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博,李海軍
(湖南文理學(xué)院外國語學(xué)院,湖南常德 415000)
《中國叢報》對中國蒙學(xué)典籍的譯介
寧博,李海軍
(湖南文理學(xué)院外國語學(xué)院,湖南常德415000)
《中國叢報》(1832—1851)是清末西方傳教士在中國創(chuàng)辦發(fā)行的最重要的英文期刊之一。它向英語讀者系統(tǒng)譯介了包括《三字經(jīng)》《百家姓考略》《千字文》《孝經(jīng)》《小學(xué)》等在內(nèi)的中國蒙學(xué)經(jīng)典,為它們在英語世界的傳播起了重要作用。但由于譯者中國語言文化水平有限,以及受其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譯介中存在一些偏頗不當(dāng)之處。
《中國叢報》;中國蒙學(xué)典籍;譯介
《中國叢報》(Chinese Repository)又稱《中國文庫》《澳門月報》等,是西方傳教士在清末中國創(chuàng)辦發(fā)行的一份英文期刊。辦刊20年間(1832—1851),共刊出20卷,對中國社會作了全方位的報導(dǎo),內(nèi)容廣泛,涵蓋了中國語言、文學(xué)、歷史、宗教、法律、政治、地理、氣象、科學(xué)等各個層面,影響深遠,是“基督教來華傳教士向海外宣傳中國的重要陣地”,成為“當(dāng)時西方學(xué)者研究漢學(xué)的重要資料來源”[1]。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叢報》較系統(tǒng)地譯介了中國蒙學(xué)典籍,包括《三字經(jīng)》《百家姓考略》《千字文》《孝經(jīng)》《小學(xué)》等。本文擬對其譯介進行簡要述評,以期探討中國蒙學(xué)典籍早期在英語世界的譯介和傳播。
《三字經(jīng)》全文僅1 140字,卻以通俗的文字將中國各部類的知識糅合在一起,其內(nèi)容涵蓋歷史、天文、地理、倫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間傳說,是一部高度濃縮的中國文化簡史,在中國傳統(tǒng)蒙學(xué)教材中最有影響,為歷代學(xué)者所推重,被譽為“一部袖里通鑒綱目”。
裨治文于1835年7月在《中國叢報》第4卷第3期發(fā)表文章Santsze King,or Trimetrical Classic,主要采取介紹、翻譯和注解的方式譯介了《三字經(jīng)》,使其首次走向美國社會[2]。他翻譯和注釋所參照的版本是王伯厚纂、王晉升注的《三字經(jīng)訓(xùn)詁》(Santzse King heun koo)。裨治文在翻譯《三字經(jīng)》時只譯了正文,每五行以阿拉伯?dāng)?shù)字編號,未全譯《三字經(jīng)訓(xùn)詁》里的注釋,但在譯文后加了56句對正文的英文注釋,部分是《三字經(jīng)訓(xùn)詁》里的注解,部分是他自己的見解。
在文章開始,裨治文首先簡要介紹了《三字經(jīng)》的文字排版、漢字?jǐn)?shù)量、音律等特點,肯定了帶有注解的《三字經(jīng)》版本更易讀懂的優(yōu)點。在翻譯王晉升作的序言時,他指出:“這本入門書的主要目的是使學(xué)習(xí)它的年輕人熟悉本國語言,首要原則是通過韻律加強記憶。中國本土所有的地方都在使用這本書;它也是孩童們開始學(xué)習(xí)閱讀拿到的第一本書?!钡才u了注解難懂和書籍排版不合理:“然而,他們也不總是成功的;因為注解經(jīng)常和原文一樣晦澀難懂。在排版方面,如果他能提前使用我們這里的翻譯(排版)方法,它會更易于讀者理解。”翻譯《三字經(jīng)》時,裨治文在正文前加入了一小段全文主要涉及的話題介紹,整篇譯文內(nèi)容上基本準(zhǔn)確,與原文出入不大,用詞簡潔但又略顯粗糙。在最后的注釋里,裨治文既有引用王晉升的注解,也不乏舉一反三地從他自己的角度闡釋相關(guān)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比如在注解“人之初,性本善”時,他補充道:“這里提及的關(guān)于人性的信條與人的行為是如此不一致,以致于一些中國道德學(xué)家否認了它的正確性?!痹诮忉尅捌埐唤?,性乃遷;教之道,貴以?!睍r,他又?jǐn)U展到中國古代的教育方面;對于“香九歲,能溫席;孝于親,所當(dāng)執(zhí)”的理解,他也進一步引申到中國的床品文化上。諸如此類,不勝枚舉。
