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平,趙恒君
(1.上海師范大學 跨學科研究中心,上海 200234;2.上海師范大學 哲學學院,上海 200234)
伯特蘭·羅素的人生哲學是其倫理學思想中最富有特色的一部分。羅素不僅以自己宏富的著作和演講,向人們展現(xiàn)他充滿智慧的人生哲學思想,還身體力行,以他精彩紛呈的人生經(jīng)歷詮釋他所追求的高尚人生價值理念。羅素是一位“罕見的哲學家”,①被人們稱為“20世紀的智者”,研究羅素獨特的人生哲學對我們今天樹立健康、向上的人生價值觀具有積極地啟迪意義。
羅素的人生哲學和他多姿多彩的人生閱歷息息相關。羅素曾在自己的《自傳》中寫道:“對愛情的渴望,對知識的追求,對人類不可遏制的同情心,這三種純潔但無比強烈的激情支配著我的一生?!雹趯冋鎼矍榈挠芍韵蛲?、對科學真知的不懈追求、對弱者的深深同情和對正義事業(yè)的執(zhí)著堅守,是他98歲人生傳奇的真實寫照。
羅素出身于英國貴族家庭,從小就具有懷疑精神,“渴望得到確切的知識”。③“羅素的哲學觀反對來自第二手的道聽途說,對一切事情都要提出疑問,并且尋求確切的知識。”④正是懷著這種對真理的渴望,為了證明“純粹數(shù)學是從純乎是邏輯的前提推出來的”,⑤羅素與懷特海一起花了十年時間苦心孤詣的研究,合著并出版了《數(shù)學原理》,為現(xiàn)代數(shù)理邏輯奠定了基礎。羅素為《數(shù)學原理》花費的心血只是他一生中對待真理和知識的一個縮影。他一生都是以這樣的熱情追求著真理和知識,直到90歲高齡仍然筆耕不輟,先后寫下了《西方哲學史》《人類的知識——其范圍和界限》《我的心路歷程》等40多部極具價值的學術著作。1950年,羅素因自己膾炙人口的人文作品榮獲諾貝爾文學獎。他的得獎評語則是:“從他(羅素)多姿多彩、包羅萬象的重要著作中,我們知道他始終是一位人道主義和自由思想的勇猛斗士?!雹?/p>
羅素的一生關注和同情弱勢群體,為實現(xiàn)社會的公平奔走呼號。羅素是現(xiàn)代西方婦女解放運動的積極推動者,主張兩性平等,為婦女爭取選舉權。1929年,他出版了著作《婚姻與道德》,嚴厲抨擊了對男女雙重標準的傳統(tǒng)兩性道德,積極倡導婚戀生活中的平等、自由與尊嚴。正如艾倫·伍德所評價的那樣,“他(羅素)論述性關系和‘女性解放’的著作只占他作品中一小部分,這同他在思想上的最偉大的成就截然對立。但恰恰就是這些著作比他的其他所有著作都更強烈地引起社會的普遍關注,并且產(chǎn)生了更直接的影響”?!霸谒猩睦铮吹揭欢缺灰暈橐粓隹駸嵴呔砥鸬男L的‘女權’運動這一事業(yè)大功告成,成為國家法律和人人所接受的行為準則的一部分?!雹?/p>
羅素的一生富有正義感,關心和理解弱小國家和民族,反對西方列強的經(jīng)濟、文化和軍事霸權。羅素1920年應邀至北大擔任客座教授,在我國考察和講學歷時一年,對中國文化及中國社會發(fā)展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深刻的剖析,并于1922年出版了《中國問題》一書。在談到中國的文化問題時,羅素懷著一個西方知識分子的正義感,首先憤怒駁斥了西方侵略者宣揚的西方民族“優(yōu)等”、中華民族“劣等”的謊言。他說,他在中國考察,與中國人交往,找不到任何理由可以相信中國人比西方人低劣。羅素指出:“假如中國人能自由地從我們西方文明中吸收他們所需要的東西,抵制西方文明中某些壞因素對他們的影響,那么中國人完全能夠從他們自己的文化傳統(tǒng)中獲得一種有機的發(fā)展,并能結(jié)出一種把西方文明和中國文明的優(yōu)點珠聯(lián)璧合的燦爛成果?!雹?/p>
