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金國 孫 茵 王芳梅
(1.安徽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0;
2.中國人民大學附屬小學,北京 100872)
?
班級管理
論嚴慈相濟的班級管理藝術(shù)
葛金國1孫茵1王芳梅2
(1.安徽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安徽 蕪湖 241000;
2.中國人民大學附屬小學,北京 100872)
[摘要]“嚴”與“愛”在德育中關(guān)涉眾多范疇,正確處理二者關(guān)系是班主任瞬息不離的崗位主題。頻爆的校園極端事件,反映其中或多或少存在著或嚴或縱的問題。當代班主任,要把握“嚴”與“愛”的要義,遵循嚴慈相濟原則,體悟嚴而有度、愛而得體、信而有數(shù)的工作藝術(shù)。具體而言:“嚴”既指嚴格要求學生,也指班主任嚴于律己,要義是嚴中有理,嚴而有度;“愛”既指關(guān)愛保護學生,也指尊重信任學生,要義是愛而得體,愛而不縱;班主任要在管理中體悟嚴愛交融的藝術(shù),要義是互動共生,剛?cè)岵?班級是學校教育的基本單位,而班級管理則是學校管理的最重要組成部分,它影響著學校教育的功能與效果。近年來,廣大中小學教師在總結(jié)自身經(jīng)驗的基礎(chǔ)上,提出了基于“精細化”的班級管理概念,并進行了實踐與應(yīng)用。然而在小學教育中這樣的班級管理實踐存在不少誤區(qū)(忽略小學生心理成長對管理的影響;帶動班級管理走向“機械化”;變相強化學生功利心態(tài);擠壓教師人性調(diào)配的空間),應(yīng)采取相應(yīng)對策(從系統(tǒng)的角度進行“精細化”管理;樹立遠大的教育目標;“精細化”更需要“人性化”)為“精細化”班級管理注入新能量,使其能更好地為小學班級管理所用。 小學生關(guān)系著我國社會主義建設(shè)的未來,小學班級教育管理一直是社會各界密切關(guān)注的問題。近年來,隨著人們思想認識水平的不斷提高,傳統(tǒng)的班級教育管理方式難以適應(yīng)小學教育的發(fā)展潮流。隨著“以人為本”思想在社會各行各業(yè)的廣泛應(yīng)用,小學教育也應(yīng)轉(zhuǎn)變傳統(tǒng)的班級教育管理觀念,將“以人為本”思想融入班級教育管理之中,科學合理地調(diào)整班級教育管理的理念和行為,建立和諧的師生關(guān)系,從根本上提高班級教育管理水平與效果。
[關(guān)鍵詞]班主任;班級管理;嚴慈相濟 小學;班級管理;精細化;人性化 小學;班級管理;以人為本
人們常說,“愛是最好的老師”,又說“嚴師出高徒”。為此,有些學校和班主任推崇“封閉管理”,有些學校和班主任推崇“贊揚教育”。與此相關(guān),近年來頻曝于媒體的不是學生自殘,就是學生嬌縱。而不少班主任,則被“嚴”與“愛”誰先誰后、誰主誰次的問題所糾結(jié)。那么,這些狀況關(guān)涉哪些問題?什么是“愛”?什么是“嚴”?如何正確處理“嚴”與“愛”的關(guān)系?上述問題,確實是考驗教育者智慧的問題。筆者認為,班主任不僅是班級組織的教育者,也是青少年學生的精神導師。[1]作為新時代中國教師,能擔任班主任是幸福的。本文將基于中小學班級管理,談?wù)劙嘀魅喂ぷ鞯捏w會。
一、“嚴”:嚴中有理,嚴而有度
中國古語云:“教不嚴,師之惰?!爆F(xiàn)代常言道:“嚴是愛,松是害,不管不教會變壞”。所謂“嚴”即嚴格要求,具體表現(xiàn)為班主任代表社會向?qū)W生提出各方面要求。對于處于發(fā)展中的青少年學生來說,他們還不成熟,存在諸多不足,需要提出全面而嚴格的要求,從而督促他們努力不斷進步。我們認為,“嚴”有著豐富內(nèi)涵,與它關(guān)涉和對稱的概念,不僅有“愛”,還有“寬”“松”。應(yīng)該說,過往“嚴”在人們觀念里,只是指對學生的“嚴”,通常沒有對教師的“嚴”,這是不全面的。其實,“嚴”不僅指對學生嚴格管理,不放松,不遷就;還要求班主任對自己嚴格要求,為學生做出表率。
在中國,早在2 500年前,孔子就認為:身為人師的君子,應(yīng)當“主忠信”,“過則勿憚改”,“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恥于言過其實。在西方,古希臘的蘇格拉底和亞里士多德,分別有“美德即知識”和“美德即中庸”的觀點;啟蒙時代的盧梭,提出“努力是一切道德的基礎(chǔ)”的觀點;后來的杜威,提出“道德是處理道德情境的工具”的觀點。[2]可見,“嚴”不僅是對學生的,也是對教師的。作為班主任,只有嚴格要求自己,才有資格要求學生。因為,人如果言而無信,言行不一,就無法立身處世。
某五年級班主任為了讓學生有放松的機會,與大家約定:周三不批評學生。一天,有名學生調(diào)皮,正好在班主任上課時大搞名堂。班主任一時怒不可遏,把該生叫來,狠狠訓斥一頓!到周五,開班會時有學生提起此事,并認為這是班主任“失信于民”!早把此事忘在腦后的班主任大吃一驚。真所謂“教育無小事,處處有大綱”(可“上綱上線”)。她馬上表揚了這位“仗義執(zhí)言”者,并向那位被訓學生道歉,希望大家共同維護班級公約。此事令兩位當事學生感動,也教育了全班學生(包括班主任)。我們撇開“周三不批評”約定本身是否恰當不論,案例充分說明班級管理中的“嚴格要求”也包括對教師的要求,說明嚴于律己是有效履行班主任職責的前提。
把握學生成長的正確方向,是班主任的崗位責任。俗話說:“沒有規(guī)矩,難成方圓”,“樹不修剪不成形,人無管教不成才”。同樣,沒有嚴明的紀律,就搞不好班級工作。在我國學生管理中,班集體是學生成長的基本環(huán)境。在班集體中,學生個性特點得以引領(lǐng),責任感、榮譽感得以培養(yǎng)。因此,班主任要對學生全面負責,是班級管理“第一責任人”。老教育家關(guān)琦老師生前的“威嚴”就是一例,至今還為同事和學生樂道。在關(guān)老師所在學校,不管是學生發(fā)生糾紛或是搞名堂,只要關(guān)老師來了,馬上迎刃而解。曾有段時間學生玩水槍成風,因為既浪費水又影響學習,還可能受涼感冒,后來學校不讓玩,但還是有孩子偷著玩。可是,只要看到關(guān)老師,再調(diào)皮的孩子也會收斂??梢?,教師威嚴是真實而深刻的。
班級管理中,不乏生動的例子。有時候,即使那個老師不在場,學生也會自覺甚至創(chuàng)造性地維持老師的期望。還有教師因病因事不在,他的班級秩序仍一如既往。何以有此驚喜?因為,孩子感受到老師是為他們好,感受到老師信任是他們最應(yīng)珍惜的,因為他們對違背嚴師教誨感受的是由衷不安。相反,那些不嚴的教師(學生常視為不負責任),盡管聲嘶力竭甚至敲桌摔凳,孩子們也可能當耳旁風,或雖暫時安靜背后依然如故。這些老師雖工作費力但收效甚微,有時甚至被學生捉弄。所以,無論于公于私,自覺充當“嚴師”,我們“別無選擇”!
