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一周
團隊式管理:讓班級管理更有效
文/劉一周
學校是培養(yǎng)學生健全人格的場所。班級是學校教育中最基本的組織形式,一個優(yōu)秀的班集體對每一位學生的健康成長有著巨大的教育作用。但現(xiàn)在的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在家里是碰不得、惹不得的“小皇帝”“小公主”,特別是一些家庭條件優(yōu)越或是有家庭問題的孩子,他們或是優(yōu)越感超強,或是對周圍的人缺少信任,缺乏必要的團隊合作意識,不僅影響了他們的健康成長,也嚴重阻礙了班集體的發(fā)展。
問題表現(xiàn) 一是缺乏集體榮譽感。校園活動豐富多彩,面向全體,適應不同個性學生參加。但活動中,總有學生認為集體活動與自己無關,認為集體獲獎無關緊要,但對個人單項獎爭得面紅耳赤,斤斤計較。
二是缺乏責任意識。班級出現(xiàn)情況時,互相推卸責任,把責任歸結到其他人身上。班中事無巨細均需班主任親力親為,出現(xiàn)一點小小的事情都要跑到班主任處“打小報告”。
三是缺乏主動性。部分學生對集體比賽不感興趣,認為集體是否獲獎與他無關,參加集體活動講條件,要報酬,不給好處不干活,或是獨立于班集體之外,人雖然在現(xiàn)場,但態(tài)度消極,不愿積極參與。
問題的癥結 這類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一部分原因在于學生的思想成人化、復雜化、個性化、叛逆化,但班主任的管理思路依然沿用以班主任→班長→各級委員組成的“直線式”管理模式也是癥結所在。
一是班主任是班級管理的主宰者,學生的獨立性完全被禁錮,沒有機會真正參與班級事務的管理,自然也就失去了對班級管理的“熱情”。往往會出現(xiàn)班級的“分裂”,幾個班干部被同學們“孤立”,嚴重影響了班集體的凝聚力。
二是學生沒有主見,自我管理意識薄弱,自我管理能力低下。學生在父母的溺愛和教師的包辦的環(huán)境中成長,養(yǎng)成嬌氣任性的習慣,依賴性強。學校的任務、班級的管理等具體工作總是由個別學業(yè)生來完成,如果班干部能力稍差,不但會影響班干部的威信,更會給班主任工作帶來更多無形的壓力與負擔。
三是部分學生家長不支持甚至反對學生參與管理班級。他們認為孩子分出一部分時間和精力處理班級事務會影響他們的學習。
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苯淌菫榱瞬唤?,管是為了不管。筆者的班級管理理念是用一個個“團隊”來代替?zhèn)鹘y(tǒng)的一個個“職位”,只留一個班長作為班主任的助手。具體的做法是把班級的管理分為常規(guī)管理和學科管理兩大部分。常規(guī)管理又分為紀律、衛(wèi)生、文體和后勤四個團隊,學科管理分為課時和課后兩個團隊。用這六個團隊代替?zhèn)鹘y(tǒng)的“紀律委員”“生活委員”“衛(wèi)生委員”等個體職位,以團隊管理的形式代替了個人管理形式,發(fā)揮團隊合作在管理上的優(yōu)勢,使班級管理更加合理化、科學化。
在具體操作過程中,主要是做好以下三個環(huán)節(jié)的工作:
明確各個團隊的組成與職責一是班長由各大組長推薦且不能連任。職責是傳達學校與班主任的任務,并統(tǒng)一分配任務;督查班級各項管理,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協(xié)調;監(jiān)督各大隊長的管理,解決管理中的一些糾紛。
二是各管理團隊大隊長由團隊所有成員投票選出,不能連任。主要職責是帶領團隊成員管理相應部分職責范圍內的所有事物,具有決策權;與管理團隊共同制定適合本班的團隊公約。
