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15年11月,江蘇省第27屆“教海探航”征文頒獎大會暨全國名師課堂教學觀摩研討活動在江蘇省張家港市舉行。此次活動中,多位省內(nèi)外名師的展示課和講座受到與會教師的好評。為進一步發(fā)揮名師的引領(lǐng)作用,我們邀請本次活動中授課的名師撰寫相關(guān)文章,自2016年1月起在“特別關(guān)注”欄目中分三期刊發(fā),本期呈現(xiàn)的是語文學科的內(nèi)容。
【摘 要】本節(jié)課貫徹多讀少講、讓學生自己體會的教學思想,用誦讀為主、稍事點撥的方法進行教學,讓學生了解文章高度概括與極盡鋪陳的寫法,體會整散、長短、富麗夸張等語言特點;了解古詩文的特殊句式;體會文章的音樂美,引導(dǎo)學生在讀書、作文時自覺注意語感。
【關(guān)鍵詞】 誦讀;品味《阿房宮賦》;教學實錄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6)13-0026-03
語文教學就是要多讀書,讓學生通過“瑯瑯書聲”體會文本中蘊含的人文精神,在讀書的過程中,學習運用語言文字的某些規(guī)律,也就是說,教師要把學生帶到語言的海洋中去,帶他們游泳,讓他們自己弄潮擊水,學會游泳。這個方法用一句現(xiàn)成的話來說,那就是“歸真返樸,走向傳統(tǒng)”。只有直接接觸文本,才能體會到前人的思想、語言,才能提高自己的能力。所謂語文的基礎(chǔ),就是讀了多少,記了多少,領(lǐng)悟了多少,表達得怎么樣,而不是專門研究某一語言現(xiàn)象到底是屬于哪一個知識點的“偽本領(lǐng)”。
語文學習的本身是言語學習,教師要在學生言語學習的海洋中談優(yōu)質(zhì)資源的獲取。大量引入的優(yōu)質(zhì)資源將成為學生的興趣之源。因此,上課的目的不是把飯嚼碎了再喂給學生,而是要勾起他們正常的食欲,指給他們?nèi)≈槐M的源泉,教會他們?nèi)绾稳カ@取自己需要的養(yǎng)分。教師在教學中要積極引入各種資源,如提供背景、知人論世等,以點帶面地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激發(fā)學生興趣,提升思維品質(zhì)。
教師,尤其是做語文教師要有一點文學基礎(chǔ),最好有所專攻,以便課堂中的旁征博引,實現(xiàn)優(yōu)質(zhì)資源的提供;在使用教材時,要有一點自己的主張,可以為我所用,做一定調(diào)整,或刪,或換,或增,以便能夠適應(yīng)學生的實際,提高學生的認識,積累更多的語言材料。
本節(jié)課是在貫徹以上教學主張的前提下進行的,如展示課伊始,筆者引入杜牧的兩首詩作為“定場詩”,既有助于課文內(nèi)容的補充和學習,又引導(dǎo)了學生回憶舊知,將舊知與新知形成脈絡(luò),提升了思維品質(zhì)。
【教學實錄】
一、教學目的
1.通過精讀,讓學生體會文章的音樂美,引導(dǎo)學生在讀書、作文時自覺注意語感。
2.了解文章概括與鋪陳的寫法,體會跳脫、整散、長短、虛字襯墊及富麗夸張的語言特點。
3.了解古詩文的特殊句式。
二、預(yù)習要求
查字典、正音、試讀。
思考:1.讀了文章有什么感受?
2.想一想這種感受如何獲得?
3.文章最核心的一句話是哪一句?
三、教學過程
1.導(dǎo)入課文。
導(dǎo)語:同學們都讀過杜牧的詩,有一首詩相信大家很熟悉——《赤壁》:“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边€有一首《泊秦淮》:“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边@兩首詩都是總結(jié)前人的經(jīng)驗教訓的。兩千多年前,華夏大地發(fā)生了一件大事,有一個非常強大的帝國突然像大廈一樣地崩塌了,這個帝國就是——秦。千百年來,關(guān)于秦王朝這個大廈倒下的原因一直眾說紛紜,很多人都在為它總結(jié)經(jīng)驗教訓。唐代有位詩人就說了:“竹帛煙銷帝業(yè)虛,關(guān)河空鎖祖龍居??踊椅蠢渖綎|亂,劉項原來不讀書。”這就總結(jié)出秦代滅亡的一個原因——焚書坑儒。當然還有很多后人寫了很多的文章,都在討論這個事情。所以到底怎么樣看待這兩千年前發(fā)生的事情,一直是我們討論的事情,今天我們學習的這篇文章或許能給大家一點啟發(fā)。那就是《阿房宮賦》。之前也已經(jīng)讓大家都預(yù)習過了,接下來老師來范讀一遍課文,請大家認真聽。
教師范讀。
教師提問:請用兩個字來概括,你聽完之后對文章的感受。
生1:震撼。
生2:驚艷。
生3:磅礴。
師:其實,老師在讀完之后,心里的感受也可以用一個詞來形容,那就是——“驚悚”。不但吃驚還很害怕。一會兒大家一起看這篇文章,看看驚悚在什么地方。
教師提問:讀課文的時候?qū)δ木湓捵钚蕾p最有感覺,為什么?