當然,“嚴”不是專橫霸道,更不是吹毛求疵。“嚴格要求”作為愛生的表現(xiàn),它不能失去分寸,不能使學生感到苛求或陷于盲從。這意味著,“嚴”不僅要出于真誠關(guān)愛,還要讓學生理解并使之由教師要求變成自身需要。這里的關(guān)鍵是,教師在嚴格要求同時甚至以前,應(yīng)最大限度善待學生、尊重信任學生。令人不安的是,不少學生在這種嚴酷教育下,輕則失去自我自閉自艾,重則師生情感對立。
眾所周知,班級管理中總有些事令人頭痛,如學生遲到早退、不注意衛(wèi)生、打罵吵鬧等。有經(jīng)驗的教師知道,這種情況不宜“熱處理”。殺雞嚇猴式的處罰,常?!岸潭嚅L空”,效果不好(短期看,立竿見影;長遠看,學生口服心不服)。近年來,頻曝于媒體的學生出走、自殘、互殘甚至自殺現(xiàn)象,就與某些學校推崇“封閉管理”實行過度管控有關(guān)。我們認為,對犯錯學生,不能止步于批評懲罰,應(yīng)該給予改正的機會;對于班級管理,不能熱衷于令行禁止,應(yīng)該著眼于建章立制。因為,“棍棒”只能培養(yǎng)奴隸不能培養(yǎng)公民,“維穩(wěn)”只能維持不能保證活力。正如夸美紐斯在“論學校的紀律”時所說:“他可以忠告,可以勸導,有時還可以譴責,但他……要確切無誤地表明他的動作的根據(jù)是父親般的慈愛”(《大教學論》第26章)。顯然,只有這樣的“嚴”,才能使學生充滿信心,才容易被學生接受,進而達到預想的教育目的。
班主任工作的“嚴格要求”,可從三個層面體現(xiàn)和著手:
第一,建立健全集體,讓班級管理立體化、系統(tǒng)化。要讓那些有號召力、影響力強的學生,成為班級管理的得力助手。這樣,班主任工作就能得心應(yīng)手,如虎添翼。班主任要在方法指導基礎(chǔ)上,大膽放手,使班上事事有人干,班干部人人有事干。
第二,依規(guī)建制立紀,讓班級管理常規(guī)化、常態(tài)化。根據(jù)學生守則及學校規(guī)章制度,樹立良好班風。班風建設(shè)要結(jié)合實際情況,組織班干部和全體學生一起討論;班規(guī)班約一旦制訂,就要督促大家嚴格遵守。學生們在校內(nèi)外的言談舉止、學習行為等與個人發(fā)展和班級榮譽有關(guān)的事項,都要納入“監(jiān)管”視野,做到每日有關(guān)注,每周有點評,每月有小結(jié),每學期有總結(jié),每學年有評價,使班級的嚴格管理常態(tài)化。
第三,獎勵懲罰分明,讓班級管理層級化、制度化。中小學階段是學生習慣形成的關(guān)鍵時期,任何良好習慣養(yǎng)成,都離不開學生自身努力,離不開教師嚴格要求,尤其是班主任的科學指導、反復訓練和及時督促。因此,班主任對全體學生要一視同仁,該獎就獎,該罰就罰,不管他是班干部還是“后進生”?!皣缼煶龈咄健?,此之謂也。
顯然,此“嚴”,既指嚴格要求學生,也指教師嚴于律己?!皣馈保^非指簡單嚴厲之嚴,嚴中有理,嚴而有度也是其中應(yīng)有之義。
二、“愛”:愛而得體,愛而不縱
愛是人類最重要的因素,有愛或無愛的影響,充滿人生活的各個角落和每個細節(jié)。作為一個有豐富內(nèi)涵的概念,在德育領(lǐng)域中與它密切關(guān)涉和對稱的范疇,不僅有“嚴”,還有“冷”(即與“熱愛”對稱的“冷漠”)。一般來說,師愛在傳統(tǒng)觀念里多是指對學生的關(guān)愛保護——這當然是班主任職業(yè)道德的基本要求。人都有自尊心,只有得到尊重,他的積極性才能發(fā)揮出來,所謂“人皆可以為堯舜”“人往高處走”。作為教師,應(yīng)當有這樣的信念:沒有本質(zhì)壞不能進步的學生,每個學生都渴望進步;信任和被信任,是師生間互相尊重的體現(xiàn);教師的職責,就是用愛和智慧為他們服務(wù)。因此,“愛”不僅指要關(guān)愛保護學生,也是指要尊重信任學生:前者是消極的教育愛,表征的是基本或“底線”要求;后者是積極的教育愛,表征的是理想追求。
感情是師生間的紐帶,心靈相通,工作自然順利。教育界有這樣一些話:“誰愛孩子,孩子就愛誰”;“只有愛孩子的人,才有可能教育好孩子”;“愛優(yōu)生的老師是人,愛差生的老師是神”(“神”富有慈悲心)。這意味著,愛無差等,學生渴望師愛,教師應(yīng)平等對待每個學生;而對于學生而言,只有“親其師”才能“信其道”。
對此,教育史上的偉人,給我們樹立了光輝榜樣。如,孔子善于融洽師生關(guān)系,曾用“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拉近師生關(guān)系——打消顧慮,消除拘謹,鼓勵暢所欲言。蘇霍姆林斯基提出“同情心和由衷的關(guān)懷,是教育才能的血和肉”。真誠的關(guān)愛,可以融化一顆冰冷的心,使人擺脫憂傷,使人振奮。于漪老師說過,愛生是做好班主任的前提;否則,師生感情就難融洽,就缺少共同語言,教育就難奏效。教師對學生的感情要純真、要深厚,“切不可有煩、難、厭的情緒”。因為,師愛是塑造學生靈魂的偉大力量,來自班主任的親身范例是無法代替的心靈陽光。神圣的師愛,理解他們的追求,欣賞他們的亮點,激勵他們進步,讓學生如沐春風,得到信賴,引發(fā)共鳴。教師也因此有了威信,學生也就容易把教師的嚴格要求變成自身需要,并且知恩圖報,自覺努力,最終取得成功。可見,崇高的師愛常常比淵博的知識更重要。
