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若君
摘 要: 教學的預設,簡單地說就是計劃有準備的教學,教學的生成,就是在課堂上出現(xiàn)預設之外的教學情景。課堂教學是不斷變化的動態(tài)過程,教學中,如果沒有科學的預設,就會無視或忽視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課堂機械和呆板;如果一味追求課堂上即時的“生成”,就會因缺乏有效的控制和引導,出現(xiàn)“放而失度”的現(xiàn)象。因此,要理性地看待“預設”和“生成”。
關鍵詞: 初中語文 科學預設 預設策略
教學的預設,簡單地說就是計劃有準備的教學,教學的生成,就是在課堂上出現(xiàn)預設之外的教學情景。傳統(tǒng)的教學以預設為主,生成理論是從國外引入的一種教學理論,從預設和生成的關系看,兩者應該是辯證統(tǒng)一的,但是在語文的教學實際中經(jīng)常會看到下面的情況:
為了預設而存在的生成。有些課堂上看似氣氛熱烈,學生發(fā)言踴躍,就是師生不停地問答。但這種生成非常表面,其實是教師在用提問的方式誘導學生回答出既定的答案。這樣的課堂看似很熱鬧,學生討論、回答很積極,其實學生的主體性是虛假的,為了討論而討論,為了活動而活動,并不見得學生主動參與和積極思考就是生成教學。
為了生成而存在的生成。有些觀點認為只要是有了生成的教學就是成功的課堂。事實上,并不見得一堂有生成教學的課堂就是精彩的課堂。我們經(jīng)常會聽到和遇到這樣的課堂,學生能就老師的提出想法或問題提出很多觀點和想法,這是一種現(xiàn)場生成,是預設外的生成。但這種生成是否具有教學價值?是否與文章的觀點想法有關?是否是一個成功的生成呢?有時候看似是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尊重課堂的多元化,可是一節(jié)課下來不知道老師到底要干什么,不知道學生到底能得到什么。這樣的課堂就是為生成而存在的課堂。
就語文課堂的教學實際而言,我認為主要的問題不是生成的缺失,摘 要: 教學的預設,簡單地說就是計劃有準備的教學,教學的生成,就是在課堂上出現(xiàn)預設之外的教學情景。課堂教學是不斷變化的動態(tài)過程,教學中,如果沒有科學的預設,就會無視或忽視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課堂機械和呆板;如果一味追求課堂上即時的“生成”,就會因缺乏有效的控制和引導,出現(xiàn)“放而失度”的現(xiàn)象。因此,要理性地看待“預設”和“生成”。
關鍵詞: 初中語文 科學預設 預設策略而是預設的混亂和不科學。在語文課堂上,很多教學設計是存在問題的,有的還存在很多錯誤性的預設,基本的問題沒有解決,怎么能要求出現(xiàn)理想的教學生成呢?科學的預設是課堂成功的基本保證,怎么進行科學的預設呢?我提出以下三個策略:
一、預設目標但不強求實現(xiàn)
語文課堂是一個需要目標的課堂,但這個目標并不是“目標教學”,即傳統(tǒng)的“出示目標—達成目標—檢測目標—強化目標”。這樣的課堂開始就有老師提出本節(jié)課要實現(xiàn)的目標,然后針對教學目標逐條開展教學活動,再通過口頭回答或是書面試卷等方式檢測目標完成的達成情況??瓷先ナ挚茖W,但其實語文的素養(yǎng)和能力不可能成為一個個目標點。更重要的是,除了一些結論性目標外,語文素養(yǎng)和能力的任何一個目標點也不是一節(jié)課或者幾節(jié)課能達標的。比如整體感知文章內(nèi)容,抓住重點詞句理解文義,寫作的特點。在教學柳宗元《小石潭記》,朱自清的《背影》,魯迅的《孔乙己》等文章時,作者的思想感情絕不是一節(jié)課或幾節(jié)課能理解的。
語文課堂教學要有預設目標,但不要求課堂上刻意追求按計劃實現(xiàn)目標。因為在一堂語文課堂上,強調(diào)了預設目標的實現(xiàn),必然會喪失生成的空間。為了實現(xiàn)目標,課堂上步步緊盯,高度的計劃性和緊張感,縱然有很好的生成契機,也會視而不見。能實現(xiàn)的目標一般都是知識性的目標,而能力性的目標、素養(yǎng)性的目標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實現(xiàn)的。甚至有時候為了實現(xiàn)一些“死目標”,放棄了課堂的生成。例如一些老師在教學文言文的時候目標就是“字字落實到翻譯”,鮮活豐富的生成資源不見了,變成了老師報譯文學生抄譯文,對于文章中深厚的內(nèi)涵反而一句帶過。既沒有加深對文本的閱讀,又沒有培養(yǎng)文言文的閱讀能力。
二、預設活動要能激活生成
課堂教學的過程,是由一個個教學活動組成的。能否設計成功的教學活動,是教學生成成功與否的關鍵。成功的教學設計首先是要能激活學生的生成欲望。很多預設教學之所以顯得沉悶呆板,沒有活力,就是以尋找某個結論或證明某個結論為目的,而不是以激活學生的學習參與為目的。
