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荀子“禮”管理思想對社會轉型期道德重構的啟示

2016-03-09 14:59金妍妍
關鍵詞:管理思想法治社會社會轉型

金妍妍

(洛陽師范學院馬列理論教研部,河南洛陽471934)

?

荀子“禮”管理思想對社會轉型期道德重構的啟示

金妍妍

(洛陽師范學院馬列理論教研部,河南洛陽471934)

[摘要]社會轉型期的道德重構是中國社會構建“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態(tài)文明”的歷史性任務,是中國現代社會轉型進程中的客觀要求。中國社會轉型期的道德重構過程即是中華民族從傳統(tǒng)走來,汲取精華、棄其糟粕,引領現代、奔向未來的道德整合進程。中國要成功完成現代化進程,實現道德重構,必須立足于本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汲取儒家文化的德性價值。荀子“禮”的管理思想獨辟蹊徑,賦予了儒家倫理思想嶄新的內涵。以荀子“禮”管理思想為中心,梳理與澄清先秦時期道德建構中為何踐行“禮”,“禮”在道德重構中有哪些作用等問題,可以為時下學術研究的視野拓展與社會主義法治社會的構建提供借鑒與啟示。

[關鍵詞]禮;管理思想;道德重構;社會轉型;法治社會

“人生不能無禮”,中國素有“禮儀之邦”的美名,儒家倫理道德的主流價值取向始終將關心人類命運,實現理想的好制度,實現理想的好秩序,實現理想的“群居和一”的禮治社會置于首位,這是中華民族文化凝聚力的重要源泉。千百年來,它對于中華民族性格的塑造,對于人的道德精神和道德品質的形成影響重大。尤其在社會轉型期的管理實踐中“一方面要深入學習西方現代管理的理論,另一方面,更要重視‘東方的管理學’,要深入對儒家管理的本質、精華、結構體系及其局限性進行探索”[1]363,使之實現轉型期的道德重構。

一、道德重構不能失之于“禮”

“禮”是內涵豐富的漢字。在《說文解字》中,“禮”是用來“事神致?!钡摹T诩坠俏闹袨椤啊保?]7,即為祭祀活動中盛著雙玉的器皿,“盛玉以奉神之器謂之若豐,推之而奉神人之酒醴亦謂之醴,又推之而奉神之事通謂之禮”[3]291?!掇o源》載:“《詩·魯頌·悶宮》‘犧尊將將’。唐孔穎達《正義》:‘阮諶《禮圖》云:犧尊飾以?!??!保?]2262隨著社會發(fā)展、禮的內涵不斷拓展,由于社會風俗、傳統(tǒng)習慣、生活日常規(guī)范擴展為統(tǒng)治階級維護集團利益及社會秩序的政治制度等。關于禮的論述,法家《管子》一書,在《牧民》篇中,將禮、義、廉、恥提至國家治理興衰危亡的政治層面,是“國之四維”。商鞅則宣稱治國安邦要宣揚法治、提倡變法?!渡叹龝まr戰(zhàn)》曰:“《詩》、《書》、禮、樂、善、修、仁、廉、辯、慧,國有十者,上無使守戰(zhàn)。國以十者治,敵至必削,不至必貧?!狈壹瘸姓J三代禮治歷史價值,又明確譴責儒家禮治的局限性,表現其理論矛盾的二重性。并宣稱只有“君臣上下貴賤皆從法”(《管子·任法》)這一治理國家的最高準則。道家認為禮的儀式是規(guī)矩的形成,但太繁瑣,而且以為禮樂仁義與自然人性背道而馳,以為人類只有放棄禮義,非禮勿樂才是安定人心實現“治德之世”的重要路徑。墨家反對儒家繁文縟節(jié),視儒家之禮既有虛偽的一面又有迂腐的一面,強調人類的衣食住行只有節(jié)用才能夠利國利民。

與諸子相異,儒家“禮”思想獨具特色??鬃拥摹暗乐缘?,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為政》)的價值觀,蘊含實現和諧價值的原則與規(guī)范,蘊含孔子重視先王之禮,重視道德與法相互滲透的倫理價值理念。對于“禮”,孟子洞見:“堯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今有仁心仁聞而民不被其澤,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保ā睹献印るx婁上》)他借以對先王政治制度的論說評價,彰顯其禮法之道和政治理想。孟子主張德治,提倡“仁政”。荀子“禮”之管理倫理思想在諸子百家之學中極富創(chuàng)造性。荀子在一個禮崩樂壞的時代里極力創(chuàng)造尊禮的和諧秩序,試圖構建和諧的秩序以挽救“禮崩樂壞”的社會局面,以使實現“群居和一”的理想社會成為可能。在荀子的管理倫理思想中,“禮”涵蓋多層意蘊。