眾所周知,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是教育的本質(zhì),但由于應(yīng)試教育影響,不少教師忘記教職的人道本質(zhì),較多關(guān)愛優(yōu)生,忽略了全體學生,甚至歧視后進。
俗話說:澆花要澆根,教人要教心。捷爾任斯基說,只有愛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加里寧說,世界上沒有什么比孩子的眼睛更富于敏感性了。烏申斯基說,教師的人格對學生的影響,是任何教科書、道德箴言和獎懲制度都不能代替的力量。別林斯基說:“愛應(yīng)該是教育的工具,又是鑒別教育的尺度,而教育的目的是人道。”[3]這意味著,教育首先是愛的教育,奧秘在于愛生,以情感感受情感,以心靈體悟心靈。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失去愛的教育是沒有生命的教育,也不可能是成功的教育。請聽那些來自孩子的“心聲”:“老師,我希望你永遠是一個有感情的人,而不只是一架教書的機器”;“老師,請您不僅要教書,也能教我們?nèi)绾巫鋈恕保弧袄蠋?,請不要單看我眼前的成績,也要看我所做的努力”;“老師,請您?jīng)常能給我點鼓勵,但不要讓您的要求超過我的所能”……這些心聲,不僅代表了過往的“70后”“80后”學生,也代表了現(xiàn)在的“90后”“00后”學生。
贊可夫曾經(jīng)指出:“當教師把每一個學生都理解為他是一個具有個人特點的……人的時候,這樣的理解才能有助于教師去熱愛兒童和尊重兒童。”[4]近年頻曝于媒體的多起教師體罰、侮辱學生的校園暴力,深刻揭露了教師素質(zhì)的起伏。在不少學校和班級,“尊師愛生”較多地是強調(diào)“尊師”,“愛生”則被忽視。事實上,愛是教育的基礎(chǔ),愛生是教師天職;沒有愛也就沒有教育——這在后進生轉(zhuǎn)化上得到集中體現(xiàn)。
一方面,愛是轉(zhuǎn)化學生特別是“后進生”的感情基礎(chǔ)。愛是人的基本需要,學生不僅希望得到父母之愛,也期望得到老師之愛。教師有愛生情感,才會親近學生,鉆研教法,才有耐心轉(zhuǎn)化“后進生”:關(guān)心他們的陰晴圓缺,為轉(zhuǎn)化他們嘔心瀝血,思慮所及甚至瑣碎。“后進生”與其他學生一樣,也有讓人愛他的基本需要,但因為這種需要常得不到滿足,教師如在這時給他愛便能觸動他們心弦,引發(fā)強烈的情感震動和體驗。陶行知先生曾告誡為人師者:你的教鞭下、冷眼里和譏笑中,可能有瓦特、牛頓和愛迪生。
另一方面,愛的交流是做好“后進生”轉(zhuǎn)化工作的必要條件。人是有感情的理性動物,遵循“情通而理達”的交往鐵律。當學生意識到你真心愛他為他操心時,無論是耐心誘導還是嚴肅批評,甚至是必要斥責,都是有效的。后進生常有苦惱甚至自卑,因而更需要關(guān)心理解;教師能否捕捉“閃光點”并及時肯定,效果大相徑庭。師生的情感溝通了,彼此間就像有無形導管,思想的交流、道理的傳遞暢通無阻,其效果有時會超過期望,給你“驚喜”。
那么,班主任怎樣去“愛生”呢?首先,深入了解學生。了解學生,才能理解學生,從而進一步找到適合的教育方法。只要教師善于發(fā)現(xiàn)學生閃光點并予鼓勵,學生一定會積極克服缺點。其次,尊重信任學生。聰明的班主任,會將教育意圖隱藏在良好氛圍中讓學生不知不覺獲益,在這種氛圍下人們暢所欲言,有問題能夠協(xié)商。[5]再次,關(guān)心愛護學生。當代學生大部分時間在校度過,他們遇到的很多困難都需要班主任協(xié)調(diào)解決。作為班主任,應(yīng)從學習、生活各方面關(guān)心學生,及時發(fā)現(xiàn)并解決問題,成為他們學習中的良師和生活中的益友。這樣,不僅能贏得學生的信任,使之有問題主動尋求幫助;反過來,也便于及時把握學生心理,可謂一舉多得。
當然,師愛是具有崇高追求的理性之愛、職業(yè)之愛,它不是親情的溺愛,不是功利的偏愛,更不是無度的濫愛。溺愛,失之在缺乏理智;偏愛,失之在缺乏公正;濫愛,失之在缺乏原則。師愛不是基于親情的愛,也不是出于個人的傾慕,而是出自崇高職業(yè)目的,是一種持久深厚的情感。愛而得體,愛而不縱,是其中應(yīng)有之義。師愛既是傾聽了解,是尊重信任;也是平等公正,是理解寬容;還是鼓勵贊賞、批評甚至懲罰。這種情感,蘊含在對學生嚴格而耐心地教育中。
在師生關(guān)系及其結(jié)果上,班主任們常會發(fā)現(xiàn)這樣的現(xiàn)象:那些因成績或表現(xiàn)不好而常被老師單獨談話、輔導的畢業(yè)生(當年的“差生”),常常忘不掉老師,不時回校探望老師。為什么?因為,他們忘不掉你的苦口婆心,他們感激著你曾經(jīng)的愛。這是你當年師愛的回饋!