羅素也是一位極具人道精神的反戰(zhàn)主義者。1918年,羅素因為在《特別法庭》(Tribunal)周刊上發(fā)表反戰(zhàn)文章而被判入獄五個月。二戰(zhàn)期間,羅素堅持反對使用核武器。1954年,羅素在BBC發(fā)表了題為《人類的危機》(Man’sPeril)的演講,以全人類的一員的身份,提出反對大國間的軍備競賽,遏制發(fā)展核武器的主張。⑨這一演講得到社會各界空前的響應,羅素因此在1955年獲得了皮爾斯百科全書獎,獎杯上寫著“指明通向和平道路的伯特蘭·羅素”。⑩1955年7月,羅素發(fā)起并起草了由愛因斯坦等世界著名科學家共同署名的反對核武器的聯(lián)合宣言——《羅素-愛因斯坦宣言》,舉行了正式的記者招待會。羅素作為這場世界科學家反對核武器運動的核心人物,付出了極大的熱情與精力,而這時他已是一位耄耋老人。
羅素人生經(jīng)歷中還值得人們關注的是他為追求自由理念而進行的教育創(chuàng)新與實踐。1927年。羅素及其妻子多拉·羅素創(chuàng)辦了比肯山學校,將辦學的重點放在“強調(diào)自由,避免壓抑”方面。羅素認為每個人在思想和性格上都具有獨特性,這種獨特性應該加以保持。羅素的這次教育嘗試和他為追求自由而做的種種嘗試,雖然常常以失敗告終,但他對人生真諦不懈追求的信仰與理念總使人們懷有深深的敬意。
羅素的經(jīng)歷豐富多彩, 人生之路健康向上,人生哲學充滿睿智。羅素在自己豐富的人文著述和大量講演中,闡述了許多頗有價值的、匠心獨到的人生價值理念。這些有益的價值理念構(gòu)成了羅素人生哲學的鮮明特色。
羅素的人生哲學中包含的追求個人自由、注重個人尊嚴與價值等內(nèi)容,因而往往有人將他的主張納入自由主義或個人主義范疇,但羅素的人生哲學恰恰是以非個人主義價值理念為基礎的。個人主義(individualism)被形容為“一種溫和的利己主義,它使人們僅僅關心自己家庭和朋友的小圈子”,僅重視個人利益發(fā)展,割裂了個人與社會的關系,而這正是羅素人生觀所極力反對的。羅素所奉行的是非個人主義的(impersonal)價值觀,在其人生哲學中主要表現(xiàn)為三個方面:
首先,羅素極力主張要“避免以自我為中心”,要擴展對外界的關心和興趣。羅素認為,“人類傾向于自我陶醉,以致他們對周圍的事物充耳不聞,視而不見,因而也就無法對他們身外的現(xiàn)象真正發(fā)生興趣。對于人類來說,這乃是大不幸”。他反復強調(diào), “太強的自我是一座牢獄,倘若你想在這個世界上充分地享受人生,就得從這座牢獄中逃出來”。那么,如何做到避免以自我為中心呢?羅素勸導人們要盡可能地避免那些容易使希求集中于自身的情欲,如恐懼、嫉妒、自罪、自憐和自負等。情欲集中于自我的人,生活是單調(diào)的,內(nèi)心是狹隘的,他們無暇領受外界的美麗和生活的樂趣,只關心是否能夠滿足自我的需要,這樣的人必定與快樂無緣。不要高估自己的力量,也可以有效地避免以自我為中心?!安桓吖雷约旱牧α渴且环N快樂的源泉。把自己低估一點兒,總是意想不到地獲得成功;把自己估高了,則常常意想不到地遭致失敗?!辈桓吖雷约旱牧α?,可以避免產(chǎn)生嫉妒、自憐和自負等集中于自身的情緒,因而有助于突破自我的牢籠。
其次,羅素主張將愛與真誠推己及人,反對僅僅將他人當作手段。在與他人的交往過程中,羅素贊同康德提出的“同時將他人當目的”的觀點,嚴厲批評那種“以他人為手段來達到自己之目的,從未把他人視為目的”的自私自利的人,認為這種人具有某種天性上的缺陷。把他人當做目的,要求我們平等對待他人,尊重他人的人格,不能以單方面汲取快樂為目的?!拔覀円迅械?,單方的快樂是無法令人滿意的。我們相信,人與人之間良好的關系應當使雙方都快樂?!薄斑@種要求像現(xiàn)代社會所追求的一切平等關系一樣,需要一種敏感和體貼,一種對別人個性的尊重?!边@種尊重并非僅來自道德規(guī)范的義務或是遵循理性而得出的原則,而是“需加以深刻地體驗,使它幾乎成為一種神秘的信念”。
