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翼民 莊樹新
(廈門理工學院,福建 廈門 361024)
李覯禮論思想淺析
劉翼民 莊樹新
(廈門理工學院,福建 廈門 361024)
在李覯的整個思想體系中,禮論是其核心和主旨。李覯的禮是實有其物的禮,貫穿于人們生活的始終。李覯用禮構(gòu)建了一個道德體系和法制體系,禮成為一切行為活動的最高準則。李覯重禮,目的在于醫(yī)國、救弊、益民,實現(xiàn)自己康國濟民的遠大抱負。
李覯 禮論 重禮 道德體系 法制體系
中國素有“禮儀之邦”的美譽。在傳統(tǒng)的中國社會,大到國家事務(wù),小到百姓生活,都滲透著“禮”。而對于“禮”的起源,眾說紛紜,有孔子的“天道說”、孟子的“本心說”、荀子的“制欲治亂說”等,見仁見智。李覯的“禮論”思想很大程度上受到荀子“制欲治亂說”的影響。
荀子在《禮論》開篇開門見山地回答禮的起源:“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以分之,以養(yǎng)人之欲,給人之求。使欲必不窮乎物,物必不屈于欲,兩者相持而長,是禮之所起也?!比藦某錾_始就會產(chǎn)生欲望,如果自身的欲望得不到滿足,就會去追求,如果在追求的過程中失了分寸就會引發(fā)混亂和爭奪,所以“制禮義以分之”。
李覯認為禮的起源是因為“禮順人情”,和荀子一樣,認為禮都是從人性的角度出發(fā)的,只是荀子以人性本惡為出發(fā)點,圣人也如此,李覯則認為圣人有“仁義禮智”的本性,禮儀的制定是圣人“順人之性欲”而來的。李覯的禮,最開始是從人的物質(zhì)生活的需求產(chǎn)生的,然后一步一步擴大到社會層面,甚至是倫理道德領(lǐng)域。為了控制人的欲望,圣王便制定了禮樂來維護國家的統(tǒng)治,在家庭表現(xiàn)為正夫婦,親父子,分長幼;在政治方面則辨君臣,之后又延伸到學習、殯葬、祭祀等日常生活層面。這些禮儀,都是順應(yīng)了人的本性、人情而產(chǎn)生的,是“禮之大本”也。
荀子將禮抬高到了無以復加的程度:“天地以合,日月以明,四時以序,星辰以行,江河以流,萬物以昌,好惡以節(jié),喜怒以當,以為下則順,以為上則明,萬變而不亂,貳之則喪也。禮豈不至矣哉?!崩钣M在延續(xù)了荀子的禮學思想的同時,也對這夸大禮的作用的思想進行了揚棄。李覯肯定了禮的重要性,但是他敏銳地意識到禮會隨著人們生活的改變而改變:“時有不同,事有變通,用之不足,則從禮而殺,亦圣人之意也?!倍Y并非固定不知變通,禮與人類的物質(zhì)生活條件變化息息相關(guān)。
李覯從兩個方面對“禮”的涵義進行了解說。其一,禮是圣人治理國家、加強自身修養(yǎng)的依據(jù),是人們物質(zhì)生活與精神生活的最高準則?!胺蚨Y,人道之準,世教之主也。圣人之所以治天下國家,修身正心,于他,一于禮而已矣?!倍Y存在于國家政治層面,還存在于人類最基本的物質(zhì)需求方面,禮貫穿于人類一切行為活動的始終。其二,禮即是“法”,是法的總名、總綱,是圣人的法制。“仁、義、智、信者,實用也。禮者,虛稱也,法制之總名也。圣人率其仁、義、智、信之性,會而為禮,禮成而后仁、義、智、信可見矣!賢人者,知乎仁、義、智、信之美,而學禮以求之者也,禮得而后仁、義、智、信亦可見矣!吾之論如此”。人只有學習仁義禮智信這些美德才能成為賢人,成為圣人,所以我們要重視禮,學習禮,并進行禮的實踐。
李覯之禮,除了吸收了荀子的思想之外,還延伸了其他先行者的思想,因此,李覯的禮在深度上超越以往的思想家。李覯的禮,包容統(tǒng)攝樂、政、刑、仁、義、智、信,而這七條目同出于“禮”,且“輔于禮者”、“不可缺者也”。七個條目又分成樂政刑和仁義智信,
