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曉紅
(江西省贛州市龍南縣臨塘學校,龍南 341708)
?
淺談同主題文言文的復習方法
——以《晏子使楚》《觸龍說趙太后》《鄒忌諷齊王納諫》為例
曹曉紅
(江西省贛州市龍南縣臨塘學校,龍南341708)
中考文言文的復習,可以打破按課逐篇復習的框框,把同主題的文言文放在一起,通過詞類活用的歸類、虛詞用法的總結、特殊語法現(xiàn)象的匯總,以及人物形象、寫作手法的對比分析,加強學生對文言文基礎知識的掌握以及對人物、故事情節(jié)的了解.
同主題文言基礎知識人物形象寫作手法
在中考復習中,文言文的復習很重要.如何對課內文言文進行復習呢?單調的課課復習條理清楚,但頭緒繁多,戰(zhàn)線過長,方式單調,容易使學生喪失復習的興趣.在中考復習過程中,我們采用了同主題歸類復習法,通過對文章進行歸類,條分縷析,帶領學生進行模塊化的復習,收到了較好的效果.具體復習方法如下.
文言文中,關于字詞、語法現(xiàn)象的考查,一直是最重要的.針對同主題文言文的復習,我們應先從基礎知識入手,把握和理解文言文的根本.
首先,實詞匯總.可以根據實詞的不同活用,歸類總結.如名詞作狀語,《鄒忌諷齊王納諫》中“面刺寡人之過”的“面”意為“當面”,《觸龍說趙太后》中“日食飲得無衰乎”中的“日”意為“每天”等.
其次,虛詞歸類.如虛詞“于”,表示比較,《觸》文有“媼之愛燕后賢于長安君”,《鄒》有“皆以美于徐公”;“之”,意為“的”,《晏子使楚》有“齊之習辭者也”,《觸》文有“趙王之子孫侯者”.
第三,特殊語法現(xiàn)象的總結.如賓語前置句,《晏》文中的“何以也”“何坐”,《觸》文中的“長安君何以自托于趙”,均是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前置,《鄒》文中的“忌不自信”,是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前置.同樣的,學生在復習時,可以歸納三篇文章中的狀語后置、定語后置等現(xiàn)象,加深理解.
另外,像通假字、古今異義詞等現(xiàn)象,也可以分門別類對這三篇文章進行匯總.
通過一系列的歸納,相信學生對這三課的文言實詞、文言虛詞以及句式、通假等知識的掌握,會深刻得多.
對文言文的考查,不僅需要學生對課內的字詞句進行復習,還要有對人物的解讀和分析.這需要學生對課文中的人物形象進行總結,有自己的感受和看法.對同主題的這些人物形象的復習,可以采用對比的方法.
可以思考,同為諫言者,觸龍和鄒忌在進諫技巧、人物性格上,有什么相同、不同之處.觸龍是朝堂上的老臣,行事穩(wěn)重.面對趙太后“必唾其面”的盛怒,他不驚不懼,從日常的身體如何、飲食如何引入,逐步令趙太后放下戒心,與他形成“愛憐少子”的共感,最終達到“愛子,則為其計深遠”的結論.而鄒忌則從妻、妾、客對自己的不同評價,類比總結出宮婦、朝臣、四境因各有所求而使齊王受蒙蔽的現(xiàn)象.觸龍與鄒忌,二者同在都用身邊事、身邊人作為引子,異在觸龍層層深入,逐步引導趙太后進入自己的預設場,而鄒忌從平面展開,直陳齊王所遇與自己相似.兩人的進諫之所以有這種“異”,是因為兩國情勢完全不同,觸龍面臨的是強敵壓境,太后盛怒,勸諫時一個不小心,就會被“唾其面”,使趙國陷入戰(zhàn)爭;而鄒忌對齊王,則是太平場景下,令齊國政治更清明的優(yōu)化型勸諫.
同樣的,還可以思考,作為實際統(tǒng)治者,楚王、趙太后、齊王在治國方略、胸襟氣度、性格特點上有何不同.
經過上述方法的比較,相信學生對人物性格的把握、對課文的理解程度會大大加深.
三篇文章都是通過人物對話說理來進一步塑造人物形象的,但具體到每一篇又各有不同.
如《晏子使楚》中楚王三辱晏子,晏子機智對答,將計就計,以退為進,順水推舟,按照楚王的思路說下來,結果楚國遭到了諷刺.第一次晏子采用藐視對方(貶低別人),抬高自己,進而壓倒對方的辦法反駁了楚王,維護了齊國的尊嚴;第二次晏子采用了先壓低自己,再貶低對方的辦法反駁了楚王;第三次晏子采用類比推理的方法,先舉南橘北枳的實例,再說同樣的人在不同的國家表現(xiàn)不同,借物喻人,揚齊抑楚,維護了齊國的尊嚴.這些方法我們不僅需要理解,還要運用到生活中去.教師可以用這樣的問題——“以上勸說方式,對你的人際交往有什么啟示”進行考查,提高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
最后,要適當向課外延伸,課內外結合,做到同主題的文章課內外語段相結合的比較閱讀練習.我們對同主題文章進行復習時,要觸類旁通.對字詞也好,對重點句子也好,對人物形象的理解也好,必須記住課內是基礎,課外是應用.識記是基礎,應用是根本.要使學生學會融會貫通,一味地死記硬背難以達到學習的效果.
總之,強調同主題文言文的復習,是為了提高學生復習課文的興趣和效率.但對文言文閱讀解題技巧還要進行掌握,做到心中有數,不慌亂.比如,要對基礎知識進行歸納整理,夯實基礎,并加以積累;要掌握常用實詞、虛詞的基本用法及意義.另外,文言文翻譯要盡量做到直譯,特別是關鍵性的詞語,一定要落實.再就是整體感知文章,并理解文章內容.感知文章的內容,一定要理解文章的主旨.最后,要會恰當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對這類問題的解答應努力做到把問題放在課文整體之中,緊扣文章主題、內容及表現(xiàn)手法進行綜合考慮,然后用簡潔概括的語言組織答案,并反復推敲,最后作答.
(責任編輯:趙繼瑩鄢林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