訣》全是按部位處方的,分得很詳細。頭、面、手、足、胸、腹、腰、腿、肩、背等部位不同,用方就不一樣,因為經脈不一樣。
再舉幾個痿證的例子來談談辨證施治。痿證就是四肢癱軟,痿廢不用,甚至于肌肉萎縮,完全癱瘓。不疼,跟痹證是有嚴格區(qū)別的,痹證是以疼痛為主,痿證是以痿弱為主。臨床所常見的,最主要的是下肢痿廢。
1979年在常德石門農村治療一個病人,姓萬,四十多歲。初診是以咳嗽咳血為主癥,1月后出現雙下肢癱瘓痿廢。有肺結核病史,初診時癥見:低熱,口燥咽干,咳嗽少痰,舌紅少苔,脈象細數,典型的肺燥陰虛咳嗽,處以桑杏湯,幾劑下來咳嗽咯血就治愈了。接下來處理癱瘓痿廢?;颊叱_雙下肢肌肉萎縮,痿軟無力之外,還伴有氣短,偶有干咳,手足心熱,舌紅少苔,脈象細數。這個痿證是因為肺陰虛引起的,病位在肺,性質是陰虛。怎么確定這個部位和性質呢?第一,咳嗽,低熱,現在雖然不咳,但是氣短,有時候還干咳。干咳氣短不是病位在肺?口干,咽干,舌紅少苔,脈象細數,明顯的陰虛,這不就是肺陰虛嗎?部位和性質都清楚了,按照《黃帝內經》講的“肺熱葉焦,發(fā)為痿躄”。肺熱葉焦,肺上有熱,肺津被焦灼可以發(fā)生痿證,所以這個痿躄是肺熱葉焦引起的。肺熱葉焦用什么方呢?選用的是沙參麥冬湯,加了兩味藥,加牛膝和阿膠。連服半年后,病人可以站起來慢慢行走,后用益胃湯收功。始終還是圍繞著肺熱葉焦,滋養(yǎng)肺陰這個病機處理的。
中醫(yī)有培土生金法,滋養(yǎng)胃陰的目的就是要滋養(yǎng)肺陰。這個病人,就是抓住了肺熱葉焦這么一個病機來治好的。
第二個病例是長沙某大學一位老師,產后雙下肢痿軟無力活動不利,癱瘓臥床半年余。生活不能自理,不能下床,吃飯與解便都是在床上完成。除雙下肢痿弱無力之外,還有肌肉的痙攣,尤其以雙下肢為主,動則抽筋。病人面色淡白無華,動則大汗淋漓,聲低息短,少氣乏力,舌淡紅、苔薄白,脈細。四診合參,首先可以肯定是一個典型的虛證。虛在哪里?明顯肝經血虛。《黃帝內經》云“肝主身之筋膜”,肝血充足,則筋膜柔和;肝血不足,筋膜失養(yǎng),就失于柔和,四肢屈伸不利甚至痙攣。其次,該病人還有典型的氣虛表現——“氣短,自汗,面色淡白,脈細”,這是典型的氣虛。治療上,一則養(yǎng)肝血,二則益氣,方用補肝湯合圣愈湯。其中補肝湯養(yǎng)肝血,養(yǎng)筋膜;圣愈湯益氣養(yǎng)血,氣血雙補;合起來看,就是圣愈湯加木瓜、酸棗仁、麥冬、甘草。中醫(yī)有個很重要的理論,就是補血先要補氣,所以選用圣愈湯,而補肝湯中的木瓜、酸棗仁、甘草,正在于養(yǎng)肝柔筋緩急。
以上2個案例比較,前者病性為陰虛,后者病性是氣血兩虛;前者病位在肺,后者病位在肝。
還舉一個痿證病例。長沙一年輕的患者,癱瘓病證,坐輪椅來就診。雙腿肌肉萎縮無力半年。西醫(yī)診斷為“脊肌萎縮癥”。其皮膚感覺基本正常,下肢無力,攙扶可以站立,但是不能抬步。仔細詢問得知,下肢酸脹,輕度浮腫,伴有口舌生瘡,食納差,舌苔薄而黃膩,脈細數。辨證分析此病仍然是以虛證為主,但是夾有濕熱。濕熱是因脾虛而起,因此就是脾虛夾濕熱。選方用程鐘齡《醫(yī)學心悟》五痿湯。但治療痿證并非數日可以奏效,連服1月。第二次復診時,患者是攙扶著走進診室看病,不需要坐輪椅;下肢肌力明顯好轉,患者在家還能扶墻走路,患者詳細記錄了病情的進展,不到一年,由走500步到1000步再到完全恢復正?!,F在已完全恢復正常工作,始終就是用五痿湯。
講臨床的辨證,為什么講三個痿證?為什么講同樣的病例?同樣的病例才有鑒別意義,才有學習的價值。從病位而言:一個病在肺,一個病在肝,一個病在脾;從病性而言,一個是陰虛,一個是氣血虛,一個是氣虛夾濕熱。明確病性與病位是臨床辨證的關鍵,也是我行醫(yī)50多年的臨床經驗總結。
在治療上,第一個是肺熱葉焦用沙參麥冬湯,第二個是氣血兩虛證用補肝湯合圣愈湯,第三個是脾氣虛夾濕熱證用五痿湯。雖治療思路和處方方藥不同,但殊途同歸,療效滿意。