首先,“禮”是人類生生不息的自然動力。荀子曰:“人之命在天,國之命在禮。”(《荀子·強國》)怎樣認識天與人的命運息息相關,是否重視禮儀與國家的命運緊密相連?!霸谔煺吣饔谌赵拢诘卣吣饔谒?,在物者莫明于珠玉,在人者莫明于禮義”(《荀子·天論》)。禮的作用舉足輕重。“禮”是人類生成、發(fā)展、進步的互動源泉。荀子曰:“禮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君師者,治之本也。”(《荀子·禮論》)天地、先祖、君師是禮義的三條根源,三條若偏廢任何一條,人就無法安寧?!岸Y”還是人有別于他物的高級表現?!叭酥詾槿苏撸翘匾云涠愣鵁o毛也,以其有辨也。夫禽獸有父子而無父子之親,有牝牡而無男女之別”(《荀子·非相》)。所以,人“最為天下貴者”,因為有義、會分辨、懂禮儀、尚和諧。人類社會的誕生、發(fā)展、進步的路徑是人類群體合理分工合作、和諧運行的進程。

其次,“義分則和”的管理模式。荀子提出“義分則和”,“就是要構建一個以‘禮’為制度安排的和諧社會,即達到社會的‘有序——和諧’”[5]98。荀子宣稱人不如牛馬之力,卻駕馭牛馬是因為“人能群,彼不能群也”,而且人尊“義”會“分”?!叭撕我阅苋??曰:分。分何以能行?曰:義,故義以分則和”[6]95。荀子“群”、“分”、“義”這三個范疇獨具儒家社會倫理特色,是他社會管理思想的精華,是維系群體秩序和諧的關鍵。

再次,“隆禮重法”的管理原則?!暗轮巍焙汀胺ㄖ巍笔侵螄舶畹母颈U稀R獙崿F和諧的理想化必須要“德治”和“法治”,任何時候“兩手都要硬”。以“禮”為制度安排、“隆禮重法”的和諧社會是國泰民安的象征。禮既是實現“群居和一”的手段,又是其目標。荀子構想的“群居和一之道”是特定時代“禮”之倫理內涵的最高境界。

二、道德重構中何以為“禮”

在社會轉型的今天,為什么要道德重構?何以解決當前人類社會所面臨的眾多沖突與挑戰(zhàn)?一是人類自我心理失序導致信仰危機;二是人與人缺乏信任的道德危機;三是人與社會的價值取向危機;四是人與自然缺乏和諧的生態(tài)危機。現實的非和諧狀態(tài)迫切呼喚禮治而和諧的社會秩序構建。汲取中國傳統(tǒng)文化特別是荀子之禮的思想精華,是破解以上社會矛盾與危機的道德密碼。對于社會轉型期促進管理者及被管理者的道德重構具有重要的引領價值。那么道德重構中何種形式的禮才是最佳狀態(tài)?蘇格拉底認為,理想的制度和良好的善秩序即是美好而“有禮”的和諧社會:“在凡是被定為統(tǒng)治者的人最不熱心權力的城邦里必定有最善最穩(wěn)定的管理”[7]280。英國儒理查茲在他的《文學批評原理》中指出:“道德的問題就在如何使相反的生機調和融洽,并行不悖。這需要適宜的組織(organization)?;顒佑喾?,愈自由,愈調和,則生命亦愈豐富。儒家所提倡的禮樂就是求‘對于人類的生機損耗最少的組織’?!保?]254柏拉圖深情呼喚公正即和諧有序,描繪“理想國”的美好藍圖。中國的孔子向往“周禮”,孜孜的期盼那種“和平寧靜富于詩意的理想境界”[9]173。這“太平盛世的美麗圖景”[9]173,是先秦儒者人民幸福的美麗夢?!岸Y之用,和為貴”、“君子和而不同”是禮思想的精髓。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是禮思想的核心。荀子睿智洞見“群居和一”之道,賦予儒家理想之禮嶄新的管理內涵。

