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子楊(延安大學魯迅藝術(shù)學院,陜西 延安 716000)
?
人文精神在音樂教學中的滲透淺議
何子楊
(延安大學魯迅藝術(shù)學院,陜西 延安 716000)
摘 要:所謂人文精神,是指一種關(guān)注人的思想,體現(xiàn)了人類追求人生真諦的理性態(tài)度。在學校音樂教學中滲透人文精神有其自身的必要性,教師要在音樂教學中有意識地滲透人文精神,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具體做法包括:分析音樂作品中的人文思想,陶冶學生的情操;完善課堂教學模式,與學生進行人文對話;優(yōu)化教學評價方法,加強人文素質(zhì)要求;加強音樂實踐活動,激發(fā)學生的人文情操。
關(guān)鍵詞:人文精神;音樂教學;滲透策略
一直以來,音樂教學都具有人文學科的基本屬性。隨著我國學校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新課改明確要求音樂教學要更加人性化和個性化。有鑒于此,學校音樂教師應(yīng)該以完善學生的人格發(fā)展作為終極目標,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滲透人文精神,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與全面發(fā)展,為他們的未來奠定良好的基礎(chǔ)。本文先分析學校音樂教學滲透人文精神的必要性,接著研究在音樂教學中滲透人文精神的策略,希望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所謂人文精神,是指一種關(guān)注人的思想,體現(xiàn)了人類追求人生真諦的理性態(tài)度。作為一門文化課程,音樂學科具有顯而易見的人文屬性,“育人”是這門學科的首要目標。那些將音樂教學當作“唱歌課”、“音樂技能訓練課”的做法明顯是錯誤的,忽視了學生的情感體驗,也忽視了對學生的人文關(guān)懷,這與音樂教學的本質(zhì)目標背道而馳,偏離了音樂教育以培育人的生存意識為目標的軌道。有鑒于此,在當今的學校音樂教學中必須滲透人文精神,提倡“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在淡化音樂知識技能時,強化對學生的關(guān)注,力求培養(yǎng)學生健全的人格與良好的個性,這樣才能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奠基[1]。
2.1分析音樂作品中的人文思想,陶冶學生情操
作為人類社會最古老、最具感染力的藝術(shù)形式之一,音樂具備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強烈的人文色彩。古今中外的音樂作品形式多樣,或高雅、或通俗、或古典、或現(xiàn)代,它們通過特有的文化內(nèi)涵向人們展示著現(xiàn)實社會的善惡、黑白與美丑,體現(xiàn)著人類社會的歷史脈絡(luò)與情感意志,特別是那些優(yōu)秀的、經(jīng)典的音樂作品,深刻隱含著對社會、對自然、對國家、對民族、對人性的高度關(guān)懷。其實,音樂不是單純的樂理、樂器、曲式組合,而是情感、文化、意識的表達,承載著人類的靈魂與生命。不管是在音樂欣賞課程中,歌唱課程中,亦或是樂器演奏課程中,學校音樂教師都應(yīng)該深入挖掘、分析音樂作品中的人文思想,用以培育學生的人文意識,使他們的情感得到熏陶與升華。
2.2完善課堂教學模式,與學生進行人文對話
眾所周知,課堂是學校教育的縮影,在學校的大部分時間里,學生是在課堂上度過的。課堂教學應(yīng)該成為滲透人文精神的主要渠道。與其他學科不同,音樂教育與生俱來就具備形象生動、活潑自由的特點,有利于啟發(fā)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在美妙的音樂世界中自由翱翔,感受藝術(shù)之美和人文之美。然而,我們不能忽視,部分音樂教師由于深受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影響,在課堂教學中實施“滿堂灌”、“一言堂”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教師向?qū)W生單向性地灌輸音樂理論知識,而不顧學生的吸收消化能力。這樣的教學勢必壓抑學生的音樂靈感、局限他們的創(chuàng)新思維,導致教學氣氛沉悶不堪、教學效果事倍功半,久而久之就讓學生失去了學習音樂的興趣。
現(xiàn)代教育理念明確提倡“以學生為中心”的基本精神,呼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轉(zhuǎn)變角色,變控制者為組織者和引導者。有鑒于此,學校音樂教師要更新教育思想,樹立全新的教學觀與學生觀,要將自己放在與學生平等的位置上,尊重學生、信任學生,與學生進行人文對話,彰顯音樂教育的人文關(guān)懷。比如在音樂欣賞教學中,教師要利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shù)為學生創(chuàng)設(shè)良好的教學情境,或者組織豐富多彩的音樂專題活動,激發(fā)學生開啟智慧,感受音樂的獨特魅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采取小組合作教學、啟發(fā)式教學、任務(wù)驅(qū)動教學等新型教學法,開展角色扮演、欣賞沙龍、主題辯論等活動,拉近與學生的距離,構(gòu)建和諧的師生關(guān)系。這樣多元化的教學方式有助于開拓學生的音樂思維,使他們踐行積極的審美體驗,并在教學過程中發(fā)展起多種能力,比如合作能力、表達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等??偠灾?,在學校音樂教學中,只有真正實現(xiàn)“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有機統(tǒng)一,才能真正構(gòu)建起和諧、民主的音樂課堂,達到培育學生人文精神的目標。