三、嚴愛交融:互動共生,剛?cè)岵?/p>
由上可見,作為一個關(guān)涉眾多、具有特定含義的德育范疇,嚴格要求與關(guān)愛尊重學生是互動共生、相輔相成的。而無論是學校教育還是家庭教育,無論是對學生班級管理還是學生個人管理,都要教之以正,管之以嚴。
嚴格要求與關(guān)愛尊重,實際上關(guān)涉寬松與嚴厲、信任與質(zhì)疑、熱愛與冷漠等范疇,而“嚴愛”或“嚴慈”作為具有濃厚“中國特色”的范疇,廣泛存在于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各領(lǐng)域。為此,我們曾經(jīng)明確提出“嚴信結(jié)合原則”。[6]傳統(tǒng)的教育,重視約束、管控;現(xiàn)代的教育,關(guān)注自主、激勵。人們長期信奉“嚴師出高徒”的教育信條,盛行“嚴不教,師之惰”的職業(yè)歸因,激勵學生自主總不占主流。在此氛圍下,不少班主任對學生嚴格要求有余,尊重信任不足,動不動訓斥和懲罰學生。不少學生習慣性“怕老師”,而對班主任更心有“恐懼”——他們看見班主任就低頭,不敢吭聲,學生主體性被壓抑。顯然,這是不利于學生自主學習和成長的。智慧的班主任,需要重視“德育方法的靈活運用”[7],洞察嚴愛一體的教育本質(zhì),認識到任何偏執(zhí)都對工作不利,遵循“嚴信結(jié)合原則”,體悟并踐履互動共生、剛?cè)岵陌嗉壒芾硭囆g(shù)。
馬卡連柯曾經(jīng)說過:“我的基本原則永遠是盡量更多地要求一個人,也要盡可能地尊重一個人”。[8]一方面,關(guān)愛尊重學生,是嚴格要求的前提。沒有關(guān)愛尊重的嚴格要求,容易使學生產(chǎn)生心理逆反。只有嚴中有情有愛,嚴而有度有法,才是真正有效的嚴格要求。教師基于關(guān)愛尊重提出的嚴格要求,學生常常欣然接受,自覺履行。教師只有關(guān)愛學生,尊重他們的人格,相信他們的能力,才能提出中肯的嚴格要求。另一方面,嚴格要求是關(guān)愛尊重的重要內(nèi)容。這意味著,沒有嚴格要求就沒有教育,嚴格要求不僅是關(guān)愛呵護,也是尊重信任學生的生動體現(xiàn);這也意味著,各種教育要求伴隨積極情感——因愛而被學生順利接受。無數(shù)經(jīng)驗教訓說明,缺乏嚴格要求的關(guān)愛尊重易致學生行為放任,而紀律嚴明易入正軌;基于主動接受的嚴格要求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質(zhì)?!按蚴翘?,罵是愛,不打不罵不親愛”之類的民諺,盡管有些簡單偏狹,卻真實而生動地反映了“嚴”與“愛”的復雜關(guān)系。
那么,作為當代班主任,我們怎樣才能做到嚴與愛的互動共生、剛?cè)嵯酀?/p>
第一,尊重信任,真誠關(guān)愛。要義是班主任尊重學生,對學生的上進心和健康成長充滿信心;關(guān)鍵是充滿愛心,寬容學生的缺失。作為班主任,首先是有愛心,對班級日常問題、師生關(guān)系處理嚴肅寬容,對學生素質(zhì)培養(yǎng)持之以恒。對那些少數(shù)成績不好、紀律又差的學生,更要特別關(guān)心——“特別的愛,給特別的你”!努力做到:情感上不厭惡,思想上不歧視,語言上不刺激,交往上多接近,讓他們感到老師的真誠關(guān)愛,促使他們產(chǎn)生積極轉(zhuǎn)變。這意味著,體現(xiàn)嚴格要求的尊重信任,才不是表面作秀,才是真正的尊重信任;浸透著尊重信任的嚴格要求,才不是簡單嚴厲,才是真正的嚴格要求。
第二,嚴格要求,把握尺度。要義是善于提出合理有恒的目標及相應(yīng)要求;關(guān)鍵是嚴中有理、曉之以理,堅持督促。育人如行醫(yī)治病救人:對癥下藥,藥到病除;不對其癥,適得其反。單純說教空洞枯燥,學生不愿接受,這就要班主任轉(zhuǎn)變思維,講究方法,嚴得有科學、講藝術(shù)。為此,班主任工作要目標明確,系統(tǒng)有序,具體落實,貫徹到底:對學習方面的要求,要科學系統(tǒng),循序漸進;對生活方面的要求,要適用適當,量力而行;對思想方面的要求,要開放創(chuàng)新,嚴謹細致。有經(jīng)驗的教師知道,嚴格要求學生,最難的是對待學生缺點。因此要嚴肅對待學生缺點,對不良行為習慣,態(tài)度明確,深思熟慮,創(chuàng)造契機,堅持改正。當然,班主任也要寬嚴適度,嚴而有格。切忌急功近利,主觀偏執(zhí),不作溝通,又苛求苛責。
第三,嚴愛交融,以身示范。為人師表是師德的集中表現(xiàn),以身作則有感召力。“教師的世界觀、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對每個現(xiàn)象的態(tài)度都這樣或那樣地影響著全體學生?!盵9]但在實際工作中,不少班主任卻惑于“嚴字當頭”還是“師愛率先”的問題。我們認為,這種有關(guān)“誰先”“誰后”問題的糾結(jié)是沒有必要的,如果硬是要回應(yīng),不如置換成“誰表”“誰里”的選擇。而這一選擇的正確答案是,你善于運用哪種方式,哪種方式效果好,你就用哪種。換言之,要從尊重信任入手并滲透其中,以嚴格要求為主線,關(guān)愛保護為疏導,即“尊重當先,信任浸透;愛為其表,嚴為其里”。但是,“嚴”中要有理講理、以身垂范,“愛”中要有度適度、愛而不縱;使“嚴”與“愛”相生互動,剛?cè)嵯酀R驗?,“嚴”如若不講原則就會變成苛求,易使學生產(chǎn)生逆反心理,甚至反目為仇;“愛”如若不講原則就會變成放縱,易使學生不知底線,為所欲為。因此,教師要言行規(guī)范,嚴于律己,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先要做到。還要對學生提供幫助:對能力強的,主要是激勵他們對完成要求充滿信心,并再接再厲;對能力差的,除了充滿熱情,多鼓勵,還應(yīng)有及時而必要的指導——“扶上馬,送一程”。努力做到愛而得體、信而有度和嚴而有格。[10]
總之,“嚴”要出于關(guān)愛尊重,否則,就會嚴得無理、無度;那不是“嚴”而是“管”,不是“嚴格”而是“控制”?!皭邸币蠂栏褚?,否則,就會愛得放任、失控;那不是“愛”而是“害”,不是“信任”而是“遺棄”(難免被指責為“放任自流”或“不負責任”)。當代班主任,要樹立“教學相長”的理念,把班主任崗位作為專業(yè)發(fā)展平臺,體悟“嚴慈”平衡并相濟的管理藝術(shù),努力成為智慧引領(lǐng)的心靈之師。
[參 考 文 獻]
[1] 吳秋芬.班級管理[M].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2:178.