第三,羅素是一位真誠的人道主義者,甚至是一個“人道的社會主義者”,他關懷的是整個人類的發(fā)展和命運,而非僅是個人尊嚴和利益得失。羅素支持婦女解放,并堅信這是人類文明的進步;他主張社會改造,以期給人類帶來永久的幸福;他堅持反對戰(zhàn)爭,主張和平是人類社會發(fā)展進步的基礎。從羅素一生的經(jīng)歷中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他在對人類命運的關切上表現(xiàn)出了異乎尋常地大公無私和自我犧牲的精神。羅素深知“懷著救人類于自趨滅亡,那種毫無結(jié)果的愿望的人勢必使他與潮流相對立,因而遭受敵視”,但他仍不肯放棄自己追求社會正義的主張,甚至遭受牢獄之災,飽受非議和責難也不改初衷。這種行為本身就表明了他所奮斗的目標并不是為了自己、為了個人,而是為了超越個人主義藩籬的社會大眾和全人類。羅素的這種“對人類苦難不可遏制的同情心”,正是他追求非個人主義人生價值的最好的體現(xiàn)。
羅素一生都在為追求人的自由或人生自由而奮斗。在羅素看來,自由是對自然的強力和社會的強權的反抗,是一種樂觀進取的生活態(tài)度,是“一種勇猛的改革精神”。羅素指出,“自由觀點與非自由觀點的主要區(qū)別是:前者認為一切問題都是可以討論的,一切意見或多或少都是可以懷疑的;而后者事先就認為有些意見是絕對無可置疑的,不應當允許有人發(fā)表反對它們的論點?!?/p>
羅素在他受到世人廣泛稱頌的名篇《一個自由人崇拜》中淋漓盡致地表達了他對自由的深刻理解和人的主體性追求。羅素從宇宙生命的蘊醞,談到人類歷史的發(fā)展;從不可抗衡的客觀必然,談到人的思想信仰的意義;從對人類美好未來的展望,談到自由人的崇拜。思想汪洋恣意,人生態(tài)度樂觀向上。羅素認為,人類生存在宇宙中,在行動上,在欲望上,我們必須永遠地順從于外在世界的專橫暴虐;但在思想上、志向上,我們應該保持自由,領悟信仰的力量,永遠以那幻想為前導,在行動上下降到現(xiàn)實世界中去。羅素認為,自然的強力和社會的強權可以使我們的行動受到限制,“但在思想上,志向上,我們是自由的,不受我們同伴的約束,不受我們身體上在上面爬行的微不足道的行星的羈絆,在我們的生命旅程中,甚至對死亡的暴虐也保持自由”。這樣,命運就無法阻止我們渴望美好的愿望,當不幸來臨時,我們也有勇氣將自己從徒勞無益的抱怨和悔恨中解脫出來。羅素寫道,“保持一種心靈的自由,驕傲地向那只片刻容忍他的認識和譴責的不可抗拒的力量挑戰(zhàn),像疲倦而又頑強不屈的阿特拉斯那樣,不顧那意識力量的蹂躪行進,獨自撐持,以自己的理想造就全新的世界”,這便是羅素自由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的慷慨宣言。
羅素追求的自由并不是無拘無束,放浪形骸。他指出,“對于每個人來說,或遲或早應該做出偉大的自我克制”。人們想要到達自己理想中的圣殿,就需要拋棄自我和一些未馴服的欲望,這種自我克制會帶來新的領悟、新的歡愉和新的智慧,促使我們到達心中理想的殿堂。同時,自由也并非是為了爭取私人的利益?!白杂扇艘宰顖詮姷囊磺屑~帶,以共同的命運,使自己與人類同胞緊緊地結(jié)合在一起”,自由人應該“放棄為私人幸福而作的爭斗,摒絕短暫欲望之一切渴求,燃起為永恒的事物而奮斗的激情——這就是解放,這就是自由人的崇拜”。
從文化傳統(tǒng)看,“中國人以道德為本位,西方人以知識為本位”,西方社會一直以來便有崇尚知識的傳統(tǒng)。對真知的渴求與尊崇,是羅素人生學哲學的思想特點之一,羅素曾說“對知識的追求”的激情支配了他的一生。他畢生醉心于哲學研究和生活真理的探討,完全是出于對真知的渴求,目的便是“獲得知識”。