誠然,裨治文的譯介有很多可取之處,對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介紹也是盡其所能。但在文章最后的評論中,他如是說:“令人悲哀的是,它(指《三字經(jīng)》)在道德情感和宗教信條上是不足的,沒有一個詞引導(dǎo)孩子的思想超越時間和感官的桎梏。天父,這個萬物的創(chuàng)造者和評判者,以及人類的不朽都未涉及在內(nèi);孩子們只能在無盡的黑暗中摸索前行?!敝链?,他向英語世界譯介中國典籍的真正目的便清晰可見:表面上在客觀地介紹傳播中國傳統(tǒng)文化,實為有意貶之并借機傳播西方宗教教義。
在中國姓氏文化中,《百家姓》是我國流行時間最長、流傳范圍最廣的蒙學(xué)教材之一?!栋偌倚湛悸浴酚赏鯐x升撰寫,徐士業(yè)校注,是較早對《百家姓》進行注釋的書籍,也是《百家姓》最著名的一個注本。該版本也成為后世一些改編版本的底本,如《七字百家姓》《同音百家姓》等。因此,“我們可以將《百家姓考略》作為《百家姓》的一個標(biāo)準(zhǔn)本”[3]。
1835年8月,裨治文在《中國叢報》的第4卷第4期上撰文Pih Kea Sing kaou leo,or A brief inquiry concerning the Hundred Family Names[4],首次向英語世界譯介了《百家姓考略》。他從書籍的編寫特點和目的、中國姓名的種類及書寫方式、宗族等級及稱謂三方面來譯介此書。他對《百家姓考略》的內(nèi)容翻譯著墨不多,卻重點介紹了中國的姓名文化和稱謂文化兩方面。在文章的開始,裨治文首先從“百家姓”的標(biāo)題入手,指出了西方人的誤解,“通常,外國人普遍認為中華帝國的居民只有一百個不同的姓氏”;然后,從編撰者、書籍的形式與大小、文本內(nèi)容等方面簡要介紹了《百家姓》,同時闡釋了其翻譯的難度,“《百家姓》不過就是一本姓名的目錄,按音律排列,也是為便于學(xué)生記憶”。無論是百家姓本身還是王晉升的注釋,此文里其實都未有較多涉及。其次,裨治文著重評述了中國的“姓”和“名”,包括“姓”的起源和“名”的分類,對后者的介紹甚為詳實,從幼名、書名、官名到字、號、國號、廟號等的取法、緣由和取名的時間等一一提及,并輔以實例,又將中西書寫姓名的方式進行了比較:“中國人總是將姓寫在最前面,而西方人是反過來的”,“中國人在書寫上沒有我們的大寫;因此,準(zhǔn)確判斷人名、地名等極其困難”。接下來,他指出了當(dāng)前英譯中國姓名方式的弊端:“在翻譯中國作者姓名時,名字通常寫成LuoCheMin或者Loo-che-min;兩種寫法都不好,因為這會使不熟悉原作者的人對他們的真實姓名產(chǎn)生疑惑?!弊詈螅灾挝囊灾袊谧宓燃墳橐?,較清晰地說明了中國家族親屬稱謂。
可見,裨治文對中國姓名文化的評述既有中肯的地方,也不乏偏頗的理解。比如在比較中西姓名書寫的不同之處時,他的評論準(zhǔn)確無誤;但是將《百家姓》理解為“僅僅是一本姓名的目錄”,說明他對《百家姓》作為中國蒙學(xué)文化的經(jīng)典教材的地位,對中國人追本溯源的傳統(tǒng)思想缺乏了解;他評論中國姓名的書寫方式太差,是受“本族中心主義”的意識形態(tài)影響的結(jié)果。
在中國傳統(tǒng)的蒙學(xué)讀物中,《千字文》的創(chuàng)作過程與眾不同,它一改以字載文的傳統(tǒng)形式,砌字成文。它是南北朝時期梁周興嗣受梁武帝之命而編寫的一部識字讀本。雖是啟蒙讀物,但內(nèi)容廣泛,涵蓋天文歲時、上古歷史、倫理道德、封建綱常等,其形式工整,四言韻語,語句通順,文辭精美,因有1 000個不重復(fù)的字,故名《千字文》。它與《三字經(jīng)》《百家姓》一并被譽為“中國傳統(tǒng)蒙學(xué)經(jīng)典讀物”。
裨治文在譯介了《三字經(jīng)》和《百家姓考略》后,又于1835年9月在《中國叢報》第4卷第5期上以Tseen Tsze Wan,or the Thousand Character Classic為題,從介紹《千字文》的格式、長度、目的、類型和作者入手,翻譯了全文,并選擇其中88句進行了注解和評述[5]。
他在文章的開頭就肯定了《千字文》《三字經(jīng)》和《百家姓》的影響,“它們在這個國家使用了數(shù)千年”,認為其主要內(nèi)容就是“人”及其“義務(wù)”。他還特別說明了《千字文》的韻律特點,并輔之以英語進行對比,強調(diào)其獨一無二的用字不重復(fù)的特征;簡要介紹了《千字文》成篇的前因后果及大致經(jīng)過,這與譯介前兩本書是不同的。