1.道德重構中“禮”的管理模式

面對戰(zhàn)國時期“禮崩樂壞”的社會背景,荀子之所以敏銳洞見到“明分使群”是禮的理想管理模式,是因為他發(fā)現:“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生而有疾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順是,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然則從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于爭奪,合于犯分亂理,而歸于暴?!保ā盾髯印ば詯骸罚┸髯诱J為“人之性惡”。人的自私自利的自然屬性,沒有滿足與謙讓。若不加節(jié)制會導致“辭讓亡”、“忠信亡”、“禮義亡”的惡果。面對“正義猶如支撐整個大廈的主要支柱。如果這根柱子松動的話,那么人類社會這個雄偉而巨大的建筑必然會在頃刻間土崩瓦解”[10]106的這種局面,人類何以能棄惡從善到達“群居和一”的正義之道呢?何以重構人類失范的道德秩序是諸子百家必須要面對的嚴峻課題?!叭寮沂窍惹刂T子百家之一,諸子百家及其爭鳴形成了中國思想史上的第一個‘黃金時代’”[11]21。面臨嚴峻的道德困境,孔子哀嘆:“天下之無道也久矣。”[12]32為追尋天下之“道”,他以“周禮”為尊:“周監(jiān)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12]28。他希望人們能夠“克己復禮”踐行“仁”德,從而挽救“辭讓亡”、“忠信亡”、“禮義亡”影響人類社會和諧運轉的非正義局面?!翱思簭投Y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12]121,“禮”是建構人與人之間和諧關系的法則。道德重構中踐行儒家禮思想有利于建構人際關系的和諧。“復禮”即是一個從自然人到成為社會人的必要條件。關于禮與仁的關系,李建華先生認為:“禮是外在的制度化的政治實體,而仁是內在的精神化的理念;禮為主,仁為輔;禮是仁的實際規(guī)范,反過來又以仁充實禮,貫徹禮?!保?3]59個體要實現仁之境界,“克己復禮”是關鍵。“仁”與“禮”一內一外,相輔相承,相得益彰。“仁”是內涵于個體自身的品德。禮的表現是通過個體的言行舉止而外顯。一個知“禮”的人,必定是具備“仁”德內涵的人。一個“仁德”的人,其一言一行,風度氣質必然展現“禮”的風采。試想如果人人都能做到“克制一己的行為”,使之符合“禮”,人人都能夠成為儒家意義中道德人,那么我們的社會能夠不和諧不安寧嗎?孔子同時給予“和”的價值高度贊揚,詮釋“禮之用,和為貴”的哲學意蘊:即禮的最重要的功能是實現和諧。荀子敏銳洞見“明分使群”的理想管理模式,詮釋儒家倫理的嶄新內涵。

首先,“人生不能無群”。人要生活在群體之中,為什么呢?因為“百技所成,所以養(yǎng)一人也。而能不能兼技,人不能兼官,離居不相待則窮,群而無分則爭”(《荀子·富國》)。即使窮盡個體的能力也不能精通百業(yè)。脫離人類之群、缺少相互關愛,道德個體會陷入窘境。只有人類群策群力、精誠合作才能和諧共存。

其次,人“能群”在于“明分”。荀子說:“故先王案為之制禮義以分之,使有貴賤之等,長幼之差,知愚、能不能之分,皆使人載其事而各得其宜。然后使谷祿多少厚薄之稱,是夫群居和一之道也?!保ā盾髯印s辱》)只有以禮義以分之,人們才能夠和諧生活在一起。原因在于人類社會這個群體合作的共同體,只有依靠人們各有其位,各得其所,相互協(xié)調才能夠正常運轉。這就是關于儒家的社會和諧組織結構和秩序?!懊鞣帧笔谷伺c人之間有了等級之別,這樣有限的財物才能各得其宜,防止爭斗,避免混亂,有利群體發(fā)展與和諧。

再次,“義以分則和”。荀子認為:“分何以能行?曰:義。義以分則和,和則一,一則多力,多力則強,強則勝物,故宮室可得而居也?!保ā盾髯印ね踔啤罚┥鐣后w的和諧,國家的強大,必須以禮義為道德準則。如果說“群”的生存模式是“群”之可能的關鍵,而“義以分則和”則是實現荀子“群居和一”之道德最完美狀態(tài)和最高境界。“無分者,人之大害也;有分者,天下之本利也”(《荀子·富國》)。唯有“明分”方能使群。荀子明分使群的道德預設避免社會的混亂與掠奪,即在禮治的前提之下來分配有限的社會資源,有利于社會的正常發(fā)展與秩序穩(wěn)定,實現“群居和一”的理想圖景。