羅素肯定知識在人生中具有重要價值,將知識看作是“與人們的切身利益最為攸關的主要的東西”之一。羅素深刻地指出,現(xiàn)代社會存在的一個對“知識”認識上的重要誤區(qū),人們往往只重視那種能直接促進生活現(xiàn)代化的“有用的”知識,即只重視發(fā)展人的工具性價值的知識,如科學技術知識,而忽視了其他對人類有益的知識,即忽視培育人的目的性價值的知識,如倫理、藝術、美學、哲學等知識。羅素明確指出:“我堅持認為,作為一種知識應當能夠增進人們的利益,使生活更加美好和快樂?!薄盁o用的”知識正是這樣一種能使生活美好的知識,它最重要的優(yōu)點是能夠“促進沉思的習慣”,而這種沉思的習慣本身就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源泉。
知識能夠引導人們接近真理,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羅素始終保持著客觀而嚴謹?shù)膽B(tài)度。羅素反對不加懷疑地接受一切知識,敢于對人人奉為天經(jīng)地義、理所當然的那些似乎毫無疑義的事物提出質(zhì)疑。羅素曾在哲學上取得過非凡的成就,但他卻堅持說:“在我的思想深處,對于我的任何觀點,我所能講出的唯一的一句話就是,那只是通向真理的道路中的一步,它本身并不是真理?!?/p>
羅素非常重視“悠閑”賦予人生趣味和價值。他對“悠閑”(Idleness)進行過專門的研究,還出版過一本名為《悠閑頌》(ThePraiseofIdleness)的著作。羅素指出,“悠閑”并非無所事事或消遣娛樂,而是如同亞里士多德所說的那種“閑暇活動”——不是產(chǎn)生肉體快樂和使生活舒適方便的活動,而是制造精神或文明快樂的活動。羅素認為,當今“產(chǎn)業(yè)主義在西方發(fā)展,忽視賦予人生意義的精神價值,將一種機械化的生存方式,強加在人的頭上,從而對文明形成了一種潛在威脅”。而可以使人們創(chuàng)造這種精神價值的,正是這種“閑暇活動”,是悠閑的生活氛圍。社會文明與人們的閑暇活動、悠閑生活有著深層的關聯(lián)。“對于文明的發(fā)展來說,閑暇是重要的,在過去,少數(shù)人的閑暇只有靠多數(shù)人的勞動來提供。而多數(shù)人的勞動之所以價值很大,并不是因為勞動本身是有益的,而是因為閑暇是有益的。隨著現(xiàn)代技術之進步,已有可能公平地把閑暇分配給大家,而無損于文明的發(fā)展。”
閑暇和悠閑之所以有益于提升人生的價值、促進社會文明進步,是因為它“包含在所有增長人的道德、智性、與精神生活的的性活動里面。使人生值得活下去的就是這類活動”。在工業(yè)革命出現(xiàn)以前的漫長人類社會歷史中,只有少數(shù)特權階級有閑暇接受政治謀略、藝術文化與科學知識的教育,其余大多數(shù)人,幾乎將他們的整個人生投身于求得溫飽安穩(wěn)生活的辛苦勞作之中。工業(yè)革命帶來了工藝技術的突飛猛進,大大縮短了勞動時間,這種進步使得更多人有可能把更多的時間用來從事那些促進教養(yǎng)和創(chuàng)造的活動。隨著社會的整體文明進步,人們在享有比以往更多的經(jīng)濟獨立、政治自由和文化生活豐富的基礎上,便有了更多的閑暇時間和悠閑生活去選擇適合自己個性的生活方式,提升個人生活的趣味;有了更多的完善人性、開拓潛能的機會,享有充分的人性尊嚴和生活幸福。
追尋快樂或幸福(Happiness)是羅素人生哲學的主旨。快樂是什么?有學者認為:“快樂是一種相對的情感,它由兩個相關類型所構(gòu)成:第一,把我們的情形與他人的情形進行比較;第二,把現(xiàn)有的情形和真實的或想象的可能情形作比較。”由此可以看出,快樂是一種主觀情感,其根源在于我們的心靈。羅素清楚地認識到這一點,并分析了幾種主要的導致不快樂的個人心理因素,如過于重視競爭、嫉妒、犯罪感、神經(jīng)疲乏、輿論和憂郁、厭煩的情緒等。羅素的人生快樂論或幸福論包含豐富的內(nèi)容。