生1:最后一句——“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fù)哀后人也。”不僅自己有感悟而且警戒了后人。
生2:“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弊约鹤匀缤龊苡芯湟馕丁?/p>
生3:“楚人一炬,可憐焦土!”很惋惜。
生4:“廊腰縵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勢,鉤心斗角。盤盤焉,囷囷焉,蜂房水渦,矗不知其幾千萬落?!卑⒎繉m磅礴的氣勢,給人感覺很宏偉。
生5:“雷霆乍驚,宮車過也”?!袄做敝嘎曇籼貏e響,說明宮車建造得很輝煌,反映了宮廷生活的奢侈。
師:這位同學找的這一句,老師也很喜歡,但你說的原因還不到位,想一下“宮車過也”為什么像雷霆?
生:夸張的手法。
師:為什么是“雷霆乍驚”呢?在誰的心里驚呢?為什么宮車過會像雷霆一樣驚呢?這是怎樣的一種“驚悚”呢?比如說有人敲門,敲門聲是很輕的,但我聽到卻很害怕?為什么呢?這又是一種什么心理?好,下面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
2.逐層分析第一自然段。
(1)第一組,十二個字。
師:寫了什么?這里幾個字寫出了三部歷史——“六王畢”,六國滅亡的歷史;“四海一”,統(tǒng)一天下的歷史;“蜀山兀,阿房出”,一部阿房宮的建筑史。
學生齊讀。
師:這四句,十二字。強大的事件,用較少的筆墨,交代了阿房宮建造的歷史背景是建筑在人民的苦難之上的。一開始,就奠定了基調(diào),如同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讀的時候要斬釘截鐵,短而有力,如鐵錘敲釘,一個個敲下去。
學生再讀。
(2)第二組,“覆壓……驪山……流入宮墻”。
師:注意其中的幾個字,“壓”像蓋子,有一種沉重感;“走”是奔、通到。這幾句潑墨寫意,勾勒出阿房宮的整體形象。
學生齊讀。
(3)第三組,“五步……矗不知其幾千萬落”。
師:阿房宮到底有多大?到底有多奇?下面就具體地寫了。
教師范讀。
講解:“五步”“十步”,言其多。“縵”原是絲綢,言其飄逸、曲折?!伴苎馈?,如鳥高啄,向上突起,動感,言其奇?!案鞅А?,隨地形起伏,緊貼,言其設(shè)計之合理?!般^心”,互相交錯,如兵刃相加,言其險。用比喻說明實在太多。
(4)第四組,“長橋……氣候不齊”。
師:“長橋”這里是比喻加疑問加對偶。沒有云怎么會有蛟龍騰飛?不是雨過天晴,怎么會有凌空彩虹?在讀這一段的時候要有一種驚奇感——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摆っ浴保瑢懜杏X。
小結(jié):本自然段寫阿房宮的建筑之奇。引導(dǎo)學生背誦第一自然段。
3.逐層分析第二自然段。
師:順著“歌臺暖響,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風雨凄凄”而來的人是誰呢?是“妃嬪媵嬙,王子皇孫”。請同學們讀下面的六句二十四個字。來自六國,當年的公主、貴族如今成為階下囚,可以想象他們成群結(jié)隊,像貨物那樣被送到秦國。來了以后怎么樣呢?
學生讀“明星熒熒……不得見者,三十六年”。
師:這些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生:比喻夸張。
師:這些句子有什么內(nèi)在聯(lián)系呢?