2.道德重構中“禮”的管理原則

荀子非常重視“禮”的管理價值,他強調“隆禮重法”是實現“群居和一”社會的重要保證。

首先,荀子之“禮”。第一,“禮”的起源。荀子曰:“禮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保ā盾髯印ざY論》)古代帝王為制止這種由“爭”而引起的“亂”與“窮”的局面,“治禮義以分之”,使社會在齊而非齊中保持平衡的狀態(tài),這就是禮的起源。第二,禮是治理國家的最高準則和基本綱領——是國之命。荀子曰:“國無禮則不正。禮之所以正國也,譬之:猶衡之于輕重也,猶繩墨之于曲直也,猶規(guī)矩之于方圓也,既錯之而人莫之能誣也。”(《荀子·王霸》)禮好比量器,墨線,圓規(guī)用來衡量輕重,裁割曲直,劃定方圓。第三,“禮者,養(yǎng)也”。荀子洞見,人之性惡,當社會物質財富難以滿足人的無限貪欲之時,“爭奪生而辭讓亡”、“殘賊生而忠信亡”、“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禮幫助人類實現欲望追求,禮是治國養(yǎng)天下之根本。同時,禮者,別也,即按照人們不同的等級來分配不同的物質財富。第四,“禮”的社會效應。他認為尊禮守法的道德效應是:“個體不守禮法難以生存,做任何事情不守禮法難以成功,國家離開禮法一刻也不能安寧?!保?4]荀子進一步舉例論證:隆禮表現在為人處世;表現在衣食住行;外顯于個體修養(yǎng),舉止的高雅與庸俗或是野蠻。天地、先祖、君長是禮之本。

其次,荀子論“法”。一方面,法是治理之制?!胺ㄕ撸沃艘病保ā盾髯印ぞ馈罚?。對于治理社會施以法治是治國安邦,建構社會和諧的需要。他主張“無能不官、無功不賞、無罪不罰”,強調法治與禮治互補,“治之經,禮與刑”(《荀子·成相》),“刑”即是“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于法”,是百姓安康、國家太平的根本保障。另一方面,法是道德準則。他認為“盜竊之不可以為富也”、“賊害之不可以為壽也”、“犯上之禁不可以為安也”、“為奸則雖隱竄逃亡之由不足以免也”(《荀子·君子》),唯有遵紀守法,修養(yǎng)身心,方能“名配堯舜”,延年益壽。特別是荀子能夠引法入禮,在中國倫理史上開創(chuàng)了禮法并重的歷史先河,賦予荀子之法獨特的內涵?!败髯幼鳛橐粋€在政治上既充滿理想又關照現實的思想人物,最終以‘法’思想觀念充實了儒家傳統(tǒng)的‘禮’的思想。同時,他在立法思想方面又有相當的理論貢獻,從而使“禮”所具有的‘法’的意義進一步得到張揚,為后世政治思想的發(fā)展提供了理論引導和思想模式”[15]120。

再次,禮與法的互動。第一,“起禮義,制法度”。儒家之“法”。荀子曰:“古者圣王以人性惡,以為偏險而不正,悖亂而不治,是以為之起禮義,制法度,以矯飾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擾化人之情性而導之也,始皆出于治,合于道者也?!保ā盾髯印ば詯骸罚┘偃缟鐣芾頍o禮與法的互動,則個體無法生存,社會混亂不堪?!岸Y者、人之所履也”(《荀子·大略》)。禮是人類社會實踐的道德準繩,這里的禮與法有相似的影響力與威懾力。第二,“明禮義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荀子·性惡》)。這里“法”代表強制性的硬性約束,其社會功能重在“治理”,對“奸民”、“元惡”要加以嚴懲?!岸Y”的作用在于柔性管理,其手段是通過教育而使惡性以“化”之。禮法結合,雙管齊下,剛柔相濟,相得益彰,實現其“群居和一”的理想藍圖。第三,“有治人,無治法”。荀子曰:“禹之法猶存,而夏不世王。故法不能獨立,類不能自行;得其人則存,失其人則亡。”(《荀子·君道》)法律的制定與執(zhí)行直接決定其社會影響效應的強弱?!傲⒎ㄕ呷绻蔷樱瑒t法得其人,是為良法;執(zhí)法者如果是君子,則良法又得其人,是為善政。其首要的前提條件還在人”[15]119。第四,“法”之影響力與時效性。禮義既是引領社會和諧發(fā)展,促民向善的正能量,又是以法治國、德治與法治并行的內動力。宣傳法律、家喻戶曉,見賢思齊、內省自新的法治宗旨既能促進主體遵守道德人的底線,又能引導道德主體知法守法,踐行道德生命的自覺。

3.道德重構中誰使之“禮”