首先,追求人生快樂是合乎人性的。人類都有趨樂避苦的天性,快樂的人生是每個人所追求和向往的,甚至可以說,人類的大部分行為目的都是為了尋求快樂。然而,人類并非像動物那樣只需裹腹和繁衍便能快樂,我們還追求更高一級的快樂,一種由自我的一致和與社會的一致所帶來的快樂。羅素分析說,“一切不快樂都出自某種對立,或缺乏一致。意識與無意識之間缺乏相互聯(lián)的聯(lián)系,就會促成自我的分裂。沒有客觀的興趣和情感之力的維系,自我與社會之間就會缺少一致性??鞓返娜瞬粫馐苓@兩種分裂的任何一種所帶來的痛苦”。
其次,追求快樂是合乎道德的。他說,“快樂主義者認為,快樂是合乎道德的”。追求快樂并非等同于享樂主義,因為羅素的倫理思想中是不缺乏節(jié)制的理念的。但這種節(jié)制又和傳統(tǒng)的“克己說”不同?!啊思赫f’包含著自我與自我以外的整個世界的對立”,而追求快樂意味著對自身以外的事物具有興致,一旦具有這種興致,自我與自我之外的對立就隨之消失了。同時,追求快樂也并非只注重個體快樂。羅素堅信, “美好的人生應當能給自己和他人都帶來快樂”,同時,只有將“個人的生命與人類生命激流深刻地交融在一起,才能歡暢地享受人生至高無上的快樂”。
第三,工作和給予的人生才是快樂和幸福的。羅素認為,一個人通過辛勤的工作和勞動為自己和他人創(chuàng)造出有益的作品是人生快樂和幸福的源泉。羅素指出:“人生快樂最重要的一個要素,便是始終有一個目標,而大多數(shù)人主要是靠工作來實現(xiàn)的。”羅素十分肯定工作能夠為人們帶來快樂。其一,工作能“驅(qū)除厭煩”。雖然現(xiàn)代社會已有各種各樣的活動使人們消遣娛樂,但長期無所事事只會帶來更多的空虛和厭煩。即使是從事簡單的工作和勞動,也能給人的生命帶來充實和滿足。工作是能使人生充實積極的有效方法,它還能使假日和閑暇的時間顯得格外寶貴。其二,工作“是給人以成功的機會和滿足志向的條件”。理想和成功必定要通過努力工作才能得以實現(xiàn),而這種通過工作所取得的成就感和快樂,是任何一種娛樂消遣帶來的愉快感所不能代替的。其三,有趣的工作是技巧的運用并具有建設性,最能給人帶來快樂?!叭绻橙顺晒σ豁椫匾墓ぷ鳎目鞓肥菬o人可以奪去的。”如果一個人一生孜孜不倦地投身于自己熱愛的事業(yè),無論是舉世聞名還是默默無聞,這種工作中的快樂都是其他任何事無法代替的。
羅素認為人生的快樂和幸福不在于自私自利的縱情享受,也不在于離群孤傲?!叭伺c人之間良好的關系應當使雙方都快樂?!毕胍@得快樂,就要擺脫以自我為中心的思想,對外界的人和物建立起友善的興趣,防止人們的心靈囿于自我的牢籠。 “一個人若能將個人的生命與人類的生命激流深刻地交融在一起,便能歡暢地享受人生的至高無上的快樂?!?/p>
羅素認為,競爭本身不是壞事,通過競爭獲得成功也是人生的樂趣之一,但是“過于重視競爭的成功,把它當作人生快樂的主要源泉,這才是煩惱的病根”。很多人把自己追求過度競爭的原因歸結(jié)于“生存的斗爭”,但事實并非如此。羅素指出,現(xiàn)代社會“一般所謂的為生存而斗爭,實際上是為成功而斗爭”。很多人終日疲于奔命,“并非被一種無計可逃的自動圈抓著,而是他們自愿鉆進這個圈套的,因為他們以為自己因此能爬上更高一層的社會等級”。一個人若將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放在競爭和賺錢上面,那他必然會錯失生活中很多美好的趣味,長此以往不僅會有健康問題,精神上也容易焦慮,這樣的人是絕不會獲得生活的快樂的。