比如在教學《記承天寺夜游》這篇課文時,如何幫助學生走進文本深處體味到文本細膩深厚的情感?要回到文本本身,也就是要“向內(nèi)看”,盡可能地在文本中尋找答案,這樣才能提高文本解讀能力。我采用了“關鍵詞演繹法”。關鍵詞是文本解讀的“支點”,抓住關鍵詞,從關鍵詞出發(fā),尋找文中能體現(xiàn)一字一詞一句,做細致的嚴密的縱深分析,從而走入文本深處,體會人物心理和人物情感。在《記承天寺夜游》的最后,蘇軾做了這樣的慨嘆:“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從文章下面的注釋可以看到,蘇軾這時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這是一個有職無權的閑官,他自稱為“閑人”?!伴e人”是一個關鍵詞,抓住“閑人”這個關鍵詞,深入探討。第一步,從文本中的一個字,一個詞,一句話分析“閑人”的“閑”。第二步,插入寫作背景,挖掘“閑人”背后的“不閑”。第三步,在緊扣關鍵詞“閑人”,找出文本中能體現(xiàn)“閑人”的“不閑之心”的字詞句后,再探求人物心理,感受人物情感。整節(jié)教學設計圍繞“閑人”二字展開,并不需要預設太多的問題和內(nèi)容,只需要預設環(huán)節(jié)和課堂進程,讓學生自己展開并體會。無論是尋找蘇軾的“閑情”還是“不閑之心”,學生都能有自己的所想所解,生成的特征是非常顯著的。
三、預設要給生成拓展的空間
能否從文本中發(fā)現(xiàn)和拓展教學內(nèi)容的空間是能否實現(xiàn)教學生成的關鍵之一。教師在預設時,只需預設各環(huán)節(jié)的安排、活動的組織等大體輪廓,它給各種不確定性的因素留下足夠空間,這樣才能有效促進課堂的動態(tài)生成。精心的預設無法全部預知精彩的生成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tài)生成的過程,再精心的預設也無法預知整個課堂的全部細節(jié)。實際的課堂教學中,難免會發(fā)生諸多意外,一旦出現(xiàn)“不速之客”,我們就要有心理準備,靈活應對,而不能一味拘泥于課前的教案,有時反而可以巧妙利用意外的“生成”,也許它將會成為課堂的一個預料之外的精彩之舉。
以《棗核》為例,文章一線貫穿,以“棗核”為物品線索,以“思鄉(xiāng)”為抒情暗線,表達了友人的思想愛國之情。這篇文章的難點在于八年級的學生缺少與作者相同的情感體驗,所以難以理解“游子心境”,這時就可以調(diào)動學生已有的知識積累,引導學生復習學過讀過的體現(xiàn)游子心境的名言佳句,聯(lián)系課文中同窗思鄉(xiāng)的心理活動和表達思鄉(xiāng)心切的獨特方式體會海外游子身在他鄉(xiāng),心戀故土的思想感情。
預設如下課堂活動:課文中說“我現(xiàn)在可充分體會出游子的心境了”,如果你是一名游子,那么能用名言佳句說出這種心境嗎?實例:“游子的心境”是“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誦讀這流傳千古的名句,誰不為背井離鄉(xiāng)綿綿無期的思鄉(xiāng)之情所感動?“游子的心境”是“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佳節(jié)來臨,讀著這千古名句,那些身在國外留學的學子們,誰不想念祖國和親人?“游子的心境”是“淮南秋雨夜,高齋聞雁來”,讀著這凄婉的詩句,誰不理解浪跡天涯的游子那濃濃的思鄉(xiāng)之情?這個活動將學生引入課文的情境,激發(fā)他們參與的熱情和生成的欲望。
從多次的課堂實踐看,恰當?shù)刈プ∩傻臅r機和資源,能夠更大程度地提高教學有效性。當學生被激發(fā)“興奮”的學習狀態(tài),而發(fā)表精彩的觀點時;當學生出現(xiàn)理解或誤解的“錯誤”時;當師生互動中學生“隨機”冒出的精彩火花時;當學生表情出現(xiàn)“細微”的變化時;當教師設身處地地“換位”思考時,都是意外生成資源利用的大好時機。語文課堂要體現(xiàn)“活動充分,積累豐富”的特點,這樣的教學過程,既是精心預設的,又是動態(tài)生成的。讓學生有充分的空間展示自己的才華,才能有精彩的生成,才能學有所獲。
課堂教學既需要預設,又需要生成。課堂教學是不斷變化的動態(tài)過程,教學中,如果沒有科學的預設,就會無視或忽視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課堂機械和呆板;如果一味追求課堂上即時的“生成”,就會因缺乏有效的控制和引導,出現(xiàn)“放而失度”的現(xiàn)象。因此,我們要理性地看待“預設”和“生成”。預設要有彈性、有留白的空間,以便在目標實施中能寬容地、開放地納入始料未及的“生成”。對學生積極的、正面的、價值高的“生成”要大加鼓勵、利用;對消極的、負面的、價值低的“生成”,應采取更機智的方法,讓其思維“歸隊”,回到預設的教學安排上。
我們必須看到預設與生成有對立的一面:二者體現(xiàn)的教學理念和價值追求不一樣,追求的教學目標不一樣。預設過度必然導致對生成的忽視,擠占生成的時間和空間;生成過多必然影響預設目標的實現(xiàn)和教學計劃的落實。從實踐層面上,不少有價值的生成是對預設的背離、反叛、否定,還有一些則是隨機偶發(fā)的神來之筆,生成和預設無論從內(nèi)容、性質還是從時間、空間講都具有反向性。正是基于這一點,我認為無論是預設還是生成,都要服從于有效的教學和學生的發(fā)展。課堂教學因預設而有序,因生成而精彩。
參考文獻:
[1]基礎教育參考.北京市報刊發(fā)行社,2013(19).
[2]語文教育與研究.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02(786).
[3]鄭桂華.語文有效教學.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