如何踐行理想之禮?第一是人類的循禮互動;第二是人與社會的守禮共存;第三是人與自然的尊禮合一。

(1)人與人的循禮互動。

首先,君主何以“禮”?君主是治國的精英。君主是否具備高尚的品德,君主是否執(zhí)行善政,君主是否任人唯賢關系到國家的安危。《尚書》首篇的《堯典》記載:“曰若稽古帝堯,曰放勛,欽、明、文、思、安、安,允恭克讓,光被四表,格于上下??嗣骺〉?,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闭蔑@堯善政的美德,黎民百姓和睦相處的美好境界。堯任人唯賢,任命“潛心加強道德修養(yǎng)”、既“智慧”、“溫和”,又“謙遜”的舜以官職。舜“慎徽五典”。即真誠善意地履行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這五種倫理道德規(guī)范,遵循五種倫理道德規(guī)范使民風淳樸?!肮示又溃罕局T身,征諸庶民”(《四書章句集注·中庸》)。有德君子修身養(yǎng)性,善理天下,其善行舉止為后世效仿的標準?!翱鬃釉唬捍蠊?jié)是也,小節(jié)是也,上君也。大節(jié)是也,小節(jié)一出焉,一入焉,中君也。大節(jié)非也,小節(jié)雖是也,吾無觀其余矣”(《荀子·王制》)。君主的品德、治國的方略,用人的路線關系到國家的安危。荀子曰:“修禮者王,為政者強,取民者安。”(《荀子·王制》)實行禮義能稱王天下,善治能使國家強大,得民心者定能得天下。

其次,大臣何以“禮”。第一,能做到“勸諫”、“諍”、“輔佐”、“匡扶”輔助君主的是仁人之臣。荀子曰:“故諫、爭、輔、拂之人,社稷之臣也,國君之寶也,明君所尊厚也。”(《荀子·臣道》)即故諫、爭、輔佐、匡扶君主的人,是國家的棟梁之臣,是君主寶貴財富,是英明君主厚愛的人。臣何以輔佐君主,關系到國家的興旺發(fā)達與長治久安。荀子進一步提醒君主,臣“有大忠者,有次忠者,有下忠者,有國賊者”(《荀子·臣道》),認為像周公輔助年幼的周成王不愧稱為大忠誠;管仲對齊桓公可稱為次忠誠;伍子胥對于吳王夫差應算下等忠誠;至于曹觸龍對于商紂王是禍國殃民的賊子。第二,大臣以禮修身塑德來實現自身的和諧發(fā)展。任何時期,貪欲一定是罪惡的源泉。“君貪亡國,臣貪亡身”廉潔勿貪的君臣才能夠守富貴。貞觀十六年,太宗以“魚鳥喻貪,以勉大臣”:“古人說:‘鳥棲息在樹林里,還擔心樹木不夠高,又在樹梢上筑巢;魚潛藏在水流里,還擔心水流不夠深,再在水底下鉆洞。但是它們仍然被人捕獲,這都是由于貪食誘餌。’”[16]235第三,君臣一心是實現天下太平的根本?!敦懹^政要》載:房玄齡奉國,盡心竭力。杜如晦敏斷,經營四方?!俺⒅袠袡C構的規(guī)模設置,典章文物,都是他們兩人制定,在當時就獲得崇高的聲譽,并稱為‘房杜’”[16]31。將相和典故也向世人彰顯了廉頗與藺相如兩位國之重臣“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17]1640,顧大局識大體,一心為國家富強,實現天下太平的高尚品質。

再次,民眾如何“禮”?人民是人類精神財富和物質財富的創(chuàng)造者;人民是歷史發(fā)展的動力;民眾是立國、建國、強國之根本??鬃釉唬骸熬又嘛L,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保ā墩撜Z·顏淵》)彰顯為政者人格魅力的影響效果。荀子洞見:“君者,儀也,民者,影也,儀正而景正?!保ā盾髯印ぞ馈罚┟癖娕c社會管理者能否“禮”,怎樣“禮”取決于管理者與民眾的“互相關心,互相愛護,互相幫助”互動和諧的魚水之情[18]906。取決于管理者對為人民服務宗旨的正確認知:“我們這個隊伍完全是為著解放人民的,是徹底地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18]905。取決于一個“善”的政府和一個“善”的管理制度。君主是測試的標桿,百姓是標桿之影;標桿直,則影子正。PAUL說:“禮不僅是國家有序,經濟繁榮的關鍵,而且是個人發(fā)展的關鍵,禮幫助人民平衡他們的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保?9]77一句話,管理者要想促使社會秩序良性運轉,必須以民為本,方能贏得民心,得到百姓擁護。

