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憶萱
摘 要:《文化場域與文學新思維》是吳玉杰文藝批評風格的集中體現(xiàn)。她的文藝批評注重以主體間性進行文本細讀,從精神深處與創(chuàng)作主體、文本對象進行對話與交流。她在暢游文本世界的同時熔鑄理性,在獲得審美愉悅的同時獲得自我超越。
關鍵詞:《文化場域與文學新思維》 文藝批評 主體間性 對話性 知音情結
吳玉杰的《文化場域與文學新思維》(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版)是關于遼寧文文藝的評論著作,涉及三十余名遼寧作家與藝術家。她不是一開始就有這樣一個奢望,完成一部關于遼寧文學藝術的書。二十多年前,她開始文藝批評,從關注遼寧的作家與藝術家起步。經(jīng)過二十多年的閱讀與積累,她對遼寧文化有一種特殊的情感,不僅因為地域關系,更是源于她從精神深處與創(chuàng)作主體、文本對象之間的對話與交流。她的文藝批評以主體間性進行文本細讀,暢游于文本世界并獲得自我的審美愉悅。
首先,“細讀”的審美愉悅。面對一個文本或一個作家,吳玉杰深知,雖然自己做的是評論與研究,最后要做一篇論文,但是并不能把“細讀”看成是簡單的“任務”,而是進入到文本世界,在作家所營造的藝術氛圍中獲得審美的愉悅。
吳玉杰針對每一個文本,認真閱讀,幾乎是一個字不落,總是擔心略去的文字一旦有作家的真意也許會失去文本中的精華而導致自己的評論以偏概全。所以,她每篇文章的寫作都是在“文本細讀”之后。綜觀她的文藝批評,似乎總繞不過“細讀”情結,因為“細讀”給她帶來的不一樣的情致。她先后讀過王充閭不同時期的歷史文化散文與隨筆,寫過五篇關于王充閭歷史文化散文與隨筆的評論。通過文本細讀,她發(fā)現(xiàn)魯迅文學獎獲得者王充閭在不同時期文本創(chuàng)作有不同變化,她從超越時空的精神追求、超越物象的自由意識、超越文本的生命承諾面等探尋談王充閭2000年之前文本的審美超越,從歷史廢墟與生命之重、生命長度與生命深度、陌生化與渴望超越等方面分析文本的苦澀美,從顯在的當下性哲思、自我的智慧性妙悟、疏放的閑談式言說追問文本的哲思妙悟。她深入文本,在與文本的對話中獲得審美愉悅,同時不斷沉思,獲得自我的提升。
其次,“懂得”的知音情結。每一次“細讀”,吳玉杰都嘗試走進作家的心靈世界和精神深處,爭取做到“與知音同行”,在作家的情思世界逗留,發(fā)現(xiàn)“創(chuàng)造的秘密”。每一個作家與藝術家懷著不同的創(chuàng)作動機與創(chuàng)作心理進行創(chuàng)作,有的文本比較鮮明地流露出作家的創(chuàng)作意向,但有的文本則相對含蓄。吳玉杰在文藝批評時,總是愿意揣摩作家的創(chuàng)作心態(tài),在感同身受中,以“批評的同情”進入作家的內心世界。分析牟心海《王向峰的美學世界》,她以美的守望與守望的美觀照兩位美學家的知音相知與精神同構,似乎也成為他們的知音。她以大美不言的主體訴求分析劉兆林散文的審美心理,以情緒記憶的外化與升華分析孫慧芬小說的內在質素。因為“懂得”作家,深入作家的意識與潛意識,所以她的文本分析深刻而富有張力。
最后,“分享”的功利目的。在“細讀”文本之時,無論是文學創(chuàng)作還是理論著作,吳玉杰都喜歡在書上寫寫畫畫,注重最初的閱讀感受,一個更重要的目的是為了“分享”。作為高校教師,授課時她非常注意與學生分享閱讀感受。細讀的印象深,細節(jié)容易引起共鳴,王向峰教授的《〈手稿〉的美學解讀》獲得魯迅文學獎,吳玉杰多次精讀。她從視點的聚焦與思想的輻射、理性的辨析與詩意的闡發(fā)、古典的融入與現(xiàn)實的關注等方面概括其向馬克思的美學原典深求的文本表征,她把自己最初的閱讀感受傳遞給學生,在主體間性中營造閱讀的現(xiàn)場感。此外,她也喜歡與自己分享,細讀時,記下對自己學術研究富有啟發(fā)性的文本以備后用。當然,閱讀感受只是文藝批評的“初級”前提,吳玉杰總是從細讀的感受中凝練批評觀點,比如從歷史映像中的生命景觀、時光之水旁的詩意垂釣、哭過長夜后的生命笑聲等方面分析女性詩文的絮語別情。在廣泛的文化視域中進行文藝批評,所以具有一定的深度與廣度。
《文化場域與文學新批評》以主體間性進入批評世界,是批評主體與文本主體的對話,是批評主體與作家主體的對話。吳玉杰的文本細讀與知音情結使閱讀者也備感親切,從這個意義上說,也是批評主體與接受主體的對話。應該說,此書涉獵作家較多,語言表述較有邏輯,結構也完整。但是遺憾之處在于遼寧作家中有非常值得研究的對象卻在文本中缺席。當然,對于吳玉杰來講,遼寧文學研究永遠是一種“未完成”。
名作欣賞·學術版2016年4期