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燕飛(浙江農林大學 國際教育學院,浙江 臨安 311300)
?
跨文化背景下來華留學生漢語教學探索
屈燕飛
(浙江農林大學 國際教育學院,浙江臨安311300)
摘要:隨著我國綜合實力的不斷增強,來華留學生越來越多。來自不同國家和民族的留學生由于不同的歷史淵源及社會習俗,形成了不同的價值取向、思維方式和民族性格等,這是影響他們跨文化交際的重要原因。文章對跨文化背景下來華留學生漢語教學可能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提出有針對性的解決策略。
關鍵詞:跨文化;來華留學生;文化差異;教學策略
跨文化的研究始于20世紀初,美國學者奧博格(OBERGK)認為當人們與其他文化接觸時,因失去了自己熟悉的社會交往符號,加上對對方的社會符號不熟悉,導致他們在心理上產生深度焦慮,這就是文化沖擊的理論[1]。許多學者對文化沖擊理論進行了研究,提出應加強對跨文化適應障礙的原因研究,幫助語言學習者克服跨文化適應障礙,從而使文化沖擊減少到最小程度,盡快融入到當?shù)匚幕小?/p>
我國學者是在21世紀初才開始大量關注來華留學生教學和教育問題,有部分學者根據(jù)自己的工作經驗,利用國外學者的曲線適應理論來研究留學生的跨文化適應問題,但他們的研究大多是建立在西方的理論體系下進行的,并不適合我國的本土文化背景。目前國內對來華留學生跨文化適應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三個方面:跨文化心理學的視角、跨文化交際學的視角和比較教育學的視角。
留學生來到中國首先面臨的跨文化適應障礙就是語言。絕大部分留學生未在本國接受過漢語教育,初到中國交流面臨很大困難,這可能會導致他們在心理上產生焦慮和恐懼。留學生的生活習慣、宗教信仰、價值觀念也存在一定的沖突,這些也都可能造成文化上的沖突。
來華留學生漢語學習的主陣地是課堂,設計教學時,若能針對留學生的文化背景進行施教,對緩解他們面對的“文化沖擊”和促進他們跨文化適應都有極大的幫助。因此,無論從現(xiàn)實需求還是從學科理論發(fā)展層面來看,開展針對跨文化背景下來華留學生的教學研究都是亟待進行的工作。
來華留學生特別是來自西方國家的留學生,其母語文化和漢語文化相差很大,巨大的文化差異對從事留學生漢語教學的老師來說壓力不小,他們要面對的問題主要有以下三點:
1.1傳統(tǒng)教學方法的弊端
很多留學生來中國學習漢語是因為被博大精深的漢語文化和中國快速發(fā)展的經濟所吸引,他們傾向于通過漢語的學習來更深入地了解中國和中國文化。但筆者通過調查和查閱相關的資料發(fā)現(xiàn),目前很多高校對留學生的漢語教學大多停留在語音、語法、詞匯等理論性較強的語言知識傳授方面,忽視了利用文化結構來內化留學生的漢語知識。對漢語初學者來說,單調枯燥的教學傳授容易使留學生對漢語學習產生畏難的情緒。而且教師在講授時總是按照同一教學模式來對待來自不同國家的留學生,教學過程不懂得因材施教,忽略了不同國家留學生的差異。
1.2教師跨文化意識的缺失
跨文化意識是指學習者對所學語言文化具有較好的知識素養(yǎng)和較強的適應能力,能和該語言民族的人一樣思考問題,并進行各種交往活動[2]。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如果缺少跨文化意識,嚴格按照教科書上的內容、方法和步驟進行教學,一味地灌輸漢語理論知識,忽略留學生的實際感受,只能使他們獲得脫離生活實際、流于形式的漢語。教師缺少對跨文化知識的認知,只注重理論,教授一種靜態(tài)的語言理論知識,不太注重實踐性的教學。
1.3中外文化的比較缺乏
文化的差異導致人們思維模式的差異。中外文化的差異可能會使留學生在漢語的學習過程中造成認知混亂??缥幕浑H是兩種文化的交流,中外文化是跨文化交際的兩大支柱。教師缺少對中外文化的比較,對相關國家的文化知之甚少,導致對外漢語教學效果大打折扣。
2.1系統(tǒng)性原則
系統(tǒng)性是關系到提高留學生跨文化水平的根本性、基礎性和全局性的問題。系統(tǒng)性主要包括:對外漢語教材要系統(tǒng)體現(xiàn)跨文化知識、合理增加文化相關信息;系統(tǒng)地結合漢語和中國文化,使?jié)h語文化教學成為對外漢語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應系統(tǒng)地掌握教學對象所在國家的相關文化知識,通過比較中外文化的差異來更好地提高教學效果。
2.2現(xiàn)實性原則
語言學習的基本目的是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并為現(xiàn)實生活服務?,F(xiàn)實性原則是指在留學生漢語教學過程中應結合實際、聯(lián)系實際、活學活用。社會和時代都在不斷進步,文化和語言也在不斷變化,在留學生的教學過程中應體現(xiàn)時代氣息,克服對外漢語教材的相對滯后性。漢語是交際工具,只有緊密結合現(xiàn)實生活,實施語言文化教學,才能更好地提高留學生的漢語教學效果。
2.3漸進性原則
文化教學和語言教學密切相關,文化教學不能獨立于語言教學。留學生的語言教學一般分為初級、中級和高級三個不同層次,教師應根據(jù)每個階段留學生的不同學習特點來選擇相應的教學內容。語言文化的教學內容應該由易到難、由淺入深、逐步累積和提高。比如,對初級階段留學生的文化教學重點可以放在日常生活和常識性的文化上,對高級階段的留學生則可以把重點放在中國傳統(tǒng)意識文化上。
3.1注重語言與文化相結合的教學