裨治文的譯文基本忠實于原文意義,沒有很明顯的誤譯,比如將“天地玄黃”譯為“Theheavens are of asombrehue;theearthisyellow”,“宇宙洪荒”譯為“The whole universe[at the creation]was one wide waste”,“日月盈昃”譯為“The sun reaches the meridian and declines;the moon waxes and wanes”,“晨宿列張”譯為“Indivisionsandconstellationsthe starsarearranged”。
由此可以看出,他在盡量客觀地進行翻譯,這應(yīng)該也是為了讓西方讀者更直觀地感受中國傳統(tǒng)蒙學(xué)的原汁原味。他自己也明確表達過這一點:“我們的宗旨就是向我們的讀者傳遞原文的含義,并通過附加的評論來闡釋中國教育體系,同時提升他們的知識和道德習(xí)慣?!比欢?,在文章的最后一段評論中,他卻筆鋒一轉(zhuǎn),這樣評價《千字文》:“它不適合實現(xiàn)教育的目的?!彼J為,除非是被迫,否則沒人愿意讀它,而且學(xué)習(xí)它是“一項令人厭倦的任務(wù)”(anirksome task),“啟蒙教育階段很有必要有新的教材出現(xiàn)”。這樣的評述與其譯介《三字經(jīng)》時如出一轍,其真正目的仍是貶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為其傳教樹立合理的依據(jù)。
《孝經(jīng)》是中國儒家經(jīng)典“十三經(jīng)”之一,文字曉白,通俗易懂。其所宣揚的孝道,不僅對于個人道德修養(yǎng)、家庭倫理規(guī)范起積極作用,還為封建宗法社會實現(xiàn)國家長治久安、社會安定發(fā)揮了教化作用。兩千余年來,這部不足2 000字共十八章的經(jīng)典備受尊崇,廣為習(xí)誦,對中國古代啟蒙教育影響至深。
裨治文于1835年12月在《中國叢報》第4卷第8期發(fā)表了Heaou King,or Filial Duty,首次將《孝經(jīng)》譯介到英語世界[6]。全篇共九頁,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簡要敘述《孝經(jīng)》成書的歷史背景、各個版本、主要宗旨并解釋了未附加注釋的原因。第二部分是對所有十八章內(nèi)容的翻譯;最后一部分僅用不足一頁的文字補充說明了一些相關(guān)的文化背景知識。
整個譯文的語言通俗流暢,符合英語表達習(xí)慣,內(nèi)容基本忠實于原文,誤譯之處較少。然而,中華語言文化博大精深,盡管裨治文勤于學(xué)習(xí)中文,但身為西方傳教士,真正習(xí)得的中國文化仍是不足的,這在其譯文中也可見一二。比如,將“教民禮順,莫善于悌”翻譯為“for teaching themthe rules of politeness and obedience,there is nothing sogood as a thorough knowledge of the duties which brothers owe to eachother”,這里的“莫善于悌”是指“沒有比服從自己兄長更好的了”,漢語中的“悌”特指“敬愛兄長”,譯文僅理解為“兄弟相互盡到彼此的職責(zé)”,未能表達原文中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兄長的孝道之意。
《小學(xué)》是一部傳統(tǒng)的啟蒙教材,也是儒者為學(xué)的基礎(chǔ),由朱熹及其弟子劉清之合編,成書于淳熙十四年(1187),對中國傳統(tǒng)啟蒙教育乃至整個教育和學(xué)術(shù)都影響深遠。此書分作內(nèi)、外兩篇,內(nèi)篇又分立教、明倫、敬身、稽古四門,外篇分嘉言、善行二門,共計285章。
裨治文于1836年6月在《中國叢報》上以Seaou Heo,or Primary Lessons為題首次向英語世界譯介《小學(xué)》。其譯介文章共分五部分連載于《中國叢報》的第5卷第2期(第81-87頁)、第5卷第6期(第305-316頁)、第6卷第4期(第185-188頁)、第6卷第8期(第393-396頁)以及第6卷第12期(第562-568頁),分別翻譯了內(nèi)篇的《立教》和《明倫》中有關(guān)父子關(guān)系、君臣關(guān)系、夫妻關(guān)系及長幼順序、朋友交往的內(nèi)容。