禮的三個分支是樂政刑,四個別名是利義智信。就好比禮是一個人,樂政刑就是人的手足,仁義智信就是人的筋骨。人不可能脫離手足和筋骨而存在,只有手足筋骨相互協(xié)作才能起到應(yīng)有的作用,同樣樂政刑和仁義智信也不可分離開來,兩者相互關(guān)聯(lián),才能構(gòu)成禮。同時,兩者的關(guān)系并非完全等同,樂政刑是實有其物的法制,而仁義智信不僅是圣人制定禮儀的內(nèi)在根據(jù),又是表現(xiàn)禮的載體。
對于禮與樂政刑的關(guān)系,儒家書籍里早有記載。因為禮有貴賤等級之分,并維護著等級制度,如果太過于苛刻就會引發(fā)社會階層的矛盾,于是就制定了禮樂來使人們相互敬和。所以,樂就是為禮服務(wù)的,調(diào)和各階層的關(guān)系,維護禮所維持的等級制度。李覯的“政”繼承了儒家“以禮治國”的政治主張,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侯混戰(zhàn)社會動蕩不安,“禮崩樂壞”,儒家為了實現(xiàn)天下大治,提出“以禮治國”“王天下”。李覯認為,天下大和到一定的程度,就會“和久必怠”,只有“率其怠者而行之”才能維護社會的穩(wěn)定。所以,政的使命就是使“怠者”行,“出號令來明約束,立官府來正執(zhí)掌,制軍旅來待不虞,聚食貨來贍不足”,從而做到“官各有守,事各有程。先后有次,迅速有檢”,“以辨國之大事,以平天下之民,以躋至治”,最終達到“政成”的目的。李覯禮與刑的思想,既繼承了傳統(tǒng)儒家“德主刑輔”的思想,又延續(xù)了荀子“隆禮重法”的思想。李覯認為,禮是人類行為活動的最高準則,里面包含刑,只要符合禮制的就是合法的,與禮制相悖的就是刑法所禁止的,但是我們應(yīng)該看到,禮雖然包括刑,但是兩者是有差別的,禮注重的是規(guī)勸和引導,具有超前性,而刑的作用則是懲罰和制裁,屬于事后性。與荀子思想不同的是,李覯的禮與刑不是只針對下層階層,而是適用于各階層,“王者不辨親疏,不異貴賤,一致于法”。從這些可以看出,李覯的禮、樂、行、政的終極目標是一致的,就是實現(xiàn)政通人和。
對于禮與仁義智信的關(guān)系,李覯認為既是體用關(guān)系,又是內(nèi)外關(guān)系?!叭省笔恰皽睾穸鴱V愛”的,即待人溫和寬厚而大愛,這個“愛”沒有等級、貴賤之分。但在禮與仁的關(guān)系上,仁必須受到禮的制約,兩者相互輔助,相互作用,從而達到對封建社會等級制度的維護。李覯的“義”也繼承了傳統(tǒng)儒家對“義”的看法,“斷絕而從宜者,命之曰義”,處理事情果斷,又符合情理,更是合乎“禮”,“故禮者,義之實也”。李覯認為,“疏達而能謀者,命之曰智”,“智”是聰明、智慧有智謀的意思,就是說人要善于運用智慧和謀略?!靶拧保肮淌囟蛔冋?,命之曰信”。人要具有信守諾言,誠實無欺的高尚品格。在儒家看來,信是立國治國之根本,李覯傳承這種思想,百姓只有“言必中,行必果”,才能達到“天下率從”。李覯的仁、義、智、信融于禮之中,并通過禮表現(xiàn)出其作用,不可獨立?!盀槿?、義、智、信而不知求之于禮,是將失其本者也”。
綜合上述,可以看出禮與樂政刑是根本與分支的關(guān)系;禮與仁義智信的關(guān)系是根本與別名的關(guān)系。但是這七條目又都統(tǒng)一于禮這一整體之中。言而總之,禮,兼?zhèn)潴w用。
李覯重禮,最終目的是實現(xiàn)他的治國構(gòu)想。如前面所說,李覯的禮是適用于各階層的,也就是說適用于整個社會。用適用于整個社會的禮來實現(xiàn)自己康國濟民的遠大抱負。
