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炳燕
摘要: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閱讀是其重中之重。閱讀的好壞,直接關系到獲取知識的質量。讀者可以在閱讀中進行分析、綜合、判斷、推理、抽象、概括等思維活動,這樣不正好達到了讀書的目的嗎?可這些不是一個人與生俱來的本能,它需要學習循循漸進地培養(yǎng)出來。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02-0060-01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鍛煉學生的理性思維與感性思維都大有裨益。小學階段通過教師正確的閱讀教學引導,對于提高小學生的語言感受力、書面及口頭表達能力等都非常有好處。低年級學生因為年紀尚小,注意力很難長時間集中,單純令其自己開展閱讀活動,閱讀達不到最佳的效果。加之小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及辨別是非的能力皆處于發(fā)展階段,并不成熟,需要教師的引導來辨別是非曲直,區(qū)別善良與邪惡等,因此,教師需要采取各種方式來培養(yǎng)低段學生的閱讀能力。
1.營造和諧的學習氛圍,培養(yǎng)學生進取、自信的精神
兒童的信賴意識較強,在家靠父母,在校靠老師。這種現(xiàn)象制約了學生對新知識的探索和創(chuàng)造欲望,更缺乏創(chuàng)造意識與能力。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在于培養(yǎng)學生進取、自信的精神,徹底消除依賴意識。生活中,教師要把學生視為自主、發(fā)展有潛力的人,熱愛和關注每一個學生。教學過程中教師把知識和智慧的陽光均勻地撒向他們,在他們心靈中樹立可親可敬的形象,這樣學生會對自己、對老師充滿信心,從而增強了學習的激情。
2.組織閱讀教學實踐活動,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
興趣是是最好的老師。在小學生閱讀教學中,要積極組織各種閱讀的實踐活動。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一些探求知識的活動,才能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閱讀教學實踐活動可以有以下一些類型。如:引入開放題教學,設計一個簡化的教學過程。將教師與學生的角色轉換,讓學生在充當"老師"這個角色的過程中,提出問題,并自己加以解決。有助于克服在課本上傳統(tǒng)封閉思想對學生思維帶來的定勢,激勵學生深入研究閱讀材料中的教育意義。培養(yǎng)學生自己思考的能力,使學生的自信心增強。另外,可以適當組織課外閱讀活動,如帶領學生參觀革命歷史博物館,讓學生閱讀現(xiàn)場的對革命歷史進行詳細介紹的相關資料,既能讓學生學習到光榮的革命傳統(tǒng),也能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
3.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自主閱讀
教師是學生閱讀過程中的組織者、參與者和引路人,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教學中教師要充分發(fā)揮出學生的主體作用,積極引導學生自主閱讀,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探究意識和自主探究能力。例如,學習《贈汪倫》這首詩時,教師可以利用導語告訴學生這是一首送別詩,然后讓學生自由讀詩,思考:詩中寫的是誰送誰?誰別誰?這樣使學生先明白送別體詩歌中人物的主客之分。然后在精讀詩歌思考:汪倫是怎樣送李白的?為什么要這樣?這樣讓學生去體會詩歌所表現(xiàn)的主題。即:汪倫用踏歌的方式送李白,表達了二人之間的深厚情誼。最后教師出示《送孟浩然之廣陵》和《別董大》兩首送別詩,讓學生朗讀,說說有什么收獲?此時,學生嘗試用剛才的思路去探究,發(fā)現(xiàn)《送孟浩然之廣陵》一詩是作者李白用目光送別孟浩然,而《別董大》一詩是作者高適用語言送別董大,同時還體會到詩中所表達的朋友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通過這樣的引導方式,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以發(fā)揮,教師也很好地充當了引導者、組織者、點撥者的角色,學生在漸漸的閱讀中會很快掌握閱讀方法。通過這樣的方式,學生的自主閱讀意識得到有效的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得到提高。