裨治文開篇這樣評價《小學(xué)》:“它確實包含有許多優(yōu)美的訓(xùn)言,孩子們應(yīng)早點學(xué)習(xí),但是闡述這些訓(xùn)言的語言對小孩子而言太難理解了?!盵7]他認為《小學(xué)》的語言晦澀難懂,也間接暗示其翻譯的難度。裨治文所選取的這幾個部分的翻譯,基本都是沿襲他翻譯《三字經(jīng)》《孝經(jīng)》的方法,譯文意思基本和原文一致,表述基本正確,正如他所說:“我們以犧牲英語風(fēng)格來保留中文一些習(xí)語。”(to retain something of the Chinese idiom...at the expense of a goodEnglishstyle.)[8]
《小學(xué)》的譯介,大多數(shù)是對原文的翻譯,介紹和評論的內(nèi)容不多,僅在君臣關(guān)系的譯文后附有簡短評論,而在評論中他再次表現(xiàn)出了對中國文化的貶損。“這種(教育)基礎(chǔ)是不完整的也是不安全的”,“我們可以承認古代圣賢所教的許多事情都值得全盤接受;但請記住,他們本身在教他人之前,卻從未觸及到知識的‘起源’”;因為“他們從不知道‘敬畏上帝’;自然,這在任何教導(dǎo)文章中也未提及。一個簡單的事實就是,他們所有的倫理體系存在巨大缺陷。他們談?wù)撝腔邸⒄胬?、公正、仁慈等等,在實踐中這些品德卻虛化為形式”;在中國,人們“沒有感受到道德約束”,“因此,這些虛假、欺騙、偷竊、搶奪以及所有其他的罪行會永遠抹黑這個偉大帝國的歷史,抹殺它的幸?!盵7]。
《中國叢報》和裨治文為《三字經(jīng)》《百家姓考略》《千字文》《孝經(jīng)》《小學(xué)》等中國蒙學(xué)典籍進入英語世界,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西傳起了重要作用。但由于譯者的中國語言文化水平有限以及受其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譯介中有些評述有失公允。研究當(dāng)時西方人對中國文化典籍的譯介,可為當(dāng)前經(jīng)典翻譯的研究提供歷史性參照,為“中國文化走出去”提供有益的借鑒。
[1]仇華飛.裨治文與《中國叢報》[J].歷史檔案,2006(3):46-47.
[2]Elijah Coleman Bridgman.Santsze King,or Trimetrical Classic[J]. Chinese Repository,1835(3):105-118.
[3]王建霞.《百家姓》沿革及其衍生文獻研究[D].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xué), 2015:34.
[4]Elijah Coleman Bridgman.Pih Kea Sing Kaou Leo,or A Brief Inquiry ConcerningtheHundred Family Names[J].Chinese Repository,1835(4):154-160.
[5]ElijahColemanBridgman.TseenTszeWan,ortheThousandCharacter Classic[J].Chinese Repository,1835(5):229-243.
[6]Elijah Coleman Bridgman.Heaou King,or Filial Duty[J].Chinese Repository,1835(8):345-353.
[7]ElijahColemanBridgman.SeaouHeo,orPrimaryLessons[J].Chinese Repository,1836(2):81-87.
[8]ElijahColemanBridgman.SeaouHeo,orPrimaryLessons[J].Chinese Repository,1836(6):305-316.
(責(zé)任編輯:沈紅宇)
H315.9
A
1674-9014(2016)06-0109-03
2016-09-11
湖南省教育廳科學(xué)研究重點項目“《中國叢報》對中國典籍的譯介研究”(15A13)。
寧博,女,湖南邵陽人,湖南文理學(xué)院外國語學(xué)院助教,碩士,研究方向為跨文化交際學(xué)和跨文化語言學(xué);
李海軍,男,湖南邵陽人,湖南文理學(xué)院外國語學(xué)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為翻譯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