語言與文化關系密切,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是語言的本質。但長期以來,教師在對外漢語教學中較忽視語言中所蘊含的文化背景,習慣于語言本身教學,造成留學生在實際的語言交流中會出現(xiàn)語用文化失誤現(xiàn)象,所以,對外漢語教師在語言教學的同時要與文化元素的講解相結合。首先,對初學漢語的留學生來說,每次的課堂教學都可以適度展示中國文化風采,以此激發(fā)留學生對中國文化的熱情,進而提高他們對漢語學習的興趣,最終形成語言與文化的相互促進與相互融合。其次,教師可以利用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比如春節(jié)、元宵節(jié)、清明節(jié)和中秋節(jié)等節(jié)日;利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比如中國書法、篆刻印章、京戲臉譜、中華武術等傳統(tǒng)文化,讓學生在真實的體驗中或實踐中,以活潑生動的教學形式,將語言與文化融會貫通。既促進了語言的教學,又增長了文化與思維意識的相互溝通。最后,針對不同漢語水平的留學生,教師要設計好與不同中國文化層次相適應的漢語教學策略:初學者可采用以實景和實物為主的教學策略,使留學生對中國的文化有身臨其境的體驗;而針對有一定漢語基礎的學生,則以包含深刻內涵的文化現(xiàn)象和文化意識為教學內容。教師在教學中要使留學生的語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兩方面都能獲得提升。
3.2開展課堂內外相結合的教學
在課堂內外開展以留學生為主體的跨文化活動,為他們創(chuàng)設豐富多彩的活動體驗,培養(yǎng)他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是對外漢語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在課堂上讓來自不同國家的留學生就同一個文化知識點進行模擬活動,比如餐桌禮儀文化、握手禮儀文化、服飾禮儀文化等等。通過文化對比來激發(fā)留學生對漢語的學習熱情和興趣,從而提高他們分析和處理實際語言問題的能力。形式多樣的第二課堂活動可以有效彌補課堂內的局限,也可使留學生充分利用業(yè)余時間來豐富自己的語言和文化知識。第二課堂形式可以豐富多彩,比如,觀看中國戲曲、排練小品、閱讀中文報刊等等。教師可通過這些活動來引導留學生有意識地學習中國文化,培養(yǎng)他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3.3采用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教學
在留學生的教學中,除了語言理論課外,還可以采用實踐教學。比如,對初級階段的留學生可以設置課堂商店模擬,讓留學生用漢語體驗購買商品的過程,了解中國的討價還價的文化。把學生帶到繁華的街上,教留學生如何向中國人問路、乘車和買票等。利用傳統(tǒng)的中國節(jié)日,教留學生制作中國傳統(tǒng)食品等;對高級階段的留學生則可以采用小組討論、學生辯論、上臺演講等形式提高其學習漢語的主動性,這不僅能提高留學生的漢語口語水平,還能逐漸增強他們的漢語思維,從而能進一步提高他們的中國文化意識。
3.4強化中外文化相結合的意識
教師在對外漢語教學過程中起主導作用,留學生的漢語學習效果好或差直接和教師的教學素質和水平相關。作為一名對外漢語教師應掌握以跨文化為核心的語言交際能力,既要具備較豐富的中國文化知識和文化底蘊,又要有跨文化交際能力和較廣闊的國際視野,這些都是實施對外漢語文化教學的客觀前提。高校應創(chuàng)造各種條件來幫助對外漢語教師了解留學生所在不同國家的文化差異,強化教師的中外文化意識。針對來自不同國家的留學生,教師應因材施教,使留學生盡快建立起漢語思維。教師如果具備較好的中外文化意識,則更容易幫助留學生減輕他們的文化震蕩,增強他們學習漢語的信心。
3.5實施教材和中國現(xiàn)實內容相結合的教學
一般對外漢語的教材使用周期較長,內容較陳舊,滯后性現(xiàn)象較常見。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借助文化比較的主題,有機融入中國當前的經濟、政治、文化和新聞等現(xiàn)實內容,在文化差異比較中培養(yǎng)留學生的中國文化理念。經濟、文化、新聞等現(xiàn)實性的內容對留學生的吸引力比較大,他們對新鮮的事物有較濃厚的興趣。也可以采用網(wǎng)絡和音視頻相結合、教材講解的方式,積極鼓勵留學生發(fā)表看法,擴大他們的文化視野。
跨文化背景下的來華留學生漢語教學應把跨文化的意識放在首位,在此基礎上,促進語言教學和文化教學互相滲透,使得留學生的語言能力和交際能力得到快速提高,從而取得更有效的漢語國際推廣成果。
參考文獻:
[1]OBERG K.Culture shock:adjustment to new cultural environments[J].Practical anthropology,1960(7):177-192.
[2]羅湛.關于構建大學英語教學模式的思考:基于跨文化的視角[J].教育探索,2014(11):37-40.
責任編輯劉志明
中圖分類號:H19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5787(2016)01-0134-03
DOI:10.13887/j.cnki.jccee.2016(1).38
收稿日期:2015-11-10
基金項目:本文系浙江農林大學教改項目 “跨文化背景下的烏克蘭留學生漢語教學模式研究”(項目編號:YB1235)、浙江農林大學科研發(fā)展基金人才啟動項目 “外國留學生教學模式研究”(項目編號:2015FR019)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屈燕飛(1981—),女,山西運城人,碩士,講師,主要從事對外漢語教學和跨文化研究,2008年9月-2010年8月受教育部國家漢辦委派赴匈牙利布達佩斯外貿學院從事漢語教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