[2] 于欽波,劉民.外國德育思想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92-462.
[3] 張煥庭.西方資產(chǎn)階級教育論著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412.
[4] 贊可夫.和教師的談話[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0:31.
[5] 郭孝文,吳玲.學校道德環(huán)境及其優(yōu)化[J].教育研究與實驗,1991(3):26-30.
[6] 朱家存,王守恒,周興國.教育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91-293.
[7] 檀傳寶.學校道德教育原理[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168.
[8] 馬卡連柯.論共產(chǎn)主義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400-401.
[9] 加里寧.論共產(chǎn)主義教育和教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7:177.
[10] 葛金國,吳玲.德育新理念與班主任工作[M].蕪湖:安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81-83.
[責任編輯:陳學濤]
班級管理
[DOI]10.16165/j.cnki.22-1096/g4.2016.03.026
小學“精細化”班級管理實踐誤區(qū)與對策研究
一、何謂班級“精細化”管理
“精細化”管理的提出源于20世紀50年代發(fā)達國家的企業(yè)管理理念。而現(xiàn)代管理學認為,精細化管理就是落實管理責任,將管理責任具體化、明確化。[1]所謂班級“精細化”管理就是要求教師在班級管理中一改過往粗放型的管理方式,著眼細處,管理上實事求是,強調(diào)“精”與“細”,要求每件事都要“精心”,都要做得“細致”,著力打造精品建設(shè),實現(xiàn)班級內(nèi)“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在實踐過程中,我們看到大部分教師從“班級文化建設(shè)”為思想引領(lǐng)、“班級公約”為行動指南、“班級分工表”為細化管理、“班級評分表”為評價手段這四大方面開展班級的“精細化”管理。這樣一系列的班級管理制度思路清晰,有利于小學生按部就班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與生活習慣,同時責任具體到人,保證了班級教育教學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正是這樣一種“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的班級管理思路,使得廣大小學教師找到了班級管理的具體可行方法,一改班主任事事要管的局面,切實減輕了廣大班主任的工作壓力。
二、小學班級“精細化”管理實踐誤區(qū)分析
1.忽略小學生心理成長對管理的影響
很多教師認為“精細化”管理只要把學生工作安排到位,對每項工作提出具體的要求,一切的管理就會自然而行,學生必將會成為最好的執(zhí)行者。然而,這部分的教師都忽略了小學生屬于高速發(fā)展的個體,他們隨著年齡與知識的不斷增長,對于事物的認識會產(chǎn)生全新的理解與判斷,在他們的身上存在著很多不確定性。皮亞杰認知發(fā)展理論認為,6~12歲的孩子處于具體運算階段,認知結(jié)構(gòu)由前運算階段的表象圖式演化為運算圖式。具體運算思維的特點具有守恒性、脫自我中心性和可逆性。皮亞杰認為,該時期的心理操作著眼于抽象概念,屬于運算性(邏輯性)的,但思維活動需要具體內(nèi)容的支持。[2]簡單而言,孩子隨著年齡與知識的快速增長,他們對以前固有的認識會產(chǎn)生發(fā)展與改變,開始懂得分辨與邏輯,對過往的認識會有所質(zhì)疑并試圖尋求最終答案,而這種心理的變化是教師難以把握的。正因為小學生這種發(fā)展的不確定性,往往導致在基于“精細化”的班級管理中,老師會受到學生的各種質(zhì)疑與抱怨。
簡單舉例,“精細化”的班級管理強調(diào)精細分工,通過各種分工來共同完成班級管理的工作與任務(wù)。然而分工表單一般由教師制訂,免不了出現(xiàn)有些孩子活輕些,有些孩子的活臟些、累些的現(xiàn)象。低年級的孩子或許對此沒有多少認識,可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無可避免地會對分工產(chǎn)生質(zhì)疑:“憑什么其他人都干輕活,我要干重活?女生干的比男生干的少得多……”一石激起千層浪,這樣的質(zhì)疑與抱怨很容易獲得其他處于同樣境況孩子的認同,這時候,原來穩(wěn)定的管理體系將被這樣的抱怨與質(zhì)疑打破,教師的管理也會顯得相當尷尬。因此,在基于“精細化”班級管理的過程中,小學生的不確定性與其心理成長需要得到教師們的重視,但是對學生不確定性與心理發(fā)展的管理并不是一項容易處理與協(xié)調(diào)的工作。
2.帶動班級管理走向“機械化”
基于“精細化”班級管理的另一個誤區(qū)就是管理“機械化”。很多教師認為“精細化”管理分工就是“一個蘿卜,一個坑;一個學生,一份工”,每天下來全班學生都被充分調(diào)動,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工作與責任,或負責擦黑板,或負責廁所衛(wèi)生,或負責管理紀律……這樣才算是“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一天下來,班級分工得當,學生們各盡其責,班級管理固然成功,然而假若在某一天,整個“系統(tǒng)”中的某個“部件”出現(xiàn)了問題,好比某位學生因故不能上學,那他負責的“坑”由誰去補?這時候,大部分教師的第一反應(yīng)是讓其他崗位的學生多做一份就可以了!可是“精細化”管理中大家分工明確,都有各自的工作,讓誰多干一份合適呢?又憑什么讓別人多做一份呢?所以,基于“精細化”的班級管理并不是要班主任們給班上的學生精細地挖“坑”,也沒必要凡事挖“坑”,最后使得自己也掉到“坑”中去。