2.3優(yōu)化教學評價方法,加強人文素質(zhì)要求
教學評價是教學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對教學過程起到反饋、引導、激勵等一系列作用。有鑒于此,學校音樂評價方式急需要改革。具體而言,教師不僅要考察學生掌握音樂知識與技能的情況,還要考察學生的思想素質(zhì)、文化素質(zhì)、心理素質(zhì)等,教師要留心觀察學生在平時學習中的表現(xiàn),比如他們在課堂中的發(fā)言情況、討論情況等。同時,教學評價方式也要變得多樣化,不僅要有教師評價,也要有學生自我評價與同學互評等。這樣的教學評價方式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自我認識、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能力,還能促使他們進一步發(fā)現(xiàn)自己的長處與不足,進而采取措施查缺補漏,深化對知識的進一步理解。總之,構(gòu)建立體化、多角度的音樂教學評價體系,對強化學生的人文精神有著明顯的促進作用。
2.4加強音樂實踐活動,激發(fā)學生的人文情操
音樂課程具有強烈的實踐色彩,光掌握音樂理論,卻不付諸實踐,只能淪為紙上談兵。其實,無論哪個領(lǐng)域,都應(yīng)該強化學生的實踐活動,人文精神也只有通過不斷的實踐活動才能得到內(nèi)化,進而形成個體自身的修養(yǎng)與品質(zhì)。有鑒于此,學校音樂教學應(yīng)該將視野延伸至課外,組織學生參與各種音樂實踐活動,讓學生真正走入音樂實踐中,獲得更多的審美體驗。實踐活動不僅有助于校園文化建設(shè),也有利于充實學生的文化生活,使他們的人格得到健全與完善[2]。
在21世紀,現(xiàn)代教育越來越呼喚人文精神的培育,我們可以相信,通過師生的共同努力,學校音樂教學能夠煥發(fā)出新的活力與風采。教師要深入挖掘音樂作品中的人文思想、完善課堂教學模式、優(yōu)化教學評價方法,并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音樂實踐活動,最大程度地使學生得到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趙玉華.聲樂教學問題及其改善對策探析[J].大眾文藝,2014.10.
[2]郝珊.奧爾夫音樂教學法在學前教育專業(yè)鋼琴集體課教學中的實踐[J].北方音樂,2014.08.
(責任編輯:廖建勇)
中圖分類號:G40-01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7304.2016.01. 164
文章編號:1672–7304(2016)01–0349–02
作者簡介:何子楊(1995-),女,安徽安慶人,研究方向:聲樂方向。
On the infiltration of humanistic spirit in music teaching
HE Zi-yang
(Yan'an University, Lu Xun Art Institute, Yanan Shaanxi 716000)
Abstract:The so-called humane spirit is refers to the thought of a kind of attention, embodied the human pursuit of the essence of life, rational attitude. In school music teaching in the infiltration of the humanistic spirit has its own necessity, teachers should in music teaching consciousness to the infiltration of the humanistic spirit, to promote students' all-round development. Specific practices include: analysis of music works of humanistic thinking, cultivate students sentiment; improve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and students of cultural dialogue; to optimize the teaching evaluation methods, to strengthen humanistic quality requirements;strengthen the music practice, stimulate students' humanistic sentiments.
Keywords:Humanistic spirit; Music teaching; Penetration strate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