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海燕
讓閱讀真正變成“悅讀”
文/劉海燕
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長才。語文教學要培養(yǎng)學生包括閱讀理解和表達交流在內(nèi)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首要的是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筆者在長期的閱讀教學實踐中,摸索出四種閱讀課激趣方法,以此來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
直觀激趣法,即采用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展示實物、圖片等直觀形象的物品,激發(fā)學生興趣。曾經(jīng),筆者認為說明文閱讀是閱讀教學的難點,這種文體科學性較強,它不像小說那樣有曲折的情節(jié),可以引人入勝,也不像散文那樣有優(yōu)美的語言,耐人尋味。偶然間,一次大膽的嘗試顛覆了原有的看法。在教學《看云識天氣》時,筆者運用多媒體課件出示了卷云、卷積云、高積云、高層云、雨層云等圖片,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并區(qū)別這些云彩在顏色、形態(tài)等方面的異同點。面對著一幅幅圖片,學生的興趣一下子被激發(fā)起來,他們一邊仔細觀察,一邊比比畫畫,新課文還沒閱讀,他們對這幾種云彩就已經(jīng)了如指掌了。在速讀了一遍課文之后,他們就能整體感知內(nèi)容,不僅對說明對象的特征清晰明了,而且能夠輕而易舉地掌握文章的層次結構。接著,筆者趁熱打鐵,布置了寫天文觀察日記的作業(yè),要求他們每天觀察云彩形態(tài)、顏色的變化,并且總結云彩和天氣的關系,除了采用說明的語言,還可以兼顧描寫等表達方式。從隨后的學生日記中,更加清晰地反映出直觀激趣法的有效性。
設疑激趣法,即教師通過巧設疑問以引起學生思考,從而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在教學《海燕》一課時,筆者在引導學生體會象征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設問:“通過預習課文,你認為在‘海燕’二字前面加上怎樣的詞語,才是最恰當、最貼切的形容?”問題的設置,激發(fā)了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鍛煉了學生的口頭和書面表達能力,課堂上他們各抒己見,像“樂觀堅定”“堅強無畏”“卓然不群”等等,不一而足,“閱讀”真正成了“悅讀”。在教學《雷電頌》時,筆者也采用了這種激趣法,學生對屈原這一人物形象以及作者的思想情感理解得非常深刻,而且對象征手法也心領神會。
這是一種根據(jù)教材和學情,設置合情合理的情境,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的方法。在教學《最后一課》時,學生對文中體現(xiàn)的亡國痛、民族恨、愛國情感到不好理解,即使筆者介紹了“普法戰(zhàn)爭”的寫作背景,還是有相當多的學生不得要領。筆者靈機一動,想到了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奴化教育”,提出:“抗日戰(zhàn)爭期間,日本在淪陷區(qū)建立殖民化教育體制,《學校教育要綱》中規(guī)定:‘任何學校均須列日語為必修的普通話科之一,而將來滿洲國的共通語言,決限定用日語’。同學們,對此,你有怎樣的感受?”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在相似情境的類比中恍然大悟,于是他們紛紛舉手,爭先恐后,慷慨陳詞,有的人甚至義憤填膺,氣得面紅耳赤。此前,顯得有些壓抑、沉悶的課堂氣氛立刻活躍起來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得到有效激發(fā)。
聯(lián)系激趣法就是使學生從對一篇文章的閱讀聯(lián)系到對另一篇文章閱讀。茨威格的《列夫·托爾斯泰》為俄國大文豪列夫?托爾斯泰描畫的一幅“肖像畫”,學生不僅從中感受到了托爾斯泰獨特的外貌特征,更領略了托爾斯泰深邃的精神世界。雖然課堂教學收到良好效果,但是學生意猶未盡,課余時間仍然描摹大師的形象、議論大師的性格。為了把課內(nèi)閱讀延伸到課外,筆者趁機給學生介紹了茨威格的《世間最美的墳墓》。學生捧著泛著油墨芳香的美文佳作,愛不釋手。
透過以上方法,筆者看到了學生渴求的眼神、燦爛的笑靨,聽到了學生清脆的笑聲、悅耳的掌聲;分享到了學生獨到的見解、成功的喜悅,這和閱讀激趣方法是密不可分的。對學生來說,閱讀真正成了“悅讀”!
(作者單位:山東省青島第二十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