羅素認為,這種追求“競爭的成功”的根源,“是商人得勢的那種人生哲學”。這種人生哲學認為“人生便是一場搏斗,便是一場競爭,只有其中的勝利者,才會令人尊敬和羨慕”。造成競爭心理的另一個原因是人們的社會文化素質(zhì)較低,常常把獲得金錢和權力的多少看作是衡量人生成敗的主要標志,忽視了人文藝術素養(yǎng)和精神心理素養(yǎng)對于生活幸福的意義,從而造成許多“男男女女似乎都不能領會比較屬于心智方面的樂趣”。因此,“競爭哲學所毒害的,不僅是工作而已,人們的閑暇時間同樣也受到毒害”。
總之,羅素認為,“把競爭當作人生的主要內(nèi)容,總不免太沉悶,太執(zhí)拗,使肌肉太緊張,使意志太專注”,而通過競爭的成功得到的快樂,也是短暫和單調(diào)的。羅素堅信,“成功只是人生快樂的因素之一,倘如犧牲其余的一切因素去贏取成功,那代價未免太高了”。同時,羅素也給出了醫(yī)治過度競爭心態(tài)的良方,即“遵循一種保持生活平衡的觀念,領受心智健全而恬靜的享受”,才能獲得人生最大的快樂和幸福。
生死觀是人生哲學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羅素倡導以豁達通透的態(tài)度看待生與死,以理性淡然的態(tài)度看待衰老和死亡。
羅素認為,對于兒童來說,如果沒有經(jīng)歷過親人的死亡,就要盡可能地使他將死亡看作是一件平常的事;對經(jīng)歷過親人死亡的兒童,則要用順其自然的態(tài)度,既不應逃避痛苦,也不應該沉溺于其中。努力給兒童快樂幸福的童年生活,會幫助他們更好地克服死亡帶來的痛苦和恐懼。對于青年人來說,“應以豁達的熱情去激勵,而且應使他們以此熱情去建設自己的生活和事業(yè)”?;磉_的態(tài)度會使年輕人對生活充滿信心,而這種信心會大大減少對疾病和死亡的恐懼。對于成年人來說,“對于死亡必須有更為積極的態(tài)度”,“當成年人想到死亡問題時,最好以一種堅忍的觀點,從容而又冷靜地去思考它”。成年人應該意識到,至親的死亡并沒有終止世上的樂趣,克服并超越死亡的痛苦,是值得引以為傲的事。
羅素認為,老年人不僅不應該害怕死亡,而且應當珍視老年生命的價值,發(fā)揮老年人在社會生活中的獨特作用。對于老年人來說,“要在此世幸福,尤其在青春消逝之后,必須覺得自己不僅僅是一個走向死亡的孤獨者,而是生命之流的一部分”。老年人要克服對死亡恐懼的最好辦法,是逐漸擴大自己興趣的范圍,使其不受個人情緒的影響,直至圍困自我的藩籬漸漸退開,而使自己的生活更好地融匯于眾人的生活之中。將個人的生命河流匯入無限的大海和宇宙不是生命的終結(jié),而是生命的發(fā)展。他在《如何成長到終老》(HowtoGrowOld)中寫道:“當一個人步入老年而審視自己的人生之路時,由于他看到自己所關愛的事情將會繼續(xù)下去,將不會因為害怕死亡而遭受精神上的苦痛。而且,由于個人生命精力的衰退,疲乏之感日漸增加,告別人世是值得歡迎的。我渴望在我依然從事所熱愛的工作中與世長辭。當我知道其他人將繼續(xù)推進我畢生從事的事業(yè),我將會因為自己已經(jīng)為之竭盡所能而感到莫大欣慰?!绷_素如此達觀的生死理念不能不叫人敬佩和感懷。
羅素在自己長達近百年的一生中真誠地追求真、善、美,他的人生哲學理念充滿睿智,富有啟迪。如果我們把羅素的一些富有長久價值的人生價值理念與當代人文所面臨的人生難題進行對照和思考,便能獲得許多有益的、積極的啟示。
在人生價值目標的追尋上,東西方人有不同的依皈。在傳統(tǒng)文化的引導上,中國人以家國為本位,而西方人以個人為本位。這兩種人生價值目標本質(zhì)上適應不同的經(jīng)濟、文化和社會環(huán)境,在當代社會生活中各有優(yōu)劣,需要互相吸取。非常有啟迪意義的是,以追求人生自由和實現(xiàn)個人價值著稱的羅素,他倡導的人生哲學理論不是鼓勵人們?nèi)プ非蟆皞€人主義”的價值目標,而是確立“非個人主義”的價值目標。羅素的“非個人主義”人生觀,無疑是建立在西方重視個人利益、價值、自由、平等、尊嚴的個人主義基礎上的,但他的可貴之處在于,超越個人主義的人生價值目標,走向“非個人主義”的崇高追求。從僅僅關注個人的利益得失,走向同時關注他人、民眾、社會和全人類利益的增損,逐漸把為后者利益去奮斗看作是自己工作奮斗的至上目標。