(2)人與社會的守禮共存。

首先,營造和諧的人生環(huán)境?!岸Y之用,和為貴”引領人生環(huán)境的和諧?!八^人生環(huán)境,就是人們的社會實踐活動所賴以展開的各種關系的總和。科學對待人生環(huán)境,主要就是要促進自我身心的和諧,個人與他人的和諧、個人與社會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等”[20]80。和諧的人生環(huán)境是建構善的社會制度,促成和諧社會秩序的基礎?!岸Y之用,和為貴”即禮的最高境界是只有達至和諧的目的才最為高貴。“禮的作用,最珍貴的是使各等級身份及其行為既不過也無不及,達到恰到好處”[5]96。禮之所以能“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就是因為“禮”能使社會分工合作,有序和諧。荀子創(chuàng)立“群居和一”社會倫理思想:“故先王案為之制禮義以分之,使有貴賤之等,長幼之差,知愚、能不能之分,皆使人載其事,而各得其宜。然后使愨祿多少厚薄之稱,是夫群居和一之道也。”(《荀子·榮辱》)是對孔子“禮之用,和為貴”思想的傳承與發(fā)展,有利于促進人際關系和諧,促進人與社會的和諧共生。

其次,構建善的制度保障?!懊鞣质谷骸笔巧浦贫鹊墓芾砟J?。荀子曰:“人之生,不能無群,群而無分則爭,爭則亂,亂則窮矣。故無分者,人之大害也;有分者,天下之本利也?!保ā盾髯印じ粐罚┘礇]有名分的區(qū)別,是人類之亂的禍根;有名份有區(qū)別,是天下根本利益的需要。他又說:“群而無分則爭;窮者,患也,爭者,禍也,救患除禍,則莫若明分使群矣?!保ā盾髯印じ粐罚┮案F”與“爭”這兩種災禍,只有“明分”才能夠和諧人群。主要體現在三大方面:其一,等級尊卑之別。荀子認為無差等的管理模式導致社會混亂無序。其二,性別人倫之分。用分辨之分組織人群,使長輩晚輩有相應的區(qū)別與尊重。其三,社會職業(yè)之分。社會分工促進社會成員合理分工,各安其職,防患“老幼有失養(yǎng)之憂,而壯者有分爭之禍”?!懊鞣质谷骸笔股鐣A層分明,和平有序。正如蘇格拉底所洞見:禮是理想的制度和良好的善的秩序。

再次,促成和諧的秩序。“明分”之道有助于社會分工合理、默契合作,有助于社會成員愛崗敬業(yè),有助于促成和諧秩序的建構。重視社會和諧是儒家倫理的價值精髓。荀子指出:“故義以分則和,和則一,一則多力,多力則強,強則勝物?!保ā盾髯印ね踔啤罚傲x以分則和”能夠“使各等級各安其分,各得其宜,就能使各等級身份及其行為,‘無相奪倫’,互不侵犯而恰到好處,于是社會在整體上達至和諧”[5]98。荀子的“義以分則和”有內在的組織;有內在的等級分辨;禮義的道德原則體現了先秦儒者孜孜以求的良善而和諧的美好秩序。荀子繼承并超越孔子的“禮之用,和為貴”倫理思想,他立足于現實主義視野,與孟子以不同的視角展示了人性的真善美,為人類描繪出“和則一”、“和則多力”、“和則強”、“和則勝物”的群居和一的美好藍圖。

(3)人與自然的尊禮合一。

首先,人類與自然是世代友好的合作伙伴。“圣王之制”是人與自然和諧統(tǒng)一的道德預設。人類與自然必須尊禮合一。善待青山綠水,善待花鳥蟲魚,尊重自然規(guī)律等同于尊重人類自身的生態(tài)倫理智慧是人與自然能生生不息、和諧相處的重要前提。否則“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21]383。

其次,人對天要有責任意識。儒家“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睦相處,即:“‘天人合一’作為一種世界觀和思維模式,它要求人們不能把‘人’看成是和‘天’對立的,這是由于‘人’是‘天’的一部分,破壞‘天’就是對‘人’自身的破壞,‘人’就要受到懲罰。”[22]15~16只有順其自然,尊重自然規(guī)律才能夠實現和諧。

再次,人與自然尊禮互動而統(tǒng)一。荀子曰:“不為而成,不求而得,夫是之謂天職。如是者,雖深、其人不加慮焉;雖大,不加能焉;雖精,不加察焉;夫是之謂不與天爭職。”(《荀子·天論》)又曰:“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時,故五谷不絕而百姓有余食也;污池淵沼川澤,謹其時禁,故魚鱉優(yōu)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斬伐養(yǎng)長不失其時,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保ā盾髯印ね踔啤罚娬{天人相參為基礎的天人合一,實現人與自然的動態(tài)和諧。