談到痿證的辨證施治,必須與痹證進行鑒別。接下來我再來和大家談談痹證的辨證論治。首先談痹證的分類,《黃帝內經》云“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其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也”,又有“其熱者,陽氣多,陰氣少,病氣勝,陽遭陰,故為熱痹?!贝送膺€有朱丹溪論述的濕熱痹,《金匱要略》還提到一個尪痹,故臨床見到的痹證有行痹、痛痹、著痹、濕熱痹、熱痹、尪痹等(尪痹就是形氣衰羸的痹證)。
痹證是常見病,但不乏難治之病證。舉一個例子吧。湖南益陽某幼兒教師,19歲,高燒不退伴全身疼痛4個月。在長沙湘雅醫(yī)院住院治療,發(fā)熱及全身疼痛癥狀改善不明顯。經其親戚介紹前來門診就診。首診癥見:持續(xù)發(fā)熱不退(39℃以上),伴有惡寒,全身關節(jié)、肌肉疼痛特別明顯。觀其舌苔黃膩,脈細而數。病人主訴高燒惡寒。怎樣來分析這個案例?還是抓病位及病性。關節(jié)酸痛,舌苔黃膩,這是濕熱之邪,病位在肌肉經絡之間;綜合考慮就是一個典型的濕熱痹。選用吳鞠通《溫病條辨》的宣痹湯?!稖夭l辨》云“濕聚熱蒸,蘊于經絡,寒戰(zhàn)熱熾,骨骱煩疼,舌色灰滯,面目痿黃,病名濕痹,宣痹湯主之?!眳蔷贤▽駸岜缘陌Y狀、主方論述非常清楚。宣痹湯由防己、杏仁、滑石、連翹、梔子、半夏、蠶砂、薏苡仁、赤小豆、片姜黃、海桐皮等11味藥組成。該方具有很好的清熱化濕,通痹止痛之功效?;颊叻?劑,發(fā)熱惡寒即除,一身疼痛很快緩解。守方再進病愈。
再舉一個例子。成都一位女性患者,23歲左右,因四肢關節(jié)疼痛伴有多個關節(jié)腫大變形10年,于3年前求診?;颊咴V四肢疼痛,所有關節(jié)腫大變形,十指不能張開,不能拿筷碗,步履不穩(wěn),搖搖晃晃,形體消瘦,可謂“皮包骨”,面色淡黃、舌淡苔薄白,脈細。這是什么痹證呢?這就是《金匱要略》講的尪痹。痹證日久,氣血虛弱,形體衰羸,而風寒濕邪著于人體,久而久之傷肝腎、傷筋骨。這個病人就是氣血不足,筋骨損傷。治療選用三痹湯。由于病情重,病程長,故必須守方治療方可奏效。每次處方連服3個月。患者每次前來就診,不僅路途遙遠,而且行動不便,斷斷續(xù)續(xù)治療了3年,現在病情明顯改觀,體質增強,關節(jié)疼痛緩解顯著,已經能正?;顒?,基本恢復生活自理能力。
再舉痹證的第3個例子。廣東一姓蔡的患者,其雙膝關節(jié)以下多處紅腫疼痛伴皮膚下結節(jié),在中山醫(yī)科大學附屬醫(yī)院確診為“結節(jié)性紅斑”。患者腿疼,脛骨前皮膚紫紅,皮下結節(jié),觸之疼痛。舌紅、苔黃,脈數。這是什么原因呢?濕熱。濕熱瘀滯導致的經脈不通,形成局部的瘀阻,濕熱瘀滯才導致局部結節(jié)形成。中醫(yī)認為結節(jié)性紅斑還是屬于一個痹證范疇,屬于濕熱夾瘀的痹證。用什么方治療呢?選用《醫(yī)宗金鑒》的加味二妙散,加味二妙散本意不是治療痹證的,而是用于治療痿證的。治痿證的時候必然大量使用龜板,用于治療痹證的時候,則用穿山甲替代方中的龜板,取其通經活絡、散結止痛之功效。再加乳香和沒藥活血化瘀止痛。該患者服用這個變化的加味二妙散,一個月結節(jié)就消散,再服2月疼痛完全消失,疾病痊愈。
總結和比較一下這3個痹證的特點及選方:第一例是吳鞠通講的濕熱痹,以急性起病,高燒,畏寒,一身疼痛為主要表現,用的是宣痹湯;第二個例子的痹證是以病程10余年,形氣衰羸,氣血虛弱,筋骨損傷為主要表現,用的是三痹湯;第三個痹證是濕熱夾瘀證,形成了結節(jié)性紅斑,用的是加味二妙散清除濕熱,再加炮穿山甲、乳香、沒藥。
痹證本來是常見病,但這3個病例也算是疑難病。常見病升級到疑難病怎么治呢?就是要抓住病變性質和病變部位,才能準確地治療。
(下期再續(xù))
(錄音整理:龍玲尹周安羅成宇)
R249
B
0256-7415(2016)10-0181-03
2016-04-06
熊繼柏(1942-),男,教授,研究方向:內經理論與中醫(yī)臨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