三是各管理團隊成員由同學自愿組成。首先把學生按座位前后桌四個同學組成一個合作學習小組(根據(jù)對學生學科特點與性格特點的了解進行互補組合),合作學習小組中的四個人每人必須參加一個學科大組,在同一合作小組中如果出現(xiàn)兩人或兩人以上想要參加同一學科,則由本小組成員討論解決。班級常規(guī)管理每人最多參加一個大組。這樣既可以保證每個學生至少參加一個管理組,真正實現(xiàn)“人人有事管”,又可以避免有學生因為參與太多的管理而影響了學習。各個團隊的職責:紀律組負責班級同學在上課與托管時間里的紀律管理;衛(wèi)生組負責班級衛(wèi)生事務管理;文體組組織學生參加校級以上各種體育、文藝活動,組織開展班里各種文藝活動;后勤組負責管理班費的收入與支出、班級公物的管理和維護;課時組負責本學科作業(yè)監(jiān)督與檢查、布置與檢查本學科的課外作業(yè);課后組負責管理全班同學的文明禮儀、處理同學生活中的各種糾紛。
制定適合與學生實際的班級管理公約 筆者深知在管理的實施過程中,管理制度是關鍵,所以在著手組建各個管理團隊時,筆者將已有的《班級管理公約》以討論稿的形式人手一份發(fā)到學生手中,并明確各大組可以在實際管理過程中不斷補充、完善團隊公約。組員自覺并互相督促,共同遵守,哪個同學表現(xiàn)好可以為小隊加分,表現(xiàn)不好的扣分。每周根據(jù)小組總分的排名進行適當?shù)莫剳停嚎偡肿罡叩男£牽傻帽頁P,除了鼓勵,還可以實現(xiàn)學生一個合理的小愿望;同時在教室公告欄前懸掛一本名為“成長的足跡”的量化評分表,學期末團隊得分最高的3個組,每名隊員可得到精美圖書一冊。
團隊精神的培養(yǎng),是班集體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個優(yōu)秀的班集體對每一位學生的健康發(fā)展有著巨大的教育作用。在班級管理中,讓學生充當所有的管理與被管理的角色,管理將不再浮于表面而是深入到每個角落,任何時刻管理與被管理都能得到充分的融合。這種管理模式不僅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精神,而且讓學生在實踐中學會了交往,學會了管理,提高了學生們綜合素質。
通過實踐筆者發(fā)現(xiàn)班級團隊管理組織模式與“直線”式班級管理組織模式相比,具有以下兩方面的優(yōu)勢。
在班級集體的建設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 一是“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班級管理效率提高,管理難度降低。由于每個學生至少參與一項班級事務管理,所以他們能以理解的心態(tài)面對被管理,管理難度大大降低。同時由于每一件事都是團隊參與管理,而不是個人,所以管理的力量大、效率高、效果也比較好。
二是“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使每個學生都得到了發(fā)展的機會和空間。每個學生都可以在管理和被管理的時候學會如何與他人交往,學會如何表達,學會如何管理班級事務。
三是增強了班級凝聚力,使學生變得更團結。長期的團隊合作與交流使學生變得更團結,學生間的感情更融洽,學生與教師之間的感情也更和諧。
四是使班級管理更加民主化、合理化。由于班級管理的各項公約是學生團隊在長期管理過程中慢慢積累起來的,所以更加符合學生的實際,也更容易被學生接受。
五是大大減輕了班主任的工作負擔。即使教師不在學校,班長與各個團隊也一樣會很出色地完成各自的工作,班主任變得很“多余”。
對學生的個人發(fā)展產生了正面、深遠的影響 首先,使每個學生都具備了自我發(fā)展的能力。學生在管理他人的同時學會了自律,這對他們形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使其具備了自我發(fā)展的能力。其次,使每個學生在具有團隊協(xié)作精神的同時更具有團隊協(xié)作的能力。他們的合作能力、交際能力、表達能力、組織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在班級管理中,讓學生充當所有的管理與被管理的角色,管理將不再浮于表面而是深入到每個角落,任何時刻管理與被管理都能得到充分的融合。這種管理模式不僅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精神,而且讓學生在實踐中學會了交往,學會了管理,提高了學生們綜合素質。
(作者單位:湖北省武漢市光谷第五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