應當看到,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從計劃經(jīng)濟走向市場經(jīng)濟,重視個人利益,追求個人利益的最大化,事實上成為許多人從事經(jīng)濟文化和社會生活奉行的準則。正是這種個人至上個人主義人生哲學,導致官員貪污腐敗、商人制假販假、學者缺少誠信、工人玩忽職守,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利己主義橫行。事實上,由于市場經(jīng)濟天然地要借助于亞當·斯密所說的人們的“利己心”來激發(fā)生產(chǎn)經(jīng)營的活力,要在人生價值觀的引導上一味“高大上”常常缺乏實踐中的感召力,而我們?nèi)绻珜Я_素的“非個人主義”人生價值觀,即肯定人們追求個人正當利益合理性的同時,鼓勵人們超越純粹為了個人利益的人生價值追求,考慮和照顧他人和社會集體的利益,遵守合乎公共利益的法制,服從善良意志的良心,恰恰具有實踐的合理性和道德上的正當性。
追求人生的幸福與快樂,是每個人的生活目標。那么,人怎樣才能避免痛苦和煩惱,獲得幸福和快樂?羅素認為,認真地投身有價值的工作,從事辛勤的勞動創(chuàng)造,是獲得幸福和快樂的關鍵。他說,“只要工作適度,即使最乏味的工作所帶來的苦惱也比無所事事的苦惱要少些”。工作勞動帶來的益處,不僅能驅(qū)除煩惱,為滿足個人志向創(chuàng)造機會和條件,而且能夠開拓和施展自己的潛能,從事建設性創(chuàng)造活動。人能夠從自己為社會創(chuàng)造出有價值的作品并受到人們的尊重和肯定中,深層地體驗人生的幸福和快樂。
羅素只有從事工作勞動才能獲得幸福和快樂的思想,他那“我渴望在我依然從事所熱愛的工作中與世長辭”的名言,是對一切希望通過自己的辛勤工作獲得人生幸福的普通勞動者的深深激勵,也是對當下中國那些基本人生價值觀念迷失,不想工作,輕視普通勞動,希望不勞而獲,坐享其成,只求在紙醉金迷、縱情享受中追求個人幸福的年輕一代的重要警示。在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思潮橫行的社會境況下,我們要重提“勞動是人生幸福的源泉”、“工作創(chuàng)造人生的快樂”這些健全的人生價值理念,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許多人多把通過生存、學業(yè)、事業(yè)上的競爭來獲得成功,看作是使自己鶴立雞群,成為“成功人士”的必由之路。羅素告誡我們,人生中的一定競爭是必要和有益的,但合理的競爭應當合乎理性中道,避免那種瘋狂追求個人私利的惡性爭斗、爾虞我詐的所謂“競爭哲學”。一味競爭不僅不能給人生帶來快樂,反而會帶來痛苦和煩惱。對于競爭中的成功,不能僅僅以獲得金錢和權利的多少當作唯一的準繩,而要把是否有利于道德感的獲得、心理的和諧和內(nèi)心的成長作為重要尺度。
當今中國,各行各業(yè)不少人盲目地鼓吹“競爭”和“成功”,放棄道德上和心理上的要求,把“競爭”看作是可以不擇手段,把“成功”看作是當官、發(fā)財、當老板。從“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的幼兒早期教育宣傳,到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對“成功學”的追捧,使年輕人“從很小的時候就覺得金錢的成功是唯一重要的事”。由于競爭的壓力帶來的焦慮、抑郁和自殺等問題已成為不容忽視的社會性問題。我們應當正視這種風靡于世的片面競爭觀和世俗成功觀對青少年和成人世界人生觀、價值觀的嚴重侵蝕。確立正確的競爭意識和合理的成功觀念已刻不容緩。