荀子“圣王之制”的道德預設助于化解迫在眉睫的生態(tài)危機,引領實現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引領實現“群居和一”的中國夢。在這個禮儀之邦里,圣明帝王用禮義檢點自己的言行。這就是稱王天下的人。在這個禮義之邦里,“無德不貴,無能不官、無功不賞,無罪不罰,朝無幸位,民無幸生”(《荀子·王制》)。在這個禮義之邦里,按禮義制定等級賦稅,妥善處理百姓事務,“財萬物,所以養(yǎng)萬民也”。這就是王者之法(《荀子·王制》)。在這個禮義之邦里,人與人以禮相待,“不知禮,無以立也”[12]209?!熬鲁家远Y,臣使君以忠”[12]30,杜絕非禮篡權之事。并以法制為指導,約束民眾行為并使民向善?!暗乐缘?,齊之以禮,有恥且格”[12]12。在這個禮義之邦里,即是一種“貴賤有等,長幼有差,貧富輕重皆有稱者也”(《荀子·富國》)。公平公道的合宜合理的制度安排,踐行以禮而治管理模式,達到構建人與社會動態(tài)和諧。在這個禮義之邦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德不孤,必有鄰”、“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四海之內若一家”。在這個禮義之邦里,呈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美景:“草木榮華滋碩之時”、“黿鼉、魚鱉、鰍鳣孕別之時”“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五谷不絕而百姓有余食也”,“魚鱉優(yōu)多而百姓有余用也”,“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荀子·王制》)。這個“圣王之制”的理想藍圖,描繪出“一種和平寧靜賦予詩意的理想境界”,展示出先秦儒者所期盼的“太平盛世的美麗圖景”[9]173。這個“圣王之制”的禮義之邦獨具東方特色,是先秦儒者的中國夢,是中國特色的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夢,是天下一家的溫馨景象。

三、“禮”對社會轉型期道德重構的啟示

社會轉型期的道德重構是中國社會構建現代文明的歷史性任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選擇。儒家德性文化幾千年來之所以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因為儒家倫理思想注重群體道德水平的提升,注重人文環(huán)境的營造,注重人類道德秩序的重構,注重當代人面臨的道德危機的解決,注重群體價值的和諧。不同的國家,必然存在不同的國情。其實現現代化的具體道路、具體形式各有不同。實現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貫徹中國共產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創(chuàng)新、協(xié)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fā)展新理念是時代賦予我們的獨具中國特色的偉大歷史使命。中國社會轉型期的道德重構即中華民族從傳統(tǒng)走來,汲取精華,棄其糟粕,引領現代,奔向未來的道德整合的進程。傳統(tǒng)文化與現代話語是歷史演進過程中生生不息的延續(xù)體。任何國家要成功完成現代化進程必須立足于本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必須加強全社會的思想道德建設,激發(fā)人們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確的道德判斷和道德責任,提高道德實踐能力尤其是自覺踐行能力,引導人們向往和追求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只要中華民族一代接著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們的民族就永遠充滿希望?!避髯印岸Y”論的目的是構建“群居和一”的理想社會。荀子“禮”的管理思想詮釋了道德重構中為何踐行“禮”,道德重構中何以“禮”,“禮”的引領價值等時代問題,對于構建社會主義法治社會,實現國家富強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第一,“群道當”的管理思想引領執(zhí)政黨加強自身建設。黨要管理好黨是扭轉社會道德風氣的關鍵。努力構建中國共產黨的紅色“政治生態(tài)”、“要堅持全面從嚴治黨、依規(guī)治黨、深入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鞏固反腐敗斗爭成果,健全改進作風長效機制”。真正做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以實際行動踐行“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

第二,“義分則和”的管理之道引領于人民各有其位,各司其職,互相協(xié)調,各得其所。荀子之“禮”有利于人與人的和諧,構建道德的人文環(huán)境。人總要在一定的環(huán)境中成長?!敖煺叱?,近墨者黑”。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良傳統(tǒng)是個人健康成長,形成良好的社會風尚,實現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條件?!爸腥A民族優(yōu)良道德傳統(tǒng)是中華民族的根,也是每一個中國人的根。它像是一塊永不會磨蝕的‘胎記’,是中華民族身份認同的重要標志”[20]95?!岸Y者,所以正身也”,彰顯荀子生存智慧的洞見,對于化解現代人與人之間道德危機彌足珍貴。如果人沒有美德,人就成了最邪惡,最殘暴,色欲和食欲也是最大的動物[23]7。因此,現代人提升道德素質,構建道德的人文環(huán)境是實現民族復興中國夢的當務之急。

第三,“禮”的管理思想引領人與社會的和諧共生,構建道德的秩序。在中國社會倫理發(fā)展進程中,“荀子開創(chuàng)‘禮法并重’的先河。他的禮法并舉是價值導向與行為強制相融合的剛柔相濟、矛盾統(tǒng)一的特殊社會規(guī)范。是富國安民構建社會和諧秩序的源頭活水”[14]。荀子的“隆禮重法”根本目的是治理社會混亂,建構和諧秩序,使社會安定于“群居和一”之道。禮與法、德治與法治相結合的治國管理方略,任何時候都應優(yōu)勢互補,相得益彰。