在傳統(tǒng)社會,“德”與“刑”是統(tǒng)治階級治理國家的方法。至于是重“刑”還是重“德”,一直以來思想家們爭論不休。李覯構(gòu)建了一個以“禮”為核心的法律法制體系和道德體系?!胺ㄕ?,天子所與天下共也”。天子與百姓都應(yīng)當遵守法制,天子也不能隨心所欲干預法制的執(zhí)行,否則會失信于天下。因此,為了確保貴族階層與百姓維護法律制度的尊嚴,就須加強“禮教”。李覯將道德教化和刑法并用,統(tǒng)一于“禮”治之中,用崇禮,推行教化實現(xiàn)治國構(gòu)想,得以維護國家的穩(wěn)定。
李覯重禮,是為了“學禮成圣”。在“人皆可以為堯舜”的思想下,李覯將人性分成三品,“上智先天本性自善,不用教化;下愚學而不能,教化無用;只有中人可以教之為善為惡”。李覯針對中人的情況,主張施行教化,成就人的善性?!笆ト苏?,根諸性者也。賢人者,學禮而后能者也”。賢良之人不同于圣人,沒有具備先天的仁義智信之性,只有主動去學習禮才能成賢、成圣。另外,教人成善去惡,就可以讓百姓有智慧,會使民風變得淳樸,這樣百姓就可以安居樂業(yè),國家人才輩出,政治清明。
李覯重禮,提出“禮下庶人”,是對東漢末年到唐朝以來,“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思想的反駁,也是對當時社會為了迎合大地主大官僚所采取的“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的抨擊。李覯認為禮是“生民之禮”,庶人以禮“保其生”,庶人的禮一樣貫穿于生活的始終。禮是人感情的流露,和財富地位的高低多少無關(guān),人雖然有分貴賤,但是情感是相同的,“人有貴有賤,有富有貧,為未有無親者也。其禮雖異,其情則同”。所以,禮不止是士人階層的,也是庶人的。因此,大地主大官僚們兼并土地的行為是“非禮”的,“非禮之仁”不能安天下,只會讓百姓受到迫害,引發(fā)社會動蕩。
李覯出身貧寒,生活艱辛,正是這樣的家境讓他看清了統(tǒng)治階層貪婪殘酷的嘴臉,以及下層人們饑寒交迫的境況。所以李覯的思想并不是一種脫離人民的閑散說教,而是切身的為百姓、為國家著想的“康國濟民”思想。李覯用禮構(gòu)建了一個道德體系和法制體系,禮成為一切行為活動的最高準則,現(xiàn)實生活中遇到的種種問題也可以用禮來解決、解釋。李覯的禮不同于以往傳統(tǒng)抽象、空洞的“禮”,他的禮是有其物的,以實際的禮去教人,注重禮的內(nèi)容和現(xiàn)實意義,反對以往的玄談妙論。
在李覯的整個思想體系中,禮論是其核心和主旨。李覯全面地論述了禮的思想,目的在于醫(yī)國、救弊、益民,李覯的禮論將傳統(tǒng)儒家引向現(xiàn)實主義方向,對后世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
[1]李覯.李覯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1.
[2]荀子·荀子集[M].北京:中華書局,2007.
[3]姜國柱.李覯評傳[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6.
[4]朱人求.李覯的禮法觀[J].孔子研究,2007.5.
[5]楊柱才.李覯的禮論及其現(xiàn)實意義[J].中國哲學史,2002.1.
[6]夏微.李覯《周禮》學述論[J].史學月刊,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