3.變相強化學生功利心態(tài)
基于“精細化”的班級管理中,“加減分”是對學生學習與學校生活情況的重要評價手段?!凹臃帧笔菫榱斯膭詈⒆永^續(xù)做好的事,表揚某種精神與行為的做法;“減分”是為了警醒孩子,希望其改變不合適行為的做法。最終分數(shù)的高低則可以衡量出孩子這段時間在學校各方面的表現(xiàn)情況,大部分教師會依此做出相應(yīng)的獎勵或適當?shù)摹皯土P”。“加減分”是“精細化”班級管理下一把鋒利的雙刃劍,如果使用不當,很容易無形地強化了學生的功利心態(tài)。在實踐中這樣的例子并不少見,例如上文提及的為沒上學的同學補“坑”,教師們很多時候就會以“加分”作為相應(yīng)的回報與獎勵。對于個體而言,這樣的加分無可厚非,但換一個角度想,每個生活在這個班級的學生本身就有義務(wù)與責任去填補這個缺失的“坑”,從班級整體而言,這個補“坑”的學生真的需要加分嗎?另外,在“加減分”的制度下,教師們是否都嘗試過與學生討價還價?老師說:“某某某同學,你來整理書柜?!睂W生非常積極,迅速把書柜整理得妥妥當當。老師高興地表揚道:“真不錯!”萬萬沒想到學生回應(yīng):“老師,我能加幾分?加2分好不好?”原來驅(qū)使這個學生整理書柜的動力并不是一份班級責任感與榮譽感,而是那可憐的“1分”、“2分”……
4.擠壓教師人性調(diào)配的空間
基于“精細化”班級管理的另外一個誤區(qū)在于過度強調(diào)班規(guī)、公約與“加減分”制度,這樣帶來的弊端就是嚴重擠壓教師人性調(diào)配的空間。當然,凡事有規(guī)矩、有制度是一件好事,但是對于小學生而言,過度地制度化只會適得其反!試問,有了班規(guī)、公約和“加減分”制度,小學生們就不會犯錯了嗎?不會犯錯的還是小學生嗎?在小學階段,除了必要的制度,學生需要更多的是教師人性地調(diào)配與教育。在一個“精細化”管理的班級中,一向成績優(yōu)異、凡事盡職盡責的班長因為家里發(fā)生變故,第二天沒有完成作業(yè)并帶回學校,按照班規(guī)、公約、“加減分”制度,她將會受到和那些長期不交作業(yè)的同學相同的待遇,那么這位班長還如何在班上樹立威嚴?她內(nèi)心也會狠狠地譴責自己,甚至做出一些我們不可估計的事,這真的是我們在“精細化”管理中需要的嗎?如果我是她的班主任,我絕對不會再理會什么班規(guī)、公約,我也不會處理這名班長,因為我深信,這樣的錯誤,她絕對不會再犯第二次!哪怕她真的再犯,我們再處理就來不及了嗎?多講些人情,少講些制度,在小學教育中,不要被所謂的制度所約束,教師需要更多的人性調(diào)配空間!
三、小學班級“精細化”管理求變方向
針對上述在小學階段基于“精細化”班級管理所存在的實踐誤區(qū),我們應(yīng)該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矯正問題,敢于求變,為“精細化”班級管理注入新能量,為其充實創(chuàng)新,使其能更好地為小學班級管理所用,更好地幫助小學班主任開展工作,減輕班級管理壓力。
1.從系統(tǒng)的角度進行“精細化”管理
基于“精細化”的班級管理并不是簡單地具體分工,而是應(yīng)該站在系統(tǒng)的角度看問題,依據(jù)“以生為本”的理念結(jié)合班級實際情況進行精細分工,并能夠在問題發(fā)生時及時靈活調(diào)整與改變。正如上文所提及,小學生是發(fā)展中的人,教師站在自己的角度分工,容易讓孩子產(chǎn)生懷疑與抱怨,那么我們可以拋開給每個孩子分工這樣的模式,嘗試從一個系統(tǒng)去進行工作安排。以課室衛(wèi)生值日為例,教師為了實現(xiàn)“精細化”往往給每個學生安排了任務(wù),并具體到誰倒垃圾、誰掃地、誰擺桌椅……然而從系統(tǒng)的角度進行“精細化”管理,我們可以把這個責任交給這個值日小組,老師要收到的效果就是課室潔凈,而假若出現(xiàn)問題,教師不是追責到哪個學生,而是追責到小組整體。也就是說,教師把這個任務(wù)交給了這個小組,具體如何分工、如何運作由小組成員互相商議而定,最后的結(jié)果好壞,也由整個小組共同承擔。這樣的系統(tǒng)“精細化”分工不僅能夠解決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質(zhì)疑與抱怨,同時也能解決某個環(huán)節(jié)孩子缺席帶來的補“坑”難題,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了孩子團隊協(xié)作的意識,利用團隊成員間的相互協(xié)作與監(jiān)督,使孩子在這個過程中明白個人的行為會影響團隊的榮譽,懂得何謂做人要有所擔當。所以,基于“精細化”的班級管理并不是單純地追求“最細化”管理,更不是為了細化而不斷挖“坑”,不斷給“坑”上補“蘿卜”,它更需要教師在實踐過程中粗中帶細、細中有粗,相信學生的自我管理與協(xié)調(diào)能力,賦予學生更多個性發(fā)揮的空間,讓小組成員間互相協(xié)調(diào)從而滿足其個體心理成長的需求。
2.樹立遠大的教育目標