生:動作連貫,開妝鏡——梳曉鬟——棄脂水——焚椒蘭——宮車過——聽所之。
師:好,現(xiàn)在分析到了老師最欣賞的那句“雷霆乍驚,宮車過也”。唐代詩人王昌齡有一首詩《長信秋詞》,其中幾句是這么寫的,“奉帚平明金殿開,且將團扇暫徘徊。玉顏不及寒鴉色,猶帶昭陽日影來?!薄坝耦伈患昂f色”是說女子雖有美麗的容顏,卻還比不上丑陋的烏鴉,因為烏鴉能飛到“太陽”身邊,它們身上尚且受過“太陽”光芒的照射,而“玉顏”卻空有一片向陽之心,得不到半點恩澤沐浴。這就是那些一生幽閉在深宮的女子的心情寫照。回到文中的“雷霆乍驚,宮車過也”,車子的聲音會像雷一樣響,那是聽者的心境所致——有車經(jīng)過了,卻沒有到我這里來,車里坐的是他嗎?還有別人嗎?“轆轆遠聽,杳不知其所之也”,就這么開過去了,不知道去哪里了,一切都和自己沒有關(guān)系。宮女們整天做的想的就是這些,她們從早上起來打扮,心驚肉跳地生活著,結(jié)果怎么樣?
學生讀“一肌一容……不得見者三十六年”。
師:其實這部分反映的不僅僅是深宮怨婦的心情,作為一種軟弱的人性,存在于任何一個時代的專制統(tǒng)治下。胡適說過:“一個強大的國家不會是一班奴才建立起來的。”秦的覆滅,也恰恰說明了這一點??偟膩碚f這一部分通過爭寵寫侈靡,寫出了阿房宮的奢靡生活,側(cè)面反映此時秦國的強大以及奢靡背后的隱患。
小結(jié):本段寫宮廷生活的奢靡。
引導(dǎo)學生背誦第二自然段。
教師繼續(xù)引導(dǎo)學生分析深讀文本第三、四段。
……
【教后反思】
一堂課的成功與否,在于教學內(nèi)容是否能夠讓學生真正受到感染,這與課堂氣氛是緊密關(guān)聯(lián)的。也就是說,在上一堂新課的時候,教師要設(shè)計一個獨特的“場”。課堂設(shè)計的開場尤為重要,一招不慎,滿盤皆輸。在本節(jié)課開始筆者提到了三首詩,分別是唐代詩人杜牧的《赤壁》《泊秦淮》以及唐代詩人章碣的《焚書坑》,并且一邊念,一邊寫。詩往往是概括一家之言最凝練、最精要的表達。學生在讀這幾首詩的時候,已經(jīng)各自心有所感,產(chǎn)生了自己的一點想法,這樣在學習課文的時候就會多一些思考。又比如在講述“雷霆乍驚,宮車過也”這一句時,為了更好地引導(dǎo)學生了解古代宮人的生活體會她們的心情,筆者又引用了唐代詩人王昌齡的《長信秋詞》,讓學生在讀詩的過程中更深刻地體會詞句背后蘊藏的深厚含義。從這樣小處切入,最終再回到課文的宏大主題上來,可以讓學生有更真實的感受。而這種節(jié)奏的變化調(diào)整,一首“定場詩”的作用不小。
當然這只是一種技巧,可以起同樣作用的不一定非詩不可,只要可以使現(xiàn)場氣氛一振,學生精神為之一振的都可以運用。正如陸機的《文賦》里說的:“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文章如此,講課更是如此。
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精神成人。在語文課上,文本與讀者之間的“對話”,應(yīng)該是最核心,最有價值的對話?!皩υ挕笔墙逃囊粋€過程、一種方法、一種手段,教師要在此過程中教育學生尊重文本,虛心傾聽,真誠質(zhì)疑,平等交流,從而發(fā)現(xiàn)文本、提升自己,這誠然是必要的,但那不是教育的全部目的。除了對話以外,對中小學生來說更多的是接受、是積累,教師的主要任務(wù)是“傳道、授業(yè)、解惑”。學校教師的任務(wù)是在較短的時間內(nèi),把人類幾千年積累下來的知識傳授給學生,并在這個傳授過程中提高他們的能力,塑造他們的人格。所以“傳授”還是主要的過程、方法和手段。不必排斥“滿堂灌”,很多學生回憶三四十年代教師,如朱自清、周作人,大多一講到底,而且不善言辭,效果照樣很顯著。
【參考文獻】
[1]黃玉峰.上課的學問——語文教學優(yōu)質(zhì)資源的獲取和運用(方法篇)[M].南京:江蘇鳳凰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