4.給學生一個好的引導,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閱讀習慣會陪伴學生一生,影響學生的方方面面,一個良好的閱讀習慣對學生閱讀信息的提取和掌握都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小學階段的學生是閱讀習慣的初步養(yǎng)成階段,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我們應給學生一個科學合理的引導,指導學生從小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為此,在教學中,我充分利用課堂,不定時的把教室變成閱覽室,給學生提供一些感興趣的讀物,讓全班同學坐在一起專心的讀書,同學之間可以相互交流,取長補短,擴大閱讀的廣度和深度,使他們對閱讀不會感到厭煩。在學生讀的過程中,根據(jù)學生的不同情況,我及時的作出指引,并要求學生在讀的時候不動手則不動口,讓學生養(yǎng)成口、腦、手并用的閱讀習慣。其次,教學中教師可以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些良好的讀書環(huán)境,讓學生每天堅持一定時間進行閱讀,學生在增長知識、享受樂趣中天天堅持閱讀,不知不覺中閱讀習慣養(yǎng)成了。良好閱讀習慣的養(yǎng)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教學中教師不能急于求成,而應該多給學生指導和幫助,讓學生在不斷的閱讀中漸漸養(yǎng)成。
5.重視朗讀在教學中的作用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朗讀可以培養(yǎng)學生對文章的理解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朗讀可以是學生加深對文字和語句的印象,可以幫助學生積累語言材料。朗讀雖然是傳統(tǒng)閱讀教育的有益經驗,但是傳統(tǒng)的朗讀形式和手法過于單一。傳統(tǒng)的朗讀方式無非是老師帶著學生分段齊讀、找個別學生單獨朗讀、找不同學生分段朗讀的形式,比起學生的自讀,這種形式更多的是教師對學生的強化。在現(xiàn)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朗讀營造情景,在學生朗讀是用優(yōu)美的圖片作為背景,用動聽的音樂作為陪襯。這樣容易是學生融情于景,對美的感悟更加深刻。教師也可以和學生分角色朗讀,教師參與到角色扮演中去,這樣對學生的朗讀起到了潛移默化的引導作用,有助于學生對角色感情的拿捏。
6.結合閱讀教學,向學生介紹一些行之有效的讀書方法
6.1 指導精讀。所謂精讀,顧名思義,就是精細地閱讀,是要仔細地、反復地閱讀,要對文章進行深入細致的理解和體會,全面地掌握文章的內容、中心及表達。精讀對訓練和提高學生的理解、分析文章的能力,是大有益處的。精讀,心要靜下來,要慢,要仔細、要體味。而且,在每次閱讀時,能把心放到文章中去,設身處地地去讀去想,與作者進行心與心的交流,體會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6.2 指導速讀。在現(xiàn)代社會當中,對信息的篩選能力和篩選速度尤其重要。如果每篇文章都字斟句酌,則很難適應時代的要求,跟上時代的步伐。作為教師的我們,應指導學生根據(jù)自身所需選擇讀物進行速讀,當然在速讀的同時也不能忽略對內容的理解,這樣學生就能在最少的時間獲取盡量多的信息。
6.3 指導選讀。所謂的選讀就是讓學生根據(jù)自己的興趣愛好及在課內學習或寫作上的某種需要,有選擇地閱讀有關書報的有關篇章或有關部分,以便學以致用。如,對個別總為作文不會開頭而發(fā)愁的學生,可用這種閱讀方法,即引導他們選讀他們喜歡的文章,讓他們從中進行效仿和借鑒。
6.4 指導交流展示法。當學生有了閱讀興趣,我們就要幫他們穩(wěn)定和保持這種好習慣。為了獲取他們課外閱讀效果的反饋信息,我們可采用交流展示的方法。例如,(1)開展閱讀主題班會。(2)舉辦講演會。(3)開展講故事比賽、朗讀比賽或成語接龍比賽。(4)舉辦讀書筆記展覽。(5)開展手抄報競賽。(6)也可以進行知識競賽活動,就讀物內容出一道或幾道競賽題來檢查學生的閱讀效果。
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講的就是要把讀書和思考結合起來,即用"心"來讀書,才能有所收獲,不用心只會成為書的奴隸??傊?,好書要精讀、細讀、反復讀、用心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