在羅素的人生哲學中,重視工作勞動的價值和珍視個人閑暇生活的價值是辯證的統(tǒng)一,兩者都是創(chuàng)造人生幸福和快樂必不可少的路徑。隨著人類社會的文明進步,普通職業(yè)人員和勞動者的必要勞動時間在逐步減少,而閑暇時間在逐步增加,使人們享有一種相對的悠閑生活成為一種可能。羅素認為,悠閑生活并不意味著懶惰與貪圖享樂,而是“悠而不懶,閑而不散”。他倡導人們在悠閑生活中更多地發(fā)展自己的個人興致,培育和發(fā)展自己與人文藝術有關的閑情逸致。羅素重視悠閑的價值,實際上是反對人們以追求物欲的滿足為人生唯一的目標,羅素深刻地指出,物欲的滿足只是一時的快樂,而這種快樂越多,就越難再次滿足。而對人對物的善意的興趣,則是拋開狹隘的自我,與他人、與社會融入到一起,體驗人生真正的快樂。對于當代中國人來說,不論是在職職工還是退休人員,更加珍視悠閑生活的價值,充分利用好閑暇時間從事健身、繪畫、音樂、園藝、旅游、制作、娛樂和各種公益活動,無疑會大大提升生活的幸福度和快樂感。
羅素充分重視一個人的老年生活在整個人生中的價值。羅素對人們的老年生活提出的哲學命題是:“人如何成長到終老?”羅素揭示的人生價值理念是,當一個人步入老年,盡管會伴隨體力和精力的衰退,但人的精神成長不應當停止。應當把自己的注意力跳出個人利益的局限,關心群體和社會的發(fā)展,繼續(xù)用自己的知識、經(jīng)驗和智慧為人類的美好事業(yè)做出適度的奉獻,使個體的生存與廣闊的世界融匯在一起,達到生命的永生。羅素的這一高尚的老年觀對所有步入老年的人是主要的精神激勵。對于我們“未富先老”的當今中國社會的啟示是,既要尊重、保障老年人的正當權益,關愛老年人的物質(zhì)生活,又要從思想上、認識上重視老年人群體在創(chuàng)造更加富強、民主、和諧社會中的巨大作用,從制度上、機制上更好地激勵發(fā)揮老年人中的不同個體,從自身的條件出發(fā),和中青年人攜手共進,為建設美好生活貢獻自己的重要力量。
注釋:
①A·J·艾耶爾:《貝特蘭·羅素》,尹大貽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82年版,第1頁。
②羅素:《羅素自傳》(第一卷),胡作玄、趙慧琪譯,商務印書館,2002年版,第1頁。
③艾倫·伍德:《羅素——熱烈的懷疑者》,孫乃修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88年版,第7頁。
④同上,第44頁。
⑤羅素:《我的哲學的發(fā)展》,溫錫增譯,商務印書館,1982年版,第65頁。
⑥甘紹平、葉敬德主編:《中國應用倫理學》,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年版,第27頁。
⑦艾倫·伍德:《羅素——熱烈的懷疑者》,第256頁。
⑧羅素:《中國人的性格》,譯序,王正平譯,中國工人出版社,1993年版,第5-6頁。
⑨Bertrand Russell, Portraits from Memory and Other Essays. New York : Simon and Schuster, 1956,pp.233-234.
⑩Bertrand Russell, The autobiography of Bertrand Russell,1944-1967, London:George Allen & Unwin Ltd,1968,p.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