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芙斌(浙江省溫州市甌江口新區(qū)靈昆一?。?/p>
只“指”不“導”的新疆小語閱讀課堂
范芙斌
(浙江省溫州市甌江口新區(qū)靈昆一?。?/p>
阿克蘇市舉行了小學語文“同課異構(gòu)”課堂教學比賽,我與幾位同事趕去農(nóng)一師實驗小學現(xiàn)場觀摩教學。當天賽課的內(nèi)容是人教社四年級下的《鄉(xiāng)下人家》。《鄉(xiāng)下人家》是浙江上虞籍作家陳醉云的散文,作者以樸素溫潤的文字用時空交錯的方式生動描繪了鄉(xiāng)下人家的六個典型生活畫面:屋前瓜棚、房后春筍、門前鮮花、雞鴨覓食、院落晚餐、月夜睡夢。文章表達了作者對悠閑、恬靜的農(nóng)村生活的熱愛與歡喜。散文教學一直是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短板,對于這樣的疑難教學,新疆的教師會如何指導閱讀,我興致盎然地觀摩了當天下午的兩堂閱讀課。
執(zhí)教的是兩位年輕女教師,課堂伊始她們都不約而同地要求學生,初讀課文并劃出文中最能表達作者對鄉(xiāng)下人家心情的一句話,然后引導學生反復朗讀這句話“鄉(xiāng)下人家,不論什么時候,不論什么季節(jié),都有一道獨特、迷人的風景?!苯又鴥晌唤處煻季o扣中心詞“獨特”與“迷人”,要求學生細讀課文,思考課文寫了哪幾個鄉(xiāng)下人家的生活畫面,要求給每個畫面擬一個小標題。然后教師依據(jù)學生的匯報依次出示文字與圖片,開始逐段分析與對話:文中描繪了哪些景物,這些景物給你怎樣的感受,美在哪里……整堂課的教學就這樣以師生對話為主,整堂課沒有細細品讀,也沒有給學生想象的空間,只是當每一個生活畫面分析完之后,教師讓學生回環(huán)復沓那個重點句,干巴巴地讀一遍。
聽完課我心情有些沉重,閱讀教學指導處于只“指”沒“導”的階段,學生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tài)。當前倡導的“以學定教”“順學而導”教學理念,在這里根本沒有實現(xiàn)。那么,“指”與“導”有什么區(qū)別?“指”與“導”兩者的主要差異在于:
1.主體不同。“指”是以教師為主體,重點在于教師如何把知識直接傳授給學生;“導”則是以學生為主體,重點在于教師如何引導學生學習,教師只起著輔助作用。
2.目的不同?!爸浮钡哪康氖莻魇诮o學生知識和經(jīng)驗為主;“導”的目的不僅是要讓學生學習知識,更在于方法的掌握。
3.方式不同?!爸浮敝饕捎玫氖莻魇冢處煱炎约赫莆盏闹R和經(jīng)驗一一告知學生;“導”主要采用的是誘導。在教學進程中,教師只是啟發(fā)、點撥或詢問?!爸浮眱H指向老師的預設,只關注教案的走向,教案結(jié)束了,課也就結(jié)束了,忽略了教學的生成;“導”則更追求的是課堂動態(tài)的生成。
4.位置不同。形象地說,“指”是老師走在學生的前面帶領著他們,并不斷地發(fā)出指示,要求他們?nèi)ネ瓿?,或者直接做示范動作,要求他們模仿;而“導”是老師走在學生的旁邊甚至后面,只是在緊要關頭提醒或點撥,一切都要學生自己去實踐和完成目標。“指”實際上是接受式學習;而“導”則是啟發(fā)式和自主式學習。在實踐中,“指”與“導”有時確實難以區(qū)分,有時“指”中有“導”,“導”中有“指”,但這并不是說可以混為一談。只有我們在理念上真正明白了,在實踐操作上才能夠找到一些具體途徑。這里,不妨打個比方:小張第一次開車到百里之外的親戚家去。作為熟悉路線的父親老張,如果坐在副駕駛室里給他指路,這就是“指”;如果只給他一張交通地圖,或者告訴兒子網(wǎng)上能找到路徑,然后要他一個人自己去,這就是“導”。
那么,像《鄉(xiāng)下人家》這樣的散文教學應該怎樣進行指導呢?我認為教師首先必須把握文本特點,散文教學應當“披文如景,以景促情,情景交融”。因此對于這樣的散文,教師要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細細品讀想象。我以為是不是可以這樣來進行教學指導:
第一步,揭示課題,初讀課文。要求學生在初讀課文時把課文讀通順讀正確,及時關注生字的讀寫與新詞的意思。教師在初讀檢查中對生字新詞進行必要的檢查,認讀后請學生談談自己對鄉(xiāng)下人家的初步印象或感受。
第二步,聚焦段落,品讀想象。課文用很多段落描繪了鄉(xiāng)下人家,你對哪個段落最感興趣,請靜下心來細細讀一讀這個段落并說說為什么特別感興趣?這樣教師就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有利于個性化閱讀的落實。隨后在交流階段,教師可以通過請學生談為什么感興趣,著眼于畫面中的景物、色彩及擬人手法的表達運用等,讀悟與想象結(jié)合促進學生有層次地朗讀與積累。最后才請學生就段落描繪的畫面概括出一個合適的小標題。這樣就可以有效避免教學中的逐段解析與面面俱到。
第三步,誦讀積累,關注表達。當學生對文本所描繪的6個鄉(xiāng)下人家的典型生活畫面都有了從平面到立體的形象后,引導學生借助圖片或想象對自己喜歡的畫面進行背誦積累。最后才聚焦于課文的中心句“鄉(xiāng)下人家,不論什么時候,不論什么季節(jié),都有一道獨特、迷人的風景?!币髮W生聯(lián)系全文說說文章寫了鄉(xiāng)下人家的哪些時候,哪些季節(jié)的生活畫面?不僅如此,還有意選擇了哪些地點的?從而使學生領會到作者選擇典型畫面,采用時空交錯的表達方式。
當然,“指”與“導”在教學中并無明確的分界線,往往是相輔相成的。在課堂實踐中,一味地“指”當然不行,一味地“導”也未必可取。只有該“指”時就大膽地“指”,該“導”時就巧妙地“導”,這才是最佳的。事實上,就某一個環(huán)節(jié)而言,“指”與“導”只有側(cè)重不同,不可能分得很清,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整節(jié)課純粹是“指”或“導”是不大現(xiàn)實的?!爸浮迸c“導”也沒有明顯優(yōu)劣之分。這是兩種不同的學習方法,各有千秋。不能以為“導”就一定比“指”要先進。我們應該根據(jù)不同的年級,不同的內(nèi)容靈活選擇“指”或“導”。記憶性的內(nèi)容多適合于“指”,理解性的內(nèi)容適合于導。從短期效果來說,往往是“指”比較好,它省力省時。從長期效果來看,“導”比較好,它更容易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探索能力。正像前面說的到百里之外的親戚家去,有熟路的老張陪同肯定既快又省時,但第二次小張一人去,可能還是記不住路;而第一次小張自己摸索著去,往往費時費力,說不定要走冤枉路,但以后就記牢了。
·編輯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