基于“精細化”的班級管理應(yīng)該立足于遠大的教育目標之上。正如上文所說,教師在“精細化”的實踐中往往把班規(guī)細化到做了一件什么事,對應(yīng)就有如何“加減分”,做得好就加點分,做錯事了就扣些分。這樣的教育,確實能讓學生懂得什么是“遵紀守法”,讓學生懂得無論做任何事都一定要在規(guī)則允許的前提下才能進行。然而我們的教育只是要讓學生懂得守法嗎?許多道德敗壞的事情不也是在法律法規(guī)下公然發(fā)生的嗎?就如前文所說,一個學生A缺勤,學生B真的有責任多做一份工作嗎?如果就法律的層面而言,學生B完全可以說不,因為他已經(jīng)完成了自己的任務(wù);但從道德層面而言他必須主動承擔這份責任,因為班級是屬于大家的!那么我們作為教師,希望學生長大后僅僅是一個奉公守法的好公民,還是一個人人稱贊的道德模范?所以,基于“精細化”的班級管理切忌變得教條與功利,與其花時間去想各種學生無法預測的情況與處理辦法,想方設(shè)法制定各種規(guī)定與制度來約束學生,倒不如站在更高的高度,著力打造良好的班級文化氛圍,以教師的個人品德魅力與團隊的系統(tǒng)力量來引導學生,以精神品德食糧來哺育學生,讓我們的學生不僅懂得“守法”更明白何為“道德”。我們不僅要讓學生在我們的手上、在我們的“精細化”管理下聽話,更要讓學生離開我們之后依然能做到自覺、聽話、懂事!當然,這樣的道德教育絕對不是一件容易辦好的事,卻是我們作為人民教師必須踐行的事,也是我們值得追求的遠大的教育目標!
3.“精細化”更需要“人性化”
基于“精細化”的班級管理更需要我們多講些人情,少談些制度,在小學教育中,不要被所謂的制度所約束,我們需要更多的人性調(diào)配空間。教師絕對不能簡單地把班級管理誤以為用幾張表格就可以解決問題,更不能把班級管理簡單地標準化與統(tǒng)一化,所以教師難做,班主任更難做。因為我們需要在制度與人情之間取得一個平衡,我們要仔細考量學生每個行為的真正原因,哪些行為是需要明確的教師教育,哪些行為是需要小懲大誡,哪些行為是可以通過學生的自我內(nèi)化從而達到教育目的……給予學生更多人性關(guān)懷,才是基于“精細化”的班級管理走得更遠的金鑰匙!
[1] 馬瑞彬,李延玲. 班級精細化管理的理論與實踐探索[J]. 中國教育技術(shù)裝備,2011(11):74.
[2] 認知發(fā)展理論[DB/OL].[2015-07-10].http://baike.baidu.com/link?url=j9KeHJwVt1RqbxsZjN0X6JTWg9MhkhYiTq9 CMW3qdZbfugUgW8928VD0Y-n-YMROtYtue6os2wSWDcW2yiVr0K.
[責任編輯:陳學濤]
班級管理
[DOI]10.16165/j.cnki.22-1096/g4.2016.03.027
小學班級管理方式的優(yōu)化策略
李 佰 陽
(長春師范大學政法學院法學系,吉林 長春 130000)
一、小學班級管理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當前小學教師在班級管理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問題:一是對學生批評懲罰多,鼓勵關(guān)懷少。在傳統(tǒng)的班級管理過程中,很多教師根據(jù)“嚴師出高徒”的理念,錯誤認為老師一定要在學生面前嚴肅才能鎮(zhèn)住學生,才能夠維持住老師的威嚴。[1]為此,教師為了使學生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執(zhí)行,常常采用命令、指揮、訓誡等方式,使用簡單、粗暴的消極性語言,缺乏對學生的鼓勵和正面引導,這使得班級管理蒙上了人文關(guān)懷失落的陰影。此外,教師在對學生的批評教育中不注重時間和環(huán)境,在很大程度上傷害了學生的自尊心,這種教育管理方式所得到的教育效果,大家是可想而知的。二是在班級管理工作中,存在偏愛與偏見,在評價學生方面不能做到客觀公正。教師在對學生班級教育管理中的偏愛、偏見心理不僅加劇了師生之間的矛盾,而且還影響了學生之間的關(guān)系,對班級教育管理的有效性埋下了隱患。三是在小學班級管理中一些教師過于專制、放任,只重視教學任務(wù)的完成,忽視了學生的課堂紀律。四是班級管理方式不能根據(jù)教學的實際情況而發(fā)展變化,普遍缺乏動態(tài)化的班級教育管理思想,“一刀切”的領(lǐng)導方式難以提高學生的自制力和學習能力。
二、小學班級管理方式的優(yōu)化策略
1.更新班級管理理念
小學班級管理理念的更新主要針對班主任而言,為進一步優(yōu)化小學班級管理方式,班主任首先要在日常工作學習中善于對班級管理問題、經(jīng)驗進行反思、總結(jié)和學習,以進一步提升自身的班級管理能力,并在研究先進教學理念的基礎(chǔ)上,通過努力形成自身獨特的教學風格。其次,班主任無論是在生活還是在學習上都要以身作則,承擔起行為、道德示范者的作用。最后,要注重班級文化的營造。班主任應(yīng)從小學生的心理、生理特點出發(fā),以促進學生發(fā)展為出發(fā)點,在注重班級內(nèi)外結(jié)合的基礎(chǔ)上,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營造出一個良好的班級文化氛圍,使學生能夠樹立起正確的價值觀。如組織學生圍繞一個主題開展宣講、討論等活動,或是通過榜樣的樹立,來營造良好的班級文化,這其中除學習文化還應(yīng)包含娛樂、休閑和交往等方面的文化。
2.拓展班級管理的空間與時間
班級管理的空間和時間需要延伸到校外,這是由教育的特殊性決定的。大部分學生在學校期間的表現(xiàn)都良好,但是節(jié)假日后上學的第一天都會出現(xiàn)各類問題,在校內(nèi)良好的表現(xiàn)往往因為節(jié)假日而得不到延續(xù)。這一問題產(chǎn)生的主要原因是校外學生教育管理的缺失。因此,小學除了要重視對學生的校內(nèi)管理外,還要加強校外管理。各小學要不斷拓寬班級管理的教育空間,除了要在校內(nèi)開展班級文化建設(shè),使學生之間形成有益的比、學、趕、幫、超的競爭氛圍[2],還要積極利用社會上一切可用的教育、管理資源,如家庭、社區(qū)、公園、游樂場等,并將教育、管理的時間進行延伸,充分利用節(jié)假日加強與學生的互動與交流,培養(yǎng)出亦師亦友的師生關(guān)系。例如,教師在節(jié)假日可組織學生參加社會活動,不但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而且可以使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做人做事的道理,體會學習、成長的快樂,有效地促進小學生素質(zhì)教育,提高班級管理的效果。
3.建立和諧的師生關(guān)系