第四,“禮”的制度設計引領人類構建理想的“好”制度。荀子的“禮論”實質是以禮治實現“群居和一”社會的治世方略,凸顯人類永恒的“和諧”主題。荀子“禮”理念歸根結底體現為實現理想的和諧制度,“義分則和”則是實現這一好制度的理想管理之道,它達古通今,緩和人類社會長期面臨著的道德難題。荀子呼喚人類:是否有義,是人有別于禽獸的“幾?!??!傲x以分則和”盡管難免存在著某些理想主義因素,但是仍然有利于個體身心健康、和諧社會群體的構建。

第五,“禮”的管理思想引領管理者關心民生問題。關注民生問題始終是人類“仁者愛人”的美好情懷,關心民生問題有利于促進人與人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關心民生問題有利于實現民族振興,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中國夢??鬃犹岢觯骸肮?jié)用而愛人,使民以時?!保?2]4孟子說:“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保?4]5荀子洞見:“禮者,養(yǎng)也?!保?]229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老百姓可能不關心GDP,但是他們關心吃穿住行。關心就業(yè)怎么辦,小孩上學怎么辦,生病了怎么辦,老了怎么辦,等等。針對這些問題,我們必須切實把發(fā)展的理念轉變到科學發(fā)展觀上來,轉變到以人為本上來?!保?5]139

[參考文獻]

[1]陳德述.儒家管理思想論[M].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08.

[2]許慎.說文解字[M].長沙:岳麓書社,2005.

[3]王國維.觀堂集林:第一冊[M].北京:中華書局,1959.

[4]廣東、廣西、湖南、河南辭源修訂組.辭源[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5]朱貽庭.儒家文化與和諧社會[M].上海:學林出版社,2005.

[6]張覺.荀子校注[M].長沙:岳麓書社,2012.

[7]柏拉圖.理想國[M].郭斌和,張竹明,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6.

[8]傅永聚,韓鐘文,等.儒家文化思想研究[M].北京:中華書局,2003.

[9]張葆全.論語通譯[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5.

[10]亞當·斯密.道德情操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11]傅永聚.中華倫理范疇叢書:第1函[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6.

[12]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9.

[13]李建華,左高山.行政倫理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14]金妍妍.論荀子“和”管理思想及現代啟示[J].管理科學,2015,(1).

[15]王啟發(fā).禮學思想體系探源[M].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5.

[16]吳兢.貞觀政要[M].劉配書,等,譯注.北京:新華出版社,2006.

[17]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2008.

[18]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7.

[19]Goldin,Paul R.Rituals of the Way:The Philosophy of Xunzi[M].Chicago:Open Court,1999.

[20]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編寫組.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2]王博.中國儒學史:先秦卷[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23]莫特瑪·阿德勒,查爾斯·范多倫.西方思想寶庫[M].周漢林,等,譯.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1.

[24]楊伯峻.孟子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60.

[25]習近平.之江新語[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責任編輯:朱建堂]

[中圖分類號]B82-0;B22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1-4799(2016)03-0014-07

[收稿日期]2015-12-23

[基金項目]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資助項目:2015-QN-511;洛陽市社會科學規(guī)劃資助項目:2014A015

[作者簡介]金妍妍(1980-),女,河南潢川人,洛陽師范學院馬列理論教研部講師,哲學博士,主要從事倫理學、中國傳統(tǒng)倫理文化研究。

猜你喜歡
管理思想法治社會社會轉型
社會轉型時期的大眾傳媒與公共政策
法制節(jié)目的發(fā)展策略探討
律師在社會治理中的“當為”與“不為”
淺談我國古代的管理思想
高校食堂經營管理
馬克思的管理思想對加強中國社會管理的啟示
探究人本管理在圖書館管理中的應用
戰(zhàn)后臺灣如何從農業(yè)社會轉型工業(yè)社會
當代大學生法律意識培養(yǎng)存在的問題及其有效策略
網絡營銷視角下的法治電子政務文化服務研究
师宗县| 左云县| 松阳县| 徐水县| 赫章县| 侯马市| 兴国县| 洱源县| 文成县| 北海市| 齐齐哈尔市| 昌黎县| 新沂市| 五河县| 石城县| 垦利县| 定结县| 金昌市| 黔西县| 都昌县| 兴和县| 丹寨县| 郸城县| 治县。| 河池市| 榆树市| 万山特区| 邛崃市| 法库县| 沈丘县| 秀山| 南召县| 浪卡子县| 安吉县| 阜南县| 枝江市| 西乡县| 静宁县| 阿克苏市| 天水市| 东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