關(guān)愛和尊重是學生最基本的心理訴求,它可以增強學生的責任感和意志力,是學生學習、成長的精神支柱,是建立和諧師生關(guān)系的基礎(chǔ)。為此,教師要堅持學生第一,將學生的發(fā)展作為班級管理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3]教師要在生活與學習中給予學生關(guān)切與溫暖,幫助學生解決心理障礙和思想謎團。關(guān)愛的力量是巨大的,但它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才能深入學生內(nèi)心。尊重的內(nèi)涵是“理解、寬容”,目前大部分教師在對學生進行管理過程中普遍采用了批評、體罰等方式,嚴重背離了教育的真正目的,不僅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而且導致了學生對教師的厭煩和反抗。小學生犯錯誤在所難免,教師要設(shè)身處地地了解學生犯錯誤的原因,實行先理解后教育,做好對犯錯學生的冷處理,這樣既可以培養(yǎng)出良好的師生關(guān)系,還能夠激發(fā)學生的良知。此外,教師對學生還要少批評、多鼓勵,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班級管理的效果。學生都是有情感的,只有師生之間建立一種輕松、愉快的關(guān)系,學生才能積極主動地投入班級學習、管理之中。
4.強化班級管理隊伍建設(shè)
對于班級管理而言,學生干部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管理效果的好壞。學生干部的行為將對其他學生起到以點帶面的示范作用。要想使班級管理得到優(yōu)化,單純地依靠班主任教師自身的能力是不足的,必須借助于班級學生管理隊伍的力量,來輔助教師的班級管理工作。無論是在對班級管理隊伍人員進行選拔還是培養(yǎng)的過程中都要做到慎重,在通過對其思想、表達能力以及與人相處能力等情況做出充分了解的基礎(chǔ)上,將那些具有較強組織能力、有魄力、有擔當?shù)膶W生納入候選對象,并組織班級學生進行民主選舉。此外,還要通過一些具體班級任務(wù)的布置,在工作過程中對其實際的工作作風、態(tài)度以及組織、思考、觀察等能力進行考察。在確定班干部人選后,還要定時安排學生干部接受培訓并召開干部會議。在提升學生干部管理能力的同時,使其為班級服務(wù)的責任感與榮譽感得到提升。
5.評價學生要做到客觀、合理
評價學生作為班級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客觀、科學、合理與否都將直接對學生未來的發(fā)展產(chǎn)生直接的影響,同時也是班主任班級管理工作質(zhì)量提升的關(guān)鍵之所在。小學班主任不能把眼睛僅僅盯在“尖子”學生身上,而是要面向全體,以素質(zhì)教育為宗旨。[4]在對學生展開評價的過程中,要做到一視同仁,同時堅持及時、全面、發(fā)展的原則。教師要認識到小學階段學生與初高中生在心理、生理等方面發(fā)展的區(qū)別,對于可塑性較強的小學生而言,要認識到其發(fā)展的特性,透過發(fā)展的眼光來評價和看待學生,既要重視其眼下的成長,又要考慮其未來的發(fā)展。同時,教師還要注重對學生自身潛力的挖掘,杜絕過度比較對學生造成的傷害。此外,教師還要注重全面評價對學生發(fā)展的重要性,在對學生進行評價時,立志于對學生勞動、審美、體能、智力、道德等方面特性的關(guān)注,堅決杜絕以成績好壞對學生進行評定的辦法。最后,由于小學階段學生的特性,在日常班級管理中,教師還應(yīng)對學生好的社會行為及時地予以贊賞和表揚,以幫助將這種良好品質(zhì)保持下去;而對于學生那些不良的行為,教師則應(yīng)及時地予以批評和指正,以加強其對錯誤的認識。
[1] 王金峰,王貽慧. 人文教育管理在中小學教育中的應(yīng)用探究[J]. 求知導刊,2014(6):33.
[2] 楊增柱. 中小學教育管理改革的理論導向探討[J]. 山西財經(jīng)大學學報(高等教育版),2007(S1):106+108.
[3] 呂建生. 對我國中小學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的方向性思考[J]. 學周刊,2012(1):29-30.
[4] 楊永欣. 從高職學生身心素質(zhì)狀況看我國中小學教育與管理[J]. 山東教育學院學報,2002(3):74-76.
[責任編輯:陳學濤]
[文獻標志碼]A A A
[文章編號]1002-1477(2016)03-0098-05 1002-1477(2016)03-0103-03 1002-1477(2016)03-0106-02
[中圖分類號]G625.1 G625.1 G625.1
[作者簡介]葛金國(1963-),男,江蘇南通人,副教授;孫茵(1992-),女,安徽安慶人,碩士研究生;王芳梅(1978-),女,北京人。 江海(1989-),男,廣東廣州人,小學一級教師。 李佰陽(1993-),男,吉林長春人。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規(guī)劃基金項目(YJA880116)。 廣東省中小學德育課題(GDZXXDY13041005);廣東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計劃2014年度中小學教育科研能力提升計劃(強師工程)項目(2014YQJK050);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項目(GD11XJY07);珠海市教育科研“十二五”規(guī)劃2014年度微課題(2014zhktw115)。
[收稿日期]2015-11-15 2015-07-20 2015-10-18
[DOI]10.16165/j.cnki.22-1096/g4.2016.03.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